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理论框架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是具有理性行为的“经济人”,他们有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动机。有机肥和化肥在农业生产投入中可以相互替代,农户在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基础上,对肥料使用量做出合理的生产决策,以谋求农业生产利润最大化。其生产决策还受到如资金、农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资源等各方面的约束,这里用模拟农户肥料投入偏好。
三、研究区域及资料来源与分析
(一)研究区域状况及资料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6年8月对江苏省常熟市、如东县和铜山县三县(市)329户农户所做的抽样调查。
常熟地处长江三角洲沿江开发带,东倚上海,南邻苏州,西接无锡,北与南通隔江相望。
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经济发达,土地总面积1264平方公里,总人口124万。
如东县是苏东沿海经济带上的较发达县份之一,东濒南黄海,南近长江口和上海紧邻,西接苏中腹地,北望亚欧大陆桥。全境总面积1895平方公里(不含海域),人口112.5万,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作为农业大县,是全国粮棉优质高产基地县,也是特色农业种植县。铜山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和淮海经济区中心,环抱徐州。全县总面积1856.6平方公里,总人口119.6万,经济综合实力较强。
(二)基本资料分析
涉及常熟市的郎城村、平墅村和翟巷村3个村,如东县的马西村、马南村、兴河村、新港村、古坳村和港南村6个村,铜山县选择了葛楼村、郑集村和曹庄3个村。其中常熟市调查了87户,如东县136户,铜山县104户。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分析,问卷农户化肥户均使用量(折纯)为0.808吨/公顷,有机肥户均使用量为4.37吨/公顷。
单位土地面积化肥投入
折纯量计算公式为“单位土地面积化肥投入折纯量=农户一年化肥折纯总量/使用土地面积”。有机肥由于难以统一标准,在此以有机肥实际使用量(吨)来进行比较分析,单位土地面积有机肥投入量计算公式为“单位土地面积有机肥投入量=农户一年有机肥投入总量/使用土地面积”。
从使用有机肥农户比例来看,整个调查区域有机肥使用比例为31.31%,常熟、如东和铜山分别为11.24%、60.39%和10.57%。从区域有机肥使用量来看,单位播种面积有机肥投入量最大的是如东县,平均每公顷播种面积有机肥施用量约为9.3吨,远高于总样本平均水平的4.37吨/公顷,而常熟市和铜山县单位播种面积有机肥投入量就要低得多,分别为1.1吨/公顷和0.42吨/公顷。但化肥使用量与有机肥使用量相反,如东县的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投入量要比常熟市和铜山县的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投入量低,而常熟市和铜山县的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投入量则比较接近,以县(市)为单位计算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投入量得到如东县、常熟市和铜山县的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投入折纯量分别是0.721吨/公顷、0.855吨/公顷和0.881吨/公顷。由此可见,化肥和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有很强的替代性,由于如东县很多农户饲养家畜(禽),其有机肥获得成本相对较低,有机肥施用量多而化肥施用量少。
通过表2的数据还可以看出,常熟市的土地细碎化程度、土地非承包权土地比例和非农就业人口三个变量最大,而铜山县的农产品化率最高。这可能说明了土地细碎化程度、土地非承包权比率、农产品商品化率和非农就业人口对化肥使用量有正的影响。
四、模型应用及分析
(一)变量描述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选择家庭特征变量(户主年龄、水田比率)、农村劳动力市场变量(非农就业人口)、农地市场变量(土地细碎化程度和非承包权土地比例)、农产品市场变量(农产品商品化率)、农作物生产风险和肥料取得成本(化肥价格和有机肥虚拟变量)等进行分析。
1.农户特征变量。农户特征不同其经济行为也有所差异,进而会影响到对农业生产投入决策和偏好。本文选取户主年龄和水田比例来分析农户肥料投入偏好。
2.农村劳动力市场变量。农业生产是资金、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的结合,而我国现在大部分地区都采取人力劳作方式,由于生产投入要素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因此,家庭非农就业人口会直接影响肥料投入水平。家庭非农就业人口包括非农打工人数和自主经营人数。
3.农地市场变量。农地市场的发育对于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通常被认为农业增长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因为土地产权的转移会使资源配置更有效,并刺激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投资。比如:非承包权比例、土地的细碎化是我国农地制度安排中的一个现实问题,这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影响肥料投入水平。非承包权比例=农户非承包土地面积/总经营土地面积,土地细碎化程度以平均每块土地面积来衡量。
4.农产品市场变量。以着名经济学家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派”认为小农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在农产品贸易市场中,小农在权衡了成本收益及风险后,为追求最大利益,也可能加大对农业投资。农产品市场变量选择农产品商品化率。
5.农作物生产风险。成本收益是任何农户都会考虑的因素,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其要素配置的目的是获得收益的最大化,而农户对风险有规避性。因此,农作物市场风险对农户肥料的投入决策有影响。单位土地产值=一生产年作物总产值/总播种面积。
6.肥料取得成本。本研究中化肥取得成本为市场价格,有机肥虚拟变量以有机肥农户自给为1,否则为0。
(二)模型分析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化肥和有机肥使用的Tobit 估计得出了如表3的结果。有机肥投入偏好的Tobit 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农户家庭有机肥可获得性是有机肥投入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显着水平都在1%上,调查区域有机肥主要来自家庭饲养的禽(畜)类。有研究对尼日利亚东北部的分析也表明,农户家畜饲养对于堆肥生产有重要贡献。化肥取得成本对铜山和如东的影响有显着性的负影响,而对常熟影响不显着。这说明铜山和如东化肥投入对化肥价格较敏感,其农产品销售可以提供给家庭收入,一旦化肥价格上升农户利润空间也随之压缩,该区域化肥投入随化肥价格上升将减少。常熟的农产品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型,该区域农作物生产对化肥价格考虑不多。在总样本、如东、常熟和铜山的估计中,家庭非农就业人数的系数对化肥为正的显着影响,而对有机肥投入(如东)有显着的负影响。
这说明家庭非农就业人数越多,农户有机肥投入量越少,化肥投入量越多。事实上,与使用化肥相比,施用同等数量的有机肥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当农户劳动力能够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时候,施用有机肥劳动投入的机会成本就提高了,农户可能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尽量减少农业领域的劳动投入,这样就可能使得农户减少劳动密集型的有机肥投入而增加化肥投入。在铜山县估计中,农产品商品化率对化肥投入有显着正影响,对有机肥有显着负影响。而在如东县和常熟市估计中不显着。这说明在铜山县农户农产品商品化率对提高化肥投入有重要的影响,农产品商品化率低的自给型农户家庭不以农业收入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商品化率高的农户有以销售农产品为家庭部分收入的要求,并且化肥对农业生产效果较有机肥高。因此,农产品商品化率最高的铜山会增加化肥投入而减少有机肥的投入,相反常熟市和铜山县作用不明显。
