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压力增大。建设现代农业要下大力气转变发展方式,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特别是要注意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节约用水,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要以增加农业资金投入为支撑,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我国农业发展长期受到二元体制的束缚,要素资源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五)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和途径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建设现代农业的起点高低不一。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不同模式。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建设重点,循序渐进,不能简单地搞一种模式和实行“一刀切”。
从一次现代化到二次现代化——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理论、农户影响与政策
黄祖辉 邓启明
摘要:高效生态现代农业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实践中,逐步探索、创新发展出来的先进农业发展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必然要涉足的重要趋势与方向。文章首先简要分析、回顾了农业现代化理论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同时对世界主要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成效及其变革趋势进行了归纳总结。论文着重对浙江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科学内涵等进行了分析与推理,对其发展现状、农户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剖析,同时对其发展策略及政府扶持体系与制度(政策)创新等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世界农业“从一次现代化到二次现代化”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主要特征,初步回答了什么是高效生态现代农业、怎样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以及如何提高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二次现代化;浙江省
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也是新时期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与重要基础。2006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下大力气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从快速发展变革的浙江现代农业建设实践出发,试图通过基于循环经济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及其机理的研究,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使其能够合理解释、科学指导新时期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乃至全国相关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
一、从一次农业现代化到二次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农用工业的快速发展、60年代以“绿色革命”为标志的品种改良及随后出现的生物工程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巨大变革,对于何谓“现代农业”及何谓“农业现代化”等问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解。目前,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现代化泛指近代工业经济兴起以来的社会,以之区分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化也就成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一种转变;与此相适应,农业现代化主要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
显然,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发展注入更多现代理念和生产方式。对此,郑有贵等(1997)曾较系统地对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各国农业现代化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但不同国家又应具有不同特征;且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现代生产要素的引入或技术进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要素优化配置(或制度创新)的过程,即:通过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调整,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使农民成为一个享有平等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利益集团。以美国和荷兰为例,李大胜等(2005)的研究认为,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与高度社会化的农业。2006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后我国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率和竞争力。
笔者曾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目标及其实现途径明确概括为: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综合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进而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黄祖辉等,2003)。在2006年全国中青年农经学者年会上,有学者(柯炳生,2006)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指出:现代农业是指“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形态;认为现代农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并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高度概括为“四大目标、四大指标、四大条件和四大领域”。
近期相关的研究文献已越来越多,这里不做更多的评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标准与发展层次等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也是不尽相同的。
总之,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二)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及其演变
1.发达国家(或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成效
关于世界主要农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成效与经验,近年来杨万江等(2001)、张忠根等(2002)、黄祖辉等(2003)、白跃世(2004)、孙浩然(2006)、宣杏云(2006)等,都有比较深入的分析与总结。为便于进一步分析比较,本文仅将美、法、日、韩等国和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功实践,包括其起始时间、利弊条件、主要措施、路径特点与成效等。
2.不同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演变趋势
由于农业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区域性和时代性,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普遍推广,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循环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及其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发展演变,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美国:由于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美国曾出现过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为适应不同地区气候和土质等方面要求,美国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培育出了许多优良杂交品种,并开始利用遗传生物工程方法、核辐射技术和航天工程技术改良物种,使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大幅度提高。然而,那种以“高度专业化、高度集约化、高度化学化”、“高成本、高产量、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石油农业”很快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建立一个能减少污染、维持地力、控制病虫害和抵抗自然灾害的农业系统,美国先后推出了生物农业、有机农业、再生农业、绿色农业等发展模式,以期从某一个侧面入手来解决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尖锐矛盾,但终因收效不大以及难以实施而无法扩展,而后又推出了替代上述模式的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围绕农业自然生产特性,利用和管理农业内部资源,尽可能减少化肥、农药等外部合成品的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成本,以求获得理想的收益(黄冠华,2006)。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美国还相继出现了精准农业和基因农业等方式,一些特大农场还走向了计算机集成自适应生产,农业生产更趋工厂化、自动化、信息化,继续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还将生态工业发展战略成功地应用于乡村和都市农业,如用废热来运作大棚和水产业,以及那些围绕都市农业主题而发展起来的河岸生态园;他们还在丘陵地块为社区和商业农场开展了一些大的堆肥项目(毗邻市中心地区)。此外,密西西比正在考虑将农产品附加值作为生态工业园的一部分(周宏春等,2005)。
日本:面对大量使用石油制品所造成的一连串问题,日本很快通过降低化肥、农药、机械等外部物质投入以及提高系统内部效率及其与资源系统间的协调等途径,逐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环保型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日本又开始建设以有机资源循环为目标的地区有机农业(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2005)。如:自1998年开始,茨城县筑波地区就将当地超级市场等处的有机废弃物制成堆肥,推动当地有机农业发展,并将当地生产的野菜等在地区内流通、推销,形成“地产地销”的地区内资源循环系统;宫崎县菱镇则是日本较早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地区之一(王军等,2005),1988年7月,该镇首次发起并通过“发展自然农业条例”——禁止农药、化肥和其他所有非有机肥料的使用,有效阻断毒素向粮食传播的途径,所有的有机农产品销售前都要根据“发展自然农业条例”划分等级。此外,菱镇还对厨房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并制成有机肥,镇民花100日元可以买10公斤有机肥,或者交付1吨有机肥可得到3000日元。近年来,日本循环农家肥中心还开发利用现代技术把家畜粪便、稻壳和发酵菌类混合在一起,并配上除臭装置,用制成的农家肥取代化肥(Kawashima,2006)。通过废弃物的高度资源化、无害化和发展有机农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鲜、安全的食品,既提高了环境效率性,又减少了运输等能源消耗。
欧盟:在西欧,针对现代石油农业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生产过剩、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浪费等问题,人们提出了综合型持续农业发展模式——能够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而又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农业经营方式(黄冠华,2006)。目前,德国政府已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作为发展循环经济较早、水平较高的国家,德国还要求农业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的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牧场载畜量;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转基因技术(Dauncey,1996)。
法国:继20世纪70年代实现农业机械化后,80年代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如今,不仅农业机械向智能化、高效率和大型化方向发展,而且整个农业继续向有利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发展”新阶段推进。特别是1999年政府通过制定农业发展方向法,加强了环境方面的要求;前不久,法国又提出了未来10年理性农业的标准,即在保障农民收入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注重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注重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杜朝晖,2006)。
荷兰:尽管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贫乏,但其现代农业的起步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厉为民等,2003a),真正起飞则是在20世纪后半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走出了一条劳动与技术密集型结合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畜牧业、花卉市场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优势更为明显。其中,畜禽养殖业(尤其是集约化养牛与养猪业)与自然和环境和谐发展方面的经验最值得研究借鉴。此外,专业化形成的激励、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以及技术扩散的速度和“疫苗效应”的产生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荷兰农业绿色竞争力的形成(厉为民,2003b)。事实上,早在1970年,荷兰就建立了“生物农业方法研究委员会”等新的农业研究机构,并得到政府和公众越来越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