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3700000029

第29章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自由人性与规范必然性之关系(5)

从这个意义上看,个人的行为是“被迫的”,因而也是“不自由”的。但即使个人面临这种情况,其行动与否、如何行动,行为者本人又是审时度势,经过深思熟虑的。因而从行为的发生意义上讲,最后的决定终究还是出于其“自由”的抉择。当然,这种自由仅局限在外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的被迫的抉择。虽然行为者作了“自由”的选择,但行为动机和目的与真实愿望不完全一致,甚至可能恰恰相反。因而这种行为的“自由”实际是消极、被动和有局限性的。或者说这是一种不自由的“自由”。

在个体道德实践过程中,处于前道德阶段和习惯道德阶段的个人所作的道德行为抉择,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强迫性。前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认识能力仅限于对自身利害的考虑,他们的行为动机、愿望和目的都是为了自身利益。因为行为主体知道如果不顾社会利益,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去行动就会受到社会的惩罚。这种社会惩罚使个人产生恐惧感,并由于恐惧不得不在行为之前对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权衡,最后选择有利于或至少无害于社会的行为。习惯道德阶段的个体,他们明确意识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区别,并能根据社会道德准则考虑行为的抉择。然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对个人对社会利益的道德责任感,而是基于他人的道德评价,是在他人的赞许或谴责中,出于羞耻、义务和良心而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譬如社会舆论给予赞扬的行为就可能成为日后选择同一类型行为的榜样,受到谴责的行为在日后的选择时就会力求避免。

与前道德阶段的个体相比,道德主体在习惯道德阶段有了更大的自觉性和自由度。可尽管如此,这种比前道德阶段相对扩大的自由依然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促使他们不做不利于社会的行为的出发点是社会外在的评价而不是自我内心的评价。一旦离开社会外在的道德评价,即使他们能按习惯作出判断,但在道德情感上往往更倾向于对自身利益产生兴趣,并因此对社会和他人缺乏强烈的义务或责任感。事实上,习惯道德阶段中人的行为需要监督,而监督本身就意味着强迫,自由既然有“强迫”的意味,总是一种欠缺。

在道德的现实生活实践中,处于消极的道德自由境遇的大有人在。但无论如何,这种消极的自由中毕竟也包含着积极的意义。这就是说,个人道德选择中的消极自由反映出人们在个人愿望、目的与社会要求不一致时,能够自觉地以社会要求为标准,放弃自身的某些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人的主观愿望和社会要求完全一致,更不能苛求个人在放弃自身利益时没有任何内心冲突。重要的是个人最后的行为选择方向,只要合乎社会道德要求的总目标,维护了社会整体利益关系的实现,社会的道德评价完全应该对此加以认可,而不应该强求人人都去追求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绝对一致性。

(2)积极的道德自由。积极的道德自由是指主动克服各种力量对自身行为的强行限制,在社会道德面前不是被动地顺应和服从,而是主动地按照这种道德要求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获得积极的道德自由的人们在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无需社会强制就能主动克服利己情感,在自身理智和情感冲突中,自觉地用理智控制情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内心道德冲突的消失,而是指在冲突面前能凭借高度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战胜来自内部与外部的障碍。在这个过程中,道德实践者的选择完全出于自觉自愿,无须社会和他人的任何监督。

个体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自律阶段才具有这一积极的自由特性。

处在这一阶段的道德个体,在长期的道德生活中,对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深刻地把握了外在规范的必然性,因而他们能自觉自愿地遵循社会道德要求。自律阶段的道德主体在利益冲突面前,不再以外部标准和强制力量来约束自己,而是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要求,侍它成为自我人格中必不可少的某一素质和品性。正因为这样,道德个体在实践中才具有高度的自由。

积极的道德自由并不是消除了一切障碍和限制的随心所欲的绝对自由,而是指内心克服了各种道德障碍的高度自觉的自由。行为者不仅遵循道德准则,而且也主动为自己确立道德准则。所有的这种遵循与服从是合乎自己意志,而不是违背内心意愿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是真正的道德自由。可见,个体道德发展的进程,实际上也是个人从道德规范的必然性限制中走向道德自由的心灵历程。个体自身的道德完善是以个人的道德自由度为保证的。甚至可以这么说,道德自由度的大小直接代表个体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代表个体道德完善的程度。

