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期望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支撑点
期望是人对自身人生价值的理解,是人的内动力,是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人的奋斗是靠期望支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都怀有一种梦想,而且是一种美好的梦想,人谁都生活在梦想之中,心若在,梦就在,如果人没有梦想、没有追求,人就不会有生命的活力。期望反映的是人对新生活的需要与信心,那都是追求美好、追求未来的动力。对有些人来说,如果没有期望支撑,也许一天也生活不下去。人的期望一是可以提升人对现实困难的承受能力,提升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精神寄托,则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二是有利于形成人们对生活的积极心态,保持对未来的乐观与自信。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期望就是人的上帝,一旦人感到期望破灭了,也就是上帝死了,人的精神支柱也就崩塌了。
(4)人的一生是受期望支配的
人都有目的性,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期望是人的动力源,任何人都是在自己的期望中从事现实的各种活动的。一个人主体性越强,其期望心理越热切,而期望越热切,则奋斗越努力,意志越坚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生总是期待着一种新的可能性,一种真正的可能性,每天都在期待着,而且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人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期望在做不懈的努力。期望值即个人直觉判断的实现人生目标的可能性,目标越理想,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则其精神状态越好,心气越足。
(5)人的期望是多指向的
虽然人都有期望,但人们对生活的目标期望是千姿百态的,是多指向的:有物质期望、精神期望,有个人期望、事业期望、社会期望;有认知期望、理解期望、尊重期望、实现自我期望。有的期望高薪,有的期望学习,有的期望济世,有的期望自由,而有的则仅仅期望温饱,期望平安,有的仅仅期望一份稳定的工作,期望没有生存的艰难。思想教育要深切了解人们的期望指向,并给予热情的回应,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确保教育的有效性。
3.要善于点燃人们的希望之火思想教育要充分利用期望效应,激活受教育者的内动力。
(1)热情点燃人们的希望之火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为把处境艰难看得过于严重而悲观失望,有的人因为对意外变故的发生缺少心理准备而一蹶不振;有的人因为发现现实与期望落差太大,难以承受;有的人因为以往痛苦的经验留下了心理阴影,而心灰意冷,从而丧失生活的自信与勇气。人而无志,不知其可也。人都应该面向未来,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期望,是不可想象的,甚至会扭曲为反社会心理。思想教育者的使命就在于点燃人们的希望之火,唤醒人们内在的富于期望的一面,激发人们自信的力量,进而产生诸多生活的梦想,升起追求希望的热情。要让每个人对生活,对事业,对国家,对民族,都充满期望心理,都充满自信:明天将更加美好。
(2)真诚关注人们的期望指向
人的期望心理往往与人的精神状态一致,精神状态越好,期望心理越强。
一般说,实现自我意识越强烈的人,其人生期望也越迫切;投入社会生活越深的人,其思想外刺激、心理外触动也越多,其期望心理的跃动也越强烈;危机感越强的人,其改变自我的期望也就越鲜明。人们的期望心理反映了人们主体性的觉醒,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应该受到思想教育者的理解与尊重。
人的期望具有三大指向:一是自我期望,期望自己事业上的成功,人生价值的实现。二是社会期望,期望社会欣欣向荣,因为只有社会的繁荣才有自己的幸福。三是环境期望,期望人际和谐。人们期望理解,希望有人给他们释疑、解难、指路;人们期望尊重,具有做人的尊严;人们期望交流,害怕孤立,都希望融入社会,融入群体。对此,思想教育者要予以热情关注,一方面,要给他们提供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另一方面,要与他们推心置腹,促膝谈心,平等相待,真诚导向。
(3)细心保护人们的期望心理
人的个人期望、事业期望、社会期望,都应该受到尊重与保护。人的期望是人的精神支柱,谁都会小心地呵护着自身的期望,不愿轻易让人伤害它,即使明明是梦想也不希望破灭。人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梦想破灭了,那是很残酷的。
一个人一旦陷入绝望境地,其思想状态是可怕的,思想教育要尽量避免伤害人的期望心理。一个人如果对未来不再心存什么期望,那会成为思想教育最困难的对象。桃花源式生活的期望,平均主义社会的期望,都是非科学的,但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存在的理由,都需要进行甄辨与导引。从某种意义上说,平等的期望是弱者的期望,竞争的期望是强者的期望,不宜扬此抑彼,顾此失彼,都应该给予保护。人们普遍怀有改善自己现实状态的要求,这是一种善良的美好的愿望,应该得到我们的理解与支持。我们要热情地服务于人们的精神诉求,并且尽一切可能满足他们。
(4)善于以期望激励人
人的期望可以转换为巨大的生存能力、竞争勇气和拼搏精神。思想教育者的责任是要激励人们的期望,要鼓动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期望孜孜不倦地奋斗,积极挖掘人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人们的成就感,强化人们实现期望的可能感,让人们扬起生命的风帆。美国总统胡佛在竞选总统时,善于利用人们的期望心理,他说:“繁荣就在前头,转过街角就是。”语意明朗,自信乐观,因为切合人们的心理期望,具有很强的鼓动力,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5)热心于使人的期望变成现实
思想教育者要热心地引导人们通过自身的奋斗创造理想的生活。期望是对现实的超越,具有自我的现实否定的精神,展示的是创造一个新我的意愿。
然而人们面对的往往是,愿望只是愿望,现实还是现实,现实是必然的,期望只是可能的,现实是外决定的,可能是自创造的。我们要以极大的热情为人们把自身的期望与可能转化为现实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如果说在封建社会,思想教育源于对人的思想控制的需要,那么在今天,则源于对人的期望的真切理解与热情回应。思想教育具有双重任务,既要传递社会对个人的期望,又要满足个人对社会的期望。
无论是皮格马利翁的故事,还是罗森塔尔的实验,都说明教育期望与厚爱可转换为教育的热情,可转换为受教的自信,教育者的期望与厚爱对受教育者具有激励作用,要以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去点燃受教育者的期望之火。我们自身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的丧失是受教育者自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4.要防止期望与现实的冲撞
