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注中退缩
求道者练习冥想可以达到某个层次的专注,但很快又会消失。由于缺少了更进一步的努力,这也许会发生。在通往目标的旅途中,你会不进则退。如果一个人无法产生进步,那么他将会冒着退步的危险。冥想不仅是要取得进步,而且还要在进步中达到稳定。纠正的方法是,不管这样的练习会是如何不愉快和无趣味,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持之以恒地练习。
正如钵颠阇利所列举的,这九种障碍是实践专注、冥想和三摩地中自然会发生的。除了这些以外,还会有其他的障碍,例如执著于对象、个人或观念;心意的软弱和性格的缺陷,尤其是与缺乏对禁制(yama)和劝制(niyama)的基本规定的掌握相关的障碍。
以上列举的九种障碍会为求道者带来四种干扰:(1)贪婪;(2)精神苦恼;(3)身体的不平衡;(4)不规则的呼吸。贪婪会扰乱心意。由于相反的欲望,接下来的不是引起身体状况的不协调,就是引起内在的冲突。当贪婪与无能的感官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尝试去消除贪婪会导致绝望和沮丧。打乱了平衡,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结果都会导致内在的不平静,这种不平静会表现为呼吸的不均衡。要纠正这四种障碍,钵颠阇利的建议如下:(1)念诵圣言唵和自我臣服于上帝;(2)继续欢乐;(5)慈悲地对待不幸者;(6)感受到与万物的友好关系,不要计较恶意;(7)有规律地练习调息;以及(8)练习专注,会带来不寻常的知觉。正如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评述的那样:
瑜伽士说,如果把心意专注在鼻尖上,几天过后就会开始闻到好闻的香味;如果专注在舌根上,就会开始听到声音;如果专注在舌尖上,就会尝到好吃的味道;如果专注在舌的中间,就会感觉到好像接触到一些物件一样。如果一个人把心意专注在鉴赏力上,就会开始看到奇怪的东西。如果一个心意受到干扰的人想要从事这些瑜伽修习,尽管他仍然怀疑它们的真实性,但是经过些许的练习后,当这些东西来到他身边的时候,他将会坚持下去。
可以练习把心意专注在一束灿烂的光上,那样会超越所有的悲伤:
想象心中有一朵莲花,花瓣向下,穿过它的是中脉。吸一口气,在呼出空气的时候,想象花瓣变为向上,莲花里面的是一束灿烂的光。冥想它。
或者冥想心轮,那样可以放弃对所有感观对象的执著:
选择一些你所尊敬的圣人和伟人,选择一些你所知道的,完全达到无执状态的哲人。在心里冥想他们,会让心意平静下来。或者冥想从梦中而来的知识,或者冥想在深眠状态下的欢乐体验:
有时候,一个人会梦想自己看到天使和跟它们说话,他是处于一种神迷状态,听见音乐从空气中流过。当他醒来的时候,所有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想象那梦为真实,并且冥想它。又或者冥想任何提升灵性的东西。
吠檀多圣典列举的冥想障碍
对于那些练习冥想的人,吠檀多列举了四种障碍:(1)辣雅(laya);(2)韦舍帕(vikshepa);(3)卡莎雅(kashaya);以及(4)茹萨瓦达(rasaswada)。
辣雅
这些障碍中的第一种是辣雅,是陷入一种睡眠的状态。辣雅是一种迟钝,受其影响,求道者不喜爱在身体上下工夫。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睡眠,是由身体系统的一种懒惰状态引起的。它要通过由练习专注和自我努力,以及正当的生活方式而来的精力来克服。《个体-解脱-明知》一书中说:
睡眠不足,消化不良,吃得过多和身体用力都会引起辣雅(惰性)……
他应该吃少量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劳动,保持无欲,要时常坐在一块偏僻的地方,不要用力,也不受干扰;或者是以他所习惯的方式来控制生命方式。
韦舍帕
