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深秋,母亲说胃不舒服,我们没在意,因为她平时胃不舒服时总是自己去医院看医生。那次持续时间长,情况越来越不好,我们就陪她去进行胃镜检查,查后还未做病理分析,医生即说是晚期恶性肿瘤,令人极为震惊与悲哀。我内心并不愿意相信那是真的,后又到不同医院做了三次胃镜检查,才排除了恶性可能。这事使我又一次回想起母亲对全家的倾心,对我和我姐姐从小到大无微不至的关心,直到我成家,如今已是中年,她老人家还是那样惦念,那样问寒问暖。而我有时还不耐烦,对父母的关心又实在太少。前后反思,两相对照,怎不令人汗颜有加,甚至无地自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006年我生日前后,父母在上海我处。我自己从不提生日,但只要在一起,母亲总会安排。这次,母亲未提起,但我反而有了一丝悲凉:母亲年纪大了,可能忘了。
真是如《论语》所谓“父母之年,不可以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2008年春有一次在无锡新区开会。母亲是无锡江阴人,我以前也常到无锡,但很多年来已是难得了。下午组织方安排去看灵山大佛。母亲几年前和小姨在表哥、表嫂陪同下去过。但我往往以为新设的这类场所和物器是为了迎合世俗的需要,没有艺术美感可言,甚至俗不可耐。那次的心情不同往常。
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包括佛教是迷信之类,深深印入我这个自以为是唯物主义者的脑中。后来买了《毛泽东与佛学》,意味着我对佛教多少有了点想了解的愿望。最近几年,因为对形象思维包括顿悟的兴趣,开始阅读禅宗典籍。比如又拿出《五灯会元》(二十多年前说不清因为什么原因买的)。
在为博士生开的《人工智能哲学》课上,有学生问禅宗是唯物还是唯心的,我说按经典的划分是唯心的,但唯心的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相反,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内涵、极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人生的道路,世事的沧桑,现实的浮躁,真理的异化,可以使伟人,也可以使我等凡夫俗子皈依某种理念。那天,我在灵山大佛前默默祝福母亲健康、长寿、快乐。后收到妻子的短信,她和吟茫去了白塘公园。在返回的路上,我也默默祝福他们健康、快乐。这是第一次在佛教圣地有如此的联想。
后来,我是我们一行中唯一上最高层的游者,很多人为了去“抱佛脚”处而排队,我却折回了。下来后,同行说“摸摸大佛手”,我没兴趣。
我接受的是那份内心的宁静、精神的虔诚,超然于俗欲而普渡众生。
作家蒋子龙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有次他对做完道场的一位僧人说,你们很辛苦,回答说,挣钱不容易。另一次,烈日炎炎,游人都争着去接水擦洗,一位僧人一次又一次让其他人先去,自己却不断退让。僧人反差如此,况芸芸众生乎!
弘一法师的遗偈云: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像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文字隽美、寓意超旷,充满辩证思想,饱含人生真谛。
天地境界否?最高境界乎?
无门禅师《赵洲无门关》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其景其境,令人神往。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庄玄禅宗漫述.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8.
2.王国维.人间词话新注.滕咸惠注.济南:齐鲁书社,1994:2.
3.普济.五灯会元(上)(卷第二)天柱崇慧禅师.北京:
中华书局,1984:66.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389-392.
5.马怀良.士人皇帝宦官.长沙:岳麓书社,2003:80-92.
6.刘义庆.世说新语.杜聪校点.济南:齐鲁书社,2007:
94-95.
7.苏轼.论书.见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13-314.
8.林语堂.苏东坡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207.
9.黄庭坚.论书.见杨素芳,后东生.中国书法理论经典.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253.
10.苏颂.苏魏公文集.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8:1165,1223-1232.
11.钱学森.创建系统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6.
12.[法]法布尔.法布尔观察手记——昆虫家族神奇的本能.武英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13.林语堂.谁最会享受人生.见唐大斌.名家说乐.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31-32,43.
14.赫尔伯特·A.西蒙.我生活中的种种模式——赫尔伯特·A.西蒙自传.曹南燕,秦裕林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458.
15.王选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77-182.
16.范文汲.一代名臣王安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40.
17.孙能传.益智编(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248-249.
1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562.
19.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2330.
20.后汉书·毛义传.见中国典故故事大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67-168.
21.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序(卷53).见朱绍侯,孙英民.《后汉书》精言妙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237.
22.[美]许尔文·努兰.蛇杖的传人——西方名医列传.
杨逸鸿等译.刘絮恺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6.
23.[美]海伦·杜卡斯,巴纳希·霍夫曼.爱因斯坦谈人生.高志凯译.刘蘅芳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78.
24.陈德奎,陈佳德.宽容之道(读房龙的史话《宽容》).
读书,1986,6:11-21.
2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662-663.
26.[法]弗朗索瓦·密特朗.被死神打断的回忆.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71.
27.汉书·直不疑传.见中国典故故事大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67-168.
28.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2092.
29.刘培育.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350-353.
30.[德]弗朗茨·贝肯鲍姆.半世球魂——贝肯鲍姆自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
31.王雅轩,王凯旋,王大海.中国历代王朝反贪录.沈阳:沈阳出版社,2005:299-302,188-189.
32.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07:784(卷67),947(卷80).
33.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203.
34.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107.
35.罗银胜.顾准传.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94-95.
36.梁培宽,许水涛.梁漱溟:执着探求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的思想家.见王俊义,丁东.口述历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7-86.
37.马勇.末代硕儒——名人笔下的梁漱溟,梁漱溟笔下的名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169-178.
38.习仲勋.相遇贵相知·序.转引自汪东林.梁漱溟与毛泽东.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2.
39.柯文辉.儒骨仙风——马一浮大师的书法.见二十世纪书法经典——马一浮.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7.
40.潘亦孚.坦荡的梁漱溟.见陈鹏举.收藏历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37-141.
41.吕坤.呻吟语.长沙:岳麓书社,2002:129.
42.陈继儒.围炉夜话.长沙:岳麓书社,2002:232.
43.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
1814-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