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办法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要求,自2006年起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体育教育中实施以俱乐部形式进行体育教学管理与组织,构建并实现课堂专项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活动和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有机结合的课内外一体的“大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一、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分析
我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终身体育”理论为依据。二是有科学的管理体系:学校体育俱乐部由学院主管院长、文化教育部、体育教研室共同负责,组成俱乐部领导核心,分设若干专项俱乐部。课内主要由教务处、文化教育部、体育教研室负责教学管理,安排教师、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协调学生选择各单项俱乐部等。课外由以学生为骨干的体育俱乐部负责组织各单项俱乐部等。课外由以学生为骨干的体育俱乐部负责组织各单项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竞赛,形成四级管理体系。专项俱乐部的设置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顺应现代体育发展趋势,充分考虑体育课程的特殊性,紧密联系本校实际。体育教学管理机构在开学前,向学生公布俱乐部的项目设置、教师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条件,自由选择和确定参加俱乐部活动的项目。三是有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求打破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以专项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而且,同一专项俱乐部要按学生性别、年龄、身体条件、运动技能水平,分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采用分层教学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参加,每个层次都有教师负责组织和辅导,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二、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基本思路
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高校体育俱乐部一些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定性为体育教学俱乐部。体育教学俱乐部是以体育与健康教育为目标,以共同体育锻炼爱好为组织基础,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三者融为一体的体育教育形式。
它的特点是:体育教学俱乐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项目、教师、上课时间,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俱乐部采用多层次,多类型的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辅导、群体竞赛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教师由原来的主授者变为组织者、辅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为实现自我的发展而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体育教学俱乐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让学生学会自己选择、自主练习和自我评价,从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由“依赖型”向“自主型”学习发展。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目前我国有多所本科高校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还不多。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进行平职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三、具体方案
1.体育教学俱乐部教育目标
(1)身心健康目标: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健身运动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知识及裁判方法,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3)终身体育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课程设置
平职学院俱乐部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如下:
(1)体育基础课:一年级第一学期为体育基础课,以院系、行政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体育课。
(2)俱乐部专项课:第二学期至第三学期专项运动课实行体育俱乐部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任选2个学期的体育俱乐部。第四学期任选第二专项学习。
(3)体育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4)运动训练课: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主力队员,开设以各专项运动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
3.课程结构
(1)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
(2)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体育俱乐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中级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
(3)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4.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第一,体育基础课主要教学内容:(1)田径、大众健身操(女生);(2)基础理论(高等学校体育、体育卫生与保健);(3)主要运动项目介绍(田径、篮球、排球、足球);(4)《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
第二,俱乐部专项课主要教学内容:各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战术、理论。
第三,体育俱乐部设置。
(1)篮球俱乐部;(2)足球俱乐部;(3)排球俱乐部;(4)网球俱乐部;(5)健美操俱乐部;(6)羽毛球俱乐部;(7)田径俱乐部;(8)乒乓球俱乐部;(9)跆拳道俱乐部;(10)体育娱乐与保健俱乐部。
第四,体育保健课主要教学内容:养生体育、机体康复方法等以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项目。
第五,体育训练课主要教学内容:各运动队教练员规定的专项训练计划、任务,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参加各类体育竞赛,为学校争光。
5.教学管理
第一,选课程序。
(1)第一学期由学生所在院系按行政班集体上课,其余学期全部由学生自由选课。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择两个以上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体育俱乐部学习与训练。
(2)学生每学期根据教学网上公布的项目、时间、地点,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俱乐部,所选时间不得与其他课程发生冲突。
第二,课堂管理。
(1)我校公共体育课将实行体育俱乐部制,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
(2)体育课合计8学分。学生在校三年必须修满4个学期8个学分,原则上每学期各修2学分。
(3)学生在所选项目规定的时间学习与训练,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课,经任课教师同意可在相同俱乐部其他时间学习与训练。
(4)学生若未取得每学期规定的体育类课程学分,不具备评选三好学生、奖学金资格。
(5)学生获得体育课程全部学分毕业时视为体育合格,否则不能毕业。
第三,成绩考核。
(1)体育基础课。课内:①田径、大众健身操(女生);②基础理论;③考勤。课外:《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专项运动课。课内:①专项技术;②考勤。课外:《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3)体育保健课。①达到课程基本要求;②理论;③考勤。
(4)学生成绩以百分制进行登录,毕业时以“合格或不合格”二级标准进行评定。
6.组织管理
(1)组织机构。文化教育部体育教研室具体负责管理基础课和各俱乐部日常教学工作。
教研室下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形体健美操等俱乐部。
(2)排课原则。加强基础课的教学,中级职称以上教师第一学期都要承担2至4次体育基础课。第二学期全体教师担任体育俱乐部课程。
(3)加强教师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教学、群体、训练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要求,对不能适应俱乐部教学要求的教师,实行停课进修,合格后上岗。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附:体育俱乐部选课程序
1.每学期第一周进行网上选课,第二周正式上课及调整,第三周起进入正常教学。
2.选课对象:进入大专第二学期学习阶段的大专学生。
3.体育课为必修课,每个人必须选报且限选报一项,否则后果自负。
4.学生可根居各俱乐部教师网上课表,可在本班自习课时间选报任课教师、项目和时间。
5.三年制大专第2~3学期所选体育俱乐部项目原则上必须相同,第4学期可自主选择项目。五年制大专升入大专后按普通大专之规定。
6.如所选项目人数已满或时间均已冲突,两周内请与任课教师联系,由任课教师负责安排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