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BBS论坛政治讨论中的左右意识形态与派别划分
——基于“强国论坛”与“猫眼看人”的对比研究
乐媛、杨伯溆
摘要:本文旨在提供一个新视角,结合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思潮研究,试图考察左右政治意识形态是否存在并影响了网络政治讨论。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选取“强国论坛”和“猫眼看人”2008年1月份随机抽取的帖子内容作为分析对象,并引入“政治倾向”这一变量,对网络上的政治言论进行派别划分。结果显示,在左派声音占主流的“强国论坛”与右派声音占主流的“猫眼看人”论坛,二者在政治讨论的议程上具有显着差异。这表明,左右意识形态的角力与分化已经成为网络政治讨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关键词:网络BBS,政治讨论,左右意识形态,政治派别
一、引言
20世纪末互联网技术的诞生与网络社会的崛起带给公民政治参与更多的期待。在中国,各类民间政治思潮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始得以广泛传播并步入大众的视野。其中,网络BBS论坛作为中国网民政治讨论最为集中的公共空间,对社会政治事件的持续关注和热烈讨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同时也成为各类政治意识形态角力的场所。尽管有些学者从“官方工具论”、“事件刺激”等不同的视角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平等性与开放性给予保留意见,但相对平等、开放的网络公共空间确实成为有别于其他大众媒体的言论集散地,网络政治话语也已经成为影响政府行为,推动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
然而,当我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乐观前景充满期待时,种种迹象也表明在网络BBS的政治讨论中已经出现了暴力语言、群体围殴和政治极化等现象。有人用“网络暴民”、“群体事件”等提法来概括这类现象,但显然还是将其原因简单化了,并没有探究背后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根源。例如,历史上的左右意识形态是否仍然影响甚至主导了目前的网络政治讨论?在新的时代语境里,中国左右意识形态的论争如何反映在网络政治讨论中?作者认为左右意识形态在目前的网络政治讨论中已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作为BBS系统研究的一部分,本文并不尝试回答以上所有问题,而是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结合网络公民参与和政治思潮研究,旨在考察政治意识形态是否存在并影响了网络BBS论坛的政治讨论。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并引入“政治倾向”这一变量,对“强国论坛”和“猫眼看人”2008年1月随机抽取的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旨在描绘网络BBS论坛政治讨论中政治派别划分的全貌,确认分别以左、右派声音为主流的论坛的存在,并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特征。
二、文献综述
(一)意识形态与中国网络“左-右”政治划分
“意识形态”一词发端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大革命时期,首先由安东尼·特拉西(A.D.deTracy)提出,用来指一门新的“观念的科学”。后来马克思扩展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把“观念的产生与扩散同阶级间关系联系起来”,并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体系,它表达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以幻想的形式代表阶级关系”(汤姆森,2005)。曼海姆(1893-1947)认为马克思是将意识形态从“特定”概念过渡到“总体”概念的第一位思想家,并且曼海姆还区分了意识形态作为特定概念,实际上体现了特殊集团的自我利益,而总体概念则指的是一种世界观或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彻底信奉(曼海姆,2007)。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被用来指一组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通常一种意识形态包含了“政府的最佳形式”(如民主、神权政治)和最佳的经济系统(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可以通过所处的政治光谱中的位置(如左、中、右等)来确认。
“左”与“右”的政治划分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在当时,“左”与“右”被用来区分对待旧的秩序的不同态度。“左”代表了主张民主、自由的激进派,而“右”则代表了相对保守的保皇派。随着社会的变迁,“左”与“右”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右派一般反对有意识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而左派则热衷于此(Tansey,2000)。许多评论家都认为左与右的核心区别在于左派拥护社会平等,而右派则强调个人的责任与保持人与人之间内在的不平等。博比奥认为“左”和“右”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词汇,而是不断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中演变(Bobbio,1997)。从19世纪早期开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逐渐成为“左”与“右”最重要的政治分野。
1.中国左右意识形态的演变与分化
中国左右意识形态的分野深深植根于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从西方引入又在自己的土壤中发展演变。从近代晚清至解放战争前,知识分子在摆脱殖民统治的抗争中自西方引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思潮——美国进步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以引发变革或革命来实现其强国理想。这两种意识形态来源在抗日战争后的中国逐渐演变为“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争斗。
新中国成立后,左翼政治确立了其正统地位,并在“文革”期间达到了顶峰。改革开发以后,由于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取得了合法地位,自由主义思潮开始复苏。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中国新左派开始崛起,民族主义情绪再度高涨,这些都最先反映在了互联网公共空间的政治讨论中。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政治光谱中,主要呈现“左翼”和“右翼”这两股主流的意识形态力量。而在左派和右派的论争中,又因为其不同主张的思想渊源而出现了分化的现象。