户主年龄对化肥投入有显着正影响,对有机肥影响不显着。这说明化肥使用量随户主年龄的增大而增加(至少在10%的显着水平上显着,各样本估计值都明显大于1),Adesinaand Zinnah 研究认为,农民的年龄和采纳新技术的可能性成反比例关系,当农户在考虑收益的同时对风险具有极强的规避性。而有机肥的生产力要比化肥的生产力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为提高农业产量,农民更倾向于使用化肥。农地非承包权比例在常熟估计的系数为正且存在1%水平的显着性,而在其他两个县不存在显着性。土地细碎化在如东县估计不显着,而常熟市和铜山县的估计结果相反,且都显着。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水田比例对化肥投入有显着正影响,对铜山县有机肥投入有负的显着影响。
综上可以看出,农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水田比例以及肥料取得成本对肥料投入偏好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与农村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是改变农户肥料投入偏好的主要因素。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了农户肥料投入偏好,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水田比例以及肥料取得成本对肥料投入偏好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与农村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是改变农户肥料投入偏好的主要因素。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角度考虑,应建立合理的施肥结构。
建议如下:
1.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显着地影响了化肥施用量,从提高农户收入和改善环境角度来看,应大力发展商品有机肥,特别是推广工业化有机肥,今后将会逐步取代农家肥。
2.长期偏施化肥,易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最终影响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效率。因此,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产业优势,加大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户资金投向技术含量较高,占地不多,化肥使用量较少的有机农产品业、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
3.增强农业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等要素对化肥投入替代性,不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疏通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迁安市和河北省农科院合作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调查
金增欣
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由于机构设置的局限性,存在成果的研发与转化推广严重脱节的问题,使许多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田间地头,形成了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瓶颈”,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从2002年开始,迁安市与河北省农科院开展了为期五年的农业科技合作(以下简称“市院合作”),共同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有效地破解了这个难题。
一、树立新理念,建立政府搭台、专家唱戏、农民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组织网络
(一)政府搭台建立组织
双方成立了由市(院)党委书记、市(院)长负责的“市院合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市方主要是搭建合作舞台,搞好行政服务,实施成果产业化;院方主要是投入和转化先进性农业科技成果,搞好示范和培训。并建立了合作计划、项目筛选、资源配置、工作进度和人员安排等一系列磋商协调制度。双方主要领导对合作中的全面工作和重大问题负总责。在“市院合作”领导小组下面,设立三个具体工作小组:一是“市院合作”工作小组。由双方的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合作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专家指导组。针对迁安农业的主导产业和主栽作物,由蔬菜、杂粮、油料、林果、农田水利、宏观农业等方面专家组成,负责技术指导与服务。河北省农科院在迁安市设立了驻迁安市的农业科技试验站。三是项目组。以项目为单位组建,负责具体实施。这些机构职责明确,运转高效。迁安市建立了河北省农科院驻迁专家工作站,为河北省农科院的技术人员提供了全方位的后勤服务。
“市院合作”组织的建立,为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科技人员无私奉献
五年来,河北省农科院向迁安市派遣了十多个专业的农技专家100多人。这些专家大多是高级职称拥有者和学科带头人,不仅掌握先进技术,而且知农情、懂民意。他们带着感情、带着成果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向农民传授技术,接受农民咨询,解疑释惑,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成为农民在技术上的启蒙者和贴心人。涌现出在推广板栗丰产技术、核桃嫁接丰产技术、精品蔬菜新技术等方面效果显着的孔德军、韩建会、宋丙彦等一批长期河北省迁安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迁安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也不甘落后,在积极学习专家经验的同时,主动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在田间摆“擂台”,共建新成果、新技术示范区,农时关键季节,成为奔忙在田野上的“土专家”。
(三)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动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积极参与“市院合作”,首先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让他们了解技术和掌握技术。五年来,双方共同培训农村基层干部600人次,农民11.5万人次。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参与意识和本领,他们联合开展了科技与政策培训班,每年分期分批对农业科技干部和行政干部、重点示范村主任和示范户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和宏观政策等培训。每年春季开展一次农业科技之春活动,秋季举办“市院合作”成果转化观摩月活动,组织有关人员现场、实地观摩项目成果,学习新技术。通过培训,使迁安市的农业科技干部、行政干部和农民开阔了眼界,掌握了农业发展政策和农业科技知识,为“市院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基层组织保障。同时,市院双方还采取召开现场技术培训会、科技成果观摩会、编发《市院合作信息快报》、自办《农技电波》节目、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农业新技术等多种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