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读《红楼梦》,虽然看得很疲倦,但还是耐着性子读到最后一个字,看完之后才发现似乎和没有读一样,除了知道了几个人,除了见识了封建贵族家庭中男男女女们的生活之外,至于别人口中的凄楚、悲凉,人物的悲剧命运,其蕴含的深刻意义似乎并未体会到。
后来,长大了一点,第二次读《红楼梦》,越读越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这部书是这样的!这是一部不能跳跃式阅读的书,不然后面的内容就很难理解,而在书中出现的一些诗词歌赋,如果不用心思考和理解,那还真读不懂。
《红楼梦》于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中国悠久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虽然在书中曹雪芹有意识隐掉了时代,但是通过内容可以看出应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这个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此时的中国虽然国力强盛、物质生活丰富,但是这些背后却隐藏着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膨胀和发展,而社会的危机也逐渐显露了出来。
关于《红楼梦》的文字,不得不提的就是其中的诗词歌赋、对联,等等。这些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封建贵族家庭的精神面貌。本来吟诗作对是这些贵族家庭的普遍风气,而事实上这些也都是曹雪芹所亲身经历的,他要将自己经历的这些进行重塑然后写到自己的小说中。虽然我们通过阅读小说仅仅是看到大观园中的少爷小姐们,但其实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形象以及曲折的故事情节来看,其反映的本就是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在表面之外能够看到更多的社会意义。所以这些诗词歌赋已经不是普通的诗词歌赋,它们本身就代表着很多内涵。
大观园中的少爷小姐们喜欢吟诗作对,喜欢举办诗社,这其实本就是当时贵族子弟们的日常生活,在清朝的时候贵族子弟之间相聚联句,比任何时代都要流行。以《菊花诗》为例,用一个虚字和一个实字拟成了十二个题,在书中虽然说这是薛宝钗和史湘云想出来的新鲜做法,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在社会中已经存在。所以说诗歌的本身有着现实的引导意义,而作诗这件事情本身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和小说中的人物以及情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是有机组合的,曹雪芹的这种做法也是一个与众不同之处。以往很多小说虽然诗歌和故事情节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这些诗歌可有可无,只不过是为了点缀,其在塑造人物形象、渲染事件的气氛上有一定作用,但就算是删除了也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不会影响读者对故事的把握。
《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则不是这样,这些诗词歌赋大多和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进行了融合,如果直接跳过去不看的话,很有可能无法弄明白文章的意思。《红楼梦》中的每一处诗词歌赋就好比是一堂高数课,一旦落下一节,之后的就很难听懂了。比如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如果读者只是将这些灯谜当作灯谜去猜,而没有和主人公的结局结合起来,那么这一节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十二钗都是悲情的人物,她们的所有悲苦不是到了最后才展现出来的,而是在很多诗词歌赋中就暗示出来了,这也让这些薄命女子的命运更能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唏嘘。
而在《红楼梦》中虽然有一些诗词歌赋似乎游离于情节之外,但是细细品味会发现还是和情节有莫大的关系。
所以说读《红楼梦》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书中的每一个字都需要认真品读,才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味到快感。而书中的每一处诗词歌赋更是整部书的精髓所在,如果草草而过,势必失去了很多美好,我们必须要耐下性子,逐个展开这些诗词歌赋的寓意,逐个体会其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