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这个世界好像从来都离不开困难,凡是有人的地方就必定有痛苦的存在。这是因为人活着不光是自然与社会的主体,更是独立的精神主体。生离死别、恩怨情仇、失败成功等时时刻刻犹如蛛网一样交织在我们心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上天要将一件重大的任务交给一个人时,定要先让他经历种种考验,以此磨炼他的心性,让他增添原本没有的能力。困难是为了让人变得更强大,如果我们能从生活的每一次坎坷中像从生活的每一次顺遂时一样地汲取前进的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更加坚挺的脊梁,就能开创出一个崭新的人生。
天空不可能每天都是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我们的人生也会有阴云密布、狂风暴雨的时候。晴朗和阳光带给我们生命中的灿烂风景,而狂风暴雨带给我们勇气、毅力、坚韧不拔等种种美德。困难不只是折磨,更是考验,是将我们人生的原石琢磨成珍品的过程,一切困难都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困难就是我们最好的大学。主动走进这所大学,去迎接挑战而不是逃避,你就能在这所大学中修成正果。
004没有挫折,成功后怎么写“回忆录”
在送别时,人们常常喜欢用“一帆风顺”来做最后的结语。但是自然界的常识告诉我们:只有风帆直面风浪的时候,才会走得顺利。其实,那些人生中的挫折就是吹向风帆的风,只有坚持住,直面它,才有可能顺利地前行。成功后不偏离最初的梦想,受挫后不迷失坚持的方向,这也正是一个成大事者的气度。
常常有人抱怨自己的一生不如意,总是遭受各种无端的挫折,而一旦陷入这样一个循环中,那么越来越多的不如意也就会不期而至。有很多人习惯将人生比作一场旅行,那些不经意经历的挫折,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看成旅行中的岔路,只有历经这些岔路之后,才能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当我们在荒野中迷失了方向时,应该感谢上天让你有了一份自救的能力;当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老板的训诫让你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熟悉瓷器行当的人知道,绝顶的瓷器是有着灵性的,它体现的是烧瓷人的性格。而台湾的一位著名陶艺师以其二十年来对陶艺的坚持与喜爱,并不断地向前辈、大师学艺,历经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作品特色。
在陶瓷艺术中,这位陶艺师是一名十足的“痴人”,艺术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他的生命之中。他总是强调自己的名字中带有火字旁,他也很在意这个火,“都说炉火纯青才能让瓷器摇曳生辉”,与传统的瓷器烧制方式有所不同,他通过改变火在窑炉中穿行的过程来烧制别具一格的瓷器。
在材料方面,他也不同于传统的柴烧方式,而更多地运用燃气窑、电窑等多种方式来保证他想要的温度。特别是他最钟爱的小口瓶瓶口的直径只有0.1厘米,工艺难度非常高。根据这位陶艺师的介绍,这样的瓶子,通常来说,烧10个,其中的9个都会以失败告终。可正是因为这样的工艺难度,才让他往往要埋头于自己的工作室不断地寻求改进的方法。在他看来,正是这一次次的挫折让他不断地逼近完美,一次次的失败最终让他成型的作品散发着迷人的光辉。
这位陶艺师的成功是多方面的,除了看不见的天赋外,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坚持。这种坚持来源于他对挫折的理解,来源于对成功信念的不放弃。即便烧制一个自己心仪的陶瓷作品成功率是如此的低,但他坚信自己能够有看到完美作品的那一天,最终他的作品慢慢接近完美。
完美本不存在,但你可以尝试接近完美。若是一心想着求稳,不肯努力,更不肯直面挫折,那么你的人生就是一个随处可见的瓶子。但若是你将这些挫折看作完美的原材料,那么最终你一定能创造出惊世之作!
