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太高,要求太多,对什么都不满意,忽视身边的人与事,却在失去后发现它们的重要,这是很多人都曾经历过的心路历程。多数时候,我们不是不幸福,而是不知足。
懂得珍惜才有福气,因为知道拥有的可贵,心灵总是充实的,心情总是美好的,即使有悲伤,也依然相信自己的富足。这就是俗语说的:“知足常安,知足常乐。”
◎ 所有的不快乐都来自不知足 ◎
人们常说“欲壑难填”,一旦陷入欲望的沟壑当中,无休无止的欲望就会使人们变得倍加贪婪。贪婪的欲望经常会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在欲望面前不懂得适可而止,而且总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总是希望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回报。于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贪婪欲望,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欲望的满足,人们又会不停地索取,不停地追逐。
人们经常用“人心不足蛇吞象”来形容贪欲无止境、人心不知足的现象。据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来自于这样一个典故。
不知在几百年前,有一个名叫“象”的人,家中十分贫穷,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为了维持生计,象每天都不得不到后山去砍柴,然后卖给邻居们,以获取毫厘之币。
又是一年飘雪时,天气异常寒冷,可是象还是要和往常一样到后山上去打柴。走在上山的路上时,他忽然在一棵树底下看到一条冻僵了的蛇。看到蛇可怜的样子,象把它带回了家,放到屋子里最暖和的地方。没多久,蛇被救活了。
蛇很感激象的救命之恩,于是答应象,愿意帮他实现任何愿望。
象一时间简直如获至宝。一段时间过去了,象只是要求每天能有简单的衣食。蛇都一一满足了他。
后来有一天,象所生活的这个国家的国王生了一种重病,需要以蛇的眼睛作为药引。于是,国王下旨悬赏寻找蛇眼,承诺如若谁能够找到蛇眼,就会得到高官厚禄以作为奖赏。
悬赏通告很快就下发到各地,象也看到了这则通告,他立刻想到了自己救过的那条蛇。于是他找到蛇,并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没想到,蛇竟然连一点犹豫都没有就答应了象的要求,取下自己的一只眼睛给了象。然后,象把它献给了国王。国王的病果然很快就好了起来,象因此得到了承诺的高官和厚禄。
象的生活一下从过去的“地狱”升到了“天堂”。就在象每天都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时,国王最喜爱的一位公主又生病了,太医说需要蛇肝才能医好。于是,国王再次下旨,承诺能找到蛇肝者将被招为驸马。
象又去找蛇。蛇于是张开嘴,让象拿着刀子爬进去割下一块蛇肝。蛇肝治好了公主的病,象成了人人羡慕的驸马。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有一天象在向国王问安的时候,国王对他说,蛇肝真是个好东西,如果平时也能够常常吃到一点,说不定还能够强身健体呢。
为了讨好皇帝,象再次找到蛇。蛇还是张开嘴,让象爬了进去。这一次,象进去后想多割一些下来。结果蛇太疼了,一下子昏了过去,嘴也合上了,象就被闷死在了蛇的肚子里,再也出不来了。
人有了贪欲之后就永远都不会满足,也就无从获得快乐。要想真正地享受人生的乐趣,就应该做到知足常乐,因为知足是根,常乐是果,知足弥深,常乐的果才会丰硕而甜美。也只有真正做到知足,人生才会多一些从容和达观,从而才会常乐。
有人认为“知足常乐”是一种不思进取、停滞不前的思想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可深入研究后,我们就会发现,他们错误地理解了“知足”的真正含义。所谓“知足”者,是知道“足”与“不足”的区别,而非简单地把“知足”理解成“满足”。
知足能使人不为物质所役,懂得“够用就好”的道理。爱因斯坦对钱财不太在意,也很知足。他曾用一张大面值的支票作为书签,结果不小心弄丢了那本书。对此,他一笑了之。试想,如果换成葛朗台先生,肯定是捶胸顿足、要死要活了。一把躺椅、一杯清茶、一本好书,某人就能常乐;住上别墅、开上跑车、搂着美人,某人却不乐,此皆因懂不懂知足。
网上有首《知足常乐》的歌谣,颇觉玩味。其中几句歌词:“想想疾病苦,无病既是福;想想饥寒苦,温饱既是福;想想生活苦,达观既是福;想想乱世苦,平安既是福;想想牢狱苦,安分既是福;莫羡人家生活好,还有他家比我差;莫叹自己命运薄,还有他人比我厄……”
这里,作者用类比的方法,表达了对无病、温饱、达观、平安、安分的认识,对现有收获倍加珍惜的心态,对目前成果尽情享受的胸怀。由此说来,知足是人们认识社会,把握心态的一种智慧;常乐是认识事物以后如何处世的一种精神境界。
其实,知足与否是由不同的欲望层次所决定的。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各种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知足常乐,就是对生命的当下肯定。
