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回到家里,用自己十年的寿命交换了第一批珠宝。这使他从一个穷困的农夫变成了城镇里一等一的大财主。可他并没有满足,为了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奢侈富足,他一次又一次地以自己的生命交换着财富。
直到有一天,仙人再次云游到此地。在城郊的一棵大树下看到了只剩下一口气的农夫。只见他气若游丝,眼看就要不行了,可怀里还是紧紧地抱着那件宝物不肯放手。
仙人看到这一幕,十分地痛心。他走到农夫面前,叹道:“你这个人哪,到死你还不可以摆脱一个贪字啊!也罢,这世间如你这般舍命不舍财,至死不悟的人多了去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所作所为和农夫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在用青春、生命来交换财富。过上好的生活是我们的追求,但为了金钱耗损全部精力,就有点得不偿失。因为除了财富,生命中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例如感情、爱好、追求……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一味追求金钱,必然会耽误到其他方面。生命的美在于它的丰富、辽阔和无限可能,如果仅仅被“名利”二字一叶障目而忘却了生活的意义,那么这样的名利就成为了摧毁我们生活的利刃。
面临名利的诱惑时,只有以一颗平常心,剥开欲望外壳花花绿绿的美丽包装,才能够守住自己的内心。《菜根谭》对人生之“欲”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事物乎!”而所谓“一念清明”,便是以一颗宁静的心,看淡名利得失,守住生命最本源的需求和美好,是让浮躁的心在面对纷繁的诱惑时可以静下来。只有这样的人生,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
4.独处,是一场回归本真之旅
有一本画册的名字很美,叫作《又寂寞,又美好》。关于寂寞而美好的画面我们可以想到多少种?也许是寒冷的季节,煮一杯热咖啡,慵懒地蜷在柔软的沙发里读一本好书;也许是夏日的午后,静静坐在公园树荫下的长椅上,看一只松鼠藏起一颗刚刚找到的坚果;也许是旅行的途中,躲开那些在一个个景点之间步履匆匆的旅行团,停下脚步欣赏墙缝中开出的一朵红色虞美人;也许是持续了很久的阴雨天气终于放晴,一个人躺在宽大的草坪上看着久违的蓝天,和以快得不真实的速度飞逝的流云。
这样的时刻,内心美好满足,不需与人分享。
提到独处,大多数人会不寒而栗,脑海中浮现出“形影相吊”、“孑然一身”、“举目无亲”等词语,其实这是对独处的误解。生活中,我们总是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扮演着相应的角色:温柔的母亲父亲、体贴的伴侣、称职的员工、孝顺的儿女、可靠的朋友……可是抛开这些身份和位置,我们真实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却只能在独处中找到答案。
人的一生,就是在同时向两个方向探索,一个方向是向外的,是去了解外在的世界,而另一个方向是向内的,是去了解自己。对于探索外在世界,人们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而探索自己的内心,直面真实的自己,却更为困难。
美国著名哲学家、作家梭罗曾做过一个关于独处生活的著名实验。
他于1945年至1947年之间,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边搭了一个简陋的小木屋,并在里面生活了两年时间。他的屋内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和一个壁炉。屋中没有任何奢华的装饰,甚至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
梭罗主动远离人群,在湖边过着离群索居的简单生活。他自己砍树建筑木屋,自己捕鱼,自己猎土拨鼠、兔子和鹧鸪,自己种各种蔬菜。在劳作之余,他会独自到山林里研究辨别各种树木,还在湖边观察鸟类、鱼和昆虫。当夜幕降临后,梭罗便在自己建的小木屋中,偎着壁炉阅读、思考,以及写作。
在这样的生活中,梭罗说自己感受到了上帝对于世界的恩赐。尽管孤身一人,他的内心却从未觉得寂寞难耐。相反,这样简单的独处生活让他内心更加充实,思维更加清晰,也更加地了解自己。他在他的著作《瓦尔登湖》中说:“我喜欢独处,我从未遇到比孤独更好的伴侣。”他选择在独处中了解自己,品读自己的内心。正是在这样的独处中,才有《瓦尔登湖》这部与自己灵魂对话的作品。
做真实的自己并不容易,在社会中,我们受着各种规则的约束。同时,我们也在为能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自己而努力着。然而就像一根弹簧绷得太久,总需要一些放松和休息。这样的时刻,不妨独处,回归内心本源真正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社会的压力扭转了初衷,也只有这样,才能认清真实的自己。
面对真实的自己是困难的,不只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角色,也来源于我们对于不完美的恐惧。
诚然,每个人都知道金无足赤的道理,可是面对自己,我很容易被自己的缺陷弄得失望和沮丧,甚至全然丧失自信。于是,因为害怕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我们就像掩耳盗铃一样,拒绝面对真实的自己。
意大利人在建好比萨塔后,发现它在逐渐倾斜。当时,不管从哪个角度仔细审视,均属于建筑技术上的一抹败笔。在那个时候,也有人曾强烈呼吁要马上将它拆除掉。而在意大利人的内心深处,却早已默默接纳了这座形状不堪的建筑物。数百年时间过去了,比萨塔成为了这个国家最著名的建筑,这也是很多人之前无法预料到的。
其实,我们的一生更像是一个苹果,有的看上去没有任何疤痕,但是,看起来太完美的不一定是最甜的,而有的看上去有或多或少的明显的虫眼,但是,却甜味十足。是的,我们的一生,包括我们自己,一定会有很多的不完美,但是只要我们用一颗无比包容的心接受路上的风风雨雨,人生定会呈现彩虹般的美丽。
有一个农夫,他有两个水罐,其中一个上面有条裂缝,另一个完好无损。
农夫每天拿水罐装水,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从远远的小溪运到主人家,而不完好的水罐一到家水就仅仅剩下了一半。于是,这只不完好的水罐开始自卑起来。
有一天,这只自卑的水罐在小溪边对主人说:“我为自己每次只能运送半罐水而自惭形秽。”农夫听后很吃惊,说道:“难道你没有看见每次回家的路旁那些盛开的鲜花吗?它们长在你那边,而没有长在另一个水罐那边。你看,带给我们漂亮风景的不正是这些鲜花呀!”
