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有一种“恨恨而死”的人,他们一面说些怀才不遇的话,一面有钱的便狂嫖滥赌,没钱便喝几十碗酒。先生质问他们:“四斤的担,您能挑么?三里的道,您能走吗?”我们也不妨自问:我能干些什么?我又能做些什么?
怀才不遇是时代的不幸,遇不怀才是个人的悲哀。然而,孔子不遇,一代宗师的名位无人敢替;屈原不遇,五月端午的怀念自古不变;李白不遇,斗酒百篇的才气穿透历史……遗憾当遗憾,成就依然沉甸甸的。看来,本事二三两,傲气四五斤,装出一副怀才不遇的模样并不高雅,也不时髦。
遇不怀才的时候,要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不是怀才不遇,而是遇不怀才。现在是经济战国时代,无须“士恨不生战国”的虚叹。人们常说,当今世界面临三大危机,即生态危机、人口危机、能源危机,其实世界上还有一个同样应当引人注意的危机,这就是人才危机。难怪有人把人才危机称之为世界第四危机。广州今日集团花1000万元,购买马俊仁教练一个滋补健身饮品配方。深圳三九集团创业时只有五个人和一个小棚,他们依靠科技,不断开发新产品,几年间便发展成闻名遐迩的企业集团。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发展优势,拥有质量效益。
君不见,招聘广告铺天盖地,招聘特使有如穿梭,交流盛会此起彼伏。人才,越炒越热,条件非常优惠:给房子,给职称,给待遇,给条件。市场是天生的平衡派,知识越多越有用,能力越强越挣钱。问题是,你敢应聘吗?你能被聘吗?也许你无心去应聘,在本职岗位也不是没有证明自身的机会。着书立说、发明创造、改革创新、增收节支,你都可以干。什么是人才?凡是以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特长对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一定贡献的人,都是人才。同时,那些空有文凭并无真才实学的人,能吹不能做事的人,自认有才却无法证明的人,就不能称之为人才。孔子云:“不患无位,患能以立。”不患而遇、而遇不才,这话说得多好呀!
遇不怀才的时候,不能凑凑合合地做点事,无聊之极地混日子。不少青年朋友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称不上饱汉,可也不是饿鬼。口里说:“活是不干的,钱是要拿的,调是不走的,处分是要闹的。”其实心理活动挺复杂,想锅里的,又舍不得碗里的;不满意碗里的,可又没有勇气去争锅里的,在优越感与失落感的夹缝里干瞪眼,咽唾沫,我看这些朋友,要么安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力争有所成就,要么“壮士一去不复返”,“难酬蹈海亦英雄”。反正不能凑凑合合,不能混日子,美国超级企业家艾柯卡,因功高震主,在1978年10月5日,也就是他54岁生日的时候,被福特公司辞退。如果他就此“提前退休”,也可凭其功高财富,颐养天年。如果他要重振旗鼓,则前途莫测,可能身败名裂,但也可能再创辉煌。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艾柯卡选择了后者,结果他成功了,使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公司崛起为汽车行业的新巨人。他这种敢于向自己挑战,不断追求事业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吗?
还有,遇不怀才的时候不要用“人过三十不学艺”的借口来麻醉自己。是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知识升值了,有些知识贬值了。我是学历史的,我曾认为,人不能不懂历史,但作为一门专业是可悲的。很巧,我一位同事是北大哲学系毕业的,他对我说:“人不能不懂哲学,但是作为一门专业是可悲的。”于是我想,我们已懂了不能不懂的学科,再根据需要学一些适用的东西,不就会如虎添翼吗?更何况,那些没有专业的人还不照样干成了大事业?克林顿并非总统专业毕业,牟其中也并非富翁专业毕业,专业只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但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分新秒异,以不变应万变就会被淘汰、被冷落。把僵化的教条和陈腐的知识当成只涨不跌的股票,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仍以权威行家的身份自居,幻想不费半点力气就能大把大把地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只能是可笑可悲的白日做梦。
朋友们,成功者之所以看起来光芒耀眼,是因为你自己蜷缩在阴暗之中。走出来吧!青年朋友,大步向前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显露身手、建功立业。不过,有一种烦人的感觉将与你相伴——你,永远怀才不够!
