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S.Harter)的能力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可以影响动机,从而影响其行为。运动心理学家对于自我概念的系统研究发现了一些特殊意义,特别是了解身体自我概念:提高运动行为的成绩表现,促使个人更有规律地参加锻炼,让个体更了解整体的自我概念。在身体自我概念与运动参与的关系中,Sonstroem提出个体具有很高的身体评估会导致更高水平的参与意愿。他主张身体能力的知觉将会导致个体对身体活动的心理吸引,同时反映出高度身体活动的参与。
德西和瑞安(Deci&;Ryan)从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关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问题,经过近30年的研究,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颇有价值的观点,形成了一个新的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作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该理论把对自我决定的追求看成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并对自我决定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它把人类的动机看成是一个从外在调节到内在动机之间的动态的连续体,并依据自主的程度对动机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同时从满足人们基本心理需要的角度对促进外在动机内化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综观近百年的动机研究,研究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动机的本质。
这些理论见仁见智,一直未曾得到统一。尽管有部分研究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他们也只是将这些理论视为一个个有关联的独立体,却没有尝试着去将它们整合为一体。
2.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观,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它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的自我决定能力在于能够灵活地控制自己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潜能发挥的重要影响。它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禁锢,是一种有机辩证的动机理论;它鉴别出了人类最基本的三种心理需要,并据此推导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假设,用内在心理需要这一普遍性的概念来解释人类动机的本质,为许多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联的现象提供了整合的基础。这为深层次地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目前,该理论已应用于教育、健康、管理和体育等研究领域。因此本研究主要运用该理论作为动机研究的理论基础。
(1)自我决定理论的内容
自我决定理论主要由四个分支理论组成。
①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Theory)
该理论主要阐释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涵义以及心理需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我决定论认为,在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一种发展的需求,这就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这些基本心理需要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可以跨文化、跨情境地广泛存在。自我决定论研究者从促进内在动机和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入手,鉴别出了三种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在该理论中,自主需要即自我决定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最为重要。个体在某个活动上的自我决定程度高时,他体验到的是一种内部归因,感到能主宰自己的活动,此时他参加这个活动的内部动机就很高。能力需要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同义,指个体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胜任该活动。而归属需要即个体需要来自周围环境或其他人的关爱、理解、支持,体验到归属感。因此,如果社会环境支持并促进这三种需要的满足,那么人类的动机和天性就会得到积极的发展,人类自身也能健康地成长。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与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呈正相关。
如果人们的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就会沿着健康和最佳选择的道路发展,并且能够体验到一种切实存在的完整感和“因理性或积极生活而带来的幸福感”(Ryan&;Frederick,1997;Waterman,1993);否则就会产生病态和忧伤。
这一理论还研究了个人目标定向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人的目标定向对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有很重要的作用。基本心理需要的观点已经成为自我决定论许多重要假设建立的基础。
②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环境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首先,这一理论认为凡是能满足人们能力需要的即让人产生成就感的社会事件,如报酬、反馈、交流、免于受到贬低性评价等,都能够增强行为的内在动机。社会事件对内在动机的影响是通过个体的能力知觉引起的(Vallerand&;Reid,1984)。其次,可以满足人们自主需要的环境也能促进行为的内在动机。研究表明(Fisher,1978;Ryan,1982),个体在产生成就感的同时,如果没有伴随着自主感或者归因时的内部因果定向,行为的内在动机就不能得到增强。根据认知评价理论,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或效能的同时,还必须感觉到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行为才能真正地对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在任务的完成中,诸如威胁、最终期限、指令、压力性评价和强制性目标等都对内在动机有削弱作用。而选择感情上的认可和自我决定的机会可以增强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Deci&;Ryan,1985)。第三,归属需要也与内在动机有关系。自我决定论假设在生命全程中,存在着一种来自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动力。当个体处于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里时,会出现更多的内在动机行为。