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保管黄金和外汇储备业务。由于黄金和外汇是国际间进行清算的支付手段,各国都把它们作为储备资产,由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以便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用来清偿债务。而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的目的在于稳定币值、稳定汇价和调节国际收支。
(四)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
1.资产清算业务
“清算(Clearing)”是存在于经济社会中的一种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和货币资金转移的行为。从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流程来看,除需采用相应的结算工具、结算方式以外,还需借助同业银行的协作,才能最终实现客户委办的结算业务;另外,出于自身需要,银行也会与其他金融机构发生大量的业务往来。因此,同业银行之间也会产生债权债务的清偿和资金的划转。为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清算组织和支付系统,进行支付指令的发送与接受、对账与确认、收付数额的统计轧差、全额或净额清偿等一系列程序,即所谓的“清算”。尽管银行之间可以通过建立双边清算机制实现相互的资金清算,但在一个复杂的、拥有许多参与者的金融体系中,单纯依靠银行间的双边清算关系实现巨额资金清算,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造成物质以及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了顺利实现金融机构之间的清算,除需要借助清算机构、支付系统以及支付工具以外,还需要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提供支付清算服务。尽管各国的支付清算体系构成不同,但银行同业间的资金转移一般都是通过中央银行的最终清算实现的。所以,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即是指: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知识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
2.代理国库券业务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或政府)的银行,一般都由政府赋予其代理国库的职责,财政的收入和支出,都由中央银行代理。同时,依靠国家财政拨给行政经费的行政事业单位(即公共机构)的存款,也都由中央银行办理。金库存款、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机构)存款在其支出之前存在中央银行,是构成中央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
(五)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1.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金融监管,从狭义上说,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实行监管。从广义上说,还包括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金融监管可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保护公平竞争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保证中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2.金融监管的主要方法
(1)预防性管理。预防性管理是监管当局通过采取积极的监管策略,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成立之时,对其设立条件、组织结构、经营项目、营业区域、资本要求和内控系统等所进行的监管。预防性管理是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的一种,它是金融监管中的经常性、业务量最大的工作。预防性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市场准入监管;资本充足性监管;资产流动性监管;贷款集中性监管;对其他业务活动的监管。
(2)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3)最后抢救行。最后抢救行即最后贷款人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是最早也是最普遍使用的一种金融监管制度,是金融监管当局对遇到临时性流动性困难的商业银行提供紧急资金援助,帮助它们渡过难关,避免倒闭事件发生的一种制度。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进行财务援助和实施抢救行动被认为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
3.我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实践
在我国,对银行业的监管已经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主要责任,央行在完成这个监管工作过渡后,将专司货币政策的执行工作,对证券市场、证券业和投资基金这一领域的监管则是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主要责任:对保险市场及保险业的监管则统一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
1993年国务院决定对银行、证券、保险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2003年建立起相应的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业监管体制。三者之间建立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中的有关重大问题,协调银行、证券、保险的业务创新及其监管问题,协调银行、证券、保险对外开放及监管政策,交流监管信息等,这是健全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监管决策与管理体制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减少摩擦,提高监管效率,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本章难点】
本章内容多见于选择题与论述题,中央银行的职能、业务等均是考核热点。
[例题1]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为什么会影响货币供应量?(18分,2002年)此题为论述题。考察的是货币供给及与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知识及两者间的联系。回答此问题时,要注意逻辑性,应先给出货币供给、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再具体分析央行的资产业务如何影响货币供应量的。
(1)货币供给是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是在经济中形成一定的货币供给量。这种货币供给量对银行系统而言是一种负债,但对非银行经济来说则是一种资产。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的主体是银行系统——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前者创造基础货币,后者创造存款货币,构成了货币供给过程的两个环节。其中,中央银行在整个货币供给中居核心地位,货币供给的基本方程式是:Ms=m×B,其中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由此可知,影响货币供给的两大因素就是m和B。
(2)根据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得出: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资产总额-(其他负债+资本),该方程式表明:若资产负债表的其他项目不变,中央银行资产的任何增加(或减少)会使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增加(或减少);同样,任何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加(或减少),会使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减少(或增加)。可见,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各项目的变动,在决定商业银行体系准备金存款的规模上是起作用的。
(3)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有再贴现业务和贷款业务、证券买卖业务(公开市场业务)、黄金外汇储备业务及其他一些资产业务,可简单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通过基础货币这个中介变量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具体如下:
①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前者是商业银行将已同客户办理过贴现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进行贴现以获得现款的一种行为,其结果是商业银行所持有的中央银行负债即存款准备金增加。后者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在协商好贷款的数额、期限和利率等条件后,直接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上贷记相应的货币金额。因此,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扩展上述两种业务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造成基础货币的等量增加;反之,也会产生等量缩小的效应,从而进一步引起货币供给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②外汇、黄金储备业务。如果黄金和特别提款权增加,银行准备金也将增加相同的数额。
财政部发行金债券购买黄金,中央银行认购金债券使资产金债券持有额增加,黄金卖主将从财政部获得的支票存款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将支票送中央银行结算,中央银行从财政部账户上减少相应金额并增加到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也会增加。特别提款权证券是中央银行对货币基金组织所创造的、由财政部持有的特别提款权的要求权。增加特别提款权与购买黄金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影响是一样的。
③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买卖二级市场债券(主要是政府债券)以增减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无论中央银行采用的方式是向商业银行或公众购入(或卖出)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或减少)相应的金额。由于公开市场业务能精确地调整基础货币的数量,因此已成为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的最重要手段。
④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的增加也会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
如,中央银行购买设备或向其他国家中央银行购买外国通货,都由中央银行开出支票支付,当支票存入银行系统结算时,中央银行将贷记接受支票银行的准备金账户,银行准备金增加,货币供给量也相应增加。
由上可知,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是通过基础货币这个中介变量来影响货币供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