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文学艺术在道德品性塑造上有“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的特殊作用,因而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相结合,是一个很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也是因为这个原由,一个社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坚决反对格调低下,甚至是诲淫诲盗作品的制作和传播,否则,我们就是有意或无意地听凭道德和人性的堕落。
4.道德与宗教
从历史上看,道德与宗教有着十分奇特的联系。在人类社会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原始的宗教曾代替道德和法律而成为人类最初的行为规范。即便是道德规范产生以后,宗教在许多人那里也成为行为规范的一种非理性的基础和支柱。因此宗教戒律作为一种超自然的、神乎其神的制裁力量,在其信徒那里往往比道德规范本身更具威慑力。不仅如此,人类生活的许多情况还表明,宗教的戒律还直接构成人类行为实践中的道德规范。
譬如基督教中着名的“摩西十诫”和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教义中的一些清规戒律,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成为很多信徒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因此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宗教的道德功能,宗教在历史上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宗教道德本身的作用,是极其深远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人都无法否定。”韦伯认为新教的伦理由于其凸现的“自律”而成为西方社会法律之外的最好的精神支撑。这个思想其实渊源于康德。康德曾经说过:“基督教的道德原则本身并不是神学的因而不是他律,而是纯粹实践理性自身的自律,因为这种道德学说不是依神的知识及其意志为这种法则的基础……”。
尽管康德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被一些学者认定有问题,但他认为“基督教的道德原则不是他律而是自律”这一点无疑是对的。因为康德所说的“基督教的道德原则”是《圣经·新约》的教义。事实上,《圣经·旧约》的律法书特别是“出埃及记”中的“十诫”显然具有很强的“他律”成分。尽管《圣经·旧约》的律法如十诫的他律现在看来有着信仰上的超越意义,在一些国家比如以色列的历史上,这些律法也是制约人们行为的“他律”(heteronomy),但是,基督教精神里更有意义的显然是其“自律”精神。所以,韦伯认为新教的伦理是以其“自律”精神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支撑。
对道德与宗教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的东西而置之不理。在现实生活中,宗教的作用往往和道德的作用相互弥补而共同担负着规范人性和维护社会和谐的职责。
必须指出的是,宗教是非理性的。在这一点上作为实践理性的道德根本不同于宗教。因而道德和宗教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其一,作为人对外部世界在观念形态上的把握,宗教以一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道德则是以“精神一实践”的方式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真实的把握。这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但道德则是真实的人间力量。其二,道德与宗教都依靠信仰的力量发生作用。但宗教的信仰是一种非理性的信仰,它表现为对现实失望之后转为对超验世界的一种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寄托。
所以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道德则是一种科学理性的信念。这个信念当然也是一种信仰,但却是在对道德的存在、发展规律所体现的必然性认识基础上,凭借认知和理性所作的自觉、自愿从而也是自由的选择。
而且,从最终意义上讲,宗教与道德所追求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宗教着眼于未来,相信所谓的来世;道德追求的是现实世界,它引导人怎样在尘世的现实生活中过得更有价值。
因而尽管道德和宗教都讲“善”,均以自己“善”的理论规范来要求人的行为,而且这两种规范也常常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毕竟道德之“善”由于“真”而获得了真正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宗教之“善”则缺乏理性的根据,而只在其信徒中发挥其有限的规范人性的作用。
三、道德发展的规律与进步趋势
伦理学作为对道德现象的哲学研究,在揭示道德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与道德的一般和特殊本质之后,无疑也还要揭示道德发展的普遍一般的规律。
因而道德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也构成伦理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除了极少数的一些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道德发展无规律可循以外,更多的伦理学家则认为,道德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存在着某种规律性。但对这个规律性如何认识和把握,思想家们又是众说纷纭的。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出发,我们认为道德发展存在着客观普遍的必然规律。人类为了更好地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必然要探讨如下一些规律性的问题:道德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如何理解?道德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道德发展是否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走向进步?道德进步与否的标准又是什么?