出生在贵族家庭中的巴威尔·利顿爵士,原本完全可以凭借着家族中的财富享受着自由自在的奢华生活,但是他最终却选择了写作这样一个职业。众所周知,职业写作并不像外人想象中那样的清闲,它完全是一个苦差事,还经常需要熬夜,所以当时他的选择遭受到了众多人的质疑。很多人认为他完全是哗众取宠,觉得以前没有丝毫文学才华表露出来的他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体验一下生活而已。但是,只有巴威尔·利顿本人才知道他坚持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经过夜以继日的煎熬,巴威尔终于创作了自己的首部诗集《杂草和野花》。然而,这部凝结着他心血的作品却被当时的文学界视为毫无价值。一位文学评论家甚至讥讽道:“这就是真正的‘杂草和野花’,巴威尔那个家伙还真是自不量力,以为凭一句‘啊,美好的生活’就能够进入作家行列,实在是太可笑了。”
第一部作品的失败使得贵族出身的巴威尔成了当时文学界最大的笑料,但是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将他人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于是,他继续埋头创作,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的首部小说《福克兰》问世了,令巴威尔感到沮丧的是,这又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在经过这次的打击后,一些看不惯他的人对他的嘲讽就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了,认为他根本不可能在文学上取得任何像样的成就。
可是,连续两次的失败并没有让倔强的巴威尔消沉,他仍然笔耕不辍,坚持着继续写作。或许正是这种倔强让巴威尔的文字慢慢有了灵感,一年以后,巴威尔发表了自己的第三部作品《伯尔哈姆》,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得到了广大的评论家以及读者的好评,成为一本大家都津津乐道的好书。
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以后,巴威尔继续着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在以后的写作生涯里,他又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品,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爱默生说:“每一种厄运,都隐藏着让人成功的种子。”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巴威尔没有被挫折打败,而是在挫折中找寻到了正确的方向。
温室里的花朵即便再鲜艳,它也没有经历风雨后的残花有魅力,一个不历经挫折的人,很难体会到百转千回后柳暗花明的喜悦。
挫折是成长之中的常态,它让强者穿越迷雾,也让弱者无所适从。无论一个人多么不愿意面对挫折,但是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学会在挫折中默默地忍耐,学会在挫折中渐渐地辨明方向,学会在挫折中慢慢地积蓄力量。展望未来自会苦尽甘来,犹如鲲鹏展翼,扶摇直上。
005在失败中“淘金”
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而言它是绊脚石,只能让人止步不前;对于强者而言,它却是垫脚石,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失败是和成功相伴的,没有失败,人们就品尝不到成功的味道。然而失败也和痛苦相伴,这才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实际上,失败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可怕,如果你过度沉溺于失败带来的痛苦和挫败,那么你就永远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失败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它也可以看作是人生的一个警示牌,通过失败总结经验教训,改变对策,重整旗鼓,才能以更好的姿态拥抱成功。在失败中善于做一个“淘金者”,才能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在古苏格兰,有个国王名叫罗伯特·布鲁斯。在他统治期间,周边的那些部落总是企图入侵苏格兰,虽然他率兵奋力抵抗,但还是有6次输给了侵略军。身为国王,屡战屡败让他的自尊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一个王者不能守护自己的国家,屡次输给别人,这种痛苦让他不能自拔。
罗伯特不愿再去想侵略者,他只想摆脱这种痛苦。一天,他在茅屋里休息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只正在织网的蜘蛛。这个小东西一次次地将蛛丝缠到对面的墙上,但是却一次次地失败。罗伯特数了数,这只蜘蛛和自己差不多,已经经历了6次失败了。但是这只蜘蛛似乎并不知道失败的痛苦,仍旧不断尝试。终于,在第七次的时候它成功了。
罗伯特看后深有感触,他想:一只小蜘蛛都知道不断尝试,不断调整自己,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于是他不再逃避,重新分析6次战败的经验,终于在第七次的时候打败了入侵者,守护了自己的家园。
如果将奋斗分成两部分的话,那就是守护和追求。人们有时会为了追求而奋斗,有时也会为了守护而奋斗。但失败不会在意你为什么奋斗,总会不合时宜地出来打扰你。若是你被失败吓怕了,妥协了,那你就正中了失败的下怀,任何消极情绪都不会希望你重新站起来。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呢?失败又有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一次失败不能否定你的能力,也不会让你变得比一无所有还要凄惨,只要豁出去,就可以战胜它!
