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纪芳
一、三味书屋得名考
三味书屋与众多的私家书屋一样,起初,不过是一处私人读书的平常去处。只因鲁迅先生启蒙(12-17岁)于此,承他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少年回忆文后才闻名于世。
三味书屋得名的来历颇远。
它坐落在绍兴市今都昌坊口(原覆盆桥)寿家台门内。寿家台门是一处典型的带有明清风格的江南宅院,前面拥有水榭式台门,引来不少美院学子作画;后有很大的竹菜园,以供家口食蔬养性;台门进去,南北有三进;东西各为厢房;总共有五十一间房子。第一进是大厅,供家庭庆、祀典用,厅屏风后和东西厢都为住家。
镜吾公的祖父凤览公边经商、边读书,方在前两代的积累基础上,置有都昌坊口的寿家台门。凤览公是这里的始祖。
迁入此台门的确切时间是清道光元年(1821)。
鲁迅的启蒙师——镜吾公,其祖先本来就是读书人家。清嘉庆时期在鉴湖之畔酿酒,因激于地方昏官惩治恶势力不力,又埋头重理旧业,冀望有朝一日能出来主持公道、伸张正义。
镜吾公的祖父迁此台门后,立即将东南端厢房辟出七间屋宇,连同前面的小天井和屋后的小花园、水踏步,作为自己和后世子孙的读书天地。原来书房的东首月门内作为藏书室,并仿三国时董遇的故事,将最大那间书房,作为“三余书屋”,这是清朝名士梁同书的手迹。屋名是置产时原来就有的。
镜吾公的父亲韵樵公(1817-1870,名广基,字云巢)读书于此,后登仕。
为峻山按察司经历,管擒捕盗贼的事。韵樵公书法造诣高。将屋匾“三余”挖补成“三味”,于是境界全出。他的书法几乎可以和梁同书的乱真。
书屋为什么要改成“三味”?
屋内这副流水对(楹联)已点明了原意:“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镜吾公的次子洙邻公解释很经典,他的小孙子寿宇的说法也精彩。
他们的古文造诣都很深。《诗书》本身就囊括了当时的重要典籍,而三味书屋的藏书室内,收藏的正是:经史子集;金石字画;方志方技方术类书和佛经等。
孔子有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条格言应该是三味书屋的始祖凤览公教子孙读书的目的。当然为惩治地方恶势力,是促使其发愤读书的更为直接的动力。
镜吾公是韵樵公的次子。他经历了清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数帝的统治,目睹了八国联军的侵扰及太平天国的起义到失败。清王朝的丧权辱国、腐败无能,已使他深恶痛绝,于是他决不再热衷仕途,而效仿前人在这三味书屋内招子弟读书,把改变国运、伸张正义的希望,寄托在未来一代身上。鲁迅及二弟周作人,就成了三味书屋寿镜吾的学生。
二、屋内书典类要及书源、书流考
周氏兄弟在这人生汲取知识的最佳期,如果没有堪称“博学”的启蒙师,如果没有藏量如此众多而又面广的典籍,一代杰出的天才如何能破“土”而出?
寿镜吾的三味书屋,论规制,毕竟不能与大学问家们比。如杭州的俞樾有俞楼,阮元有研经室,但那是招集成人研习经典的;当然也不能与本地的古越藏书楼比,这是资金十分充裕的人家,他们是光藏书不收人子弟:目的不同。但寿家的三味书屋,也不可等闲视之。通过寿家数代人的努力,已蒐集了大批典籍字画。据镜吾公长子涧邻公所编《三味书屋图书编目草册》的不完全统计(因各房还有自己的私书,下简称草册,凡书册均不加书名号了),截止到1937年暮春(与镜吾公逝年1930年相差不甚远),凡收书4553册。这个数目大致就是三味书屋藏书的总量了。(既然有草册,当有正册,不知落于何处?)藏书,按“乾、坤、仁、义、礼、智、信,天、地、人、志、考”和“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二十余字分类,分箱分柜统编而藏;而金石字画、古琴,或用粗布袋,或用比较精致的木盒贮盛。
