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使自己的日子过得顺心而滋润呢?需要的,只是一份成熟的心态。一个苹果,有人喜欢赏玩其色泽,有人想品尝其美味。你在乎的,对你来说,就是好的。
走好自己的路
我们不是神灵,不是超人,不是英雄,我们会犯错,会出丑,会软弱,渺小的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瞧得起,总有一些人会蔑视、看轻我们。被轻视时,很多人会感到委屈,并且为此常常哭泣。但哭泣又有什么用呢?既不能让自己变得完美,也不能改变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如果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目光,把所有轻视的目光或言语都放在心上,我们就会越来越沮丧,越来越有挫败感。
玛丽不漂亮,身材也不好,和其他贵妇人站在一起,简直黯淡无光。为此,她总感到有人在嘲笑她。为了变得光彩照人,她跑去了美容院整容,但美容师告诉她,再怎么整也不可能把她的脸变成杰作。玛丽感到很受伤,再不敢去公众场合,因为她太害怕别人嘲弄的目光。
一天,玛丽去广场散步,看到一个矮小而肥胖的老妇人。尽管外表让人不敢恭维,但这位老妇人看起来非常高贵,脸上画着淡妆,身上穿着礼服,戴着黑色的长筒手套,手里还拿着一根尖头手杖。因为她的身体过于肥胖,这根手杖要支撑很大的力量。突然,手杖尖头深深戳进了地面夹缝中,那老妇人便用力地往外拔,因为用力过猛,她的身体失去重心,整个人趔趄地跌倒在地上,样子很是狼狈。
玛丽有些同情她,她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了这么大一个丑。就在玛丽以为这个老妇人会掩着脸躲避众人嘲笑的目光时,她却缓缓站了起来,对向她报以同情目光的玛丽笑了笑,说:“瞧我不小心的,摔了个大跟头。”说完,还冲玛丽做了个鬼脸。
老妇人优雅转身离开后,玛丽感到十分惊奇,她想不通为什么那位老妇人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愤怒和沮丧。回去的路上,她突然意识到:走自己的路,不去在乎别人的目光,不就能让自己愉悦起来了吗?从这以后,玛丽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她不再过多地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会因为别人的嘲笑或轻视而闷闷不乐。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评价、指点、判断之下,有时候来自别人的声音太响,以至于我们听不到了自己的声音。
然而有人喜欢甜的,便有人喜欢酸的,有人希望你委婉谨慎,有人便希望你果断勇敢,你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而当你太在乎别人说什么,努力去迎合每一个人的口味时,你只能丢了自己,却仍得不到所有人的满意。不能别人一嘲笑,就胡乱地改变自己。把自己折腾来折腾去,只会越来越糟,让别人越发看不起。
有句话说得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如果被轻视,我们就应该保持这个心态,好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随意轻视去吧。
1842年3月,爱默生在百老汇的社会图书馆里做了一次演讲,激励了当时年轻的诗人惠特曼:“谁说我们美国没有自己的诗篇呢?我们的诗人文豪就在这儿呢!”
就这样,爱默生一番振奋人心的话,令惠特曼很激动,使他内心升腾着非常坚定的信念,他要到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阶层去深入生活,从而创造出新的不凡的诗篇。
后来在1854年,惠特曼的《草叶集》终于问世了,该诗集的基调是“热情奔放”,采取新颖的形式,将民主思想和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的强烈抗议深刻地表达了出来,那时,甚至还影响到了美国和欧洲诗歌的发展。
爱默生在看到《草叶集》的出版以后,也是激动不已,称这些诗是“属于美国的诗”,“是奇妙的”,“有着无法形容的魔力”,“有可怕的眼睛和水牛的精神”,并且,还高度评价了惠特曼。
但是,《草叶集》却不容易被大众们所接受,这是由于该诗集的写法是新颖的,格式不押韵,思想内容也是新颖的。然而,在爱默生的赞扬下,此书还是很畅销,惠特曼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也因此增加了许多。到了1855年年末,他印了第二版,并且还将20首新诗也附加了进去。
在1860年,惠特曼决定印《草叶集》的第三版。就在他决定将新作补充进去的时候,爱默生竭力劝他将其中的几首刻画“性”的诗歌删除,如若不然,此书将不会畅销。但是,惠特曼却对此并不在乎:“那么,删后还会是这么好的书吗?”爱默生立即反驳他说:“我没说‘还’是本好书,我说删了就是本好书!”
