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1200000051

第51章 文学刊物(3)

当然,仅仅凭借一些外在活动的辅助,还不足以使《江南》起死回生,要真正地挽救杂志的命运,主要还得依靠其本身刊发的作品质量及对市场规律的把握。在第一期问世之前,袁敏前往北京召开相关的新闻发布会,推介新《江南》。她不仅是一位资深的编辑,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商人:新《江南》“该期打头条的胡发云的长篇小说《如焉@sars.com》已在北京街头出现打印本,热炒到40元一本。其内容既深刻、尖锐,又充满当下各种时尚元素,体现了其现实主义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已经被多家出版社盯上”。选择这篇小说为主打篇目,并通过其他报刊媒体广为宣传,显然体现了袁敏敏锐的文学鉴赏力及丰富的市场经验;同时,这也反映了她在调研之后对《江南》定位的思考:“胡发云的作品在《江南》上首发是对老字号《江南》的一种提升,进一步加强了文学冲击力,其目的是让更多关注当下、关注热点、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的好作品进入《江南》读者的视野,以此,作为走向市场的突破口,不断扩大读者面,力求曲高和众。”她还希望改刊后的《江南》“展示中国青春文学阵容。

江山辈有人才出,文学领域的新生代的热情与才华也必将给传统的老字号文学期刊注入新鲜而沸腾的血液。当前,青春文学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欢迎,把这些青春文学领军人物的优秀作品吸纳到《江南》杂志来,形成规模效应,可以带动一批青春写手涌向《江南》,借以丰富文学期刊的艺术元素。首次登陆《江南》的青春文学作者是徐敏霞,1999年以小说《站在十几岁的尾巴》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同年被复旦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徐敏霞的短篇小说《脆弱的联系》曾获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第二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小说组季军,在本期《江南》首次刊发。今后,《江南》还将继续刊发新概念的孩子们的一系列作品”。

在积极推出新人新作的同时,刊物淡化了以往有关栏目的学理色彩而采用更为灵活生动的随笔方式来发表人们对文学、文化的看法,并将此栏目命名为“浙江潮”。主持人何志云在走马上任之际,谈了自己的设想:我不赞成本栏目效仿旧制,叫做“评论”或者“批评”一类,而是建议编辑部设定为“言论”,干脆命名为“浙江潮”也无妨。理由有二:其一,评论或者批评,约定俗成,偏于对作品、作家乃至文学现象的议论,而言论则海阔天空得很,大凡因了理性的烛照,能够拿来说三道四的,都可以归为“言论”,言路岂不开阔许多?其中自然也包括对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批评。其二,上个世纪初,留日浙江同乡会在东京创办《浙江学潮》,作革命潮汹涌的象征,鼓荡新思想,慷慨激昂,摧枯拉朽,成为反帝爱国、鼓吹民族革命的重要风景。

后人不才,至少应该仰慕前贤的风采,作为对自己的激励。

所以本栏目的基本宗旨,一曰驳杂。只要依于文化的眼光,话题越杂越好,反正殊途同归,何妨七嘴八舌?二曰开阔。杂志是浙江的,地域的,眼光却应当开阔,浙江所有的一切,早已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背景下展开,在这个意义上,《江南》有理由成为一本具有全国甚至国际眼光的杂志。

三曰宽容。毛泽东同志再三提倡的“百家争鸣”,要核即是宽容,有宽容才有讨论,也才能有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正因为此,“浙江潮”中的评论文字就如钱塘江的潮水一般,天马行空,自由奔放。这些不拘一格的文章充分说明了杂志锐意改革、开放包容的心态。正如袁敏在改版后第1期《江南》的《主编寄语》中所说的:“我期待:有无数优秀而无名的写作者因《江南》而崭露头角,有更多大家名流青睐《江南》,牵手《江南》。我期待:《江南》能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中,坚守自己的纯文学品格,以一流的作品在读者心中口口相传;以悲悯的人文情怀,关注众生,抚慰普通人的心灵。我期待:在当前知识经济蓬勃兴起,21世纪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江南》能逐渐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以敢为人先的姿态创造市场。”这些期待充分描绘了《江南》未来的蓝图。

