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真:金钱、财物,可以称为“财富”。但“财富”并不等于“金钱”。财富的种类很多,知识、健康也是财富。“你种田来我挑水,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恩爱,就是财富。有钱可以不赚,有义不能放弃,这是做人的品格;这品格,就是财富。一个人赌博,因赌败家,负债累累,他的财富全因他没有自律的能力、没有管好自己行为的能力而流失了;相反,一个人有自律的能力,这能力就是他的财富。我是出家人,受了比丘戒,也称“比丘”,比丘是梵语,释为中文叫“乞士”。
说白了,就是“乞儿、求乞者”。当然,托钵,是乞食。除了乞食,我还乞求佛法,乞求生命自觉的大学问、大启悟。尽管我“贫无立锥”,寄食香港,托钵佛门,恐怕你不能说我没有财富。佛法、佛陀的智慧,那才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心灵境界的财富。这可谓财富中的财富了。
你叫“累积”,我叫“积累”,大概意思差不多吧!一切财富都可以积累,我一向主张人要学会积累。比如:知识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体验的积累、生活的积累、阅历(历练)的积累、功德的积累,这些都是财富的积累。
李:法师,可能我是普通的女性,总是特别留意别人的婚事,看见别人的婚礼,用数亿元来筹办,我见很多朋友都羡慕不已,是因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我的婚礼必须是“世纪”的吗?
觉真:这是有钱人或钱多得花不出去的人的游戏,与芸芸众生无关。婚礼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它的纪念意义在于两个“个体”,变成了一个“整体”。纪念意义不在“世纪”的消费、“世纪”的排场、“世纪”的天文数字。情感质量、婚姻质量与金银珠宝无关,纸醉金迷,珠光宝气,谁都知道那是迷人的虚幻与眩晕。席终人散,残羹剩菜就成了“世纪”垃圾。声色皆梦幻,有钱和富有是两回事呀!钱多,并不等于生活幸福,更不等于内心快乐。
《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Robert T.Kiyosaki)说得好:“资产能供养你,而负债却会吞噬你。”这句话有些人理解不了,相思债、感情债、道德债、良心债、业障债,你用钱能偿还吗?“世纪”婚礼可能是后来巨大“负债”的鲜明对照。
李:法师,有很多女性,包括我,都喜欢童话,婚礼一夜就像公主一样啊。我想最重要的是身边的人是谁,能够一同走下去的机缘就是一种财富。两个人相处,在结婚一刹那才刚刚开始,走下去的味道,我想,可说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可能遇上世间种种喜乐。但就是这些滋味,不论甜苦,仍然走下去,最后也是美味的。
15.什么是内财与外财?
世俗之宝,当然不及法宝、智慧之宝。所以佛家把财富分为外财、内财。金银七宝,是外财。善根、福德、智慧、因缘,就是内财了。外财,易得易失;内财,难得,却不会贬值!
李:法师,在商业犯罪中,有“黑钱”的概念,在佛理中,如何界定钱的“黑白”呢?
觉真:问得真妙。经济学中的“黑钱”是指赃钱、见不得人的钱,是非法所得,甚至是犯罪所得,又无法交代其来源的金钱,便称为“黑钱”。在我国民间,也称之为“黑心钱”。在佛法中,虽无“黑钱”
之说,但对善财、净财,却有独特的见解。
请让我说一个故事吧:
佛陀(释迦牟尼)住世时,他与阿难行走在外,见到路旁有一堆金灿灿的财宝。佛陀说:“毒蛇!”阿难见了,也说:“是,毒蛇!”恰巧路边有父子两人听到了,走过来一看。
什么毒蛇?这不明明是黄金吗?望着走远了的佛陀和阿难的背影,父子两人把这堆黄金据为己有,装车上路。
可是,最终他们因为拿了他人财物而被关进了监狱。
父亲在牢房里对儿子说:“唉!真的是毒蛇。”
在佛理中,并不否定钱,但不净之财、非我之财,肯定是拒绝的、厌恶的。佛法是帮助人解脱烦恼、走出迷误、破除无明的无上智慧。
佛经中时时提到金银七宝(金、银、玻璃、砗磲、玛瑙、珍珠、玫瑰和琥珀),但这是世宝。世间之宝、世俗之宝,当然不及法宝、智慧之宝。
所以佛家把财富分为外财、内财。金银七宝,是外财;善根、福德、智慧、因缘,就是内财了。外财,易得易失;内财,难得,却不会贬值!