然而,惠特曼始终不肯作出让步,他坚定地说道:“我想,我的意念是不服从任何的束缚,而是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我是不会删改《草叶集》的,那么,就任由它自己枯萎和繁荣吧!”
不久后,惠特曼印行的第三版《草叶集》竟然得到了畅销,也由此获得了很大成功。很快,这本诗集就传遍了世界的各地。
这正如爱默生后来说到的一句话:“偏见常常扼杀很有希望的幼苗。”看来,只要看准了,就要充满自信,敢于坚持走自己的路。
是啊,如果惠特曼当初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许第三版的《草叶集》就不会获得成功。
其实,我们每个人要选择一条路并不难,难就难在,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话而怀疑自己的选择,于是好好的一条路就被我们半途而废。走自己的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有毅力,需要我们有勇气,需要我们自信于自己的选择,而不要被别人的闲言碎语所左右。
我们不是圣人,不可能同时让所有人都满意。与其被别人的态度束缚住,不如释然一点,做一个为自己而活的人。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要知道,我们拥有的,多不过付出。物质不过是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资源,而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幸福与祥和的,却是一颗不为物质所动的平常心。
如何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使自己的日子过得顺心而滋润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保持一颗平常心。所谓平常心,即对待周围的环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要对周围的人事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气定心宁,闲庭信步。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年间生于富贵之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是名扬四海的风流才子,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才华于一身,在多个领域中开创了中华灿烂文化之先河,用他的弟子、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但是,正当盛名如日中天、正享荣华之时,李叔同却彻底抛却了一切世俗享受,到虎跑寺剃度为僧了,自取法号弘一,落尽繁华,归于岑寂。出家24年,他的被子、衣物等,一直是出家前置办的,补了又补,一把洋伞则用了30多年。所居寮房,除了一桌、一橱、一床,别无他物。他持斋甚严,每日早午二餐,过午不食,饭菜极其简单。
弘一法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写出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重要著作……他在宗教界声誉日隆,一步一个脚印地步入了高僧之林,成为誉满天下的大师,中国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正因为此,对于李叔同的出家,丰子恺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一文中说:“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前半生享尽了荣华富贵,后半生却剃度为僧。这种变化,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心理上难以承受,而弘一法师却以平常心淡定自然地完成了转化,淡然地享受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生活,并获得了人生的极致绚烂。
在生活中,常常一点点改变就会让我们陷入患得患失之中,得到一点荣誉,便怕失去;获得一点关注,便怕“过气”;有过一次挫折,就怕再跌跤;受过一次伤害,就怕再投入。我们会为很多诸如此类的小事轻易地失去平常心,因而也陷入精神的折磨之中。
要知道,得到的并不一定就会长久,付出了也不一定就都有收获。世事原本如此,若不能以平常心对待,人生就注定以悲剧收场。
李广性格较为自负,汉景帝时期,他曾任上谷太守。上谷当时是汉朝和匈奴冲突较为激烈的地带,每当匈奴人到城墙下辱骂邀战时,李广都要亲自挂帅出城应战,行事过于招摇,惹来一些官员的不满。
汉景帝素与自己的亲生弟弟梁王有些隔阂,常恐其逼宫。但李广在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时,竟然不识时务地接受了梁王赐予的将军印,并且拿回京城大肆炫耀了一番,此举触怒了汉景帝,遂没有给他半分奖赏。
