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思想教育事业上的成功都需要浓厚的知识实力基础
列宁充分认识到广博的知识基础对于一个革命者的价值,他曾要求人们尽可能地用全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知识吸收的容纳量与知识使用的放射性成正比。第一,知识视野广、信源广,才能在遇到各种不同的思想问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而能作出准确的解读。第二,有开阔的知识基础,才会有开阔的思想教育思路,才能把思想教育融入各种业务活动,才能取得教育内容组合、教育方法选择、教育过程安排的自由,开展对教与受双方都适应的教育活动。
第三,厚积才能精发,教育者知识渊博才有可能在自己的施教活动中强化思想信息的时间容量,才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影响力。第四,思想教育不可能从人的生产、工作、学习、消闲中孤立出来进行,因此只有拥有教育对象所从业的知识,拥有教育对象的兴趣爱好、消闲文化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思想指导中天地开阔、游刃有余。一些忙于业务工作的同志一旦做起思想工作来,往往比专业思想工作干部更有说服力,更受人信任,就是明证。总之,思想教育者有较强的知识实力才不会陷入高耗低效的无奈。
(3)思想教育的创造力是多种知识整合与碰撞的结果
思想教育中的创造性是思想教育的魅力所在,而这种创造性只能来源于扎实的基础与雄厚的实力。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转化为创造力,有深厚的知识根底才会有创造的胆量。渊博的知识会在碰撞中得到最佳组合,产生悟性、灵感、爆发力,在思想教育活动中表现为理论认识水平的提升,形成有自己思想的教育,有自己独到思想见解的教育。思想教育的创造性表现为形成自己思想教育鲜明的个性特色,易受人们欢迎,而思想教育的个性特色是教育者各种素质综合运用的结果,表现为面对各种复杂的思想问题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信步从容,为人们所诚服,表现为在遇到思想阻力时富于随机变化,不会失去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导权。
(4)思想教育者所需要的胸襟的开阔来源于知识视野的开阔
开放性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有开阔的胸襟,而开阔的胸襟只能从开阔的视野中得来。要开展科学而有效的思想教育,就要有承认多元思想并存的合理性的开阔的文化胸襟;就要有能融入各种群体,能与各式人等和谐而处的开阔的政治胸襟;就要有在思想授受活动中的容后、容异、容杂、容错的开阔的思想胸襟;就要有尊重人的主体性,尊重现实生活,把认识世界的权利还给人自己的坦诚。所以,中国古代对思想道德教育者多提倡博学、多闻,提倡知识视野的开放性。只有见多识广、胸襟开阔,才能赢得思想教育的自由与主动,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与信赖。
(5)思想教育者的后续发展需要知识储备支持
在商品经济社会,每个人都很难有一份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每个人都应有应对竞争,应对风险,随时转业转岗的思想准备。在频繁转岗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从知识的追求中去构建实现自我的最佳阵地,营建可以边缘突破的知识优势。既要下意识地积蓄力量,努力提升自己的发展后劲,又要有多向适应的思想准备,以备不时之需。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成为人才的重要因素就是需要有一个较长的知识积累期,博学才能笃志,才能择善而从,应尽量避免因自己知识的浅薄、狭窄等缺陷而造成后续发展的困难。为了使自己赢得最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经得起残酷的竞争,应以自己最大的热情、最坚定的信念、最顽强的意志,广泛积累知识与能力,以迎接频繁转岗的考验。
总之,思想教育的广延化、教育方法的网络化,迫使思想教育者开放知识视野。思想教育不可能是纯专业性的,身为思想教育者也不能把自己束缚在狭隘的小天地里,而要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从偏学科的窄道中解放出来,不满足于已有,不囿于经典,力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教育者不应是自封闭的井底之蛙,而应对过去不尴尬,对现实不矛盾,对外界不冷漠,对未来不迟钝,增强知识的活性,保证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头脑清醒,才能摒弃僵化思想,及时更新自我。