人要面对真实的自己,就要学会悦纳自己。我们的优点使得我们美丽动人,而我们的缺点却使得我们真实,使得这个世界更加多彩和有趣。
“我坚持我的不完美,它是我生命的真实本质。”这句西方格言映射给我们内心的是,没有所谓的完美,完美是不存在的,不完美不要紧,坚持做自己,体现自身价值才是最为重要的,而这也正是我们所探索的生命本质。
为了适应好我们的每一个社会角色,我们已经太努力地去回避我们的缺点,展现我们完美的一面了;而独处的时候,就收起这个完美的自己,像回家后脱掉高跟鞋换上一双柔软的拖鞋一样,回归本真的自己。
面对和接受最真实的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不在社会角色的变换中迷失自己,只有轻松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不断自我激励,那么你的人生路上才会精彩而鲜花遍开。
5.知足之人,享受每次阳光雨露
“知足常乐。”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可以追求的方向越来越多元、可以追求的范围越来越辽阔的今天,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含义。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梦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成为了过去,如今的人们总在追求着更丰富的物质、更多的享乐、更高的成就、更昭彰的声名。满足的界限已被无限地扩大,几乎很难有人能说出,如此一生中,要追求到哪里才算幸福,才算满足。
知足是福。只有知足的人才能以感恩之心看待这个世界,于是从世界中感受到无限的温暖和无尽的善意。知足的人才懂得领略“一览众山小”的绝妙风景,而对于不知足的人,永远只能陷于“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困境之中。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需求与欲望,但是需求与欲望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一个人如果什么都想拥有,陷入贪婪的欲望沟壑当中,永不知足地索取,永不知足地追逐,最终只会身心疲惫却永远也感受不到幸福。
同样是半杯水,不知足的人会想“真倒霉!本来就够渴的了,好容易看到点儿水,还只剩一半”,而知足的人却会微笑着告诉自己“真是太好啦,杯子里还有一半水呢,渴了我还有半杯水可喝”。这样的喜悦中,对生活的感激之心也油然而生。
苏格拉底单身时,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很狭小的小屋里,生活非常不便,但他整天乐呵呵的。有一个人问:“那么多人挤在一起,你有什么可乐的?”苏格拉底说:“我们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相继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他仍然很快活。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一个人安静,我可以认真地读书,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搬进了一座七层大楼里,他住最底层。底层的环境很差,上面的人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破鞋子、臭袜子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但苏格拉底还是很快乐。那人又问原因,苏格拉底回答:“住一楼出入很方便,而且还可以在空地上种花草……这些乐趣呀,数也数不尽!”
过了一年,七楼顶层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便与苏格拉底调换了房间,苏格拉底每天仍然是快快乐乐的。那人揶揄地问:“住七层楼是不是也有许多好处啊?”苏格拉底说:“是啊!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每天上下楼几次,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字不伤眼睛……”
网上有首《知足常乐》的歌谣,颇觉玩味。其中几句歌词曰:“想想疾病苦,无病即是福;想想饥寒苦,温饱即是福;想想生活苦,达观即是福;想想乱世苦,平安即是福;想想牢狱苦,安分即是福……”如此想想,我们的人生不是早已充满了幸福,不是早已值得我们深深感激吗?
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个可爱的小孩正在数自己的手指,漫画标注着:“你要用你的手指,数开心的事,还是不开心的事?”人一共就有十根手指,知足的人会把十根手指全用来数开心的事,然后感激地高呼:“世界对我太好了!”而不知足的人却会把手指都用来数不幸的事情,而这样该是多么痛苦。
让我们以一颗知足的心,去数生命中每一天的快乐吧。喜也是一天,悲也是一天,何不就快乐地过?不要执念于我们还未得到的东西,对我们已经拥有的常怀感激之心,感谢阳光今天能够如此温暖地照耀着我,感谢空气能让我正常地呼吸。感受到了阳光、能正常地呼吸说明我们还活着,这样知足,不是美好许多吗?
一位退休的公交司机站在曾经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公交车面前鞠躬道别,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