当然有许多内在动机行为在人际隔离时也完成得非常出色。尽管归属不是激起内在动机的唯一条件,但是安全的人际环境对内在动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③有机整合理论(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外在动机的类型和促进外在动机内化的条件。该理论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三种类型。内在动机是指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它是高度自主的,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外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separable outcome)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有机整合理论根据个体对行为的自主程度,把外在动机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外在调节。它是指个体的行为完全遵循外部规则,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外在要求或是为了获得附带的报酬的一种动机类型。个体对这种类型动机支配行为的体验是冷漠或是受控制的。它的自主程度最低,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集中研究的动机类型。
内摄调节。它是指个体吸收了外在规则,但没有完全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是相对受到控制的动机类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是为了避免焦虑或责怪,或是增强自我。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去做某件事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或避免失败),以维持价值感,还没有体会到是自我的真正部分。
认同调节。它是指个体对一个行为目标或规则进行有意识的评价,如果发现这个行为是重要的,就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的一种动机类型。它含有更多的自主或自我决定的成分。
整合调节。它是指个体产生与其价值观和需要相一致行为的动机类型。
当认同性调节与自我充分同化时,就出现了整合调节。虽然整合调节的行为仍然被看作是外在的动机行为,因为它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separable outcome)而不是为了行为本身内在的快乐,但它与受内在动机支配的行为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这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外在动机形式。在一些研究中,外在调节和摄入调节被称为控制性动机;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和内在动机被称为自主性动机。
有机整合理论认为影响外在动机内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能力知觉。个体对能力的知觉可以促进外在动机的内化。如果人们对某项活动产生效能感,就更有可能接受并重视它。二是自主性体验。这是促进外在动机内化的关键性因素。三是归属感。感到自己从属于某一群体或与别人建立关系的需要影响外在动机的内化。
④因果定向理论(Causality Orientation Theory)
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对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进行定向的发展倾向。一般而言,在个体身上存在着三种水平的因果定向,即自主定向、控制定向和非个人定向。每一种定向都是相对独立地存在着。自主定向是指个体对能够激发内在动机的环境的定向。这样的环境具有挑战性并且能提供信息反馈。一个具有高水平自主定向的人倾向于表现出自我创新、寻求有趣的和有挑战性的活动,勇于承担责任。控制定向是指一个人倾向于受报酬、限期、结构(struc‐tures)、自我卷入(ego‐involvements)和别人指令的控制。一个具有高控制定向的人对报酬或别人的控制易形成依赖性。他们更容易与别人的要求而不是自身的要求取得一致。具有高控制定向的人容易把财富、荣誉和其他一些外界的因素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非个人定向是指一个人相信对满意结果的获得是个人无法控制的,这些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幸运或运气的产物。他们是漫无目的的,并且希望事情都一成不变。
(2)自我决定连续体
早期对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研究是相互独立进行的。假设认为,一方面出现,则另一方面不能出现。然而,研究表明,这种方法不足以解释人类的行为。Deci和Ryan发展了自我决定理论(Deci,1992;Deci&;Ryan,1955,1991;R.M.Ryan,1993)。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被认为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体,连续体的末端是无动机,外部动机位于连续体的中部,在这个连续体的另一端是内部动机。
JamesR.Whitehead&;CharlesB.Corbin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三阈限理论:当个体从无动机开始向前发展,达到动机阈限(threshold of mo‐tivation),外在调节和内摄调节发生作用,推动个体延着连续体进一步向前发展;个体达到自主阈限(threshold of autonomy),外部动机中的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成为主要推动力;个体达到内部回报阈限(threshold of intrinsicrewards),就会激发内部动机。
2.2.3关于休闲限制理论的研究综述
1.休闲限制阶层模型
20世纪80年代早期,西方学术界在探讨“休闲限制”时常采用“leisurebar‐rier”一词,即限制或使人们不去参加某一项休闲活动。当时的休闲限制研究一般有两个重要的假设:一是制约对休闲活动的阻碍是静止不变的;二是除了限制休闲参与活动之外,制约还会对休闲活动产生其他的影响(Stockdale,1989)。
至80年代末,“leisurebarrier”一词被“leisureconstraint”所替代,对休闲限制的内涵作出了新的阐释:任何影响主体休闲偏好、休闲决策过程及休闲体验,而导致其无法、不愿意或减少参与休闲活动的因素及其内在制约机制(Goodale&;Witt,1989;Jackson,1988),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十分理论化、模型化的论文(Bia‐leschki&;Henderson,1988;Crawford,1991;Jackson,1993)。
Crawford和Godbey(1987)归纳了各类休闲限制研究,并将制约个体休闲偏好与休闲参与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三类:自身限制、人际限制和结构限制。
Crawford,Jackson和Godbey(1991)进一步指出,这三类不同的限制因素是以一定的阶层(hierarchical)关系进行运作并发挥制约作用的。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个解释休闲参与不能发生的全过程模型——休闲限制阶层模型(Hierarchical Mod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