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树木应保持其地方特色和历史古韵
植物种植都应和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宜于生长,富有个性。《续说园》中说:“风景区树木,皆有其地方特色。即以松而论,有天目山松、黄山松、泰山松等,因地制宜,以标识各座名山的天然秀色。如今有不少‘摩登’园林家,以‘洋为中用’来美化祖国河山,用心极苦。即以雪松(是西方树木)而论,几如药中之有青霉素,可治百病,全国园林几将遍植。‘白门(南京)杨柳可藏鸦’,‘绿杨城郭是扬州’,今皆柳老不飞絮,户户有雪松了。泰山原以泰山松独步天下,今在岱庙中也种上雪松,古建筑居然西装革履,无以名之,名之曰‘不伦不类’。”风景园林和古建筑都必须与本地的古木相匹配,才能显示出历史和文化来。《说园》(四)中又说:“古迹之区,树木栽植,亦必心存‘古’字,南京清凉山,门额颜曰‘六朝遗迹’,入其内雪松夹道,岂六朝时即植此树耶?古迹新妆,洋为中用,解我朵颐。古迹之修复,非仅建筑一端而已,其环境气氛,陈设之得体,在在有史可据。否则何言古迹,言名胜足矣。‘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此意谁知。”他批评道:“杭州西湖白堤两岸尽易新苗,老树无一存者,顿失前观。”还有什么历史古韵可言呢?相反,杭州吴山风景树木保护较好。吴山风景区位于杭州市区,由十多个小山头连接而成,登上吴山,西湖、钱塘江历历在目,杭州全城尽收眼底。山上不但山奇石秀,洞壑幽深,而且遍植香樟、银杏、丹桂、枫香等常绿树,终年郁郁葱葱。山顶茗香楼周围的古木樟树群,都有四五百年的树龄,其中一棵“宋樟”有八百多年树龄,它前面“巫山十二峰”(即十二生肖石)边上的一棵龙柏,也有五百多年树龄。这些古木都枝繁叶茂,挺拔苍劲,姿态古朴,游人走到它们身边,都会停下行注目礼,听它们诉说沧海桑田,对它们肃然起敬;而隐在树梢头高歌的小鸟和在树干上窜上跳下的松鼠,更会给游人带来乐趣和生机。
二关于古典园林的整修、保护和管理
古典园林是文物古迹的一部分,和风景名胜一样,也是历史遗存,是不可再得的珍宝,是祖国锦绣河山和文明古国的具体象征。古典园林具有历史、文学、美学、艺术学、建筑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价值,是激发爱国热情和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实物,是研究历史(包括建筑史、艺术史、科技史)科学的实物例证,是创作设计新园林的重要借鉴,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地,也是当代人民文化游息的良好环境。因此,整修、保护和管理好古典园林是当务之急。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说园》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古典园林必须修旧如旧,修古如古
中国古典园林经过“文革”的一场浩劫之后,破坏十分严重,留存下来的甚少。《说园》(四)说:“古迹之修复,非仅建筑一端而已,其环境气氛,陈设之得体,在在有史可据。”古建筑的修缮是首要的,先要摸清最初建成时的原状(历经多次修缮或改动的不算原状),即原来的平面布局,原来的立体造型、原来的艺术风格、原来的建筑结构、原来的建筑材料、原来的工艺技术等,然后按原状修复。《说园》(四)又说:“园林不在乎饰新,而在乎保养;树木不在于添种,而在于修整。山必古,水必流,草木华滋、好鸟时鸣,四时之景,无不可爱。”这是环境气氛的恢复。修复环境气氛,很重要的工作是保存园中古树,“古迹之区,树木栽植,亦必心存‘古’字”。古木参天,遮阴蔽日,会增加历史悠久的气氛。家具陈设的年代应和建筑年代相匹配。修旧如旧,修古如古,就是要还园林以原貌,再传给子孙后代。这是千秋功业,必须十分慎重对待,千万不能以个人主观之喜好,强加于古人,《说园》(四)中批评山东蒲松龄故居的修复时说:“蒲松龄故居,藻饰有如地主庄园,此老如在,将不认其书生陋室。”(“今已逐渐改观,初复原状,诚佳事也。”)因为蒲松林是穷秀才出身,教书为业,一生清贫。
(二)名胜古迹应以名胜古迹为主