对于处在困境中的文学期刊来说,如何使之既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又不至流于媚俗,这无疑是对当今作家、批评家的考验,也是对主编的考验。第1期《江南》推出市场以后,其发行量迅速从原来的2000份攀升10倍至20000份。人们惊叹:在这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袁敏又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她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在年末的第6期,《江南》又别出心裁地推出“温州文学现象专号”,“用文学作品来弘扬包括温州精神在内的浙江精神,让更多的读者在感性、心动中感受浙江精神的魅力,体会当代浙江人的所思、所想、所感,从而得到心灵和情感上的启迪和升华”。这种让地域文学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做法,不仅让文学“浙军”重新崛起于新的时代,更让《江南》所代表的开放、包容的江南文化精神得以重放光彩。

在21世纪初,文学期刊的命运普遍陷入困境。有调查文章指出:“几度风雨,读图时代文学期刊的生存似乎已难以再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在去年与前年(指2003、2004两年——笔者),一场名为‘文学期刊生存难’的风暴席卷了神州大地。先是江苏省抡起大刀,砍去《钟山》、《雨花》等所有刊物的财政补贴。接着,《人民文学》、《当代》、《十月》、《钟山》、《天涯》、《萌芽》等全国近60家文学期刊负责人召开研讨会,与会人士激烈辩争,‘如何推进文学期刊机制创新、走向市场’?随后,媒体争先恐后大篇幅报道、探讨。到2004年底,风暴渐渐平息。”2005年5月,在广东中短篇小说笔会期间,十几家文学期刊负责人再次挑起话题:“究竟风暴过后,文学期刊如何生存?”与会者就一些期刊的改革与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关期刊生存的问题一再被提出,一再引起激烈的争论,由此可见,其困境并不是轻易就可以解决的,它还需要假以时日,也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它实际上不仅涉及了文学的前途问题,还涉及经济学中的营销、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等课题。《江南》是幸运的,它是“财政部门、浙江日报和浙江省委宣传部三家的‘孩子’,解决了后顾之忧,这家在文学界和读者中有着良好声誉的纯文学刊物必将走得更加稳健”。

《江南》的存在无疑是对文学理论研究阵地的一种保证。那么,它在摸索、创新中求生存,那么,这种经验是否可以成为期刊改革中富有积极意义的一个部分?我们将拭目以待。

第三节《钟山》:引领文学新潮

《钟山》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作为引介作家的伯乐,它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中可谓功不可没:不仅在短短的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成功地推出了叶兆言、苏童、黄蓓佳、叶弥、吴晨骏等一大批本土作家,而且也以其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开掘了本土以外的作家群。可以说,《钟山》立足江南,面向世界所有的华语文学作家,始终坚持了其办刊宗旨:“兼容并蓄、惟文是举、鼓励探索、引领潮流,做最好的汉语文杂志。”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史上,理应为之大书一笔。

作为当代的一家名刊,《钟山》最大的特点是关注“新潮”。80年代是文学潮流不断推陈出新的年代,也是文学新人辈出的时代。由于刚刚经历了一个文化沙漠的时期,在刚跨入新时期的时候,文学的地位被抬得很高。人们对她莫不充满了崇敬的态度。《钟山》也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推出高质量的作品,评介新的实力派作家。许多后来在当代文坛占据了重要地位的作家,如冯骥才、贾平凹、陈建功、孔捷生、何立伟、张承志、铁凝、乌热尔图、周梅森、黄蓓佳、张炜、韩少功、张抗抗、王安忆、莫言、史铁生等,在当年还相当青涩的时候,便以文学新人的角色登上了《钟山》“作家之窗”栏目。该栏目主要由作家的一部近期作品、作家小传、创作谈及对作家的评论几个部分组成。

其中,对于作家的评论是重头戏。众多的评论者中既有资深的评论家,如裴显生,也有当时锋芒渐露的青年评论家,如陈思和、丁帆、南帆等。老一辈批评家的文字固然老到、厚重而富于理性,青年评论家也不甘落后,他们以敏锐的视角准确地把握住文学创作中的新质,恰到好处地抓住了作品的特色。通过这个栏目,新晋作家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而早已有所建树的老作家,如王蒙、汪曾祺、邓友梅、浩然、茹志鹃、叶文玲、刘宾雁、陆文夫等,也由此使读者对他们有了新的认识。