真正做到知足,便可以从纷纭世事中解放出来,独享个人妙趣融融的空间。对内发现自己内心的快乐因素,对外发现人间外物的真爱与秀美。对事,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对情,琴瑟和鸣,相濡以沫;对物,能透过下里巴人的作品,品出阳春白雪的高雅。如此,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来说,便有一个宁静、温馨的避风港口,足以让我们常常喜乐。
◎ 蒲公英也能翱翔天空 ◎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喜欢抱怨的人,总觉得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了自己的身上,很少有人能够看清自己的优点。其实,你羡慕别人,忌妒别人,只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够好。你是蒲公英,没有娇艳的花朵,就羡慕美丽的玫瑰。可是你忘了,玫瑰只能一辈子站在地上仰望天空,而蒲公英则有着翱翔天空的自由!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个著名情节,周瑜被诸葛亮的计谋气死,死时说出:“既生瑜,何生亮?”郁郁而终,一向被人视为忌妒者的下场。
虽然这个情节并不是史实,但却能给我们不少启示:周瑜何必只盯着这一个方面?为什么不想想“曲有误,周郎顾”这个典故,那个让懂音乐的人由衷佩服,让弹琴的少女故意弹错的人,可不是那个晃着羽毛扇的诸葛亮。如果周瑜能够看开一点,就算战场上有胜负,他仍然是一代风雅的儒将……
忌妒这种情绪,说穿了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一味盯着别人的优点看个没完,难怪会越想越郁闷。但是,在看别人优点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自己也有优点?你看到别人的诗情画意,何必想自己不会写诗作画,为什么不想想自己是个理科高手?
不能看到自己优点的人是可悲的,他们只能沉浸在忌妒的情绪中,根本无法自拔,因为他们感觉不到自己身上有任何东西能够与他人抗衡,只能扭曲自己的心理,诋毁他人的优秀,似乎把他人的形象拉低几个层次,自己就能高大起来。
看看自己的优点,对自己的幸福感到满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你为什么非要用别人的幸福来让自己眼红呢?不要去看别人的生活,将视线放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你才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美好,还有那么多时间需要自己珍惜。
反过来说,若是你看别人看得太久,那么你会对自己越来越不满,越来越轻视。
大学时,宿舍里共有四个女孩,她们都有出色的外貌,聪明的头脑,讨人喜爱的个性,她们之间的竞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个宿舍,每个人都有自己忌妒的对象,或者习妒对方的家庭好,吃穿用度都比别人高几个等级;或者忌妒别人的男友好,从初中开始两情相悦,至今没有改变;或者忌妒有人外语口语好,可以直接与外国人对话……
这种忌妒的情绪持续了四年,四个人各自看其他三个人不顺眼,寝室里的关系时好时坏,经常发生争吵。大考小考都要比个没完,每年的奖学金争得不亦乐乎,谁也不肯服谁。直到大学毕业后,这种攀比也没有停止,她们总是互相打听对方的状况,想知道对方过得怎么样,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混得比对方好。
多年接触下来,四个人也有了一定的感情,只是那种忌妒兼羡慕的感觉始终没有变淡。后来,她们结婚的结婚,出国的出国,创业的创业,联系渐渐少了起来,偶尔想起其他人,第一个想法不再是忌妒,也不再是不服输,而是对青春的怀念。
很久很久以后,她们有过一次聚会,发现四个人走了四种不同的道路,每个人都有所成就,她们在一起互相问候,互相关心,一起分析正面临的问题,并约好要常常在网上聊天,以便给其他人提供帮助。聚会结束的时候,其中一个人突然说:“真奇怪,以前我总是忌妒你们,其实现在我依然觉得你们的生活让人羡慕,但我的心态的确变了,现在的我更相信,我的选择没有错,我过着最适合我的生活。”其他三人同时点头,那长久的青春心事,终于在这一刻化为彼此的默契。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即使你和别人境遇多么相似,性格多么雷同,做着同样的事,有同样的目标,甚至付出同样的努力,最后你都会发现你们是两条路上的人,你们的生活完全不一样,这个时候你会发觉,忌妒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因为最能让你满足的,终究还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路。
