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5200000025

第25章 城市突击:从小城镇到城乡一体化(1)

1998年夏天,杭州着名的九里松古道旁的一家酒店,中共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小组,正在听取省有关部门汇报和展开深入讨论。

这天,在听取建设厅汇报后,很自然地开始讨论城市化战略问题。起草组成员以40岁左右的处级和厅局级干部为主,大都力主实施城市化战略。

当时担任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黄勇说,城市化的实质是优化要素布局,建设现代文明社会,浙江人多地少,只有走城市化道路,才能既节约耕地,又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与前些天一样,坐在会议室东墙北端,这时他深思着、平缓地插话说,“按这个说法,倒是可以实施城市化战略的”。轻轻一句话,为起草组定下基调。就在九里松这家酒店,两天后,起草组专门请来了浙江大学和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专题研究城市化问题。就这样,在后来形成的报告初稿的头几稿中,出现了推进城市化的提法。

浙江经济快速增长,到这时已有20个年头,人均GDP已由1978年的331元,达到1998年的11394元(按当年汇率中间价,为1376美元),已经到了实施新的发展战略的重要转折关头。

然而,就在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一个多月前,在下发征求各部门意见的党代会报告初稿中,“城市化”这个词却消失了。

浙江在1998年提出推进城市化,虽不能说有多么艰难,但至少从这一提法的出现、消失,到后来正式提出的戏剧性变化中可以看出,这确实是浙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举措。

浙江实施城市化战略顺应了客观发展趋势。在以1998年为中间时点的7年内,浙江的城市化率以平均每年约3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反映了一种典型的突击式的发展。

一、逆城市化和紧闭城门

改革开放前,浙江和全国一样,实行高度严格的户籍制度,不仅城门紧闭,而且不得不从城市向农村大批转移人口。这其实并不是一种观念决定的发展模式,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城市缺少发展活力,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然而这种由于生产力低下导致的做法,却左右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思路,以至出现了谈城色变的“恐城症”。笔者一位老领导20多年前曾以讥讽的口吻说那些力主城市化的人,说这些人书生气十足,哪来那么多钱搞城市化?正是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下,城市建设得不到应有重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被紧紧卡住,发展战略上没有城市化的应有地位,农民只能“就地闹革命”,生产要素空间布局长期难以优化。

(一)繁荣的市井社会

浙江自东汉期间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以来,经济发展超越中国北方地区,与苏州等地一起,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杭州在北宋初,按当时风流才子柳永的说法,已是“参差十万人家”,以每户5人计,已经是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了,是中国当时最大的城市。而欧洲中世纪时的名城,佛罗伦萨、热那亚等,也不过数万人口而已。南宋初年,全国号称大都市的有40个,浙江就占了23个。元朝时杭州的繁荣,令《马可波罗游记》用了两章、13页多的篇幅,描写“雄伟壮丽的京师(杭州)”,而叙述苏州等地往往只用一页篇幅。马可波罗记载,这座城市方圆170公里,有1.2万座桥梁、10个大广场或市场、12个用途比较广泛和普遍的手工业、160万户人家、3万多驻兵。

尽管后人认为这一描述颇有“水分”,但确实也可看出杭州的繁华。

明清时期,浙江各地市镇数量显着增加。根据陈国灿的研究,明中后期,浙江各地有市镇310个(缺台州、严州和处州三府数据),到了清中后期,则增加到727个(增加了台州、严州和处州三府数据),即使存在着数据口径不一致问题,增加幅度也是非常大的。

城市发展水平和密度,是经济发展与地形地貌的函数。这从陈国灿对于浙江一带市镇研究中也可以看出。清中后期,市镇密度最高的是杭州府,平均每46.3平方公里就有1个市镇,这一带是平原水网地带,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从而市镇密度也较高。市镇密度最低的是严州府,即浙江西部的新安江流域一带,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山区比重较大,平均每750平方公里才有1个市镇。上述两者的市镇密度差距,高达10余倍。

(二)逆城市化

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前夕,浙江城市化出现了严重的停滞和倒退,这也是经济原因使然,并不是观念决定的。