今天,通过回顾“作家之窗”的有关作家论,我们也不难看出新时期文学审美观发展的脉络。

在80年代初期,评论家开始关注文学对人生的种种哲思。如杨世伟评冯骥才:“总是力图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境界,他喜欢从哲理的高度认识生活和概括生活。”显然评论家已经敏感到文学创作技巧上正在涌动的新潮,即对抽象思维、哲学思考的强调。因此,得风气之先的高行健随即在另一篇文章中大谈小说的写作技巧,其中绝大部分是与以往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截然不同的观念,如“可以只注重于一番境界、一种情绪、一番感受”,可以用“意识流的手法,潜入到人物的内心”,“把传统的贯穿的情节打乱,代之以一个更为复杂的视觉、听觉以及种种由内心感受和思考网织起来的符合的结构”,还有“多叙述角度”、“速度与节奏的问题”,等等,刊登如此不同凡俗的文章,显见《钟山》的文学嗅觉是走在时代的前沿的:它在80年代初期便已为日后先锋文学的写作提供了一方沃土。

1983-1984年的《钟山》,又快人一步地凭借对刘绍棠、林斤澜、汪曾祺、贾平凹、叶文玲等作家小说的评价,引出了“文学风俗画笔谈”一系列文章,对这些作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乡土特色进行了探讨。其中尤其关注的是汪曾祺、陆文夫等人的江南水乡特色及艾煊的皖南特色。由此又带来一些针对刘绍棠的“京东”风俗、邓友梅等人的“北京风味”、古华的“乡村牧歌”、邓刚的“海味”及姜滇的“江南水乡风俗画”的研究。有文章认为:“这种把重大题材与风俗人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和谐的统一,体现出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同时,这也是使其成为具有较为精深的民族风格的上乘之作的重要因素。”在“寻根文学”的大旗还未举起之前,论者对乡土小说能有这样深刻的见解,不可谓不“先锋”;《钟山》能及时召开这样一个笔谈会,也不可谓不敏感矣。

随着众多作家对文学创作手法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文学创作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实验”的倾向。陈骏涛评孔捷生的创作:“把现实主义的艺术描写和超现实主义的象征、隐喻、梦境、幻觉、荒诞等熔于一炉,追求一种奇幻、超拔的艺术境界;越来越把作品的所要表现的思想隐蔽起来,企图造成一种意蕴,或者赋予作品某种寓意。”

南帆注意到陈村作品的“感觉的冷色调时常由于内心情感的抑制与淡化”。陈思和认为莫言笔下的历史显示出“不确定性”,“使小说在形式审美上产生了一种新奇的魅力”。种种观点,都扣住了小说创作中由技巧而心理并进而发展到审美上的新貌: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先锋派”或“新潮小说”的创作。

当时,《钟山》不仅为这一流派的出现贡献了许多高质量的理论批评文章,而且还为先锋文本留下了相当的位置。莫言的《金发婴儿》、残雪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余华的《河边的错误》、林白的《去年冬季在街上》、格非的《褐色鸟群》、马原的《旧死》等小说陆陆续续在1985-1988年的《钟山》上唱起了主角。被誉为先锋派主将的苏童更是以编辑的身份加盟《钟山》。所有这些事实都说明了刊物与先锋小说无法抹杀的密切联系。

同类推荐
  • 名字与文化

    名字与文化

    名字与文化密不可分,名字透射着社会秩序、礼节礼仪、价值判断、宗教信仰、群体审美等文化信息。一些人的名字简直就是时代变革和发展的关键词,透过他们的名字我们可以追寻历史发展的轨迹,体味不同时代的风貌。本书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中西人名,包括真实名字、绰号、外号、笔名、庙号、谥号、年号等。通过对名字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精彩纷呈的文化表征。
  • 姓名与人生