3.精深,是思想教育者的发展需要
博而不专则易浅,专而不博则易陋。成功在于沉着,而不是躁动。一些人认为思想教育者不过是“万金油”,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懂得不深,这是人们对思想教育者的专业品性的误解与歧视。其实有为的思想教育者,无论在其专业修养上,还是在其施教活动中,都有很强的精深意识,都懂得施教内容宜少而精,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最少的时间传递最丰富的思想信息,传递最有价值的思想信息。如果教育内容又芜又杂,则不仅不被受教育者欢迎,而且容易让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思想教育科学的研究中,在思想教育规律的追寻中,只有做到精深,才不会有低层次重复的无效劳动。
思想教育者的特长与优势在于识见,在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深度,即对人心、时势的深度把握。
识见,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具有独到性、深度性的看法,简言之即远见卓识,面对复杂的思想状态,能够作出科学的分析与准确的判断,说人“识见过人”是对人很高的评价。“识”包括卓识,即识的深度;胆识,即识的锐气;见识,即识的广度。“见”包括主见,独到的见解;创见,创造性的见解;远见,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见解;预见,对未然的预测性见解。识见决定于阅历与胸襟,识见是思想教育者的内功。只有知识没有识见只能是书呆子,只有感情没有识见只能是老太婆。越是活跃的生命体,越会有思想的复杂性,越会有非逻辑性、非预期性的思想偶然,有识见的思想教育者能从人们的非逻辑性、非预期性、非常性的言论与行为中,作出其思想状态的准确解读与判断,从而达到对人进行思想教育与导向的目标。
思想教育者的识见决定于四个方面。
一是政治修养。政治导向是思想教育者的特异功能,政治识见是思想教育者素质的主心骨。我们面对的是动荡世界,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主轴,我们不能培养没有政治远见,政治贫血的一代。思想教育者良好的政治识见表现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政治坚定性、政治责任心,这需要有良好的政治理论根底支撑,这样才能以理服人,才能给人以清晰的政治方向度和满意的政治同体感。
二是思想境界。思想教育者要富于人文精神的魅力,善识民心,善解人意,表现为对舆情人心的洞察与把握。思想教育者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境界,这是针对以往思想教育中反人性、反个性的现象提出来的。思想教育者要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境界,要有对教育对象的信任与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才会有处世的良好识见。
三是知识品位。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道德,过去正是这些口号摧垮了旧世界,今天正是这些口号创造了新时代。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辨。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知识可以转化为提升人生命质量的原动力,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转化为统驭群体的能力。人的高见、远见、主见是人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知识品位酿就的。
四是思维品质。思想教育者的识见表现为良好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要善于权衡轻重,善于深层把握表象,善于追寻规律,从哲学层面去思考自身的施教活动,而不是滞留于经验层面。没有思维品质的优化,难以有良好的识见水平,也难以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宁静才能致远,要避免浮躁与浅薄,避免陷入短浅狭隘的误区,避免浮浅、零碎、陈旧、消化不良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识见,才能有应对竞争的主动,才能有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自信。
(二十六)阴、阳、刚、柔?