要使人明确,只有成为现实中的“我”,才能成为期望中的“我”。在现实生活中,或者由于期望的非现实性,或者由于现实的严峻性,人往往会遇到期望与现实碰撞的困惑。或者由于自身期望与自身能力的差距,或者由于自身期望受现实可能的制约,或者由于自身本有期望受急剧变化的世态的干扰,都有可能产生这种心理困境。人首先应具有对自身的现实生活的正视与自信,为了未来不能以牺牲现在为代价。
要防止高期望值的误区。人要避免期望过高,不切合实际,要保持自身期望的合理性。高期望心理有两种情况:一是自视颇高,自负感太强,把世界看得太简单,对世界的复杂性缺乏认识;二是对他人、对社会抱有太多的不切合实际的期望。人们的心理期望太高,与现实差距拉大,则心理压力大,产生焦虑、紧张心理,觉得活得很累,而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感到期望渺茫,跌入悲观的深谷,也有可能因此而产生期望与现实的冲突,因为感到落差太大而对现实不满,产生心理畸变。思想教育要关注人们的期望与自身能力、与现实可能的切合性,对不切合实际的过高期望,要给予适度调整。
要防止低期望值的误区。一些人或由于处于社会弱势,或由于遇到过沉重打击,往往会产生灰心无望心理。有的人丧失自信,自卑、怯懦,期望太低,甚至期望丧失,则心灰意懒,人生缺少前引力,抬不起头,提不起劲,抑制了人的潜能的发挥和人的价值的实现。更有一些醉生梦死者,鼠目寸光者,只顾眼前,不顾未来,只顾今天,不问明天,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浑噩人生,虚度年华,一事无成,悲凉一世。因为这种心理往往处于内隐状态,大量的处在生活的边缘区,一般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的现实危害,所以往往易为思想教育者所忽视。
思想教育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人们,要帮助他们重估自我,重树信心,从自卑、消沉状态中解放出来,帮助他们确立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与人生目标。
也要防止期望失偏。有的对幸福的期望过于依赖物质因素,以为只有物质富有才有人生价值,忽视精神富有的人生意义。有的在实现自身期望的努力中,过于依赖外力的作用,盲目依赖他人、依赖社会,却忽视了自力的价值,不是依靠自己力量去奋斗,实现自己的期望。有的在实现自身期望的努力中遇到了困难,不善于根据客观情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我。思想教育者教育人们对自身的期望与目标既要执着又要灵活。
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期望值产生的原因,一是因为没有摆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在“我”服从世界与世界服从“我”的关系中没有调整好心态。二是存在一个人的幸福感、满足感的感受水平问题。
(二十三)希望的一代,垮掉的一代?
目前对青少年可谓毁誉并至,以至青少年难以承受。要正确对待青少年的成长烦恼、心理创伤、思维稚嫩、起步趔趄,要以热情的心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当代青少年是有希望的一代,还是令人忧虑的一代,甚至是垮掉的一代?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得到了很多的呵护,也受到了很多的非议,有的人认为今天的青少年是学不好的次品、思想道德不稳定的危险品。对青少年应该悲观,还是乐观?这个问题不仅纠缠于人们的头脑,也影响着思想教育的理念与思路。
1.从时代的高度看待青少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往往把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因此青少年从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古代如此,清末开始的民主运动中也是如此,我们党更是明确地把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重点。这不仅在于青少年人数众多,更在于其战略地位,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历代的思想家几乎都有一个共识,即赢得青少年才能赢得未来。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盛则国盛。”从中可深知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战略价值。
我们党从建党伊始,就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有加。我们党从来把青少年看成是最有前途、富有希望的一代,认为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是整个社会力量中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正是青年人的思想品性与思维特点显示了他们的时代中坚地位与社会未来价值,年长者的“至尊”地位被“颠覆”了,传统的教受关系模糊了,年轻人以其对未来的敏感与热情赢得了引领时代潮流的主动,这是今天的思想教育不能不正视的现实。
很多思想家都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中发现,青年人的社会价值正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这是历史的旋律,必须接受它、承认它。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代沟问题的研究》中揭示了一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即从前喻文化时代、同喻文化时代发展到今天,已是后喻文化时代。其后喻文化理论,向思想教育者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即要有后喻文化的时代感,清晰地意识到青少年思想状态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后喻文化理论还提出了在今天这个时代究竟应该谁教育谁的问题,并从理论上证实了思想教育中尊重青少年的必要性与科学性,应该把尊重青少年作为教育青少年的起点。后喻文化理论的提出令我们思想教育者反思:两代人之间思维方式与思想追求的差异与冲突是什么?我们对青少年的关注点应放在哪里?
正因为如此,今天青少年思想道德状态的时代分量与社会地位在现实生活中凸现,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思考与迫切期待,我们党把它定位为“长远的战略任务,紧迫的现实任务”。
2.以人文观解读青少年
我们不应该把青少年看成是自在存在物而心存异己性,更不应该为了证明教育的需要与价值,而有意识地贬低青少年的思想现状。对青少年的任何思想道德教育其实质上都应该是一种关怀,都应该是倾注爱的教育,热情投入的教育,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