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94600000021

第21章 劳燕分飞--别了,爱人(2)

入关前,要进行例行的检疫。当检疫船靠近时,他们意外地发现检疫官是哈尔滨时代的朋友于浣非。他是东北人,也写诗,笔名字飞。通过他的介绍,他们认识了船上的一位诗人蒋锡金。

蒋锡金是江苏宜兴人,1934年到武昌,在湖北省农村合作委员会任职。抗战开始以后,在汉口与冯乃超、孔罗荪合编Ⅸ战斗》旬刊,又与穆木天合编《时调》半月刊。

宇飞告诉蒋锡金,他们就是萧军和萧红,要在武汉长住,由于太多难民涌到武汉,住房紧张,问蒋锡金有没有办法安置。蒋锡金当时还没有读过两人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但他们的名字是知道的,在上海一些刊物上也读过他们一些文章,多少有点惺惺相惜的味道,于是答应把卧室腾出来给他们住,自己住书房,而且不收房钱。这样的盛情相助,对于萧红和萧军来说的确是一件天降的喜事。

萧军、萧红随即搬进了蒋锡金在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1号寓所。萧红庆幸,也有些迷惘。她内心深深地明白,武汉这座城市里,她一样是个过客,这里并不是她最终的归处。然而,未来她将走向哪里,她不知道。前路迷蒙,每一个正在成长的人都会经历这种心情。

三个人在一起生活,互相照应着。萧红忙完家务,正好利用书房的桌子写作。这时,她写的是一部伟大的心灵史:《呼兰河传》。

第一部才进入第二章。蒋锡金读了,惊异于框架的宏大、调子的舒缓、乡情的深阔,仿佛无须河岸、码头,登船就立即到了茫茫海面,既不见人物,也迟迟不见情节发生。他不知道萧红将怎样写下去,但是告诉她,他心中是充满着狂热的期待,他是非常喜欢这样的作品的。他要萧红一定要写下去。

她的另一个知音张梅林也来到了武汉。他住的地方离小金龙巷不远,所以常来看萧军和萧红。

三年不见,张梅林发现萧红的脸色似乎比以前白净和丰满些了,握手也是西洋式的:侧着头,微笑着,伸出软垂的手。

接着,端木蕻良也来了。萧军与端木蕻良是辽宁老乡,是他写信邀端木蕻良前来的。他的热情有点过分,端木蕻良来的头一个晚上,甚至邀过来睡到他和萧红的床上,三个人一起过夜。蒋锡金觉得这样很不便,第二天到邻家借了一张竹床、一张小圆桌,让端木蕻良住进书房里。

从此,房门钉上了一张卡片,写着三个人的名字:萧军、萧红、端木蕻良。

张梅林初次见到端木蕻良,印象很深刻。长头发,背微驼,脸色黄白,声音嘶哑,穿着流行的一字肩的西服,还有长统靴子。当他走了进来,从瘦细的手上除下棕色的鹿皮手套时,笑着对萧红说:“我的手套还不错吧?”

萧红试着戴上那手套,坦直地大声嚷着他的手真细呀!

萧军坐在一张木椅上,听了哈哈大笑……

这是萧红许久以来最忙碌,也最感快乐的日子。忧愁渐渐地被冲淡了。她的心情也渐渐明朗起来。状态也恢复得很好。

她参加了蒋锡金为电台组织的诗歌朗诵活动,出席《七月》同人的聚会和座谈,在家里忙大家的饭食、洗衣服,只要有空隙就写她的呼兰河。当时的萧红无法预知这一部呼兰河传给她带来怎么的影响。但是,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声音在告诉她要将这部作品写下去。仿佛是呼兰河的召唤,仿佛是命运的催使……