第二种障碍是韦舍帕(vikshepa),这是受到旧有的思想,旧有的记忆和旧有的倾向困扰时所表现的一种心意状态。韦舍帕可以使求道者放弃灵修,或者是使之变得不规则。当求道者以一种有意识的方式来鼓起他的意志去练习专注的时候,由韦舍帕引起的分心也会变得强烈。当善的思想与心意结合的时候,与相反思想的结合也会变得强烈。心意的这种反应是机械的。当一种世俗的思想反复出现的时候,它会变成一种倾向。倾向,紧跟着它们较早时产生的惯性而来,变得根深蒂固和反复发作。它们并不会自行离去。理性的思考不能根除它们。求道者需要通过培养相反的倾向来耐心和忍耐地克服它们。旧有倾向的重现只是证实了那一部分的心意依然抱有那些倾向,还再三地纵容它们。它们需要被循序渐进地克服。
一颗三十圈的螺丝钉钉在墙上,需要反方向地扭动三十圈才能把它取出。运用不动心和辨别智,反复地练习专注,是克服这种障碍的唯一方法。
卡莎雅
第三种障碍称为卡莎雅(kashaya)。处于这种状态的心意,会突然间地被一种强烈的执著所支配,勾起了一段遗忘已久的感观享受体验。这种记忆突然间从深层的潜意识中恢复,像一阵风似的扇动着求道者。卡莎雅这种障碍需要通过无执和辨别来克服。
茹萨瓦达
第四种障碍是享受浅层的喜乐,称为茹萨瓦达(rasaswada)。求道者在练习冥想中取得进步的时候,会体验到灵性的情感,较低层次的内在喜悦。有些时候,他的心意会上升到意识的较高层面,有被提升的感觉。但是,所有这些体验都可以阻挡求道者的进步。他也许会受到这样的体验诱惑,因此而被迷惑。
在这样的情形下,求道者必须不要停留在任何的兴奋、神迷或情感里面,取而代之的是,要运用不动心和辨别的精神。商羯罗在他的《自我觉悟》里描述如下:
在练习冥想的时候,会无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障碍,例如缺乏质询、懒惰、渴望感观享乐、嗜睡、迟钝、分心、享乐的体验和空虚的感觉。一个渴求梵知的人应该慢慢地摆脱这样数不清的障碍。
对于那些心意完全得到净化的人,只有这个(胜王瑜伽)才是完美的产物。此外,对于那些奉献于导师和神的人而言,纯洁的心意是快速的捷径。
冥想中的障碍及其根源
瑜伽体系和吠檀多文献列举出的几乎所有障碍,都有它们的根源,妨碍了基本的修习。瑜伽的基本修习是禁制和劝制。禁制的美德是五种约束:(1)非暴力;(2)诚实;(3)不贪婪;(4)自制;(5)不收取礼物的恩惠。劝制的美德是遵守五种教规:(1)内在与外在的净化;(2)自足;(3)禁欲;(4)学习圣典;以及(5)敬拜上帝。根据吠檀多,有四种基本的美德:(1)在真实与非真实之间进行分辨;(2)不动心;(3)六种珍贵的实践(平静、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忍耐、完全专注,以及信心);还有(4)强烈的渴求。以上所述的美德要在一切条件下,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中实践。
基本修习的成功,赋予了求道者一种钢铁般坚固的道德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求道者克服障碍,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规范修习——也就是,专注与冥想——取得的成功,是与对基本美德的掌握取得的成功成正比的。基本美德的本质是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的本质是控制欲望和贪婪的冲动。所有其他障碍都是这两种障碍的不同衍生物。踏上自我知识或自我认识之路好比是登山。爬上了山顶,仍然是继续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但它却变得越来越稀薄了。同样地,探索者继续遇到同样的两种障碍,但它们却变得越来越精微了。
商羯罗在他的《分辨宝鬘》中说:
欲望像一条鲨鱼似的,被卡在咽喉(窄路)上。那些已经得到解脱的探索者只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不动心,设法去横渡潜在业力(相对存在物)的海洋,用力把它们抓走,把它们淹死在半路上……
不管谁,企图通过把精力放在身体的营养上来促进灵性,其过程就像抓住一条鳄鱼来过河,却又把它错误地当成一根树桩。《乌达瓦之歌》,也就是室利·克里希那的最后训诫,说:
在专注这种活动中,当心意开始变得游荡和不稳定的时候,警告他要以一种调和的方式来把心意带到他的控制之下。
不要在心意的路途中迷失了方向,而是要让生命之气和感觉器官保持在被征服的状态。要用一种充满了萨埵属性的智慧来把心意带到他的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