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认清自己最难
宓丹上课大都能准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他的解题方法和答案常常与老师不谋而合,平时的测验成绩一向不错。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遇到期中或期末这类大型的考试,他就是考不好;进入高三学习阶段后他发现自己虽然在政史地单科考试时成绩优秀,可是文科综合性考试成绩就不行了。老师和父母认为可能是考试紧张造成的,他自己可不这样认为,但也找不出其他原因来。
白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背历史资料,做的题也不算少了;每次考试的时候,字写了不少可就是拿不到好分数。他已经有些气馁了,怀疑自己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特别差,可历史是文科综合考试中的主要科目,不能放弃。现在,他对自己在文理分班时选择文科非常后悔,再回头选择理科也来不及了。“该怎么办呢?”白鸥心里十分苦闷。
邵炜是一名学习成绩极不稳定的学生,每次考试后,各门功课到底能考几分,他心里没一个“准”。偶而,他的某门考试成绩会在年级里数一数二,令他自己瞠目结舌。在大多数考试中,他不是漏掉答案的单位、少写了符号,就是因为审题不仔细看错所给的条件而答错了题,做得好好的一道题,会忽然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让批卷老师都为他婉惜。按他自己的话说是,虽然每次考试他都尽可能做得再快些以便多检查几遍,可是每张考卷因马虎丢掉的分数“随便撸撸就一大把”;老师批评他做题粗枝大叶,家长提醒他做题写字要仔细认真,邵炜自己也不愿意这样,可他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不粗心。
林黎明是一位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虽然他的考试成绩时好时坏,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问题,也是时对时错;特别是遇到考查基本概念的选择题,他的正确率就更低了。“你为什么不多问问老师呢?”听到父母的责备声,黎明振振有词,“老师课堂上讲评试卷,我全都听懂了。考试的时候,有些题目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要做错,甚至一走出考场就会做了;有些题目似曾相识,没看清楚就做,一个不当心就掉入了陷阱!我没有问题。”他喜欢老师考得难一些,那样他和同学们的分数差别不大,如果试卷出得简单,他因为到处出错也得不到高分。
一、什么是元认知
1.元认知的定义及要素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在其着作《认知发展》中提出了元认知这个概念。他将元认知定义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
很明显,这一定义从两个层面对元认知做出了限定:其一,元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认知结果或是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即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各方面的认识;其二,元认知是个体为完成某一具体的目标或是任务,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活动进行主动的监控与调节,即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以及调节。简言之,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可以指两种现象,一是关于认知的知识,二是指对认知活动的监控调节。
国内外心理学家关于元认知的定义表述不尽相同,列举几种不同的定义表述,进一步回答元认知是什么的问题:梅切思鲍姆(Mcichenbaum)对元认知的定义表述如下:元认知即个人知道的关于他自身的认知的知识,以及控制这些认知的能力。从定义中可见,学者梅切思鲍姆肯定了元认知的两个特性: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知识;元认知是个体对认知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迪尤(Duell)将元认知分为两类:认知的知识与认知的调节。认知的知识涉及个体所拥有的认知资源以及认知资源在多大程度上能与学习情境匹配的知识;认知的调节是认知个体在尝试解决问题期间所涉及的一系列调节的过程,如计划、监控、评估、修正等。
国内的许多研究者对元认知都有不同的阐述,其中以董奇的阐释最具代表性:元认知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包括三种有效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尽管上述研究者对元认知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是都揭示了元认知的本质特点:其一,元认知的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其二,元认知的认知对象是人类的认知活动系统;其三,元认知的本质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管理以及自我完善;其四,元认知是由认知知识、认知体验和认知监控3个成分构成的。
由此,我们可以将元认知的实质概括如下:元认知就是认知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即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过程,对认知的目的、方法以及认知所采取的策略都能够积极地感知、思考、体验,并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因此,元认知特别强调认知主体对认知目标、计划的制订(3),强调认知主体对认知过程以及认知结果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及自我完善。
现代心理学将元认知释义为学习者认识到并形成如何控制认知学习的心理机制,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
元认知不仅能够客观地反映个体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结果,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等方面的知识,还能够反作用于个体的认知活动,对个体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监控,使个体的认知过程得以优化,促使个体认知水平得以提升。其中,以董奇②提出的元认知的三个主要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以及元认知监控,对学习实践有更贴近的指导作用。他认为:(1)元认知知识是个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自身认知活动以及认知过程及结果的一般性知识。
元认知知识可以分为三部分:关于认知个体的知识,包括认知个体内部差异的知识、认知个体间差异的知识和认知的普遍特征性知识。个体内部差异的知识包括学习者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能力、兴趣、爱好、特长以及自己擅长的思维方式,以及如何克服自己在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等。个体间差异的知识涉及个体在了解自身认知特点的同时也能够知晓别人的优缺点,了解别人的思维、能力优势,所谓“知己知彼”。认知的普遍性知识是指关于人类认知的普遍性特点的知识,如人类的记忆规律,逻辑思维的普遍特性,知道注意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的记忆能力可以改变等。关于认知对象的知识,学习者能够对认知对象的材料、任务、认知活动等各方面知识有所了解。个体应知晓认知材料的性质(如是图形材料还是文字材料),材料的内容是否熟悉,材料是否有意义,材料的呈现方式(书面呈现还是听觉或视觉呈现等)以及材料的结构编排有什么特点等。除此之外,个体还应该了解认知任务中有关信息特点的知识,与任务相关的信息是丰富的还是贫乏的?是有组织排列的还是繁杂无序的?同时认知个体还需要对认知活动的要求和目的有一定的认识。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这种知识要求个体在熟悉认知任务的情境下,能够知晓某项认知任务存在哪些认知策略,每一种策略的优点或是缺陷是什么,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哪种认知任务采用何种认知策略更为有效,以及如何使用这种策略。以上三种知识的不同结构结合认知主体不同的思维特点、能力兴趣等认知与非认知方面的特点形成了认知主体的各种不同的元认知知识结构。