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名胜资源极其丰富。我们民族有热爱高山大川的激情和尊重自己文化的美德,古代的文人墨客遍游山川,抒怀铭志;帝王巡狩大山,游历江河,顶礼封禅;高僧神道进山修行,传道说法,布施行善;各地官员搜集有关他们的诗词歌赋、神话传说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以修建亭台楼阁、寺庙观院,勒石、树碑立传等作为来纪念,并借此也彰显自己的政绩。这些历史、文化、作为和政绩传给后人即为文物古迹。由此可见,我国的自然风景区大多都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既有自然景观美,又有人文景观美。人们到风景名胜区旅游,就是要欣赏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因此名胜古迹区的修建、恢复和陈列都应以名胜古迹为主。《开篇》说:“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名胜古迹区除了供人们在其中游览、休息、起居,满足他们对于山林泉水自然美的享受之外,还要以优秀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艺术来教育他们。园林中不仅有生态环境,有实用功能,而且有艺术欣赏价值,因此修复的园林,也必须保存这些特点和功能。《说园》(四)说:“名胜古迹应以名胜古迹为主,其他一切不能强加其上。”《说园》(三)指出:“至于范围小之游览区,若西湖西泠印社、苏州网师园,似可不必设置茶室,占用楼堂空间。而大型园林茶室,有如宾馆餐厅,亦未见有佳构者,主次未分,本末倒置。如今风景区以园林倾向商品化,似乎游人游览就是采购物品。宜乎古刹成庙会,名园皆市肆,则‘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园林局将成为商业局,此名之曰:‘不务正业’。”
三提高造园者和管理者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水平
《开篇》说:“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我曾提过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吃饭喝水而已。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彩,两者相辅相成,不矛盾而统一。”中国园林是以艺术创作的手法对大自然的景色予以提炼、概括,从自然组成因素中抽出典型形象,在形体和尺度上给以夸张,所以一山一石都耐人寻味。园林中孤独的峰峦,平静的水池,幽深的涧谷,修长的竹林,葱郁的树木,都表达了主人喜爱恬静、淡泊、雅致的审美情趣,意境含蓄。古典园林寓情于景,景中有情,亭台楼阁、一山一水、一石一木都有历史、有文化,值得修复园林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仔细揣摩,认真研究。可是,由于造园者和管理者缺乏历史和文化知识,常常影响到园林美景的营造或再现。《说园》(三)中批评道:“今厕所皆饰以漏窗,宛若园林小品。余曾戏为打油诗:‘我为漏窗频叫屈,而今花样上茅屋’(我1953年刊《漏窗》一书,其罪在我)之句。漏窗功能泄景,厕所有何景可泄?曾见某处新建厕所,漏窗盈壁,其左刻石为‘香泉’,其右刻石为‘龙飞凤舞’,见者失笑。”《说园》(四)说:“巨山大川,古迹名园,首在神气。五岳之所以为天下名山,亦在于神气之旺。今规划风景,不解‘神气’,必至庸俗低级,有污山灵。尝见江浙诸洞,每以自然抽象之山石,改成恶俗之形象,故余屡申‘还我自然’。此仅一端,人或尚能解之者,它若大起华夏,畅开公路,空悬索道,高树电塔,凡兹种种,山水神气之劲敌也,务必审慎,偶一不当,千古之罪人矣。”“神气”,对人而言,多指精神饱满,神情气概;对山水画而言,画得峰峦清深、树石幽润的赞为得山水之神气,指精神气息。风景园林中“神气”虽是借用,但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造园者和管园者如缺乏艺术欣赏能力,不懂得美学的基本知识,也就造不出好园,管不好美景。
三、造园者和管理者应如何提高修养——论《说园》之三