诚如自然美、人性美是多元的,思想教育品性也是多元的。教育个性具有难以低估的教育价值。思想教育者以阳柔型为最佳设计。
“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姚鼐《复鲁絜非书》)其实人性之道亦然。姚鼐还讲过:“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海愚诗钞序》)。曾国藩对这个问题曾发表过看法,他认为,“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薄而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述思想、写文章的精到,也就在于思想与文风的阴阳刚柔的调适而已。奥斯丁说过,美的感受不是人类的一种奢侈,而是人类特有的才能。
在改革开放时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导致了思想矛盾的多元化、教育语境的多元化、受教需要的多元化,也导致了思想道德教育品性的多元化需要,出现思想道德教育的阴阳刚柔的多种色彩,而不同品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活中各臻其美,适应了不同的需要。
1.多元品性是自然美与人性美的本然状态
自然与人性都不乏其美,历史上曾有多少人为之赞叹不已。
《易·说卦》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天地之大美,即大自然的美,是上天的杰作,其精妙无与伦比,有由阴阳刚柔组合而成的四种美,即阳刚美、阴刚美、阳柔美和阴柔美。阳刚美,如骄阳似火,气贯长虹,烈火熔金,粗犷、雄奇、壮阔;阴刚美,如千里冰封,狼嚎旷野,寒光闪闪,霜月凄魂,冷峻、深沉、神秘;阳柔美,如旭日东升,朝霞满天,春风化雨,开朗、明快、柔和;阴柔美,如月光似水,山色空蒙,一豆萤火,幽静、混沌。
人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不是无情物,大自然的风姿美色一进入人之眼中心中,就会化作生命的力量。人善于把自在的自然美内化为人的为我之美,内化为人的人性之美,内化为人的思想境界,内化为人的生命真谛。因此,人性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中国传统中不乏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与自然的美的融合。人性美也有阴阳刚柔之分:外向性为阳,内隐性为阴;胸怀博大为阳,心理深沉为阴;勇猛、果断为刚,从容、耐心为柔。人性美也可以分为四种:
阳刚美,有权威,有力量,有锋芒,如将军、国家领导人一类,壮美,阳刚,给人以可敬之感,凸现的是人的强大力量。
阴刚美,有深沉气度,有震慑力,严峻,威风凛凛,如法官一类,给人以正气凛然的感觉。
阳柔美,有人情味,有感染力,胸襟开阔,心理开放,给人以坦诚感、可亲感,如教师一类,凸现的是生活在阳光下的人生。
阴柔美,有智慧,有谋略,有内涵,刚毅木讷,沉着凝重,有心理隐秘,是内向型人格特征。如参谋、秘书一类,给人以内涵丰富、神秘莫测的感觉。还有如淡淡哀愁,沉沉相思,可感而不可察。
自然的美色,阴阳刚柔总是各尽其宜。人的内心世界更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人的不同个性适应了不同的生命质量追求,适应了不同的现实需要。作为整个社会来说,各种性格品性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虽然总的理念上是阴阳互补,并无高下之别,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喜欢以阳为君子,以阴为小人,那是因为阳则刚则明,阴则柔则暗,人们普遍更喜欢的是开放与明朗。
虽然也许人性美比起自然美来更丰富多彩,但其实比较起来,自然美更坦白、更直率、更天然一些,不矫情,不文饰,具有本真性。因此,人类总喜欢用自然美来形容和描述自己,以夸张人性的美色。
在古代追求阳刚美的往往借天制人,追求阴刚美的往往借神制人。借宗教意识光圈的美则是为了显示其阴柔美,而笃信“诚则灵”的是追求阳柔美。各都有自己的表白方式。
2.思想道德教育多元品性的多元价值
从历史上看,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思想道德教育非常活跃且非常有效的国家。不同的思想学派、不同的政治背景、不同的价值追求,使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不同的风格,呈现出不同的个性,这种不同品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史上的亮丽色彩。儒、道、释、法四大学派向社会展现的是和、柔、静、刚四种思想道德教育的风格特征。儒家所倡导的是“以诚化众”、“以和为贵”的思想教育品性,其思想教育理念是以“诚”相待,诚能化物,诚能化众。荀子说得很清楚,“圣人至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荀子·不苟》)。思想教育者至“知”还要至“诚”,不诚难以化众,难有好的教育效果。道家倡导的是“以柔胜刚”的思想教育品性。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以柔为常胜之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道德经》78章)。在道家看来,柔弱是一种生机,一种美德,一种生命底蕴,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应虚怀若谷,低调对人,后发制人。
释家主张以静制动,坚持“圣心虚静”,面对思想道德矛盾,静观察,冷处置,放弃成见,切忌躁动,以自身的成熟与冷静取得思想影响的主导地位。法家倡导的是“以术势制人”的思想教育品性。法家主张在思想教育中应有尚严守一的刚性力,否则难以“矫奸”,难以“去邪”,难以制止不良的思想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