谢谢大家!
(选自《演讲与口才》1994年第12期)评析:这篇演讲稿针对当今人们求职应聘遭遇失败现状进行分析,鲜明深刻地提出之所以遭遇求职失败并不是怀才不遇,而是遇不怀才的观点。
这篇演讲词角度新颖,不是从一般的求职失败是因为社会就业形势紧张等原因而论,而是从自身提出了让人能深深思考的问题,观点新颖。
思路清晰,鞭辟入里。从“在我们青年人当中,最容易见到遇不怀才的人,最容易听到怀才不遇的话……”入题,犀利地揭示“怀才不遇是时代的不幸,遇不怀才是个人的悲哀。”进而,阐述,作为年轻人,“遇不怀才的时候,要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不是怀才不遇,而是遇不怀才。”“遇不怀才的时候,不能凑凑合合地做点事,无聊之极地混日子。”“遇不怀才的时候不要用‘人过三十不学艺’的借口来麻醉自己。”,最后提出号召:“朋友们,成功者之所以看起来光芒耀眼,是因为你自己蜷缩在阴暗之中。走出来吧!青年朋友,大步向前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显露身手、建功立业。不过,有一种烦人的感觉将与你相伴——你,永远怀才不够!”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听众随着讲稿的思路一同感受,从而使主题鲜明突现。
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犀利而深刻,极富感染力和震撼力。有力地唤起年轻人为了拥有自己的美好未来,不再沉迷于哀叹,而是奋起。
范例八
少点陶醉 多点反省
张亨达
同志们:
陶醉,像一个索命的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了上千年,它吞噬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灵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条劣根。只有挖掉这条劣根,我们的改革才能成功,我们的球籍才能不被开除。
我说陶醉是我们民族的一条劣根,这是有据可考的。大家知道,“四大发明”使我国一举成为世界瞩目的文明古国。于是,人们醉倒了,大清王朝以为中国才是大地的主人,地处中央,四周不过是猪狗般的蛮夷,就连民族英雄林则徐也说洋人的手和脚是伸不直的。殊不知中国发明的火药,却被英军用来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无数“刀枪不入”的壮士,血染沙场尸横遍野,也未能阻挡住中国被迫成为殖民地。
更可悲的是,前人的血肉之躯,并没有唤起人们的反省。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中国人,还躺在“四大发明”的“席梦思”上做着美梦:三年困难时期想到它,“十年动乱”中忘不了它,经济濒临崩溃时又提到它。倘若倒在洋枪洋炮下的英灵有知,也会为今人流泪的!再有,到北京去的中国人,一经登上八达岭,就觉得扬眉吐气,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他的脚下了。于是又陶醉在修筑土城墙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的梦中了。怎知这陶醉中,那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的“洋鬼子”已经筑起了一道“电子长城”!陶醉是自我满足的表现,它使人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无疑,它是一杯不能畅饮的鸩酒!
在改革给中国带来一些生机和希望的时候,一些人又开始陶醉起来,上下一片喝彩声,这样好吗?恕我不敢苟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正在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一些方针、政策正在实践过程中,并未得到最后验证,怎么能一味叫好、陶醉呢?少想成绩,多看问题,才能使人睡不着,才有时代的紧迫感。想想吧,为什么中国留不住中国人才,美国却拥有华人高级知识分子10万之众?为什么取得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研究生归国后奔波了三个月竟然找不到工作?为什么闽东会有800位教师弃教,百余所学校被迫关门?为什么党内“美食家”日渐增多,“感情投资”禁而不止?为什么一句“海关开闸,香港可以自由去”的谣言,就可以使5万余众大陆公民背井离乡洪水般涌向沙湾,去投奔那个“自由世界”呢?
为什么在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就连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也奈何不得呢?还有,中国外资借贷债台高筑,日货充斥市场等,这些还不足以引起我们反省吗?有什么值得我们去骄傲、去陶醉的呢?
