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5700000039

第39章 《营造法式》瓦作、泥作、砖作与窑作制度(2)

《营造法式》在卷十三的《泥作制度》中规定了垒墙、用泥、画壁、立灶、釜镬灶、茶炉、垒射垛等几方面内容。

一、垒墙、垒射垛与用泥

1.垒墙

《营造法式·泥作制度》中首先立了垒墙一篇,规定墙高、广随间之高、广,每墙高4尺,则厚1尺。若高增1尺,则厚加2寸5分,减亦如之。每高1尺,其上斜收6分,每面斜收向上各3分。“每用坯墼三重,铺襻竹一重。”坯墼即今天所说的土坯,襻竹即今天所用的竹筋,由此可见,《营造法式》的垒墙实指泥坯加竹筋的土坯墙。

2.垒射垛

这里的垒射垛并非是指垒砌城墙上的射垛,而是垒砌宫墙之类墙头上的射垛形的装饰。

其法是先筑墙,以长5丈,高2丈为单元,上垒五个垛峰。其峰的高低皆以墙每一丈之长作为基准而定。中峰每墙长1丈,则高2尺;次中两峰各高1尺2寸;两边峰各高1尺6寸。

每中峰高1尺,其下边厚度为3寸,上收减下厚之半。其峰上各安莲花坐瓦火珠各一枚。用青石灰、白石灰刷饰。

3.用泥

《营造法式·泥作制度》中专立“用泥”一篇,从其内容来看,实指涂泥抹灰之工序、材料等。

其所规定的涂泥抹灰工序是:先以粗泥打底,次以中泥找平,再用细泥作衬,然后抹石灰泥,最后收压五遍,使表面光泽。如在墙面上绘壁画,则先用粗泥打底,横铺一层竹篾,以泥盖平,钉麻花(即麻刀)用泥分披,再用泥盖平,后用中泥作衬,上面涂沙泥,收压十遍,使泥面光洁平整,最后绘画。这种做法,沿用很久。

制作灰泥的材料,主要是由石灰﹑黄土﹑麻刀、麦秸、麦壳、青灰、红土等加适量的水拌搅而成。《营造法式》规定:粗泥﹑细泥分别为用黄土加不同量的麦壳、麦秸和成;石灰泥用石灰加麻刀和成;沙泥用白沙、胶土、麻刀和成;若在石灰中分别加入青灰﹑红土﹑黄土,则为色灰泥。泥作工具在中国古时称为“槾”、“圬”,用木制做。后改用铁制,称为“镘”。现在木制、铁制的两种“抹子”,就是由此演变而来。有些地方至今仍叫“镘子”。

二、立灶制度

灶由来已久,它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古时还在神灵中衍生出灶君,以保佑世人无食之忧患。为此,李诫在《营造法式》中专门设立了“立灶”篇,供工匠营建参考。“立灶”与之后的“釜镬灶”、“茶炉”篇,共同构成了官式建筑的立灶制度。

1.转烟灶与直拔灶

在“立灶”篇中,《营造法式》介绍了转烟与直拔两种灶制。这两种形式是以气流的不同走向来区分的,无论何种形式,从其构造来看,都能达到抽风强劲,烟的走向通.,灶火旺盛的效果。《营造法式》“造立灶之制”规定:灶身与灶台共高2尺5寸,其灶门、烟囱之类,皆以1尺大小的锅口直径作为基准,并随锅口径的大小变化而有规律地加减尺寸。

转烟式两眼立灶的做法是:灶门与烟囱共同安置于隔烟之后。灶门高7寸,宽5寸。灶身四周边长为锅口两边各加3寸,是为定法。灶台的长度与灶身的长度相同,宽度也与灶身相同,高度在1尺5寸至1尺2寸之间。腔内后项子的高度与灶门高同,宽度为2寸。隔烟的长度与灶台相同,厚为2寸,高度为高出灶身1尺,是为定法。隔锅项子宽1尺。项子将灶膛虚隔成两部分,使烟分别进入烟囱。

直拔立灶的做法是:灶门与灶台在前部,烟囱安置于烟柜之上。灶门、灶身与灶台等都与上述转烟立灶的规定相同,只是不使用隔烟。烟柜子的长度与灶身长一致,高比灶身高出1尺5寸,宽为6寸,是为定法。山华子的斜高为1尺5寸至2尺,其长度与烟柜子的长度一致。山华子的位置在烟囱的两旁,并在烟柜子之上。

立灶的烟囱高度根据房屋的高度而定,通常烟囱伸出屋顶3尺高。烟囱一般为方形,边长为6寸。有些烧煮较大锅的立灶,可以适当增加其边长尺寸,但以1尺2寸为限。烟囱内外都用石灰泥刷饰。