李:法师,看来钱本身是无辜的呀,善恶是来自人心和行为。我之前的经验是来自烹饪的,很多朋友在弄食物时不顺,或是弄得不好,都可能会怪责食材不够好,这当然是有这个可能的。但有时我会想,我们是否真的有用心去做了呢?
16.用钱可以赎罪吗?
佛教最反对的是悭贪。何谓“悭”?财物不肯施人,不肯帮助与救济社会,不肯利及他人,就叫悭。何谓“贪”?
谋取他人财物,思欲归我,就叫贪。
李:提起“罪”,我想起西方历史上曾经有过用钱来买“赎罪券”,以替自己的罪行赎罪。何谓“赎罪”?用财富和钱,真的可以赎罪吗?
觉真:正如同“神学”在佛教中没有发展一样,“赎罪”的思想,在佛教中也没有得到发扬。要谈到救赎,佛教中只讲“忏悔”。有罪、有过、有恶业、有业障、有罪障,只有“忏悔”才能消除。但是,佛教中,讲慈悲喜舍,讲广修供养,讲广种福田,种善因,必然得善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把财富转为善行、转为功德,那么救赎的功能、造福的功能就必然会有。
佛陀曾经劝告波斯匿王(King Pasenadi):“如果一个人拥有很多财富,却不去做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消费,那是丝毫不值得称道的。”佛在《长阿含经》中曾经说道:“蜜蜂采蜜,并没有破坏花,它采了蜜,留下了美丽的花,留给他人共享。”这样的比喻,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我想是丰富而又多方面的。
李:法师所讲,即是钱财除了须以正途得之之外,还要看如何花吧?佛家如何看那些坐拥富可敌国的家财,而从不对别人施予援手的人呢?其实有时看到新闻,那些第三世界贫民需要的援助,对于那些富商巨贾来说,简直就微不足道,然而自己就感到有点无奈了!
觉真:佛教最反对的是悭贪。何谓“悭”?财物不肯施人,不肯帮助与救济社会,不肯利及他人,就叫悭。何谓“贪”?谋取他人财物,思欲归我,就叫贪。悭贪心机重的人,会不择手段地恋财敛财,甚至不顾法律、道德、良心,以及对他人造成的损害、侵犯,等等。既得之后,又唯恐失去,千方百计思虑他的“财物安全”。放在银行,利息太低;放在家中,不能增值;借给别人,生怕不还。提心吊胆,患得患失,心为财累,惶惶不安,无有宁日。这种人怎能过得不累?
佛教认为,慈悲喜舍是善行,是分享,是增加善缘、增加财富的好事。一个人既不悭吝自己的财富,也不贪求他人的财富,依自己的正常劳动、正当职业(包括金融、商贸、保险、物流等经营),合理、合法所取得的财富,除了奉养父母、孝敬长者、教育子女、帮助亲友急难之外,还有关注社会、广行善事、救济病困孤独残疾等急需救济的人士,以及热心于安老、护生、救灾,让财富增值、共享。财聚财散,皆有因缘。因缘成熟,财富聚集,你要感恩。因缘离散,财富散失,你无需失落。聚得愈多,失得愈快。暴发户的钱,是最容易蒸发、最容易失去的。你不舍财,财将舍你,这是一条规律,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富不过三代”,这是历史的总结。福报总是归于不贪之人,施舍才能广种福田。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也是一条因果定律。
所以,舍,不是失去;舍,是存储,是扩大资源、增长资源。佛家讲功德,行善种善,广修功德。功,指功能,也指行为;德,指福德,也指人的存心。善有资润福利之功,德又为得,福为修功所得,故名功德。
由此来看,财富转为善行善因,也是具有赎救意义的。当今有许多世界级富豪,钱不留子孙,捐款济世,这就毫不奇怪了。
李: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潇洒一点,看得通透一点,将我们的财富、无止境的欲望轻轻用皮包着,送给有需要的人,世界应该可以更美好,而自己的心,应该可以更善。
17.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未来的根在今天。今天为明天做好准备,今天要准备好明天的资粮,明天不就被你掌握了吗?