《呼兰河传》以闭塞的呼兰城为背景,展示了这里的风土、民俗和居民的生存状态、思想性格。这里,有明亮的天空、美丽的后花园、慈祥可爱的老祖父和自由自在的童年,“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树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也有荒凉、贫穷、冷漠、愚昧和野蛮,人们顺应自然、依附土地、信仰鬼神,不允许有任何个性、差别和改变,扼杀一切不驯与生机是全体居民共同的责任,而做这些又完全没有恶意甚至是出于善意。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仅仅因为“太大方了”,“不象个小团圆媳妇”,就被烧红的烙铁烙脚心,被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打出毛病后又被视为有鬼怪附身,被当众剥光衣服,放到热水缸里烫三遍又用冷水浇三遍--而这一家人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善良,“为人谨慎,兄友弟恭,父慈子爱”。

呼兰河上,这里有她最美的梦,最深的痛。

萧红和萧军、端木蕻良是经常在一起,开怀畅谈。而遇到蒋锡金不出去的时候,四个人就更加热闹了。他们有时就起兴唱歌,唱中国的歌、外国的歌,萧军还会唱京戏、平戏和大鼓书。或者跳舞。萧红和萧军都会跳却尔斯顿舞,还会跳萨满舞。

热闹的气氛里,萧红变得鲜活起来。她不再是那个满载悲愁的女子。而如今可以大声地欢唱,开怀地笑。

3.欢声光年

所以美好的故事都将在光阴的里逝去,但同样所有苦难终将过去,当萧红再展笑颜的时候,那些带给她无数伤痛的过往都只是一种成长的历练。再深的苦难,一笑而过。

几个人在一起,有时候也会讨论文艺问题,也讨论时事。

有一次,萧军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文学最伟大?大家闲聊了一通,他忽然发表了一个理论,说是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最伟大,中篇次之,短篇又次之;剧本要演出来看,不能算,至于诗呢,那最不足道了!他接着联系在座的人,举例说:他写长篇小说,最伟大,恰好端木的长篇《大地的海》在江上被炸掉了,所以要写出来再看,萧红也要写长篇,但依他看,没有写长篇的气魄,锡金写诗,一行一行的,像个什么?他翘起了个小指头,故意往锡金脸上晃了晃,“你是这个!”

蒋锡金懂得萧军在逗乐,没理会他。

让人料想不到的是萧红认真起来了,和端木蕻良一起同他争论起来。

萧红最激烈,用许多理由驳斥他,也说了些挖苦的话,端木蕻良不搭他的话,却同萧红唱和起来,绕着弯子说萧红是有气魄的。

渐渐地,争论甚至即将演变成吵架。还好,在这时,胡风来了,他问大家吵什么,问明白之后,笑了笑说:有意思,你们说的都有合理的地方,不妨写出来,《七月》下一期可以出一个特辑,让读者参加讨论。又说,刊物要发稿了,你们赶快写出来,三天后我来取。

三天以后的上午,胡风来取稿,谁也没有写,萧军却交卷了。胡风坐在蒋锡金的床上翻阅萧军的稿子,边看边点头,说:“对呀,对呀!”大家感到惊讶,问怎么能说对呢?

胡风于是开始念稿子,萧红一听气坏了,大叫道:“你好啊,真不要睑,把我们反驳你的话都写成你的意见了!”说着就哭了。

萧红还是哭着,握拳狠狠捶他的背,萧军弯腰笑着让她捶,说:“你们要打就打几下,我不还手,我还手你们可受不了!”

容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

初见之美,无可厚非,然而,当初见变成了回忆。经年之后,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一份初见的回忆会历久弥香。

有争吵,也有欢乐。这样的日子,是让人留恋的美景,也终将沉淀在几个人的回忆里。 浓缩成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待到未知的某天,各自回忆。

不必纠结于逝去的时光,亦是不必不满于当下。让光阴静静地游走。

有一天,女漫画家梁白波到小金龙巷来找蒋锡金。梁白波是广东人,蒋锡金少年时的朋友。上吐纪二十年代她在上海中华艺大学习艺术,后来远走南洋,三十年代初回到上海,为《立报》画长篇漫画。抗战爆发后,她参加叶浅予率领的漫画宣传队。她和叶浅予是公开的同居关系,这时叶浅予还在南京,她则随宣传队先到了武汉。

