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经不起等待,往往因为一个无期限的等待之后,便与我们永久地错失。
春秋时,孔子和弟子们出去游玩,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在啼哭,就上前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啼哭的人叫皋鱼,皋鱼解释了他啼哭的原因:“我年轻时好学上进,为了求学曾经游历各国,等我回来时父母已经双双故去。作为儿子,当初父母需要侍奉的时候我却不在身边,这好像‘树欲静而风不止’。如今我想要侍奉父母,父母却已经不在了。父母虽然已经亡故,但他们的恩情难忘,想到这些,我就内心悲痛,所以痛哭。”
人生在世,必然要经历种种痛苦的情感折磨,我们要在痛苦中锻炼得愈发坚强,面临悲痛愈发能强忍声色。而“子欲养而亲不待”却让人倍觉生命中难以承受之痛。当我们离开挚爱的亲人,常常在脑海中回想他们以往对自己如何嘘寒问暖、呵护备至,但我们却一味打拼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忽略了关爱他们,让他们在守望亲人中落寞而去。那些悔,那些痛,最终必然会成为我们一生中最深刻的烙印,任岁月百般无情也抹杀不去。
人们总是说,等到有钱有时间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但我们可以等待,父母却经不起等待,因为在不经意间,他们已经渐渐变老。多花点时间陪陪父母,他们没有太多的要求,只是想一家人聚在一起,和和美美地一起吃饭聊天。亲情经不起等待,往往因为一个无期限的等待之后,便与我们永久地错失。
生孩子不易,养孩子更不易,其中的辛苦是没有当过父母的人难以理解的。古时候父母亡故,做子女的要服丧三年,这是对自己刚出生时父母耐心守候的报答。孝敬父母,是每个人都应该奉行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汶上人。是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闵子骞幼年即以贤德闻名乡里,他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闵子骞受到后母虐待,冬天穿的棉衣上以芦花为絮,而其弟穿的棉衣则是厚棉絮。一天,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父亲握住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发现他的手是温暖的,而且衣服也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人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闵子骞的孝行备受后人推崇,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闵子骞不仅孝,而且宽容友爱,正是这些品德,使一个即将分崩离析的家庭重归于好,并以自己的行为感动后母,使家庭和睦,母慈子孝,生活没有遗憾,这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我国,儿女对父母的感染之情通常以“孝”字来表达,这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在西方,人们常将“感恩”这个词用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它代表看一种双向的尊重。父母感恩孩子带给自己的快乐,孩子感恩父母带给自己的生命,整个家庭因感恩之心而越来越融洽,爱才会在这种家庭中缓缓流淌。
其实,不管是“孝”还是“感恩”,都经不起一次又一次的等待。
父母的恩情是永远也报不完的,即便我们工作再忙,生活再琐碎,也不该成为忽略他们的借口。抽一点时间,哪怕只是一顿饭的时间,回家去看望自己的双亲,让他们享受久违的天伦之乐,我们此生才会少些遗憾。
【写在人生扉页】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错过就无法重来的短暂幸福,“孝”是生命中最应该实现的诺言。从古至今,“孝”字一直都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主要依据。孝心无价,但它却经不起等待,若时间充裕,不妨多与亲人团聚,给亲情留一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