(2)元认知体验是个体在从事认知活动时伴随产生的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元认知体验可能在认知主体意识范围之内,也可能处于认知主体的潜意识范围之中。元认知体验的内容既可简单,亦可复杂;元认知体验的时间既可长,亦可短;元认知体验既可发生在认知活动之前,比如在参加活动之前预感到将会失败,或是感到以前参与活动相类似而欢欣,亦可发生认知活动之中或是之后。一般而言,认知主体高度自觉、积极参与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体验的发生频率更高。这样的认知活动一般需要认知主体有详细的计划,能够合理选择认知策略,之后有切实的评价,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一直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由此伴随产生的元认知体验也尤为强烈。
(3)元认知监控是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能够不断地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并能对认知活动进行适时的调节,确保认知任务有效地完成。元认知监控包括以下环节:制订计划、调节控制、反思评价、及时补救。制订计划是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能够依据特定的目标制订合理的计划,选择适当的策略,并能够预设认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做好各种准备,想象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预估方法的有效性;调节控制是指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中始终能够清晰明确活动的目标,对活动的对象以及活动的任务等都有明确的认识,在认知活动过程中能够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不受干扰。除此之外,认知主体还能在认知过程中针对存在的不足及时做出修正、调整,并及时反馈;反思评价是指个体能够依据有效性的标准对各种认知活动的结果(包括阶段性结果)做出反思、评价,正确估计自己认知活动的进展状况或是认知目标的达成程度,及时总结经验及其教训;及时补救是指认知个体能够根据认知活动反馈的结果对自己的认知实践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
在对认知过程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认知过程的各种可能的因素做出调整,不断完善主体的认知活动过程。
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以及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事实上,元认知监控与元认知体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只有认知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有敏感、切实的体验,才有可能理解与体会到认知过程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才能够对认知活动进行有效地监控。正确的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个体产生准确的元认知体验,同时有利于有效实施元认知监控;积极的元认知体验是推动元认知监控的强大动力,同时有利于积累元认知知识;有效的元认知监控有利于个体产生积极的元认知体验和积累正确的元认知知识。
具体而言,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体验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元认知体验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体的元认知知识形成的,而元认知知识又能指导元认知体验,并随着元认知体验的不断丰富而得到积累。元认知监控属于认知活动的具体操作环节,个体所拥有的各种元认知知识只有在元认知监控的实践操作中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并在监控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检验、积累、提高,促使个体的元认知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而元认知体验和准确的元认知知识又可以为元认知监控提供动力作用,促使元认知监控系统更加灵敏、有效,使得元认知过程能够更加有效的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过程。
2.元认知的实质
元认知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界新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控制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常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元认知。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由此派生出的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一,元认知的认识对象是自己的认知系统,那么元认知与认知之间有什么区别?其二,元认知既然是关于认知的知识,那么元认知与自我意识之间的渊源关系如何?
(1)元认知与认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本质上而言,元认知活动是不同于认知活动的另一种现象,元认知活动反映的是主体对自身“认知”的认知,而并非“认知”本身。尽管元认知与认知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现象,但是认知活动与元认知活动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元认知与认知在功能上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开的,两者的终极目的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主体认知活动的发展,使主体实现认知目标,完成认知任务。
同时,元认知活动与认知活动有着很大的区别。认知主要的目的在于改善个体的知识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为个体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相比较认知而言,元认知的主要目的是指导、调节、监控个体的认知过程,是个体对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控制,从而提高个体的整体认知水平。具体而言,元认知与认知在认知对象、认知目的以及认知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认知对象方面,认知活动的认知对象是外在的、具体的事物(如一段文字材料或是一道算术题等),元认知活动的认知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认知过程或是认知结果等;在认知目的方面,认知活动的认知目的是完善主体的认知结构,使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例如个体解决问题时,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是个体认知活动的目的,而元认知活动的目的是监控与调节认知活动的进展过程,例如为了确认个体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否正确,个体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仔细检查了一遍或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解决进行反思监控,有效调节、更改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都属于元认知活动的认知目的;在认知方式上,认知活动的作用是直接使主体的认知活动取得进展,而元认知活动的作用是间接地促进主体的认知活动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