2.釜、镬灶与茶炉

《营造法式》还规定了釜、镬灶与茶炉的做法。釜灶,如直接作蒸用,高度为6寸。不直接作蒸用,而安铁甑或瓦甑者,可随宜加高,但最高不能超过3尺。镬灶的高度为1尺5寸。

其灶门、灶项之类,皆以釜、镬口径为基准加减之。镬是南方地区的方言,至今在江南及两广地区的方言中仍以镬来称烧锅、炒锅等。茶炉的高度通常为1尺5寸,其四边的宽广皆以高1尺为基准加减。

第三节 砖作制度

建筑用陶,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在距今已4000多年的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就发现过陶制下水道。至少在西周初期,工匠们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覆盖屋顶的陶瓦。建筑用砖约始于战国时期,当时主要用于砌筒壳墓室。秦咸阳宫已有用刻花砖板铺地,用空心砖作台阶的做法。汉代墓葬有不少是砖砌的穹隆顶墓,西汉明堂辟雍和王莽宗庙遗址中也发现了方砖墁地。两晋、南北朝开始出现用砖砌筑的地面建筑物和构筑物,如砖塔、城墙等,一些宫殿开始使用琉璃瓦。不过直到唐宋时期,房屋类建筑中使用通体砖墙仍不十分普遍,城墙也仅于城门或城墙转角等处用砖砌筑,尚未普遍包砖。建筑全部用砖砌墙,直到元代始流行,明代以后成为普遍做法。

《营造法式》卷十五的《砖作制度》主要涉及了用砖制度、垒阶基、铺地面、墙下隔减、踏道、幔道、须弥坐、砖墙、露道、城壁水道、卷河渠口、接甑口、马台、马槽、井等内容。

唐以前砖的品种、规格及用途,史料无详细的记载,学术界对实物也尚未作系统的整理。

《营造法式》中有关砖作制度虽然简略,但对砖的品种、规格及用途有较系统的记载,这为我们了解古代用砖情况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一、砖的品种、规格及用途

1.砖的品种、规格

《营造法式·砖作制度》中对砖的品种、规格有所涉及,但明确的记述与分类则在同卷的《窑作制度》中。《营造法式·窑作制度》在谈及砖坯的制作时,有这样的记载。造砖坯:前一日和泥打造。其等第依下项:

方砖:

二尺,厚三寸。

一尺七寸,厚二寸八分。

一尺五寸,厚二寸七分。

一尺三寸,厚二寸五分。

一尺二寸,厚二寸。

条砖:

长一尺三寸,广六寸五分,厚二寸五分。

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

压阑砖:

长二尺一寸,广一尺一寸,厚二寸五分。

砖碇:

方一尺一寸五分,厚四寸三分。

牛头砖:

长一尺三寸,广六寸五分,一壁厚二寸五分,一壁厚二寸二分。

走趄砖:

长一尺二寸,面广五寸五分,底广六寸,厚二寸。

趄条砖:

面长一尺一寸五分,底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

镇子砖:

方六寸五分,厚二寸。

明清时期砖的规格较多,但品种较少,主要有条砖、方砖两种。从《营造法式》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宋代官式建筑用砖的品种较多,主要有八种:方砖、条砖、压阑砖、砖碇、牛头砖、走趄砖、趄条砖、镇子砖。

除方砖、条砖有不同规格外,压阑砖、砖碇、牛头砖、走趄砖、趄条砖、镇子砖只有一种规格。其中,方砖边长2尺至1尺2寸不等,共分五种规格;条砖的规格有长1尺3寸和1尺2寸两等。

2.砖的用途

砖的用途与砖的品种、规格密切相关,或者说正是砖的不同用途决定了砖的品种、规格。

对此,《营造法式·砖作制度》中作了这样的记述:

用砖之制:

殿阁等十一间以上,用砖方二尺,厚三寸。

殿阁等七间以上,用砖方一尺七寸,厚二寸八分。

殿阁等五间以上,用砖方一尺五寸,厚二寸七分。

殿阁、厅堂、亭榭等,用砖方一尺三寸,厚二寸五分。

行廊、小亭榭、散屋等,用砖方一尺二寸,厚二寸。

城壁所用走趄砖,长一尺二寸,面广五寸五分,底广六寸,厚二寸。趄条砖面长一尺一寸五分,底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牛头砖长一尺三寸,广六寸五分,一壁厚二寸五分,一壁厚二寸二分。

从中可以看到,砖的品种、规格的确定一方面与建筑规模、等第相关联,另一方面也与砖的具体用途相联系。方砖的用途主要是铺地,其之所以被分为五种规格,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等第建筑铺地的需要。条砖有大小两等,主要用于用于垒阶基、砌墙基等。压阑砖、砖碇、牛头砖、走趄砖、趄条砖、镇子砖虽只有一种规格,但大多为异形砖,如走趄砖和趄条砖都是面小底大,牛头砖则是一端厚一端薄,它们应是砌筑城门、城壁水道、卷河渠口等拱券结构的用砖。压阑砖的用途正如其名,用于台基四周外缘,如同压阑石。砖碇与镇子砖具体用途不明。