4.在“自我立法”中获得更多的自由

从理论上讲,道德作为一种人性向善的规范,是社会整体共同制订而要求每一个成员遵循或信奉的。因而不存在着给道德个体更多的自由问题。

道德个体自己给自己内心“立法”,就是一个不断地限制和规范自己的实践过程。然而,在道德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可以发现一定社会倡导的群体道德和每个人自我规范的个体道德之间并不总是一致和吻合的。也就是说,群体道德和个体道德通常还会表现出对立甚至是冲突的情形。

道德个体的差异是导致个体道德与社会群体道德对立和冲突的内在根源。在任何社会中,具体的个人的情况总是千差万别的。这些道德个体自觉不自觉地要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地位、特殊的主体素质等个人存在的个性中来自主地选择和接受群体道德。这就使得个体道德常常会和群体道德不一致。但另一方面,即使道德个体强制和迫使自己与群体道德相一致,但由于缺乏坚强的道德意志和信念,他们也不会有积极的道德情感产生。

因而在实际道德生活中,认识到“应该”并不等于实践过程中必然产生实现这种“应该”的情感。因为个人的道德认识可以借助外界的教育、灌输而形成,而内心情感的培养则需克服自身诸多的本能欲望。

这样,人的个体生存天性促使个人为自身利益而行动,人的社会性则要求他按社会要求行动。这就形成道德上理智与情感的内心冲突,从而必然使道德个体呈现出多面性。有时,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担任的社会角色迫使他们按社会预先规定的范式规范自己,他们在自己的职业或扮演的其他社会角色中,可以是一个不折不扣地服从群体道德原则的人。但他们的内心很可能与此截然相反。这种自我冲突、表里不一的情况,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司空见惯。只要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每一个人的内心欲望不完全吻合,个人总会不同地偏离社会的群体道德要求。

这也就是说,道德行为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个体道德与群体道德的冲突。但冲突并未消除人的自由。恰恰相反,一个社会的群体道德要行之有效,必须在保证基本的限制和规范的前提下,给个人以更多的自由。这种自由意味着群体道德不能超越个体的实际道德水平,而是应该充分顾及道德个体的实际需要,给他们追求自身利益以充分必要的自由。

特别重要的是,确立社会的群体道德的目的在于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完善。而且,社会群体道德的实施归根到底也有赖于群体中个人的道德实践。这就要求群体道德的原则和要求必须和个体的实际需要及实际可能达到的道德水平相符合。任何一个个体在对自身进行道德人格设计时,总要受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整个社会道德状况的影响。更何况,人只有在首先满足了生存需要以后,才有可能追求道德的完善。群体道德对个人的要求如果超越了个人这一实际需要,个人必然会视之为异己的强制力量而加以排斥,从而使道德的必然之则无法得以遵循。所以群体道德只有在要求个人牺牲自身利益的同时,又能满足个人应有的利益要求时,才有可能为人们所接受。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个人的道德牺牲首先需有牺牲的基础,即首先要拥有应有的利益和价值的实现;牺牲也不是绝对地意味着个人绝对地牺牲自己的一切。社会群体道德应该体现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真实统一,尤其在个人为群体作出道德牺牲的时候,群体应该在道德上给予个人以进一步自我发展、自我满足的机会。只有这样,社会的群体道德作为一种必然性的规范才有可能为人们真正接受并得以自由地实现。

给道德个体以更多自由的更直接的含义是,社会应允许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和可能程度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个体道德规范。因而个体愿以什么样的道德水准作为自己的道德实践目标,必须是从道德自我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群体道德可以要求个人“应当”如何,而不应“强迫”个人如何。也就是说,个人道德的自由选择应该而且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道德个体“自我立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获得道德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而要获得这种自由境界,同时就必须自我立法,即给自己以必然性的限制。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自由人性正是从中获得实现的。因此在群体道德和个体道德发生冲突时,既要敢于进行自由的抉择,又要敢于限制自己。自由抉择是道德主体的类本质和类特性的内在必然,但与此同时,限制自己作为自由抉择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勇于给自己“立法”。

正是在这个自由抉择和自我限制的辩证统一中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性。所以马克思认为:“人不是由于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道德自由也是这样才得以真正实现的。

