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老人,向我们展示他辉煌的过去,这也是一位大使,向我们诉说他闪亮的人生。他是一位在外交战线上兢兢业业的老兵,也是一位在异国他乡风度翩翩的中国大使。
作为儿子,他是一个孝子;作为丈夫,他豁达、稳重;作为父亲,他严格却不失温情;作为大使,他儒雅、睿智。
抓住机遇 有所作为查培新,1946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杨巷镇一个普通家庭,一家七口仅靠父亲的微薄收入糊口。然而,虽然家境清贫,年轻的查培新却从未间断过学业,这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他的母亲。
查培新:我母亲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尽管她自己并没有上过学,只在20世纪50年代初,国内搞扫盲班的时候,学过几个字,却很有限;但是她是非常支持子女读书的。
1958年秋,查培新成了杨巷中学的一名新生。也就在这个时候,昔日的“杨巷初中”突然破天荒地办起了高中。40多年过去了,回首如烟往事,不得不让人感触,命运的改变往往就是在一刹那间。
查培新:因为杨巷这个镇是很小的,它原来就是一个公社,但是1958年办了高中,这就为我上高中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否则你要到县城里面去读高中呢,那你要住宿,开支就要大了。在那种情况下,能不能上高中就成一个问题了。
贫寒之家出生的查培新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中学期间他不仅学习认真、成绩优异,而且关心政治、关注社会。通过几年孜孜不倦的努力,这位风华正茂的少年在高考的拼搏中不负众望,成功考取了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精彩的世界向他打开了第一扇窗。
查培新:每个人应该说都有自己的机遇,关键是你能不能够认识这个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有些人能,抓住机遇了,他就能有所作为。
从2002年起,查培新开始在英国这个集现代与古典于一身的国度担任特命全权大使。
查培新:英国呢,就是最早实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应该说是历史非常悠久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一个国家。作为大使来讲,你首先还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你是中国政府在驻在国的代表。
英国是世界上一个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国度,是一个老牌强国;中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却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如何使得两个国家之间增进了解,加强接触,是两个国家重要的课题。当然这也是作为一个特命全权大使的重要工作。
查培新:尽管英国和中国打交道的时间很长,中英建交的时间也很长了,从72年正式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今年(2007年)应该是35年了;但是呢,两国人民虽然对对方国家都有巨大的兴趣,但同时要承认对对方国家都还很不了解,还有很多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一些偏见和误解。那么,驻外的外交官就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要以驻在国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来介绍我们国内的情况。
英国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国家,他们对中国的很多事情并不了解,其中的民主问题就是一个他们很感兴趣却产生了一些误解的问题。
查培新:他就简单地把民主看成只有两党轮流执政,或者是直接选举才叫民主。那我就跟他们讲了,民主是个非常丰富的概念,民主绝对不仅仅限于民主选举,它还包括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当然也包括民主选举。每个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每个国家的社会制度都是历史形成的。你们英国至今保持君主立宪这样一个体制是你们的历史形成的,美国它现在这样的体制是他们的历史形成的,而我们中国也一样,中国共产党执政也是中国的历史形成的。
查培新对民主问题的回答博得了英国各界人士的大加赞扬,他充分展示了一个中国大使的外交智慧。与此同时,他还经常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大使馆的其他工作人员,让他们明白自己肩上所担当的是一份神圣而艰巨的责任,他们代表的绝不仅仅是个人,而是国家。
徐飞洪(中国驻英国使馆参赞):咱们在使馆第一线工作,和英国方面直接打交道,经常需要去交涉、去磋商、去会谈。有的时候你碰到的一些事情,处理起来不是那么顺利,会让你觉得非常生气。但是大使经常会告诫大家,你出来是代表国家,不是代表你个人的利益。你所处理的每一件事情,要从怎么样维护国家的最大利益这个出发点来考虑,不能逞一时之气。有可能你一时生气了,把话说出去了,自己呢可能觉得轻松了,但是把事情办砸了,你损害的是国家的利益。所以査大使告诫大家一定要斗智、斗勇,不斗气。这点非常重要!