二、垒基与铺地

唐宋时期,建筑中的用砖仍不普遍,即便是宫殿、寺庙一类重要建筑,仍然是用夯土墙而不用砖墙。虽然《营造法式》有砖墙的记述,但当时的建筑用砖,主要是垒阶基、铺地面、砌踏道、筑须弥座、作窗下墙或土坯墙的墙基等。

1.垒阶基

建筑下部的台基宋代称阶基,即后世俗称的“台明”。木构建筑中的阶基有石作也有砖作,但不管是石筑还是砖砌,并不是把整座建筑阶基全部用石或砖铺满,而是只将阶基四周用条石或条砖砌起厚厚的石墙或砖墙,内部用土填实。阶基边缘的这道石墙或砖墙,充当了挡土墙的角色。《营造法式·砖作制度》规定:

垒砌阶基之制:用条砖。

殿堂、亭榭,阶基高四尺以下者,用二砖相并;高五尺至一丈者,用三砖相并。

楼台基高一丈以上至二丈者,用四砖相并;高二丈至三丈者,用五砖相并;高四丈以上者,用六砖相并。

普柏方外阶头,自柱心出三尺至三尺五寸。其殿堂等阶,若平砌每阶高一尺,上收一分五厘;如露龈砌,每砖一层,上收一分。楼台、亭榭,每砖一层,上收二分。

就是说,垒阶基的用砖,一律为条砖。殿阁、厅堂、亭榭等等级较高的建筑阶基,用规格为“长一尺三寸,广六寸五分,厚二寸五分”的条砖;而行廊、小亭榭、散屋等等级稍低的建筑阶基,用规格为“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的条砖。

阶基面层的砌法有二:一为平砌,即面层呈一直面,但仍有1.5%的收分;另一种为露龈砌,即每层砖皆内收1/10,楼台、亭榭每层砖则内收2/10。阶基自外檐柱中心线伸出的宽度范围,在3尺至3尺5寸之间。

2.铺地面

铺地面,即用砖铺砌室内、外地面,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砖墁地。《营造法式·砖作制度》规定:“铺砌殿堂等地面之制:用方砖,先以两砖面相合,磨令平;次斫四边,以曲尺较令方正;

其四侧斫令下棱收入一分。殿堂等地面,每柱心内方一丈者,令当心高二分;方三丈者,高三分。如厅堂、廊舍等,亦可以两椽为计。柱外阶广五尺以下者,每一尺令自柱心至阶龈垂二分,广六尺以上者垂三分。其阶龈压阑,用石或亦用砖。其阶外散水,量檐上滴水远近铺砌;向外侧砖砌线道二周。”与垒阶基不同,铺地面一律用方砖。方砖边长2尺至1尺2寸共分五等规格,视建筑规模与等级用之。地面砖也需打磨上表面和四侧面,每侧面皆向内斜收1%,以保证接缝细密而且灰浆饱满。室内地面自当心至四周有2%-3%的坡度;室外阶基部分自内向外下垂,坡度为2%-3%。阶头可用压阑砖代替压阑石。为避免雨水浸泡、冲刷房基,阶基之外施砖散水,并根据檐上滴水远近铺砌。

3.墙下隔减

房屋的墙壁一般都依柱子垒砌,从柱子中线分为里、外两皮,外皮将柱子完全包在墙内。

清式建筑往往在墙的下部(约柱高1/3部位)用细砖砌出裙肩,即宋式建筑中的“墙下隔减”。

“隔减”即为“隔碱”,因施之于建筑下半部的砖墙比土墙更具防潮性,故名。《营造法式·砖作制度》规定:“垒砌墙隔减之制:殿阁外有副阶者,其内墙下隔减,长随墙广。下同。其广六尺至四尺五寸,高五尺至三尺四寸。如外无副阶者,广四尺至三尺五寸,高三尺至二尺四寸。

若廊屋之类,广三尺至二尺五寸,高二尺至一尺六寸。其上收同阶基制度。”说明宋代殿阁、廊屋等建筑用隔减墙上承土墙的做法较为普遍。现存辽、金殿堂建筑仍可见此做法,但隔减墙的高、厚均比《营造法式》规定的减少许多,一般高在2-3尺之间,厚在3尺左右。

《营造法式》规定的隔减墙厚度较大,这可能与所用对象为高等级建筑有关。其尺度要求分为三类:

一是殿阁有副阶者,墙下的隔减墙厚达6尺至4.5尺,高5尺至3尺4寸。

二是殿阁无副阶者或厅堂,墙厚为4尺至3.5尺,高3尺至2.4尺。

三是廊屋之类,厚减至3尺至2.5尺,高2尺至1.6尺。

隔减墙也有收分,其上收做法与阶基上收制度相同。

同类推荐
  • 土楼秘境

    土楼秘境

    这是土楼建筑史,这是风情民俗画,这是忧患沉思录。土楼,是闽西南乡村的一枚徽章-别在中国的胸前:土楼,是中国的一枚徽章,别在世界的胸前。
  • 天水古民居

    天水古民居

    古城是古民居的载体。天水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建城历史久远、独具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距今约3800。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天水先民已经开始了原始居住活动。约在公元前1100年前,天水地域即出现了先秦西垂邑。西垂即后来的西犬丘,汉西县故址,今秦州区东南一带。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秦州,七年复置,并将秦州州治及天水郡治俱由冀城(今甘肃甘谷县)迁至今天水城区的上郵城,从此开始,上郵城即今天水城区一直作为州、郡治所而成为陇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人类在最初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知道建筑房屋,仍然是与鸟兽混杂一起,或栖身在天然的洞穴中。《易·系辞》就有“上古穴居而野处”的记载。从对石器时代人类穴居的遗址发掘来看,许多人类化石和石器都是在洞穴里发现的。如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和距今缘万年前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等。在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也都有类似的洞穴。
  • 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本书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
  • 山西老宅院

    山西老宅院

    本书详细介绍了明清时期山西老宅院的崛起、发展历程,反映了当时宅院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取向及风俗民情和时代特征。山西老宅院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本书让我们对大院文化有了更深入、完整的了解。
热门推荐
  • 神女下狱:玄王弃神追妻

    神女下狱:玄王弃神追妻

    易水寒,巫神族神女,却被封记忆,变成懵懂孩子桃夭夭,以为一生平安无忧,可是命运总爱捉弄人。“师兄,我不要离开你,我们回到从前,好不好?”“我们已经回不去了,你已经不是我爱的那个人了。”偃宜修冷漠甩袖离去,可是他不知道他的忍耐与保护却变成利刃,让堂堂神女变成堕神,遇神杀神,遇佛杀佛!那一刻,繁花落尽君辞去……“九天玄王,只要你丢弃七情六欲,你就能回天做你高贵的玄王殿下,这是本尊给你的最后一次机会。”天帝善心劝告。“无论经过多少离别,经过多少轮回,我都不会后悔爱上她,她是我今生来世,永生永世的命,没有她就没有我。”偃宜修甩袖离开。桃花枯萎,水寒成冰,菩提下等千年,再续前缘,可好?
  • 快穿之千万别担心

    快穿之千万别担心

    “我会撑起我的羽翼,把你笼罩在我的身旁,一直守护你,直到你不再需要我。看着你幸福,即使给你幸福的不是我,我也会笑着祝福。”【伪】高冷【真】呆萌校花意外死亡,被一个系统拐到小说的世界里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真相一步步揭开。。。系统是一个小透明。有女穿男的情节,也有女穿女。第一世界——校园女神vs忠犬男神√
  • 大阪果子

    大阪果子

    就好像是《四月物语》里说的那样:这一切,对我来说,是个奇迹
  • 罪天之孽

    罪天之孽

    茫茫仙侠界,惶惶修炼路!万物平等,为何我生而有罪?若有罪,那判罪的又是谁?是仙?是人?还是这天?一句“人之罪,天罚可惩!”,那我反问一句“天之孽,何人能断?”无人能答?那么错的便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新书《王者的求生》正在连载,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一下。
  • 三个影子

    三个影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子,从生下来一直陪伴自己,直到死去。世界上有一个人没有影子。不幸的尤朵拉没有自己的影子,六岁那年她的影子突然消失了,于是她成了在普通人眼中的怪物,没有影子的怪物。尤朵拉每天躲在黑暗的屋子里不敢出门,她受不了别人见到她就躲闪的样子和指指点点的眼神。却期待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最终,他的父亲赫尔多伯爵认为她是不详的人,抛弃了她。尤朵拉从那以后再也没见过人类。直到十年之后的某一天。尤朵拉,可爱的,美好的赠礼的意思。
  • 最初的诺言

    最初的诺言

    “陷害”母亲嫁进依染家,依染复仇卷起复仇风波!复仇公主是否会为爱停手!是否不会再爱!最后是否能真正的快乐?
  • 火影之君临天下

    火影之君临天下

    ~月~超强秒杀晓零拥有比轮回眼更强的星眼;吞噬一切能力,人。。。。。。。。
  • 医旨绪余

    医旨绪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知医必辨

    知医必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灵录

    天灵录

    是废物又如何,不是废物又如何,今生今世我定要逆苍穹,噬星空,超脱六界之外,踏轮回。万物皆有轮回,万事万物,无时无地都在轮回,而我已超出六界之外,因为今生今世吾掌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