    姓名与人生

    怎样为个人、公司、产品、商标起名?名字并不像附号那么简单,起名字也不有随意为之。一个好名字有时能决定一个人、一个产品的命运。
  • 生肖民俗

    生肖民俗

    生肖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肖民俗》归纳、总结、展示了十二生肖文化的内涵、历史传承和其基本构成,让每个属相、而又意欲了解其知识的人都能从中有所获益,抑或是为临时需要者答疑解惑。它能成为您的案头之物,贴近您的生活。
  • 大佛寺诗联选

    大佛寺诗联选

    本书是一本古今诗人吟颂张掖大佛寺的诗联荟萃,作品主题鲜明,咏意厚重,风格迥异;诗集编排得体,融贯尔雅,和谐成篇。这对弘扬佛寺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 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为视角

    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为视角

    本书在全面、系统阐述文化创意旅游基本理论基础上,首次以重庆为视角,对重庆创意旅游综合体、旅游主题街区、动漫旅游及影视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内容翔实、案例丰富,创新性较强,是一部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著作。
热门推荐
  • 香篆灭

    香篆灭

    没有人会可怜一个会武功的女子,似乎没有人能够欺负的了她。可是当过往被拉扯,当遭受好友背叛,当一人孤苦无依,当.........世事难料,谁晓得,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姑娘,你醒了?”“我叫婉容。”“今天哥哥不在,我们去玩吧。”“我婉容,一生定跟随姐姐左右!”“姐姐,你怀疑我?”“姐姐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姐姐....”“天下都会为我而倾覆,而你,只是其中的一个罢了.......”“我不好看,却有一颗能为你而死的心。”“我不怕你利用我.......只怕,你不用我,不要我。”
  • 逝过的那些青春

    逝过的那些青春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女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遇到校园中两个极品美男所发生的爱情故事。男一江昊天自从被自己喜欢的女生利用之后就不再相信爱情,强迫自己成为花心的人。直到遇到女主人公苏小颜本想轻松“搞定”她,却不料自己竟然喜欢上了她!男二许子安则从一开始就把苏小颜误认成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秦小嫣,一直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通过与他们慢慢的接触之后,苏小颜才发现自己早已心有所属...
  • 孤独的爱

    孤独的爱

    一个努力奋斗的男人在生命的最艳时光里遇见了一个愿意陪伴自己艰难困苦的女人,只可惜,那份爱慢慢的在变质和腐烂。在不得不放手的时候,一个真相意外来临。
  • 守护一世

    守护一世

    当守护了千年的轩辕剑离自己而去,自己又武功法术毫无成就自己tmd该怎么办,”不急,还差几个没找到,这贱还走不了,到时候再说,嗯嗯。就这样“
  • 柠檬契约师

    柠檬契约师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坑别掉进来

    坑别掉进来

    此万年坑,请移步《黑粉记事,男神老公套路深》自觉卑微。
  • 灵谷传说

    灵谷传说

    几个大学生,在一次旅游探险中,不小心步入灵谷深处,醒来后,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变身为皇家的王子、公主,并为了帝国的巨变,开始了保卫战斗,并从中收获了来之不易的友情、爱情、亲情,可谁知这背后又隐藏着如此大的一个阴谋,悄无声息地展开,殊死搏斗中,他们最终又得到了什么,灵谷传说,一场空前的浩劫拉开了序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G大调的寂寞

    G大调的寂寞

    单亲家庭的雨馨,十四岁就成了孤儿,一个人酸甜苦辣的成长,换来一个悲喜交加的结局。我们是上帝挑来的演员,确又是故事结局的导演。
  • 开山道祖

    开山道祖

    夺机缘,争气运,成为开派祖师。御天地,统百族,对抗八方强敌。一介大罗神仙项泰哲穿越修仙,从最底层的杂役弟子走上崛起之路,带着八万年的见识和经验,他注定成为最强道祖。
  • 我的青春是红色的

    我的青春是红色的

    青春是本回忆录,打开它,看见了许多青涩,回忆总是那么美好。青春难忘,我的青春也是个美丽的故事。故事里有一个温柔的她,还有另一个陪伴至今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