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点】
1.掌握货币职能和货币制度及其历史演进的知识。
2.熟悉中国现行的人民币制度。
货币
(一)货币的起源和发展
1.货币的产生
(1)简单价值形式
(2)扩大价值形成
(3)一般价值形式
2.货币形式的演化
商品成为货币必须满足的条件:易于标准化,能够被分割,易于携带,不会变质,被广泛接受。
①商品货币:非金属实物货币→贱金属货币→贵金属货币→铸币。
②信用货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完全依靠银行信用和政府信用发行并流通。通常表现为纸币的形式。
③电子货币:信用货币的未来发展。电子货币是指用电脑储存和转移的资金,电子资金调拨系统具有迅速、安全和节约等优点,大大节省了银行处理现金和支票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
因此,电子货币将是信用货币未来的主要形态和发展方向。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是商品交换所赋予的,也是人们运用货币的客观依据。
1.价值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可以用它来衡量,并进行比较;是一种观念中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的存在。
2.交换媒介: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方式,将以往物物交换的直接交换行为变为间接交换行为,克服了物物交换存在的困难,并通过交换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
3.价值储藏手段:金属货币具有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若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信用货币本质上讲并不存在储藏的职能。
4.支付手段:通过支付手段实现商品的交换,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中直接产生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如本票、汇票、支票等)。
5.世界货币:作为国际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作为国际一般的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外国商品;作为国际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比如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等。
货币最初的职能是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后来随着商品社会信用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的职能发展起来;近现代以来,随着世界整体的经济发展,国际分工和合作及国际资本流动都不断增强,世界货币的职能才不断发展起来。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使货币流通的各个要素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主要包括确定本位货币,货币单位,主币与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及准备制度等要素。
1.确定货币材料和货币单位。确定不同的币材,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度。确定币材,关系到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程序是:选择货币金属——规定货币单位——统一价格标准。
2.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与流通。本位币,又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本位币是足值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本位币的自由铸造、自由溶化和超差兑换能够使铸币与铸币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保持一致。辅币是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供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辅币是不足值的货币,辅币限制铸造,具有有限法偿能力。
3.金准备制度。金准备制度就是黄金储备制度。早期的黄金储备制度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目前虽然纸币不再兑换黄金,但各国仍然储备一定量的黄金作为准备但仅作为国际支付手段。
黄金储备的三项用途:
第一,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准备金,也就是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第二,作为时而扩大时而紧缩的国内金属流通的准备金;第三,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发展
1.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指以白银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在银本位制下,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其名义价值与实际含有的白银价值是一致的,分为银两本位制和银币本位制。银本位制从16世纪开始盛行,因白银产量激增,银价不稳定而崩溃。
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黄金和白银同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金银两种货币都是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可以自由兑换,并且两种货币都是无限法偿货币。
(1)平行本位制:金银两种货币均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任意流通的货币制度,国家不规定两种货币的兑换比例,任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由于市场价格变动频繁,使得这种平行本位制极不稳定,容易造成交易混乱。
(2)双本位制:这是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的货币制度。双本位制以法定形式固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本意是为了克服平行本位制下的金银比价频繁波动的问题,但却形成了官方比价与市场价格并存的局面,而官方比价较市场价格缺乏弹性。当金银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时,从而使法律上被低估的货币(良币)被人收藏、熔化或输出国外而退出流通领域,而法律上被高估的货币(劣币)则独占市场,即“劣币驱逐良币”。此时,市场上实际只有一种货币在流通,很难由两种货币同时并行流通。这也是向金本位制转变的动因。
(3)跛行本位制: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不允许自由铸造,并且金币与银币以固定的比率兑换。实际上,银币已经降到辅币的地位,银币的价值通过固定的比例与金币挂钩。因此,这是由金银本位制向单金本位制过渡的一种中间形式而已。
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1)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的金本位制。英国1816年5月最早实行金币本位制,美国1900年才实行。其稳定的货币自动调节机制效率很高。崩溃的原因如下:一是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黄金产量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特点:
第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
第二,流通中的辅币和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金币。
第三,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2)金块本位制:是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而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它与金币本位制的区别如下:
第一,金块本位制不再像金币本位制那样实行辅币和价值符号同黄金的自由兑换,规定黄金由政府集中储存,居民可按本位币的含金量在达到一定数额后兑换金块。如英国1925年规定银行券一次至少兑换400盎司的金块。
第二,金块本位制以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不再铸造、流通金币,但纸币或银行券仍是金单位。
(3)金汇兑本位制:是以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它与金块本位制的共同点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国内流通银行券,没有铸币流通。不同点在于它规定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但可以换取外汇。本国中央银行将黄金与外汇存在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允许以外汇间接兑换黄金,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法定比率,通过固定价格买卖外汇以稳定币值和汇率。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实际上是使本国货币依附在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外国货币上。
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由于没有金币的流通,从而失去了货币自动调节流通需要量的作用,币值自动保持稳定的机制也不复存在。
4.信用货币制度
信用货币制度又称为不兑现纸币本位制度。是以不兑换黄金的纸币或银行券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信用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以纸币取代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纸币的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属于货币符号;纸币由国家垄断发行,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动领域;纸币和黄金脱钩,不再规定法定含金量,也不能兑换黄金;纸币的发行不受黄金准备的限制,其发行量取决于国家货币管理当局实行的货币政策;国家法律赋予其无限法偿的效力;纸币是一种管理货币,各国都通过货币政策加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纸币现钞,也包括银行存款。
信用货币制度的实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克服了金属货币制度下受币材供给的制约、经常存在通货紧缩的问题,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大宗商品交易对媒介手段追加的需要。同时,纸币流通携带方便,与金属货币流通相比,其流通的费用和风险都降低了,而交易的效率提高了。
(四)中国现行的人民币制度
我国现行的人民币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我国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人民币单位为“元”,是本位币,即主币,辅币名称为“角”和“分”。
2.人民币是一种不兑现的信用纸币,是代表一定价值的货币符号。
3.人民币发行坚持高度集中统一和经济发行(也称信用发行)的原则。由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商品流通规模扩大和经济增长的客观合理需要发行货币。
4.人民币是一种管理通货。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正逐渐放弃信贷计划管理,而运用“三大政策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流通。
5.人民币是独立自主的货币。
【本章难点】
本章内容多见于选择题及名词解释,考试重点多集中在货币制度中的“格雷欣法则”,货币的职能也是本章的重点。
[例题1]名词解释:格雷欣法则(5分,2004年)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律”。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由于这一规律是由16世纪英国财政学家格雷欣首先提出,故称为格雷欣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