改革开放前,浙江在经济增长速度较慢情况下,还有大量财政上缴任务,因此,实际很可能存在着全省人口增长快于省内可用物质财富增长的问题。

1953年至1978年,全省GDP平均每年仅增长4.9%,比全国同期的5.8%还低0.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口增长率则高达2.0%。而在1978年,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27.5亿元,支出却只有17.4亿元,至少从账面看上缴达10.1亿元,占全省GDP的8.2%。另外,浙江当时屈指可数的一些大企业,如新安江水电站等,都是中央直属企业,同时金融机构的利润也全额上缴,因此省内创造的物质财富,有相当部分并不归省内使用。

在省内可用的物质财富增长甚至还低于人口增长的情况下,浙江的城市还怎么能养活快速增长的人口呢?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成了唯一的选择,这也就是所谓的逆城市化,而这显然是一种典型的经济社会倒退。

根据李建中分析,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浙江曾出现过两个逆城市化时期。一次是由于“大跃进”导致的重大损失,1961-1965年,大量精简城市人口,城镇人口连续5年负增长,5年共计减少165.3万人。全省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22.4%下降到14.3%,只相当于浙江1957年的城市化水平。另一次是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导致经济停滞,不得不再一次大幅减少城市人口,还美其名曰“支边支农,上山下乡”,城市化水平在这12年中大多徘徊在14%左右,最低的1970年仅13.0%,倒退到了1953年的水平。

(三)紧闭城门的思维定势

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紧闭城市大门。20世纪50年代初期,大批农民进入金华城区,中共浙江省委立即下发文件,要求当时的金华地委制止这种倾向。

当然,促使紧闭城市大门的一些因素,还可以归结为当时实施的指令性计划的经济体制。人是最重要的一种生产要素,实施计划经济首先就是要对人的经济社会活动进行控制,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计划当局的各种偏好,于是人的流动就首当其冲地成为一项重要的控制内容。

而且,当时整个国民经济严重缺少发展活力,于是不得不对日常生活用品进行计划配给。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当局更是缺少选择,即使他们能够生产一部分工业品,但是对于粮食及其他不能生产的工业品,则必须仰仗上一级计划部门安排,而安排通常总是不足的。因此,为了满足现有城市人口生活需要,他们也只能作出紧闭城门的抉择。

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一些地处三线的工厂和有关研究机构迁入杭州的要求,杭州市一位分管的副市长明确表示反对。笔者当时正在杭州市调研,这位副市长对调查组说,进来的那些工厂和机构的隶属关系都不在杭州,贡献十分有限,市里却要解决他们的粮食、蔬菜、工业品等供应,还要解决他们住房、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这位副市长的结论是,杭州市实在是很难安排这些工厂机构进杭,因为这是一笔非常不划算的账。

当年建设秦山核电厂,也有类似的故事。核电厂所在地的海盐县的县长,是笔者的一位朋友,他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笔者办公室抱怨说,核电厂对海盐县的利益很少,而仅仅为了解决电厂子女就学,县财政就要多支付好几百万元。

20世纪90年代初期,笔者在新疆也听到过类似的故事。由乌鲁木齐往哈萨克斯坦的北疆铁路,曾规划在天山北坡下的乌苏县城设站,当地因利益较少,没有积极配合。结果,这个车站设到了距乌苏数十公里远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31团驻地,这就是现在的奎屯市。

这种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恐城症”,深深地影响着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以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尽管浙江经济已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在谈及城市化时,最多也只是羞羞答答地说“城镇化”。

二、自下而上的“造城运动”

就像改革起步于农村一样,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城市化进程也可以说是从农村起步的。就在浙江的城市缺少足够活力的同时,农村却由于改革迅猛推进,迸发出了无穷的活力。再加上浙江人口高度密集,因此尽管并没有实施城市化或城镇化战略,但却形成了众多小城镇迅猛发展的事实,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一大批县城(包括县级市的城区)和原地级市的城区也逐渐恢复活力,一场事实上的城市化运动已经在浙江大地展开。

(一)浙江最早的小城镇调研报告

浙江发达地区的小城镇较早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性变化。工业开始集聚,市面开始热络,长期被忽视的城镇建设开始受到重视。这些可以从笔者1981年进行的小城镇调查中看到。

镇,可是改革开放以后,再去当地调研时却发现,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喧哗,商店冷清,行人稀少,集镇的规模也大大缩小。胡耀邦对此十分感慨,提出应该积极发展小城镇,恢复小城镇往日的繁华。

这个故事给了笔者深刻印象。1981年初,领导安排工作,我不假思索地说,进行小城镇调研。之所以选择宁波市区边上的鄞县,即现在的鄞州区,是因为对这一带比较熟悉。印象当中,这里的小城镇比较密集。由此形成的《鄞县农村集镇建设的调查》一文,经当时的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后,刊登在1981年5月9日《浙江日报》一版头条,这是浙江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公开发表的关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调查报告。