中国园林可以称为“文人园”,因其主导思想是文人思想,即士大夫思想。士大夫的人生哲学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就是显贵,当士大夫处于为社会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重要位置时,积极入世,努力进取,则豪迈奋发占主导;穷,就是穷困,当士大夫处于社会黑暗,时代动荡不安,仕途沉浮时,消极避世,退归山林,则隐居安乐占主导。文人园,多数是处于“穷”时的文人所建,要过避世、闲适、安逸的生活,园中追求自然美景,寓情于景,托物寄思,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的意境。虽然文人造园,使园林充满诗情画意等方面都是共同的,但由于主事者和设计者各人遭遇不同,学养各异,造园之立意和设计造景等都会存在差别。因此现在的造园者(复园者)和管园者都必须正确地认识文人园的特点,理解各个园的立意和设计布局等,掌握古人造园的技艺,才能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园林文化。针对当前园林队伍的现状,《说园》强调提高他们素质成了当务之急。他们应提高哪些修养又如何提高这些修养呢?先生主要提出以下三方面。
一要学会品园、游园
《说园》(三)中说:“能品园,方能造园,眼高手随之而高,未有不辨乎味能著食谱者。”《说园》(五)中又说:“故我重申不能品园,不能游园;不能游园,不能造园。”这是先生对造园者的谆谆教导。什么是品园?品,就是区分,评论之意,品园,就是要在品评中分辨各个园的差别,评论各个园的优劣和特点,在品评的基础上进而欣赏它、赞美它、游览它。例如苏州园林,每个园虽占地不广,然千岩万壑,清流碧潭,淡雅秀丽,宛然如画,园中山水、亭台、厅堂、楼阁、曲池、方沼、花墙、游廊、花树等的设计安排,必使风花雪月,光景常新,不落俗套,这是它们的共性。但是品园,不但要求会品出共性,而且还要品出个性,品出各园的特点来。拙政园面积较大,分东西两部分,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色宜人,步移景换,层次丰富,游览线路连贯完整,空间相互呼应,给人以空灵开朗之感,宜以动观为主;网师园面积虽小,但构思精巧,以一泓池水为中心,亭廊轩楼绕其周围,山石花木沿池安插,天光云影映照池中,以少胜多,可坐可留,含蓄耐看,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宜以静观为主;留园内多植白皮松,故又名寒碧山庄,由东、中、西、北四部分组成,每部各有主体,竞显特征,富有变化。东部园中列十二奇峰石,峰峰集瘦、透、漏、皱于一身,十分动人,其中“冠云”一峰,驰誉中外。全园给人以华瞻富丽之感,动静相间,引人遐思;环秀山庄以山石为主题,假山为乾隆时叠山名家戈裕良的杰作。主山位于园之东部,后负山坡前绕水,能蹬、能游,沿山巅、达主峰,穿石洞,过飞桥,直至后山,有涧有泉,峰石参差,岩现活态,苔痕藓润,草木华滋,山富生机,真有真山之妙趣。
会品园还须学会能游园。“能游”之意有三:一是能选择最佳的游览线路游览,把全园美景都一一串联在游览线上;二是能在游览中把各种景物组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藏、有幽深、有明畅,使游园观景之乐如同欣赏中国画的长卷一样,一个景接一个景,依次进入眼帘并印在脑海中,从游览中把绘画之理与造园之理结合起来;三是游园游多了,从各个园的游览观赏中,懂得各园起承转合结构之妙,从中把缀文之理与造园之理结合起来。不但造园者要学会品园和游园,管园者也必须学会品园和游园。《说园》(三)说:“园有一定之观赏路线,正如文章之有起承转合,手卷之有引首、卷本、拖尾,有其不可颠倒之整体性。今苏州拙政园入口处为东部边门,网师园入口处为北部后门,大悖常理。”这是管理者不会品园不会游园之故。没有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古典园林,反而使佳园丧失了昔日的辉煌。《说园》(三)又说:“记得《义山杂纂》列人间杀风景事有:‘松下喝道。看花泪下。苔上铺席。花下晒裤。游春载重。石笋系马。月下把火。背山起楼。果园种菜。花架上养鸡鸭。’等等,今余为之增补一条曰:‘开后门以延游客’,质诸园林管理者以为如何?”那么原来作为引景的大门干什么用了呢?答曰:“开商店了。”商潮冲昏了管园者的头脑,把前门当作“钱门”来使用,哪里还管得上游园线路应按起承转合结构游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