如果能早一点看透这个事实,我们的生命就会少了那些不必要的忌妒,多一些赏心悦目的风景,至少,当你看到玫瑰的时候,你不会去羡慕那硕大而馥郁的花朵,因为,你是正在天空飞翔的蒲公英,你有你的生活方式,你有你的自豪和快乐,你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不贪多也不抱怨,这就够了。
永远不要忌妒他人的生活,他人有他人的崇山峻岭,你也有你的青草地与白云天。越早明白这个道理,你的生活就会越轻松,心态就会越开阔,更能认清自己该走的道路。当你能够在承认别人优点的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优点,你已经初步具备了优秀者的心胸。接下来,就按照你选择的道路飞翔吧,你有属于你的世界。
◎ 平心静气,烦恼就会变得简单 ◎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能发现,我们身边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我们越是迫切地想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就越是得不到。当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也许因为过于喜欢,便飞蛾扑火地去追求,结果这义无反顾的阵势往往吓跑了对方;当我们疯狂地想得到成功的时候,也会被过于炙热的欲望蒙蔽了眼和耳,听不到成功敲门的声音。
心灵的宁静,是一种超然的境界。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把尘世的礼物堆积到愚人的脚下,我只要赐给我不受烦扰的心灵!”显然,他是把拥有宁静的内心世界当作上苍对自己的最好赏赐。事实也的确如此。即便我们获得了世界上的一切,却失去了平安、宁静的心灵,对于我们自己又有什么益处呢?现实生活告诉人们,有了宁静,才有专心,才有深思,才有精研,也才有收获。
在这个充满浮躁气息的世界里,宁静就像是一泓温润的湖泊,化成雨,飘洒在人的心里,成为洗涤心灵尘埃的清泉。宁静,才能听到花开、雪落的声音,也会诞生一种成功的奇迹。
著名的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在研究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时,总是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许任何人打扰,只有在需要帮助时才会拉铃召唤仆人。就在这样的“身心俱静”中度过了数千个日日夜夜,在一次睡梦中,他终于找到了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法。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在1756年至1762年,离开巴黎来到蒙莫朗西,度过了几年远离城市喧嚣的乡间生活,然而这却是其思想大放异彩的辉煌时期。他的创作力在此期间特别旺盛,出版了三部极为重要的作品:《新爱罗伊丝》《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梭罗,哈佛大学毕业后来到波士顿市郊。对大自然的迷恋使他经常陷入对世界的沉思和冥想之中,在垦荒种地和渔猎的间隙里,他完成了伟大的文学巨著《瓦尔登湖》,也因此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巨匠。
中国的第一大隐士——陶渊明官场失意后,一如既往地选择了劳苦耕作,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举手投足之间追求着心灵的宁静,并写下了《桃花源记》等大量传世之作。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24岁左右就离开家庭进入寺庙,一住就是十几年,这是他人生中极为平淡而安静的时期。在这期间他潜思默想,写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心雕龙》,赢得了千百年来世界性的声誉。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潦倒之后,住所由北京城内迁移至西郊香山脚下,过起了家徒四壁、食不果腹的清贫生活。在这里,他用10年的生命,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宁静的精神家园,为我们铸就了一座仰之弥高的文学奇峰。
还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古今中外,大凡治学有为和事业有成者,无不是与宁静相伴。正是他们追求宁静的心境,经过修炼才能实现其伟大志向和崇高目标。《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很多时候,我们一直都在苦苦追寻成功的足迹,奋力捕捉机遇的灵光。但成功敲门的声音往往是轻巧的,只有怀着一颗浮华散尽之后的宁静之心,才能听得见成功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