坐落在伦敦市中心的唐人街,是欧洲最大的唐人街,每天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它早已不仅仅是华人的聚集地,许多英国本地人及世界各国的游客都喜欢到这里来。这俨然已经成为了伦敦一道别具风情的风景线。
柯亚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参赞):很多重点的文化活动,他们(查培新和夫人张小康)都亲自参与安排、布置和筹备。你比如说现在在英国已经初具规模的春节品牌活动,已连续搞了3年了。每一次都是大使亲自过问,还要带夫人亲自出席、讲话。这个活动规模能达到什么情况呢?一般在西方国家我们都想象不到。一天的时间,在特拉法加广场,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的天安门广场,有20多万人参加!
每年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的中国年活动都是世界各族人民的一次大狂欢。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不仅成为华人华侨庆祝的一个节日,而是成为英国各个民族共同庆祝的一个节日。每年新春晚会,也成了查大使及其使馆工作人员同英国各界人士及在英的华人华侨接触和相互了解的重要手段。在出席活动的过程中,查培新充分展示出了一个蒸蒸日上的大国的大使所应有的气度和风采,更以他儒雅的风度和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当地各界人士的欢迎。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大洋彼岸的查培新也经常会想起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会想到那个对他一生至关重要的人,母亲。
查培新: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一辈子平平凡凡,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我认为就我个人为人的品质方面,她给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她就是一个家庭妇女,也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甚至也没有担任过街道的职务,而且也没有文化;但是她为人非常诚恳,非常乐于助人,非常开明,而且任劳任怨。从小我就记得,家里面第一个起床的肯定是她,最后睡觉的也是她。
最困难是把三顶帽子放在一起的时候
在许多查培新不同场合的照片中,我们发现总有这么一个人,微笑着站在他的身边,不露声色,但却神采奕奕。她就是查培新大使的同事,也是他的妻子张小康。
姜旭光(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参赞):他们夫妇两个是伉俪大使。张公参此前也是驻爱尔兰的大使,她在国内曾经任国际司副司长,也是非常有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一个女领导干部。她自己能够摆正位置,可以说是大使的有力助手。
张小康本人也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她是20年来中国派驻爱尔兰的最年轻的女大使。无论是在爱尔兰还是在英国,她都有着广泛的社交圈和很好的口碑。在这之前,张小康还曾短暂供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执行董事办公室,担任董事助理;也曾担任过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等职,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她都以出色的表现证明了自身。
张小康:我说我头上有三顶帽子,他们一听就问了:你戴着三顶帽子,哪三顶?非常好奇。我说:第一顶帽子,前中国驻爱尔兰大使。他们说这一顶我们知道了。我说第二顶帽子,本使馆的公使衔参赞。You are still working(你正在做的)。我说是的。第三顶帽子,本任大使的大使夫人。他们一听就乐了,说那么这三顶帽子,哪一顶帽子你觉得最困难?我说主要就是把这三顶帽子放在一起的时候。
1975年,当时的张小康幸运地被选中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就读。新中国外交界不少优秀人才都曾经在这所学校里深造过。像现在的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中国驻美国大使周文重、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都曾在此就读。而另一方面,由张小康本人积极参与筹办的伦敦商务孔子学院也坐落在这所院校中。这所商务孔子学院在英国的工商界可是鼎鼎有名的。
查培新:它不是一个单一的角度,它起码有两个角度。一个就是中文,孔子学院教中文。第二个角度就是,把企业界拉进来了,这样的话也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的企业文化,等等。我相信也是他们所感兴趣的。
伦敦商务孔子学院意在发展中国与英国的友好关系,它增进了英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也为英国各界人士尤其是工商界人士学习汉语提供了方便。这其中,英国的汇丰银行就是筹办这个学院的大力倡导者,也是主要赞助商之一。
何大玲(英国汇丰银行中国发展区项目经理):在这里我想谈谈由张小康女士发起的、汇丰银行参与合作的孔子学院,我认为这是促进中英相互了解的很重要的方式,也是我们汇丰银行最近5年中涉及中英交流方面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之一。孔子学院的目标是,帮助英国工商企业界人士认识中国。相互了解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当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中国,随着彼此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通畅,双方才能更好地合作。所以我们非常希望孔子学院的创办能够在促进中英交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这样一个专为工商企业界人士举办的孔子学院,在世界上是第一家。我们也希望它成为一种成功的模式,并逐渐推广到世界其他各个地方去,帮助世界各国的人更好地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