1.道德的意识形态性和客观性
对道德发展是否有规律性的探讨,首先要解决的是道德发展的客观性(objectivity)问题。因为规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就是其客观性。可见,道德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问题的解决,便成为探讨道德规律的逻辑前提。
人类思想史上对道德发展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作了极多的探讨,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一些伦理学家明确否定道德的客观性。他们或者认为道德只是“上帝的训诫”,或者认为道德是“圣人为教化世人而制”,或者认为道德是道德主体的“内心感悟”,等等。因而道德的存在和发展不可能是客观的,它一定是某种神秘意志或主体自身的产物,道德本质上是属于精神范畴的存在。也有一些伦理思想家肯定了道德及其发展的客观性,但又把这种客观性理解为“先天的理念”(柏拉图)、“先验理性”(康德)、“绝对精神”(黑格尔)、“天理”(朱熹),等等。道德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在这里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历史唯物主义把道德归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存在,但它并不否认道德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内容及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性。这一方面是因为人性的社会性存在是客观的;另一方面,任何社会制定的对人性向善的规范必然是对社会现实存在的客观反映才可能有规范作用的。因而道德发展的客观性就被理解为:道德所把握和反映的社会存在是客观的,而且道德对社会存在的这个反映有一个客观历史的过程。
这也就是说,道德发展的客观性问题也即是道德发展受社会存在的历史与现实状况的制约,或者说道德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问题。
道德的发展必然在如下一些方面对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的依赖性:道德的发展直接取决于人类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和发展;道德上“善”的价值目标的确定,直接取决于社会提出什么样的价值要求;道德确定和包含的基本规范和准则也直接由道德外部的人类生活实践来决定;道德风尚的变化也和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发生相关;甚至道德能否以及怎样调节人们的行为,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存在的其他调节机制如国家行政体制、法律状况如何。可见,道德存在与发展中以社会存在的制约性为主要含义的客观性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根据。也因此,恩格斯批判了杜林“从不言而喻的公理”中引申出道德规范的先验论错误,强调对道德的理解也必须遵循“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一唯物主义(materialism)原则。
正是从这样一个客观性的含义出发,在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中,道德也才随之有了自己发展的历史。其具体表现在相应于人类社会五种形态的更替便也有五种道德形态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更迭。这表现为原始社会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到社会主义及未来形态的共产主义道德的演进过程。这正是一个客观历史的进程。
需要指出的是,那种认为道德作为一种意识不可能具有客观性的观点,除了把唯物主义原则作了形而上学的理解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这种观点通常把道德的客观性和阶级性对立起来了。诚然,阶级社会的道德是具有阶级性的,但这种阶级性决不是道德主体意识的产物,而是道德对阶级关系客观反映的结果。也就是说,阶级关系是社会的客观存在,道德只不过如实地把这一存在反映到自己的规范体系中而已。所以阶级性和客观性在道德中是并行不悖的。或者说,道德的阶级性恰恰是道德客观性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因而在把握道德存在及发展的客观问题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道德规律的基本内容
在道德发展从原始社会的萌芽一直到今天社会主义及其共产主义道德产生过程中,从这些道德在广泛的领域里发生深刻影响的历史与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对这些规律作一理论上的概括和抽象,那么它大致可以包括如下几条:
(1)道德的发展是一个充满辩证否定的客观历史进程。这是道德存在和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一个基本规律。从内容上看,道德发展表现为否定和肯定的对立统一,即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道德都是在肯定和否定的辩证扬弃中建立起来的。从表现形式看,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它呈现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波浪式前进历程。
也因此,从整个人类社会道德的发展来看,奴隶社会的道德是对原始共产主义道德的否定,这表现为私有制社会道德对公有制社会道德的否定,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又从更高的基础之上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道德进行了否定,这又表现为一个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不仅如此,在社会形态从而也是道德形态的新旧更替之中,在一种道德形态内部的历史发展中,也都存在着这样一个辩证否定(dialectical negation)的发展过程。
(2)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斗争是推动道德进步的历史杠杆。道德的发展不仅受阶级、阶层、集团利益的制约,而且这些阶级、阶层、集团之间为利益而进行的斗争,恰恰是道德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杠杆。历代被压迫和剥削阶级、阶层人民的道德,正是在与剥削压迫阶级、阶层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譬如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来看,历代劳动人民崇尚的勤劳、正直、善良等道德品性正是与奴隶主、封建主阶级的抗争中形成的,并且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同样,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道德原则,也是在与黑暗的中世纪的封建反动势力作漫长的斗争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并且极大地推动了道德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