同类推荐
  • 周易江湖:趣说《周易》的技法与实例

    周易江湖:趣说《周易》的技法与实例

    《周易》是出了名的扑朔迷离、晦涩难懂,那么,古人是怎么读《周易》的呢?是怎么用《周易》的呢?本书从考察最贴近《周易》诞生时代的历史文献入手,详细讲解《左传》里的丰富卦例,再和曲折离奇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叙述是有趣的,讲解是易懂的,史料是扎实的,分析和启发是可以让你当成智力游戏一样来玩的。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 庄子全书

    庄子全书

    本书除了介绍《庄子》原文中的一些经典寓言故事,还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富有借鉴意义的小故事或人生实例,几乎涵盖了职场、营销、教育、友情、爱情、婚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您在轻松中获得智慧,愉悦中体味哲理!
  • 梁启超其人其书

    梁启超其人其书

    作者系中国近代史、中国经学史研究名家,长期收集、整理近代思想家文献,对于戊戌变法研究尤为深入,此书系作者近三十年研究梁启超的心得,对梁氏生平与论著的重要侧面进行探索,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热门推荐
  • 以前的,现在都成了故事

    以前的,现在都成了故事

    如果没有遇见,你我都在各自生活,不知好坏,不好不坏,只是,为什么你要出现,打扰我所有生活,我恨你,可是,更多时候我恨的是我爱你,我忘不了你,那你呢?
  • 决胜天下

    决胜天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泽乡一声高呼,秦末风云起!烽火狼烟,兵锋天下,群雄逐鹿始!若陈胜不死,谁当坐拥天下,美人入怀?回到秦末,自当金戈铁马,决胜天下!……“项羽、刘邦,你们还是靠边站吧!”
  • 灿白之我一直都在

    灿白之我一直都在

    我以为终有一天,我会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因为这首歌,我们一起听过。
  • 进击的巨人之未闻花名

    进击的巨人之未闻花名

    年幼时她无意中敲响了他的房门,他为她取名为爱丽丝,一次壁外调查,利威尔班全军覆没,她也不知去向。多年以后的再次相遇,她早已长大,这一次,她要永远留在他的身边。“我叫爱丽丝·阿克曼,我为利威尔·阿克曼,献出心脏!”
  • 神域迷踪

    神域迷踪

    一组照片聚集了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经历神奇的探险,苦苦追寻着答案,经历着生死考验。但他们却陷入无止境的疑问,直至那个被称为终极的地方,发现“神”的起源。。。。
  • 救赎之万兽之王

    救赎之万兽之王

    被神秘力量召唤至万里之外非洲大草原的陈啸,为了救自己的父亲,无意中得到了大自然赐于的超自然能力,并接受使命,为了争取动物们的生存自由,为了争取它们在大自然之下万物生灵生而平等的地位,陈啸将带领着世间所有的动物,向着无知而残暴的人类,发起一场惊心动魄的反迫害反杀戮的大抗战。
  • 盗墓笔记之不可说

    盗墓笔记之不可说

    黑道大小姐木槿槿从小就被内定为下一任家族继承人,被人拿着布娃娃的年纪她还练习怎么组装枪,别人在嬉笑的年纪她在练习室里面挥洒汗水。槿槿好累,大小姐的生活她知道很多人羡慕,但是走一步看三步的生活她好累。
  • 北城未至开到荼蘼

    北城未至开到荼蘼

    (北城未至,开到荼蘼)又名《三生神女》1000年前荼蘼学庄的出现,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巨大的阴谋,亦或是一段纠葛不断的虐恋?不得而知,但却知道:他寻了她三生三世,懊悔不已她恨了他三生三世,撕心裂肺今世的相遇,又将会衍生出什么故事……
  • 赴黄泉

    赴黄泉

    一次葬礼,开始了死亡的记录,我到底会死多少次呢,或者说已经死了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在生与死之间的挣扎,又会遇到什么样奇怪的事,一次次死而复生,让我厌倦了生死,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我到底是生是死!本书感谢墨星免费小说封面支持,百度搜索“墨星封面”第一个就是!
  • 我的公主殿下要复仇

    我的公主殿下要复仇

    恨!在这一刻,萦绕我全身!这个噩梦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这个仇,我会回来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