这种分类的命名,本身就显示了都昌坊寿家是诗书礼乐人家,和孔子崇尚的颇一致。
藏书按内容分,则为经史子集、金石字画、方志方技方术及佛经等。
1.经史子集
1.1 经部约六十部(复份不计,以下均同)。
有三经、五经、七经、十三经等分别。有各类索引、注疏、体注、备考、翼注、经解、汇解等不同体式。光一部《皇清经解》就有六十分册之多。
读经,是以经明德,这是当时读书人的重点。
1.2 史部有五十多部。
名目有廿一史、廿二史、廿四史,自史记、前后汉书以来而止于明史;唯有清史稿当时尚未问世,但清会典、政典、文札、轶闻,甚至连雍正的批旨都已搜罗在书箱内,备随时取用。
史是各代留下来的治国治民的借鉴。所以,读史而知治。
史部还包括各类通义、通典等。
1.3 子部:诸子百家,计二十三部。
以上经史子部都被安置在“乾、坤、仁、义、礼、智、信、人、志、考”各书箱中。
1.4 集部:量多且面广。
文集主要指无韵之散文(但也有散文韵文合集的)。包括文集、年谱、语录、图考、笔记小说,甚至近代白话小说等。共一百八十五部。
有韵的上至楚辞(诗经不算,在经部)、汉赋、骈文、唐诗、宋词,直至于元曲、明杂剧、戏曲,而诗词在明清也是空前的多。诗集也包括对联集语等,共计一百九十多部。
作诗词的工具书也很多,光一部钦定佩文韵府就有六十分册之多。古人曰:读诗使人明秀。
1.5 小学类:主要指工具书,计三十多部。
古代辞书、字书。如风俗通、文献古字通、说文、轩语、隶辨、康熙字典、辞海、辞源、辞通、谥法备考……甚至历科状元卷、历科状元策等。
小学类书,作为四库全书的附类,所以也归其中。
2.金石字画、法帖、琴谱、古琴
2.1 古鉴、款识、印谱、石印,计十部(件)。其中有王右军草诀石印一件;与镜吾公父子年代相上下的寿予康《三味书屋·印谱》手稿一部(应八册,残存四册),这位族人可能就是被鲁迅誉为“京华三位艺术家”之一的寿石工之父。
这石印与印谱十分珍贵。
2.2 法帖,共四十三部。
上至李斯峄山碑、会稽颂德碑与魏晋以来的兰亭集序、快雪堂帖、三希堂帖,篆隶真行草,各体均有名家法帖,直至于明清。
2.3 字画。
字:三十五轴。“寿”字屏、金石字屏、楷字屏,篆隶草大堂屏、大堂联、中堂幅、对联等墨宝。其中有如今不可能再得的:
明朝名人遗翰、清朝名人手迹和镜吾公次子洙邻公的手书“寿”诗屏。
而何子贞草书、朱榻何子贞七言联又“虎”字中堂直幅是镜吾公长媳何家的传家宝。
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奇石,或条幅、或直幅、或锦屏、或中堂画,共十九幅。图本、画集十二部。
令后人弥足珍贵的,镜吾公长子涧邻公为绍兴方志手绘的“古会稽五里方图”也在其中。
2.4 琴谱若干、古琴三张。
3.方志方技类书和佛经等
3.1 中医类书共七十六部。
镜吾公长子据《图书集成·医部》编目:
A.中医基本理论类。有六气感应要义、医门法律、脉诀图注等三部。
B.内科。主要有内经、伤寒论、素问、温热经纬等传注、类纂十一部。
C.外科。有外台秘要、外科正宗、外科全生集、割症、疔疮、治疗汇要六部。
D.其他。如五官、妇科、儿科、传染病、针灸、养生类等医书二十部。
E.中医药学:有本草各类注本、思辨录及药肆储藏品目抄集、药膳等七部。
中医专着极多:张仲景、张景岳、叶天士、陈修园、徐灵胎等人的专着,冷庐、喻书、六醴斋、当归草堂、同善局、重庆堂、毓德堂等等方要、会纂等二十九部。
通过对医书的钻研和实践,确实造就了凤览公、涧邻公两代良医。
3.2 方志三十部,方术类五部。
方志类计有三十部,约举如下:旧志全目抄、仓帝庙志、越州纪略、越中文献(这正是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教授陈桥驿在找的几本轶书),徐渭的路史、会稽故事杂录、旧山阴会稽志、乾隆绍兴府志、会稽志图、山阴志图、越中先贤祠目序例、张岱的前明越州先贤像·序、越州诗赋题解、越州鸣感集、会稽三赋、会稽名胜赋、暨阳风俗赋、祀禹录、圣庙祀典图考、三不朽图、三不朽图赞(指会稽称得上立德、立功、立言者)、清先正事略、庞蘖子祠、三江闸务全书、武功县志、两浙盐务调查录、水澄刘氏宗谱。
