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狼性教育有其必要性,也有其非完善性
提倡狼性教育是作为矫正羊性教育的偏失提出来的,因此只要羊性教育的存在就有提倡狼性教育以矫正其偏失的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前提倡狼性教育是有其深意的。羊性教育是重生存义务、生存责任的教育,而狼性教育则是重生存搏斗、生存竞争的教育。狼性形成于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从中可以得到启发,教育人要把人放在最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炼才能形成强者个性,不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会如狼一样对周围的一切悉心关注,才会以其灵敏的嗅觉、听觉、视觉应对可能发生的一切。当前提倡狼性教育是富有现实意义和现实针对性的,因为在人们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中,确实存在片面性。例如小孩子吵架并不完全是坏事,为什么一定要惩罚他们呢?为什么不允许孩子们有一点点野性的存在呢?为什么我们只允许他们共性的形成,而不允许他们个性的发展呢?但是,把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归纳为狼性教育或羊性教育,就未免太简单了,是不符合实际的。简单地提倡羊性教育或狼性教育,都是片面的、有缺陷的,科学的提法应该是提倡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本真。
(3)在人性重塑中,张扬狼性是一柄双刃剑
一些同志呼唤张扬个性的本意是重塑国民性,通过教育在现有国民性中注入骁勇、刚强、剽悍,敢于面对强敌的强势心理。作为现代的中国人,要有与狼共舞的勇气,要有“谁敢吃你,你先吃他”的心理强势,要有敢于竞争、敢于冒险、敢于夺胜的心理攻势。人有点野性不应该大惊小怪,相反忘记了野性也就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激发兽性意识才能成为强者,要勇于改变过去那种温柔的性格规范和中庸的行为规则的社会心理。生活告诉我们,竞争环境越恶劣,越需要狼性。特别是在企业界,张扬狼性,参与竞争,争当强者,已成为现实需要。但狼性是一种自发性、自然性,如果一旦失去理性的制约,那种贪婪、残忍的本性就有可能会爆发为剧烈的破坏性,所以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原始野性对现代文明具有颠覆性,对狼性教育的盲目与放纵和对羊性教育的钟情与眷恋一样是有害的。
(4)要改变用一种极端矫正另一种极端的思维方式
对狼性教育、羊性教育的争论实际上有不同的解读,有的人认为,羊性教育是时新的和谐思想主导的教育,狼性教育是过时的斗争哲学主导的教育,有的人责问要倡导狼性教育,不是要恢复极左思潮吗?难道还嫌社会犯罪率不够高吗?有的人认为,羊性教育是陈旧的传统教育,狼性教育是应时的现代教育,在21世纪难道还要把迷漫封建意识的旧教育继续下去吗?有的人认为,羊性教育是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教育,狼性教育是商品经济社会环境中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性转换是当务之急。这些看法似是而非,都存在非是即非的两极推论的思维缺陷,都存在固守一隅之偏。
其实,狼性教育与羊性教育都不是完美的,把复杂的问题作简单化认定是不可取的,把多因作单因认定是不科学的,只看到两极的对抗性,却看不到两极之间的交融性、互补性,都是片面的,生活实际的丰富性远远不是两极认定所能概括得了的。极化性思维方式不是一种科学理性,而往往是受感性支配的,是感情在起作用。由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用一种极端矫正另一种极端的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要看到当今社会道德缺陷与力量缺陷的共在性,和谐意识需要与竞争意识需要的共时性,我们的教育要为和谐追求与强者追求都提供宽广的空间,对传统教育作现代性的转换是完全必要的,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鲁迅曾经对羊式教育痛加鞭笞,他说,“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惟有兔子式的逃跑而已”。这是目光锐利的,击中要害的,语意深长的。鲁迅的目光可以说是深及教育的骨髓,他震天裂地的呼声响彻长空,至今还有余音萦绕在我们心头,挥之不去。我们的教育难道连“羊式”也不行,仅仅只能是“兔子式”的吗?