李:常常看电视、电影、小说,掌握未来,扭转命运,是很多创作的主题,那里可能有人超越时空回到过去,纠正某部分的东西;可能有人去到未来,预先看见自己的未来。但很多时候,故事的发生,可能都会在最后让主角消失。而我身边,很多人每天都会看星相、问前程,希望知道自己的未来。我对于掌握未来的看法是:活在当下,今天努力,未来便会有成果,这或许是十分简单的信念,不过这给我很大的动力去活好每一天。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觉真: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历史永远是向前的进程。有今天,就有明天,人怎么会没有未来?人能掌握未来。正如同人能反思昨天,总结昨天,规划今天,过好今天一样。未来的根在今天。今天为明天做好准备,今天要准备好明天的资粮,明天不就被你“掌握”了吗?今天种下什么因,明天就结出什么果。科学实验,就是为明天的结果,而在今天加紧制作“因”、准备“因”、培植“因”。一切科学研究,不都是在为掌握未来而动足心机、绞尽脑汁吗?你问科学,科学会说,人能掌握未来。你问佛教,佛陀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人能成佛,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不就是人的未来吗?
李:法师,原来我简单的信念与佛学不谋而合,哈哈,看来我都有一点大智慧了。今天用心去过,明天自然会好了,那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对于有着“明天”是很开心的,因为明天是新的一天,但有时,身边的朋友都会觉得“明天”一定会到来,有什么值得开心的。对于你,有着未来,这是不是让人开心的事呢?
觉真:是呀!人有未来,而且人有幸福的未来,人有美好的未来,人有成佛的未来,为什么不开心呢?有一对夫妇,在路边开了一家商店。开业以后,他们没有想怎样赚钱,怎么享福,而是在店门外写了一块广而告之:“天长路远,本店免费提供饮用水。”果然,有走得渴了的人,进来喝水。冬天,喝的是热水、开水;夏天,喝的是冰水、凉水。客人们喝完了水,总想买点什么,然后上路。这样,杂货店的生意远近闻名。店主人想着别人,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提供了服务,这就叫“利他”。利他的人,就是为自己准备了未来,他能不开心吗?
李:在冬天的路上,能够喝上一杯热水,是怎样的幸福,我明白啊!由手心到胸间到肚里都被温暖了,喝过的人当然可以继续奔向未来,同时,他们也都交了一个美好未来给那对夫妇。
18.你如何看待命运?
他为我算命,每年都批下四句诗来。回头看他的诗句,可谓十分准确。可是,结语:寿卜六十三。也就是我只有63岁的现世生命;然而,我今年77岁了,身体还算可以,每天依然步行上班。
李:看到这个题目,我想除了爱情,更多人想知道的,应该是自己的命运。身边的朋友对自己的遭遇会说是“注定的”,我自己认为那不是的,没有“注定的”。如果不是因为你做了某事,何来这样的结果?只是他可能已经记不起了。法师,你如何看待命运,如何看待“注定的”这三个字?
觉真:我尊重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尊重阴阳五行学说,尊重《易经》传统之理,尊重祖传的一切文化遗产。但是,佛家不提倡算命、打卦、看风水、求签、巫术或通灵,等等,因为佛教的根本理论是“缘起性空”。一切由缘而起,由缘而散,由缘而生,由缘而灭。
缘,即各种“条件”:条件与条件之间产生了会合、联系,产生了作用,这就是“关系”。所以“条件”与“关系”就叫“众缘聚合”。由于众缘聚合,事物才能产生。佛教的“缘起论”,我们也可叫做“因果论”、“条件论”、“关系论”。天地万物,世界万事,客观存在,一切的一切,皆由缘而起,缘生则生,缘散则散。
所以,现象为有,本质为“空”。空,不是无,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无自主性(事物彼此联系,相依相存,无独立存在、孤立存在的主体)、无独存性(事物不能单独存在)、无恒常性(事物不能恒久,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所以,“诸法无我”(一切事物,没有独立自存的主体,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者、主控者)、“诸行无常”(一切发展变化的事物,都不能恒久、恒常)。
李:法师,这个我明白。就像今天我能够做出一道好味的菜肴,如果明天我一个不留神,买了不好的食材,我所做的菜肴便会不好吃了,这不是“注定的”,而只是我的“不留神”。宿命总和算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如果是宿命,便一切可知了。那么你有没有试过算命?如何看待“应得的”这三个字?
觉真:根据“缘起论”这个根本学说,佛家不承认有什么既定不变的命运。以我个人为例,我是家中的长子,父母十分疼爱。小时候,为我算过命。那位算命先生很有学问(他不以算命糊口,也不轻易为人算命,不挂牌、不经营),他为我算命,每年都批下四句诗来。
回头看他的诗句,可谓十分准确。可是诗的结语为:“寿卜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