镜吾公长子涧邻公曾参与绍兴方志编纂,为绘制绍兴最初的五里方图,还与同仁踏勘地形,鞠勤之劳,可见一斑。
有看风水的虎钤经,看坟相的赖钤基抄,还有刑法汇览并集解等。
3.3 佛经十四部。
观音经、多心经、华严经、首楞严经、金刚经、阿弥陀佛经、大悲咒等集解、疏注、音义等,阐明佛义的还有因果、感应等书。
从以上这么多的典籍、金石字画、方志方技方术等书的书目看,三味书屋的藏书不仅量多且类广。这就可以从中想见,镜吾公的知识量与他天天徜徉于书海有关,获得鲁迅先生“博学”一语的赞赏,实在是不过分的。
令人可能费解的是,寿家并不真信佛,何以保存了那么多的佛经,甚至阴阳书?究其实,从积极的方向看,佛教诱导人们行善积德,要求“无我”,有什么不好。这与寿家大厅上的“思仁堂”这块匾额的题词是一致的。置书的目的,希望子孙们为人处世,要有仁爱之心(今叫爱心),即有佛心。
用镜吾公先祖们的事例来引证就十分明白:他的高祖达仁公(1708-1776)以仁义之心经商,中年断弦而不置妻妾,同仁以死事相托,为之营葬而不取余金,他被誉为“历惊涛而无惧色,遇艰巨而有作为”的“人杰”。他曾祖心斋公(1748-1822)“家不甚丰,凡戚属故旧之贫者,有求必量力而行。曾买敬字号山一区,专为族中之无力营葬者作马鬣之封,举丧费悉取公囊”。
祖父凤览公(1778-1831)“好周人之急”,自学成良医后医术已达到“触手成春,十全(痊)其九”的高水平,而对“求诊视者毫不取酬”,“贫窭者……反施以药资”,这是何等高尚的医德。没有一颗仁爱的佛心,他们能达到这一以“仁义为己任”的境界吗?
“孺子牛”的精神,影影绰绰,不就是从中化育而来的吗?当然还有其他的促成因素,但是佛经可以净化心灵也是客观效果。
三味书屋中的刑法书,对抗击强恶势力是依据。镜吾公之父读书时曾在三味书屋“自怡”亭壁上写诗:“彼伯兴师,煞景太烈。愿上绿章,飚霖屏绝。”从中还可以依稀体察到寿家对地方恶势力侵凌有多愤慨,对严惩恶势力、伸张正义有多强烈的愿望。
至于阴阳书并不神秘,现代建筑学中广泛应用到采光、风向等环境因素,而凤览公当年入迁此处,宅院并无后来宏广,他应用阴阳书作过开拓。
综上所述,三味书屋,是名副其实的书屋。
一处私人书屋,何以积累得起这么多的书?
1.寿家世世代代就是读书人家。祖上(绪昭公)曾因“笃嗜简编,不事生产”而至陷入“糊口为难”的境地。这说明本来就拥有很多书。
2.镜吾公的高祖、曾祖两代经商,改变了陷于困境的家景后,又不断增加精神财富的储备。如心斋公五十岁后(约清嘉庆年间),“寄情于诗,赋古作闲。购一篇,吟一什,直追老苏、陶令;且复博览技术之书,奇壬皇术,无不该究。而堪舆(阴阳术)、医理,尤得精蕴。”心斋公买书已到达“旁及诸艺,有用必储”的地步。何况,买书的目的十分明确,学以致用。成果也十分显着:“故其哲嗣:长善乌青(字画),仲(凤览公)善素问(中医)。”
3.寿家藏书,部分来自姻亲。论财富,寿家的姻亲,远胜于是。但他们也看出来寿家治业的门道:凭借书籍,使后代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说明书这份家业也是守得住的。于是姻亲们也把书作为嫁资进入书屋。如镜吾公长媳家,亲翁是上海《申报》馆第一任文艺部主编何桂笙。他爱好广泛:书典诗词、字画琴棋、无所不好,从《草册》编目看,有的就是何家的。因而,周氏兄弟在三味书屋读书,书源十分丰富,这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了丰沛的书源。
作者简介
寿纪芳(1939-),浙江绍兴人。寿镜吾的曾孙女。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绍兴一中、浙江师范大学和绍兴文理学院等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