(八)成功意识,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涵,是有为者最可贵的思维品质。不回避问题是成功的基本要素。成功与问题是孪生的、辩证的,思想教育要坚持对成功的热情和对问题的清醒。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提醒我们:“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还明确指出:“这些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因素多得多。”这可以说是语重心长的告诫,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的睿智。他提醒我们,今天有可能比过去犯有更多的错误,今天的成功有可能成为明天批判的资料,不要对我们自己的现在太过自信。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回忆一下,在人类历史上,在从猿到人的漫长的文明进化过程中,有过多少艰难曲折!有过多少幼稚可笑!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今天我们满腔热情地创造当代文明的过程中,也许我们也在与前人一样,不断地制造错误,需要后人来纠正,而且有可能我们所犯的错误不会比前代更少。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明智和清醒,不要粗暴地遮掩问题存在,不要蛮横地拒绝人家的批评。
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世界是充满问题的世界。问题是时代的号角,是现实的呼声。问题意识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问题即期望与现实的差距,问题意识即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因感知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而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认知不平衡的自我意识,难以用已知达到认知目的而产生的困惑。毛泽东同志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发现与破解的自觉意识。问题意识是常青树,是一切有为者最需要、最可贵、最基本的思维品质与心理态势。
(1)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从来重视问题意识的现实价值,公开声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的共同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内心状态的最实际呼声。”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不回避问题,而且应有很强的问题意识,马克思主张以“自我批判”确保自己的革命性、先进性。
思想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育人们,无论是理论研究中的问题、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发展预测中的问题,都要敏于发现,勇于正视,善于破解。特别是要通过思想教育让人们敢于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正视现实的问题,敢于承担问题的责任。
当我们知道美国航天飞机飞行失败的原因在于对一个小小的橡皮圈的质量的疏忽时,我们有什么理由对成功沾沾自喜,而对问题不屑一顾呢?管理学家的一个基本理念是,99%的成功会毁于1%的差失,其着名的公式是100-1≠99,100-1=0。
(2)问题意识缺失的历史告诫
虽然,问题意识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西方的罪感文化、忏悔理念,中国的羞耻文化、反省意识,都是对问题的自我省察、自我警觉意识。历史上中国思想界从来重视问题意识的社会价值,认为忧劳可以兴国,要求人们“忧以天下”,“君子言忧不言乐”。“忧世”意识从《易》经开始:“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一个对事业负责的人应该在其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问题意识、危机意识、风险意识,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的主动与成功。历来思想家教育家都教育人们居安思危、居功思过,只有安不忘危、功不避过,才是高尚人格。高度评价能正视问题的盛世危言,无疑是保证社会健全运行的清醒剂。
但历史上回避问题、言功不言过、自欺欺人的种种现象,也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劣根性。鲁迅对中国人的自欺心、自欺力曾进行辛辣的嘲讽,在《坟·论睁了眼看》中说:“中国人不敢正视各个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人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天地满足着,即一天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不敢正视问题的瞒与骗是懒惰与巧滑,这种自我满足是堕落与逃避。
马克思早就尖锐地揭示过中国人自我满足、自欺欺世的严重弱点,他说:“一个人口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帝国,不顾事实,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极力地以天朝尽善尽美来自欺,这样的帝国注定要在一场生死的搏斗中被打垮。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代表则是为了贱买贵卖的特权”。这可谓一针见血,近代中国的失败不只在于物质财富的贫弱,还在于思想观念的落后,“不顾事实,安于现状”,不敢正视问题,“极力地以天朝尽善尽美来自欺”,这是中国近代由盛转衰的致命性原因。
(3)问题意识缺失的现实考察
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在今天,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困难、挑战、危机、忧患等接踵而来,谁都很难说生活得很轻松;另一方面,又有太多的人不愿意正视问题,竭力回避问题,以至问题的深化演变与恶性累积,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产生一种浮躁心理,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因之而产生只能讲功、不能讲过,只能扬长、不能揭短,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的不良现象,甚至忌言问题,回避问题,文过饰非,讳疾忌医。一些人听不得不同意见,拒绝批评,遇到问题绕道走,是患有精神缺钙症,不敢正视自己,也不敢正视现实表征。
在今天更有一些人不思进取,沾沾自喜,盲目乐观,稍有点成绩就陶醉于自我满足之中,只让人唱赞歌,不让人揭短处,只让讲大好形势,不让人讲问题存在,报喜不报忧,言功不言过,欺骗自己的同时欺骗天下。一些人面对问题,一方面多种花,少栽刺,另一方面永远只是以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关系的套语为自己的过失排解。这是目前党风不正的一个突出表现,正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虽然我们党已多次对此发出郑重的告诫,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仍然顽固地存在着。
2.成功与问题的孪生性
成功与问题是孪生姐妹。辩证法告诉我们,凡是现实的按其本性来说都有其不合理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前的一切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用黑格尔话说,一方面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另一方面,凡是现存的都应当灭亡。合理性中都包含非合理性因素,现实的都包含应该灭亡的因素。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更没有必要看到现实的问题就惊慌失措。任何成功背后都会存在问题,看到现实的合理性、必然性的同时,看到不完善性、不合理性的存在,才是独具慧眼,才是一种清醒与胆略。
任何成功背后都会存在问题。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应该意识到,任何成功都有隐忧、后患的可能,因为任何成功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问题,任何成功之后都有可能因之出现新的问题,这是因为人有认识局限。“人的理性最不纯洁,它只具有不完全的见解,每走一步都要遇到新的待解决的任务。”生活告诉我们,世界是属于对问题的清醒者,而不是属于对成功的盲目者。
成功与问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沉溺于成功的满足会演变为问题,而对问题的清醒与自觉则往往会成为成功的起点。太强的成功意识,会滋生骄、奢、逸的心理和思维惰性,消磨人的进取精神。人一旦陷入成功的盲目,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就容易失去自我。而对于一个有为者来说,问题意识却能使人保持清醒、进取、有为。对成功的正面宣传多了,有可能产生负效应,引发人们对问题的麻木不敏;而对问题的负面的公开揭示,也可能激发人们对问题的关注和改善的决心。有位科学家叫兰波特,对基督徒和犹太人分别进行了一次耐痛力测试,对被试的基督徒讲,据某调查报告,基督徒的耐痛力不如犹太人强,而对犹太人又说,据某调查报告,犹太人的忍耐力不如基督徒强,此后被试者的耐痛力都明显提高。可见同一种自然现象加给人的同一作用力,对其认识态度改变后的承受力明显不一样。揭示一个人的弱点并不一定是消极作用,可能有激励的积极作用。
成功意识能激励人,问题意识也能激励人。人要有成功意识,坚持自信与乐观,思想教育要坚持以鼓舞人心为主导。但是问题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也是思想进取的激素,可使人冷静、清醒、深思,使人奋起、拼搏、倔强。问题意识是一切伟人具有的共同特征,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魏源的“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所透视出来的就是他们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情绪,不仅为时人所共鸣,而且为后人所钦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