西方人把中华民族叫做现代阿Q。对于这个“美称”,难道我们不感到可恶、不感到可耻吗?战后的德国、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崛起,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民族耻辱感,在自我反省中一步步登上经济大国的宝座。可以说,我们的改革也是在自我反省中找到一条出路。刚刚有点转机,就昏昏然,陶醉起来,这不是对改革的不负责任吗?陶醉是和政治上的无知、生活上的贫穷连在一起的。我们中华民族不能再为取得一点点成绩,就永无止境地陶醉下去了。再陶醉,就只有等着挨打,就只有等着被开除球籍!
让我们团结起来,根除陶醉,增强反省,埋头苦干,为建设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工作吧!
评析:这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演讲稿,开篇提出观点,接着依次论证观点。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既从纵的方面——中国的历史和现在相延续进行论证,又从横的方面——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相对照进行论证。在论证中恰当地选用典型事例,使论证充实不流于空泛。结尾处再以号召性结论收束全文。整篇演讲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文气贯通,气势磅礴,不愧为一篇佳作。
(转引自包镭编着《演讲与口才技能实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范例九
施恩不图报
黄灿
大家好!
当我最后一个到达这次大赛组委报到的时候,老师惊讶地问:“你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呀,今年多大了?”我告诉他:“我是一个有五年教龄的教师。”作为教师,我想我对“施恩不图报”这句话有着最深切的感受。
我想,在座的各位,我将来的同行们,一定非常想了解当你刚刚走出师范大学的校门、跨入工作岗位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种情况?那么,就请听听我的描述吧!
当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当我面对一大群孩子的时候,我的心中真是涌起了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因为有那么多赞美教师的光环照在了我的头上,什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啦,教师是春蚕啦,教师是红烛啦!我真是得意极了。可是,我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是红烛,为什么要流泪呢?难道他要让别人记住,他曾经在黑暗里给人们带来过光明,难道他是要让人记住他的奉献、他的施恩,难道他想获取回报吗?这样的问题,我不止一次地问过我的启蒙老师——一位平常的山村教师,他给我的回答非常简单:“红烛虽有泪,燃烧却无悔;教师是清贫,施恩不图报。”
我的这位老师啊,可也曾经有过“施恩想图报”的时候啊,那时当他年轻的时候,也是他刚刚当老师的时候,在一个贫困的山区里,当了三年的教师。各位同学,你能想象那种生活吗?没有电视,没有电灯,甚至连最基本的杂志书报都不能按时取到。三年后的一天,这位老师终于有机会调到县城了,他高兴极了,背上行囊,来不及通知一声他的学生,在一个黎明悄悄地走下了山。就在他走到一片草丛的时候,一不留神,被一个草节的死结给绊住了,死结旁有一张照片,那是他和学生们唯一的一张合影。还有一张纸条,上面这样写的:老师,我恨你,我恨所有城里来的老师,因为你们忘了山沟里也有想念书的娃娃。这位老师,捧着纸条,呆呆地站着。
一秒钟,两秒钟,他默默地转过身去,只见山坡上有一片红色的云向他飘过来,那是十三条鲜艳的红领巾在向他挥舞,那就是我们在向他发出真诚的渴望、期盼的召唤。我们这位老师,最终还是留在了我们的身边,而这个写纸条的人,就是我。
在他这种“施恩不图报”的精神的鼓励下,我也和当年的他一样,走上了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工作岗位,在这儿我才真正地体会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含义。因为我们选择了教师本身就是选择了平凡,就是选择了清贫。但是我们收获的是人世间最真、最美、最纯的真情啊!
在从教的五年时间里,厚厚一大摞贺年片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永远记得:“老师,我是一棵小苗,您是一场春雨。”在这句话的后面我写上了另外一句话:“孩子,你是一棵小苗,我就是灌注小苗的清泉。”这就是我,一位施恩不图报的教师的回答!
评析:本文为即兴演讲,获得2000年“红河杯”全国演讲大赛即兴演讲一等奖,题目是现场抽取的。演讲自然、感人、平实。
(转引自包镭编着《演讲与口才技能实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