蒋锡金把她介绍给萧红、萧军和端木蕻良认识了。她进门就注意到墙上钉的萧红的风景画,随即表示欣赏,和萧红谈起了艺术。萧军停下他的写作,也加入了他们的座谈。其实,萧红和萧军对梁白波这样热情,还因为她是“鸽子姑娘”,这称呼是已故的朋友金剑啸告诉他们的。她和金剑啸在上海学画时相识,感情非同一般,金剑啸回到北国以后,还写过一些怀念她的诗篇。再加上这样一层关系,大家对梁白波就更亲近了。

大家谈得很高兴,这时,梁白波提出想搬到这里同住。

萧红和萧军即刻表示欢迎。然而这个时候蒋锡金倒为难起来:总共只有两间房,再来一个人的话,很难安排。

一番周折后开始了新的布局是:把端木蕻良的行李搬到萧军和萧红的大床上,三个人共睡一张床;端木的竹床让给梁白波。

鸽子姑娘看来是一个活泼的人,又爱美,住下来以后就和萧红一起重新布置房间。她从箱子里取出一块方格子花纹的绸子,蒙上小圆桌做台布,又掏出一个瓷瓶和一个陶钵,说是用来插花和存放烟头,不许男人随地乱扔,俨然是一位新来的主妇。

萧红做饭和洗衣服她也插手,还计划着要买这买那,颇有点长住久安的样子。

梁白波搬来以后,这里更热闹了;事实上却打乱了原先的秩序,至少对于萧军来说是不合适的。好在没有多久,叶浅予来到武汉,这个鸽子姑娘同他一起走了。

一切回到了最初四人在一起的样子,但是,有些事情却是在悄无声息地在变化着。

胡风住在武昌小朝街他的朋友处。这是一栋花园洋房,周围爬满了蔷薇花藤,种着松柏和各种树木,环境非常幽静。《七月》的同人常常借主人的客厅开座谈会,梅志称这里是“《七月》的摇篮”。

萧红他们的住处离这里不远,是常来的客人。对于他们,梅志记忆中有两处鲜明的印痕。一是发现了一个真正的萧红。这时萧红的身体比过去结实多了,脸色不是青白的,而是白里透出红润。她总是昂着头,眼睛也发亮了,神采中有一种自信和豪迈。和从前那个病弱的萧红判若两人。她的灵魂越发闪。

在梅志的印象里,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记忆就,这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吵吵闹闹的。萧军和端木蕻良喜欢争论。

有一次,一个自比托尔斯泰,一个以巴尔扎克自诩,吵得不亦乐乎。最后萧红出来调停,十分灵验,他们立刻休战了。但是,有一点很奇怪的是,只要是萧红和萧军两个人吵架的时候, 端木蕻良就会坚定地站在萧红这一方。

旁观者已经明了,在两个男人中间,萧红的心暗暗偏移了。甚至连她自己都没有察觉到。

但是,萧红的情感倾向却是在情理之中的。

端木蕻良不只是尊敬萧红,而且大胆地赞美萧红作品的成就超过了萧军。这正是萧红所要求的。她不是要求对她的作品的廉价的谀词,而是要求对萧军的轻蔑所包含的她的社会特性,给予必要的理解、尊重和平等看待。

世间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一个人所给予对对方的,正是对方所需要的。这是最完美的契合。而如今,走过一重重山水崎岖的萧红正是如此幸运地遇见了这样一个人。

1937年底,因为一些原因萧红萧军蒋锡金三个人搬出去以后,小金龙巷就只剩下端木蕻良一个人。

据端木蕻良晚年在一次访谈中所述,此后,萧红和萧军还经常回来聚谈,有时两个人在一起,有时自己来。几个人一直维持着良好关系。那样的温馨岁月,给端木蕻良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回忆。