看看那些伟人们吧,就算是刻骨铭心的失败,就算是深入骨髓的疼痛,他们也没有被这种阴影笼罩一辈子,因为他们知道,时间会让伤口愈合,时间会给自己反击的机会,时间,自会解决一切。
我国古代有两名了不起的军事家,分别是孙膑和庞涓,他们年少时一起跟随鬼谷子先生学习兵法。因为鬼谷子隐居山中,所以他们平时和外界接触的机会不多,同窗情谊变得更为珍贵,他们甚至以兄弟相称。
他们从师几年后,魏国国君开始四处招贤求才,庞涓本就不喜欢山中的寂寞,想着自己也是时候一展才华了,便拜别了鬼谷子,下山入仕去了。而孙膑则认为自己学艺不精,还有很多东西要学,所以依旧跟在鬼谷子身边。
庞涓下山那一天,他对孙膑说:“我们是八拜之交,情同手足。若是我能够在魏国闯出一片天,一定上山来迎你下山,和我一同建功立业。”
就如庞涓预料的那样,到了魏国没多久,他就成了元帅,掌握了兵权。他率兵一次次地让周边的诸侯国臣服,名声大振。不仅人民拥戴他,就连魏国国君都非常敬重他。
就在庞涓建功立业的这段时间里,孙膑潜心研究兵法,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此时的他能力早已在庞涓之上了。魏国有人听说,马上报告国君,力荐孙膑。魏国正值用人之际,国君听说之后,便派人请孙膑下山。
听说魏国有人举荐自己,孙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同窗庞涓,但事实并非如此,此时的庞涓因为功成名就,早已张狂自大了,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过孙膑。当二人在朝堂上相遇之后,并没有预想中的那种感动,孙膑自是激动,但庞涓只是表面上的开心。他发现魏王很敬重孙膑,而在自己四处打拼的这段日子里,孙膑显然已经比自己更有能力了,他不愿意孙膑在自己的身边作比较,这样他迟早地位不保。
于是,庞涓假意让位,背地里却做起了手脚。他使计离间魏王和孙膑,让魏王误解孙膑,而他却装好人,一边安慰孙膑,一边又在魏王面前说他的不是。最终,孙膑被用刑削掉了膝盖骨。此时,孙膑才意识到自己被曾经的兄弟算计了。
庞涓陷害孙膑之后,并没有打算放他走,而是将他关了起来,想要套出他跟鬼谷子后来学的那些兵法。虽然被同窗陷害心里难过,但孙膑并没有沉浸在这种痛苦中,他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为了出逃,他装疯卖傻,庞涓见孙膑已经疯了,料想也套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便放松了警惕。
曾经举荐过孙膑的那个人不忍见孙膑过这样的生活,于是书信一封,将孙膑的能力和境遇报告给了齐国大将田忌。田忌觉得孙膑是个人才,就趁着庞涓不注意的时候救走了他。孙膑获救,为了报答田忌的救命之恩,也为了报仇雪恨,他开始辅佐田忌,不断进献良策。
最终,田忌和庞涓对战,孙膑用自己的计谋围困住了自大的庞涓,一雪前耻。而庞涓则因急火攻心,吐血身亡了。
不管怎么看待,失败都不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它会给人以挫败感,会给人各种伤痛。孙膑便是尝尽了这种滋味,明明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谋略家,却被自己的同窗算计、陷害,甚至留下了终身无法痊愈的伤痛。但是他让自己的心愈合了,他相信,以自己的能力,绝对有反败为胜的机会,这次失败错在他看错了人、信错了人。所以在日后的对战中,他没有再犯同样的错误。
一条通往前方的单行道你不可能有来回走的机会,在一个地方摔倒了,与其回忆这个不会再来的地方带给自己的伤痛,还不如想想在接下来的路上怎么避免相同的事情发生。你要相信,经历过失败的你比任何人都强大,失败不会将你打倒,未来更不会!
006黎明之前的天空最黑暗
是人都会做梦,既然是梦,也就意味着会有梦醒的时刻。有人说,梦醒的时候是最难过的,因为暂时还看不到希望,但是也有人说梦醒时是最幸福的时刻,因为在梦醒之后就可以看到黎明的曙光。
不过,想要等到黎明前的曙光,首先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度过漫漫长夜。这是一个艰难、漫长、倍受“煎熬”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沉溺于自己梦想不愿醒来的人是懦弱的,他们害怕梦碎的一刻;不愿去梦想的人是可悲的,因为他们无法享受到梦幻变成现实是多么的令人欣喜。
黎明之前必然经历黑暗,因为有了黑暗,探寻光明的价值才会充分体现出来。黑暗只是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因为黑暗的侵袭而放弃希望的人,最终只会被黑暗所吞噬。相反,那些在黑暗中仍然仰望光明并孜孜以求的人,终究会把无法事先布置的生命舞台前的那条黑色布幔拉开,看到色彩斑斓的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