作为中国右翼的主要力量,徐友渔(2007)认为自由主义者的基本主张表现在以下三个大的方面:(1)自由经济,自由、公正的竞争;(2)保障个人的自由与权力,比如言论自由与财产权;(3)宪政与法制,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监督和制约。中国新左派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崛起的,很快在“要不要改革”和“如何改革”(徐友渔,2007)的问题上,中国新左派与自由主义进行了一场大争论。
朱学勤(2003)归纳了中国新左派与自由主义存在的三个主要分歧:(1)对于基本国情的判断;(2)对社会问题的判断;(3)对于社会问题的诊断。新左派认为中国已经卷入全球化,资本主义在中国泛滥成灾,主要抵制的对象应该是外来资本主义跨国公私的入侵。而且今天的社会弊病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出现过的,应当力求避免。在如何解决社会弊病上,新左派认为毛泽东时期的“文革”和其他政策有其合理性,应挖掘其“制度创新”。
在中国左派政治谱系中,还存在着“老左派”,主要由“忠诚于国家体制、以正统的‘马列毛’为理论资源的知识分子组成”(语冰,2003)。
就目前网络上活跃的左派言论来看,老左派与新左派构成了左派的主流(王思睿,2003)。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老左派使用的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而新左派则使用的是源自西方社会科学的语言(甘阳,2003)。
2.中国网络政治派别划分
1999年,随着一系列国际大事件的发生,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人民日报》下属网站人民网在此背景下建立了“强国论坛”,网络言论迅速活跃起来,从那时起网络BBS也成为中国政治讨论最为激烈的地方。有人则把1999年中华网“强国论坛”的建立是网络民族主义活动固定化的标志(王军,2006)。2002年和2003年在中日间发生的一些事件(如西北事件)促使更多的反日言论和情绪出现在互联网上,掀起了新一轮的民族主义高潮。
在中国,民族主义的含义一直与爱国主义相混淆,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民族主义指的是在“中国与西方”、“国内与国外”的范式下,强调“独立、统一和强大的中国”的意识形态(Zheng,2004)。由于新左派与民族主义同样用“美国霸权主义”来解释许多问题,而且新左派也倾向于支持一个强大有效的新专制政府,因而中国民族主义也被认为是左派中的一支。但在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还包括了历史上“汉与少数民族”冲突背景下的汉民族主义和少数民族主义,也存在于中国地域差异的文化认同中。由于它们与中国民族主义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相悖,而某些观点又暗合了西方独立、自由的政治意识形态,所以被通常划归为右派。
近几年来,在文化领域掀起的“读经热”、“官祭孔子”等传统文化思潮的回复也十分引人关注,有人把它称之为“文化保守主义”(朱学勤,2004)。其中对于“新儒家”欲与“自由主义”相结合的趋势引起了众多争议。有人认为,现代新儒家宗旨在于复兴儒学,实现它的“现代性转换”。但现代社会以自由、平等为基本特征,秉承宋明理学而来的现代新儒家,在精神气质上却并非如此(魏英杰,2007)。徐友渔也认为现代民主不可能从儒家那里开发出来,因而认为政治儒学不可取,但他也肯定了儒学作为传统文化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王春霞,2008)。因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目前的政治划分中并不能简单归入“左”或“右”,在对待儒家和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如何定义“传统”显得十分重要(秦晖,2006)。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新儒家与自由主义有着共同的价值,而在制度层面,二者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网络政治参与
大众媒体的发展使得许多传播学者与社会理论家都曾经把对意识形态的考察聚焦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在媒介功能与效果研究中,制度、机构和党派意识形态如何通过大众媒体形成舆论从而对公众产生影响一直吸引了大量学者进行实证研究,其中“议程设置”和“框架理论”成为媒介内容分析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而社会学家哈贝马斯(1989)也曾对政治与商业意识形态对于“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重新封建化给予批判,强调了在媒体参与下,公共空间的平等进入、观点的碰撞以及批判的理性辩论对于良性的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媒体的诞生,尤其是“虚拟社区”(Rheingold,2003)的发展,“公共领域”和商议民主再度成为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的焦点。乐观派学者认为互联网已经为信息、辩论和参与制造了一个新的公共领域和空间,它包含了可能鼓舞民主,并且促进批判和进步主义观念的传播(Kellner,1998)。然而,新的公共空间毕竟不能等同于新的公共领域。悲观派学者则观察到了网络公共论坛中同时也充斥着“对质、误传和辱骂”(Katz,1997)。尽管网络上存在许多不同的声音,但是人们倾向于寻找强化自己立场的信息并与之互动,而避免参与到异己言论当中(Dahlberg,2007,Graham,1999;Harmon,2004;Selnow,1998;Shapiro,1999;Sunstein,2001)。而另一项早期的网络实证研究也发现,持不同政见的人们尽管容易陷入“观点的争斗”中并构成了网上大部分的互动内容,但是这些团体间的争论有朝意识形态同质化的倾向发展(Hill&;Hughes,1998)。
这些研究至少都表明了在网络政治讨论中,已经形成了反映不同意识形态的群体,而且群体内部成员也试图寻求集体的认同。在我国,对于网络论坛中的意识形态体现也给予了一定关注。
通过对9·11恐怖袭击后24小时强国论坛的评论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民族主义情绪并未导致人们像原来想象的那样“幸灾乐祸”。有人则把BBS论坛中的爱国主义群体称为“网络愤青”,他们对一系列社会事件进行强烈的批判,给人以左翼民族主义者的印象(顾宁,2006)。
可以看出,我国的BBS论坛也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意识形态群体划分,然而,目前的传播学经验研究中还没有针对网络政治派别的划分及其传播特征进行考察的。如何划分中国网络BBS论坛里的政治派别?不同派别声音为主导的BBS论坛是否具有差异?尽管我们观察到网络政治派别有在不同的社区里聚集的现象,而且也反映出不同的态度趋势,但目前并没有实证性的数据验证过这一点。因此,在这里我们提出以下两个具体的假设来试图验证与说明中国网络政治派别分化的现状:
假设1:在网络BBS政治讨论中,存在左右意识形态分别占据主流的左派论坛与右派论坛。
假设2:左派论坛与右派论坛在所关注的议程上具有显着差异。
而且,左派论坛更倾向于强调“民生福利”和“社会不平等”,右派论坛更强调“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