有一次,萧红邀端木蕻良到江边的小饭馆吃饭、赏月,谈创作,甚至讲到萧军在上海时有外遇的事。

还有一次,端木蕻良出去办事回来,看到桌子上铺着纸,知道萧红又来练字了,这回写的是唐人张籍的诗:“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最后一句重复练习了几次。

“恨不相逢未嫁时”短短一句诗,却诉说了多少人间痴男怨女永生的遗憾。

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始终还错。

一字一句化在笔端,染出墨泪。也许当时萧红无意,却不可否认,这是她心底的一种情绪。无论她察觉与否。

有些情感就是这样,等到你发觉了,已经难以复收了。

萧军有时也到屋里来,有一次提起毛笔写诗,边写边念:“瓜前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叔嫂不亲授,君子防未然。”

还写了“人未婚宦,情欲失半”八个大字。萧红见了笑道:“你写的啥呀?你的字太不美,没有一点儿文人气!”萧军瞪了她一眼,说:“我并不觉得文人气有什么好!”

且不论这样的对话真实与否,但是,有一种难以诉说的情愫已经开始搅扰萧红的心。

萧红越发地渴望爱与温暖,她的情感渐渐有了一种新的倾向。

然而,这时的萧红,依然没有将萧军彻底抛下。站在天平的两端,任何取舍,都使她为难。

1937年底,阎锡山在临汾创办了山西民族革命大学,自任校长,李公仆任副校长。1938年1月,李公仆等从山西来到武汉,延聘一批有名气的文化人到临汾任教。《七月》同人的七个人,除了胡风要留守编辑刊物外,其余的六人--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艾青、田间、聂绀弩,都愿意到临汾去。他们将个人的感情完全放下,投入到民族革命中去。

又是离别的车站,萧红的过往人生中已经无数次地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以往的离别,总是在心中载满了伤感的情绪。而这一次,却完全不同。萧红的情绪十分高涨。已经冲散了一切离别意。

胡风、蒋锡金和孔罗荪到车站送行。

同类推荐
  • 大明名相杨士奇

    大明名相杨士奇

    在明朝历史上曾有“朝士半江西”之说。据《明英宗实录》卷二六八载,明代状元、内阁首辅泰和人陈循不无自豪地对英宗说过:“江西及浙江、褔建等处,自昔四民之中,其为士者有人,而臣江西颇多,江西诸府,而臣吉安府又犹盛。”作为吉安府重要组成部分的泰和县,也是人才济济,文风鼎盛,历史上孕育出了众多人物,杨士奇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 岳麓风云(上下)

    岳麓风云(上下)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发展、人才培养起过巨大的作用。岳麓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具有神奇色彩的岳麓山下,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至今已有一千零三十年。期间讲习绵延,弦歌不断,一直是湖南的最高学府,湘楚人才的摇篮。在有关资料所列的世界万.所大学中,其历史悠久仅次于摩洛哥加鲁因大学。岳麓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南宋初年,理学进入繁荣时期,人才辈出,学派林立,理学家纷纷以创办或主持书院为契机进行讲学和传播学术思想,岳麓书院成为重要理学学派之一——湖湘学派的主要活动基地。
  • 我认识的杜润生

    我认识的杜润生

    本书收录了资深农村问题专家杜润生先生的同事与学生对杜老工作生活往事回忆的文章,真实再现了杜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与方式方法,对后人是一种激励与启发。书内还有媒体采访杜老的稿件,使读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为“三农”奉献一生的杜润生。
  •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回顾过去的日子,我吃惊地发现——令我成长的不是那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时刻,反而是在奔向这些时刻的过程中经历的风雨和体验的甘苦。这是我第一次向这么多人讲述自己走过的路,我把曾经的徘徊、忧郁、坚持和信心与大家分享,除了总结过去的岁月,更大的希望是通过我的经历为更多人,特别是年轻的朋友提供一种参考。
  • 韩非子权术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韩非子权术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热门推荐
  • 公开课