在雁门关之战中,李广任骁骑将军,他不幸被生擒,因为不想被俘虏,他便装死,最后成功逃回汉朝,此举又让很多朝中官员感到不满。后来,他参与了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李广想一举封侯,便请战当先锋,遭到拒绝后,只好奉命从侧路进攻。但他在领兵时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的主力部队会合,导致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他两句,李广想到自己五十年以来的不得志,心中一阵委屈,最后引刀自刭。
李广征战五十年,功劳不下卫青、霍去病,却始终没有封侯,确实令人感到悲哀。但他身上确实存在一些缺点,如果他能及时将缺点改正,或许一早就封侯了。而当付出没有回报时,李广选择了自杀,比起他的不得志,他的自我了断更加让人感到悲凉。为什么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将所有事情都看淡些呢?看淡付出和收获,会生活得更快活。
平常心,是面对成就、面对荣誉时的谦和自制,是面对失败、面对挫折时的不气不馁。平常心,可以让我们在顺境中不失于浮躁,从而稳扎稳打地更上一层楼;可以让我们在逆境中不自暴自弃,从而披荆斩棘,重返辉煌。
成功没有捷径,但是好的心态却可以成为我们成功的助推器。保持一颗平常心,淡然看待成败,我们才能离成功更近一步。人生在世,岂能时时顺心、事事如意,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淡然处世,我们才不会被烦恼所扰,才不会被俗事所累。
小智若仙,大智若愚
山从不炫耀自己的高度,但并不影响它的高耸入云;海从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却不会影响它的深不可测;地从不显露自己的势力,却没有谁能忽略它的厚度;天从不浮夸自己的空阔,却被尊之为囊括之首。因此,我们也不用过多说明自己的能力,不显山不露水,风度自现,智慧自成。
开得太过招摇的花,早早被人折下插入花瓶,早早凋谢。只有懂得韬光养晦的人,才能在通向辉煌的道路上走到最后。
有些人轻易地被一时的得意冲昏了头脑,被各种荣誉、鲜花和掌声包围,心变得浮躁起来,激动起来,变得飘飘然,甚至忘了自己是谁,自以为是,目中无人,恶念和恶行乘虚而入,那么就可能离失败不远了。想来,人生遗憾之事,莫过于此。
Eely是一所名牌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文采出众,再加上她精力充沛,很顺利地谋得一家报社的工作。因为能力强,领导交代的任务,每一次她都能出色地完成。因此,Eely总是将自己视为报社最有才能的人。
当别人的工作出现问题时,Eely总会用夸张的语气说道:“不会吧,一篇社会新闻都写不好?”当别人指出她的方案有问题时,她第一个反应是:“那也没办法呀!谁让你们提不出比我更好的办法。”
日子一久,谁都不愿意和Eely一起工作了。Eely也意识到自己的孤立状态,可她认为问题不在自己身上,是同事太忌妒自己的才能,才要尽量远离她。可是几年下来,眼看身边的同事一个个升了职,只有自己还是当初进入报社时的那个职位,Eely不明白,为什么明明自己能力出众,却始终得不到领导的器重呢?
我们要培养自己平和谦逊、低调简约的做人品格。只有不被自身耀眼的光芒所迷惑,才有可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唐代功勋卓著的朝廷重臣郭子仪,因功绩显赫而被封为汾阳郡王,王府就建在长安。自从王府落成之后,郭子仪下令每天都将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出。
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特意到王府来辞行。他早就听说王府中鲜有禁忌,便直冲冲一路往前走。当他走进内宅时,恰巧看见郭子仪在一旁侍奉夫人和他的爱女梳妆打扮,一会儿递手巾,一会儿端水,如仆人一样,在堂前厅后跑来跑去,忙得不亦乐乎。
这位将官虽然当时忍住了讥笑,但刚出了王府就乐个不停。回家后,他忍不住把这个情景告诉了家人,不承想一传十十传百,几天的工夫,京城的大街小巷都知道了这个茶余饭后的笑话。
如此,郭府上下的人也不免都有所耳闻。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听后感到父亲的颜面大大地被羞辱,便相约一起来劝说父亲关上王府大门,禁止闲杂人等出入。他们一个个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甚至还搬出了商朝的贤相伊尹和汉朝的大将霍光,以此说明古今上下没有人像父王这样“透明”的。
郭子仪含笑听完了儿子们的抱怨,之后收起笑容,语重心长地说:“我之所以敞开府门,任人进出,并非是为追求那些浮名虚誉,而是为了保全自己,保全我们全家的性命啊。”
儿子们听了,一个个都被父亲这份郑重吓倒,忙问其中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