鄞县当时共有农村集镇18个,其中建制镇5个,已经出现了工业集聚倾向。据当时笔者对姜山、邱隘、莫枝、横溪和鄞江5镇的统计,1980年工业总产值6250万元,占全县26.9%;利润1950万元,占全县31.7%。姜山镇当时已有1.3万人,有县、区、社办企业26家,全镇1980年工业总产值2400元,职工5000多人。

恢复了传统活力的农村也表现出了对于服务业的旺盛需求。鄞县农村集镇的服务业,如饮食店、照相馆、服装加工、钟表修理等,当时也有初步发展。各种店家和服务小组比较多。如邱隘镇仅6000余人口,当时有3家饮食店,2家照相店,2家副食品商店,1家地方产品门市部,2家百(杂)货商店,1个有30多名职工、包括服装加工、修锅补铁,刻字等多种行业的综合厂,1个泥木修理组,还有薪炭、肉店、熟食、水产、理发等小店,以及42个个体摊贩等,市面较为繁荣,群众生活比较方便。但在前几年,这儿并没有这样分布密集的商业服务网点。拍张照片,要跑近20里路;吃碗馄饨,非要到独此一家的国营饮食店去不可。

(二)乡镇企业加市场

乡镇企业加市场,是小城镇恢复活力、崭露头角的一个主要发展模式。

鄞县小城镇之所以变化较大,就是得益于乡镇企业和集体、个体商业发展较快。

鄞县是乡镇企业起步较早的地区,1980年,全县乡镇企业产值2.8亿元,名列全省第一。而在个体工商业方面,至1980年底,全县18个农村集镇批准设立了个体工商业548户,另外还有300多个卖棒冰的个体摊贩。经济繁荣催生了对于集镇建设的需求。邱隘、姜山、莫枝、鄞江和横溪5个建制乡镇企业+市场+小城镇,形成“三位一体”互为促进的发展模式。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一些“能人”利用其所掌握的人脉关系,进行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同时由于浙江人口稠密,多数地方都具有信息快捷、交通方便的较好条件,乡镇企业很快在各地星罗棋布地展开。

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产品的销售,创办初期主要依靠其与城里企业的合作,以及利用原有的国合商业系统,随之出现了百万供销员闯天下的局面,但这显然还是难以适应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于是最早是在温州,一大批专业市场应运而生,环杭州湾一带则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批专业市场也快速发展起来,这就强化了乡镇企业的销售,促使乡镇企业加快冲破计划经济束缚,加快了乡镇企业发展。

到了1997年,也就是浙江提出城市化战略的前一年,小城镇已经成为乡镇企业和市场的集聚地。根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截至1997年底,浙江897个建制镇,镇区人口447万,只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2.5%。然而,镇区非农企业有4.5万家,占全省农村非农企业的33.6%;镇区非农从业人员168.2万人,占全省的农村非农企业从业人员的35.9%。这些建制镇有2234个集贸市场,平均每个建制镇有2.5个,差不多占了当年全省市场数的一半。

同类推荐
  •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3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3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系列中最值得玩味的经济学新体验,成人与儿童都能读懂的经济小说。书中用小狗皮皮的视角,结合人们日常的经济行为。分析出经济学中最质朴的原理,带你轻松享受阅读之旅。
  • 中国经济安全的国家战略选择

    中国经济安全的国家战略选择

    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在传统上,主要是指军事安全,国防安全。比如是不是遭遇到外部的军事威胁或外敌入侵等。一国的军事安全如果得不到保障,那么,其领土的完整、边境的安宁、民族的生存、国家主权的独立以至政府对本国统治的权力等,都将受到威胁。因此,传统安全观是以军事安全为核心、为基本内容的。
  • 中国式通胀

    中国式通胀

    伴随着经济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既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坏的时代.没错.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在这一场持续的.谁也躲不过的金融危机之中,中国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通货膨胀究竟达到了怎样的程度?中央的货币政策又起到了多少作用?如果看清这些让你痛苦的事情本质之后,也许,你反而就可以平和、坦然.毕竟知者,才无畏。
  •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微观的贸易理论与宏观的国际收支理论这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微观部分主要介绍各种各样的贸易理论,包括作为古典贸易理论起源的重商主义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各种新贸易理论,作为自由贸易理论之反论的贸易保护理论,以及有政府干预的战略性贸易理论等,对各种新贸易理论的评介是本教程的重点所在。宏观部分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流量核算体系为其分析的理论起点,然后依次从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以及货币因素的影响等角度介绍了多种有关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
  • 公共财政评论(2009.2)