    公开课

    从大学到职场,从青涩到成熟,一个青春励志而又精彩纷呈的故事。
  • 帝国创世

    帝国创世

    中华大地,阴云密布,瘴气笼罩,一股彻底革新的力量正在升起。下一个超级大国正在崛起。保守的预测,2015年至2035年,中国和世界都将处于命运转折期,我们将会脱离无限度消耗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模式,世界将会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谐时期,人类社会在未来20年创造出的财富很有可能会比过去2000年创造出的财富总和还要多。不再有彷徨,不再有失落,不再有隔阂,我们将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能体会到人的价值和意义。秦始皇,杨坚,牛顿,瓦特,爱迪生,爱因斯坦,希特勒,毛泽东,乔布斯,未来的时代将会造就更多伟人,人的能力和价值将会更容易实现。
  • 吾上至尊

    吾上至尊

    整个宇宙充满着未知,充满着无限可能。可能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方也仅仅是宇宙之中的凤毛麟角。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挖掘未知,挖掘奥秘。而现在,我将会带你们进入到一个属于我想象而出的世界。
  • 惊人大发现(科学知识大课堂)

    惊人大发现(科学知识大课堂)

    作为一套普及科学知识的通俗读物,本书有别于专业的学术论著,侧重于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注重对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培育、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塑造与科学方法的启迪,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物有所指,指有所发。
  • 猎人王苏河

    猎人王苏河

    一百多年后的地球凶兽横行无忌,一块九彩水晶使人类从食物链顶端落到了最底层,金翅大鹏,红眼白虎,黄金巨猿等可怕的生物似乎从神话故事中冲出来,这是一个洪荒的新纪元!苏河,一个只有六级血脉,被猎人公会淘汰的冷面少年。因为一把风狼唐刀,他成为了猎人公会第一个走后门的人.....他会用他的实力告诉所有人,他不只是靠关系。。。
  •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悲剧集》收录了莎士比亚四部悲剧代表作,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麦克白》(1606)等。在这四部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以悲剧告终,却因其喜剧气氛使得剧本里“处处是青春和春天”;《哈姆莱特》中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越来越少,现实主义描写越来越突出;《奥瑟罗》则对现实社会中的邪恶势力做了深刻有力的批判;《麦克白》等作品中,理想光辉的正面人物形象不再出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也日趋破灭。这些作品无不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与人性的悲剧,代表了莎士比亚最杰出的成就。
  • 无序救赎

    无序救赎

    当不属于剧情人物的蓝冰出现在各个不属于他的世界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是保护还是破坏?是生存还是毁灭?是希望还是绝望?是救赎还是毁灭?蓝冰最终能否回到自己的世界,亦或是···
  • 纨绔兵王

    纨绔兵王

    开开餐馆,捡捡漏,赌赌石头,顺便踩踩各种傻逼二代打打小怪兽。看一个集二世祖、兵王、精锐中的精锐、美食家等诸多称号于一体的一个矛盾的人如何成就自己别样的精彩人生。
  • 系统之我家大人不好惹

    系统之我家大人不好惹

    一个偶然的错误故事,她莫名的成了他的徒儿,本来想着进入游戏就可以躲开他,却不想,一切因缘而起,他和她在一次次的游戏相遇,是命运的安排如此吗,当他曾爱过的人站在她的面前时,他会选择谁?是以前过往的曾经,还是现在呆萌的美好?
  • 灵魂领主

    灵魂领主

    主角死亡后,灵魂却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各种各样的释魂树,不断吸收着来到这个世界的灵魂,创造出各种忠于自己的种族,或是保卫自己,或是为掠夺而战;邓肯被释魂树再造后,却有幸保留了自己记忆,成为一名觉灵者,他和众多觉灵者一样,放弃守卫释魂树的职责,去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栖息之所;然而在这战火连绵的世界里,又哪有乐土给他这个孤家寡人?欲求不得,索性自己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种族,在这战火世界打造一方乐土!新人新书,敬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