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
【摘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改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逻辑框架体系,对于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是必要的认知前提。它引导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而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逻辑框架 整体把握
置身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现时代,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及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各种新课题,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以求实的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理论上的再认识以达到与时俱进。教育部主持编著的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基本指导思想,正是力求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置于时代和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反思,从而科学地描绘和合理建构一个具有新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逻辑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既同以往的理论思维和文化成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又不是历史上各种思想简单的汇合和相加,也不是从理论观念、理性原则出发进行纯逻辑推演的结果,而是以对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全面历史事实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为依据,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实践基础上孕育成熟起来的、完全崭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这个学说,仍然是人类社会运动和认识运动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理论抽象和概括。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及自我的认识并不会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而停止,恰恰相反,这种认识必然在一个更高的实践基础上发展和深化。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决定了的。
因此,探索、改革和撰写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新教材,其意义已超出一般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的范畴,而是构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要真正撰写出一本具有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材,就不能拘泥于原有模式和框架,局限于个别章节的调整和个别原理、范畴的增或删,而必须彻底地面对全新的社会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发展着的世界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发掘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批判的理论本性,认真反思,勇于求索,积极慎重地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框架和模式,才有可能撰写出充分凸显新的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新教材。
这一新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材,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以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尺度,重新审视社会和人类思维演进的历史进程,全面把握当代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中出现的新经验、新特性、新问题、新需要和新成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现时代的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更新的内在统一。
因此,我们认为,新教材的理论体系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教材的绪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首先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对客观世界,尤其是对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的揭示,它所描述的社会认识论图景为我们认识世界、思考人生,从而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提供了最科学的理论指南。这样,不仅可以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关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机械划分,而且还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作为社会认识论的具体内容作一自然的逻辑延伸。
在新教材的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中展开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新教材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反思认识本身的理论。如果说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整个世界的一般认识论原理的话,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则可以被理解为对社会历史的一般认识论原理,这构成了新教材的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而且,正如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阐述的那样,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之一具有原创性的革命意义。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认识论的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体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遵循马克思的研究逻辑,在新教材的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和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的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学说。
它作为社会认识论进一步展开的具体内容和组成部分有机地纳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体系之中。新教材除了阐述马克思当年在《资本论》中所阐发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外,还试图对当代资本主义正在探索的对经济和社会的更有效管理办法进行一些理论总结。显然,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原封不动地拘泥于原有的理论和结论,而应该承认、尊重新的实际,以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实现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的更高的一种社会形态。因此,在新教材的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进行了阐述。这是社会认识论的又一具体领域。新教材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之后,同样试图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事实上,与当代资本主义一样,基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内在驱使,当代社会主义也开始从挫折中奋起,在坚持自身根本制度和承认重大历史成就的同时,郑重地直面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力求克服由于各种具体体制不完善和种种失误造成的低效率和不合理、不公平现象,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慎重地进行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实践,正是这种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必然产物。
可以肯定地说,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实践的指归。所以,新教材在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中逻辑地终结。它以人的自由及其实现的共产主义理想作为整个逻辑体系的终点是精当的。理想是指向未来的,它具有开放性。事实上,这既是马克思学说的理论魅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它同时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最终目标之所在。
这就是我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的基本逻辑框架。依据这样的理解,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学科精髓,从而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在我们理解看来,在教学中如下原则的贯彻是有必要的:
第一,从社会历史的宏观角度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必然产物的基本发展线索。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决不是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天才思想的凭空构想,而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回答和解决当时的历史和时代发展提出的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一种科学理论。因而,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人类社会发展到了19世纪,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历史形态在欧洲开始确立,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机器大工业,大大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进入了它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了,为这个基本矛盾所规定的个别企业生产的高度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开始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开始由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一基本事实正预示着社会革命的时机已经到来。而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物质力量是无产阶级。
这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资产阶级即资本愈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跟着发展。”到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无产阶级已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展了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斗争。这其中最著名的是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武装起义;188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武装起义和1837年英国工人延续十多年之久的“宪章运动”。
然而,历史的事实是这三次工人运动最后都失败了。究其根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工人运动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作为革命实践的指导。
这说明工人运动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创立新的科学的社会革命理论,以指导工业无产阶级的革命,从而最终解决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所暴露出来的愈来愈严重的社会问题。因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是由19世纪历史发展的要求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而提供的。
因此,如果说17和18世纪是自由资本主义确立并获得蓬勃向前发展的时代,置身于这个时代的启蒙学者和尔后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自由平等精神的讴歌,体现了时代精神,那么,19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已充分暴露,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并探讨尔后人类社会发展可能的形态,就成为历史和时代所提出的基本问题而摆在了人类认识的面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适应了这一时代需要,为解决历史发展而提出的基本问题,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学说的。
第二,从思想史的角度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在对人类思想史上优秀理论遗产进行批判和继承的过程中创立的。关于这一点列宁曾这样说过:“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最伟大代表的学说的直接继续。”欧洲的思想文化发源于古希腊罗马。这一时期创造的哲学、科学、艺术等古代文化,直接为欧洲文明奠定了基础。经过中世纪神学统治的曲折之后,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旗帜指引下,推动了近代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到19世纪中叶已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思想文化成果。这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而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从康德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思想的总称。当时,德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时期,而德国的哲学革命,便是德国这种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前导。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着所谓“绝对观念”,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绝对观念”的辩证发展而派生出来的。这样,他一方面创立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另一方面又以唯心主义的形式阐发了辩证法思想。当然,黑格尔是在精神和概念的思辨之中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也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一方面是头足倒置的,他所理解的发展的主体不是客观世界,而是“绝对观念”;另一方面又是不彻底的。按照辩证法,发展应是无限的,而他却把自己的哲学看做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顶点,力图建立一个永恒不变、最终完成了的绝对真理体系。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合理的辩证法思想就这样被唯心主义体系窒息了。“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妨碍黑格尔的体系包括了以前的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巨大领域,而且没有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发展了比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亦就是说,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就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思想。
19世纪40年代,随着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形势日趋成熟,在哲学上相应的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终结和唯物主义的兴起,这就使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走上了德国的思想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