    公共财政评论(2009.2)

    公共财政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以弥补市场缺陷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的财政模式,其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必然要求公共财政制度的呼应和支撑。从此角度讲,公共财政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远未到位,公共财政建设之路还很漫长,财政的公共化改革也必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在公共财政建设的理论方面,还是在公共财政建设的实践方面,都会不断出现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热门推荐
  • 重定世界.qd

    重定世界.qd

    又一次世界大战来临,在人类即将毁灭之时,地球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异变,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真实的游戏场,生物变异,怪物嗜血横行,所有人都被无形的系统与规则赋予了不同的能力。人类的生存面临考验,而一些人也正因此走上辉煌之路……
  • 我们的父辈

    我们的父辈

    粗茶淡饭后,就是喜欢和长辈唠嗑唠嗑。寒冬腊月的,听入神了就不觉得冷了。当长辈们谈起前不久去世的强爷,也只是无奈的摇摇头。强爷死于心脏病,他原名叫陈强,年轻时也算是枫州城数一数二的顽主,叼着烟卷穿着军大衣拿着砍刀,那叫派头。
  • 小镇姑娘前传

    小镇姑娘前传

    我是出生在南方的一个小镇姑娘,出生在一个新时代90头,内心思想里面同时夹杂着80的成熟跟90的幼稚,生活让我变得坚强成熟,可内心深处却是更向往那单纯没有烦恼的快乐,回不去的童年,希望我下半生的爱人能教会我如何去真正的享受生活…
  • 幽涟

    幽涟

    她为爱放弃羽化登仙,在死亡之际获得了新生,一生却坎坎坷坷;她善良勇敢,却遭到了身边所有人的暗算:友情、亲情、爱情......最后终看破了红尘,她开始残酷、不择手段,终于知道自己的使命以前世的怨气逆转天河,引起了一场新的轮回。
  • 独剑傲世

    独剑傲世

    这个世界,永远是强者为尊!弱肉强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既如此,我叶尘,便修紫极九转决,手握长剑,步步逆天!誓要碎九天!俯瞰群雄!傲世古今!!!
  • 超机甲文明

    超机甲文明

    宇宙帝级机甲师慕冷血,与宿敌争夺大帝封号,一招惜败,灵魂回到一万年前,机甲文明风云骤起!始祖纪元,天缘蜕变,万年沧桑,翻云覆雨,在新的宇空,血帝重生,星辰逆转,一段属于机甲的传奇拉开序幕!
  • 重生之娱乐至上

    重生之娱乐至上

    一个不入流的小小网络写手重生了,回到了他十六岁读高中的日子……带着重生后的记忆,以及对重生前看过的小说、电影等过目不忘的金手指,展开了这一世彪悍的人生……
  • 孕育:准妈妈健康宝典

    孕育:准妈妈健康宝典

    本书内容围绕孕产健康展开,包括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增强孕产免疫力、分娩时刻、新妈妈·新宝宝·新生活及附录。
  • 九部元记腥墨纪元

    九部元记腥墨纪元

    自中土时代,人族在王族的带领下驱逐了搅乱时代的邪魔,中土大陆也逐渐迎来了所谓的和平时代。然而蛰伏的魔族却并未将视线从人界拉开。新界历320年,金族率先开展工业化时代,在金族的引领下各大族纷纷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与时俱进从而增强自己本国的实力,然而也有不少发对金族这般做法的声音存在,认为金族这样的做派无遗是玷污的古代先民族的遗训。漫长的战争再度拉开了序幕。位于西方蓝色联盟的名门之后慕容齐,再一次以外的战斗之中觉醒了体内封眠着的灵能。爱情、情亲、友情、恩情的交错下他一再游离于新盟派与先民派之中。爱恨情仇的交织下他将作何抉择?是众叛亲离?还是听天由命?一场机械与灵能战斗正在拉开序幕。
  • 逍遥陈留王

    逍遥陈留王

    一次意外,让陈闵意外的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财宝,美女,统统揽入怀中。你说我不是好人?不不不,我不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