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32700000004

第4章 徐爱录——心即是理(3)

11去其心之不正

【原典】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译文】

先生又说:“‘格物’的‘格’有如孟子所谓的‘大人格君心’的‘格’,是去掉不正心术,用来保全本体的纯正。一旦有意念产生,就要去掉其中的邪念,以保全心体的纯正,也就是时时处处都要存养天理,即穷尽天理。‘天理’即‘明德’,‘穷理’即‘明明德’。”

与朱熹把“格物”理解为研究和调查外物的意义相反,王阳明把“格”解释为“正”,亦即是纠正的意思;而“物”则定义为“意念”,因为“意之所在便是物”。因而,“格物”就是要人纠正意念的不正,克服内心的非道德意识,从而恢复其本体的至善或“良知”。

12知是心之本体

【原典】

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译文】

先生又说:“知是心的本源,心自然能知。看见父母自然知道孝顺,看见兄长自然知道恭敬,看见小孩落井自然有同情之心。这便是良知,不借助于外界去求得。如果良知生发开来,又无私欲迷惑,正是《孟子·尽心上》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但是作为一般人不可能没有私心阻碍,所以就需要用‘致知’‘格物’的功夫,战胜私心恢复天理。如此,人心的良知就再无什么障碍了,得到充分的发扬流传,这就是致良知。能致其知定可诚其意。”

王阳明此时已显露出其后来致良知思想的萌芽,但是还没有把其作为其思想说教的主头脑,而且此时的良知还是为了诚意,是服从于诚意目的的一种功夫,此时阳明的思想还处于“诚意格物之教”的阶段。

13“礼”即是“理”

【原典】

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示。”

先生曰:“‘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如发见于事亲时,就在事亲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事君时,就在事君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富贵贫贱时,就在处富贵贫贱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患难夷狄时,就在处患难夷狄上学存此天理。至于作止语默,无处不然。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功夫。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译文】

徐爱问:“先生说‘博文’为‘约礼’之功夫,我思虑再三终不能解,请先生明示。”

先生说:“‘礼’即‘理’。‘理’显示可见的为‘文’,‘文’隐蔽不能见的为‘理’,原本是一物。‘约礼’仅要己心完全是一个天理。要内收只存天理,就需要在发现理上用功。比如表现在侍奉双亲上,就在侍奉双亲上学习存养天理;表现在辅佐君王上,就在辅佐君王上学习存养天理;表现在身处富贵贫贱时,就在富贵贫贱上学习存养天理;表现在身处患难、陷入夷狄之邦时,就在患难中、夷狄之邦学习存养天理。至于其他的作止语默也是一样,随发现处存天理,这就是‘博学之于文’,就是‘约礼’的功夫。‘博文’就是‘唯精’,就是要广泛地在万事万物上学习存养天理的办法,其目的就是要求得至精至纯。‘约礼’就是‘唯一’,就是用礼的精神来约束人的思想以达到与天理的统一,就是天理只要一个。”

在儒家文化中,“博学”本指的是对典籍与历史的学习,“约礼”本指的是礼仪与道德的实践,一向被看做是两种不同的活动。王阳明则认为,博文的确是指对经典的学习,但经典本身即是天理的表现,因此学文仍然是学习天理。在王阳明看来,礼就是理,天理的意思。文和礼互为表里。文就是事情,礼就是事情上存在的道理。博文约礼就是广泛地经历事情,得到唯一的道理。博文和约礼是一物,如同知与行是一物。

14天理人欲不并立

【原典】

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

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矢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生,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译文】

徐爱问:“《朱熹章句·序》中‘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若以先生精一的教训推演,此话似乎不妥当。”

先生说:“正是。心亦一个心。没有夹杂人为因素的称道心,夹杂人为因素的称人心。人心正了就是道心,道心最初是人心。最初不是人有二心,程子说人心就是私欲,道心就是天理。这话要分析起来,好像把道心人心分离开来,但他的意思实际上是一体的。而朱熹说:‘道心是主宰,人心听从它的命令。’这就成为两个心了。天理私欲不一起存在,哪有天理为主,私欲又听命于天理的呢?”

王阳明认为,朱熹把人心与道心看做体用关系是不正确的。在他看来,道心或本体之心是至善的,道心无人伪之杂,出于天理之公,而一旦杂以人伪,便是人心,而人心就是人欲,是同天理不能并立的。因此,人心不是本心,道心与人欲之心不能是体用关系。

15虚文胜而实行衰

【原典】

爱问文中子、韩退之。

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贤儒也。后人徒以文词之故,推尊退之,其实退之去文中子远甚。”

爱问:“何以有拟经之失?”

先生曰:“拟经恐未可尽非。且说后世儒者著述之意与拟经如何?”

爱曰:“世儒著述,近名之意不无,然期以明道;拟经,纯若为名。”

先生曰:“著述以明道,亦何所效法?”

曰:“孔子删述《六经》,以明道也。”

先生曰:“然则拟经独非效法孔子乎?”

爱曰:“著述即于道有所发明;拟经,似徒拟其迹,恐于道无补。”

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实乎?抑将美其言辞而徒以于世也?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自伏羲画卦,至于文王、周公,其间言《易》,如《连山》《归藏》之属,纷纷籍籍,不知其几,《易》道大乱。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风日盛,知其说之将无纪极,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说而赞之,以为唯此为得其宗。于是纷纷之说尽废,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书》《诗》《礼》《乐》《春秋》皆然。《书》自《典》《谟》以后,《诗》自二南以降,如《九丘》《八索》,一切淫哇逸荡之词,盖不知其几千百篇。《礼》《乐》之名物度数,至是亦不可胜穷。孔子皆删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说始废。如《书》《诗》《礼》《乐》中,孔子何尝加一语?今之《礼记》诸说,皆后儒附会而成,已非孔子之旧。至于《春秋》,虽称孔子作之,其实皆鲁史旧文。所谓‘笔’者,笔其书;所谓‘削’者,削其繁,是有减无增。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唯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后,繁文益盛,天下益乱。始皇焚书得罪,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经》。若当时志在明道,其诸反经叛理之说,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删述之意。自秦、汉以降,文又日盛,若欲尽去之,断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录其近是者而表章之,则其诸怪悖之说,亦宜渐渐自废。不知文中子当时拟经之意如何?某切深有取于其事,以为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有以启之。”

【译文】

徐爱请先生比较一下王通和韩愈两个人。

先生说:“韩愈是文人中的英才,王通是一位贤能大儒。后人仅仅因为文章诗词的缘故,就十分推崇韩愈,其实韩愈比王通差得远。”

徐爱问道:“为什么王通有模拟经书的错误?”

先生说:“拟经之事恐怕也不能全部否定,你先说说后代儒者写作的东西与拟经比起来怎么样?”

徐爱说:“后世儒者的编著不是没有求名之意,但明道是最终目的。而模拟经书完全是为了求名。”

先生说:“著书讲经以阐明圣道,仿效的又是什么呢?”

徐爱说:“仿效孔子删改《六经》,以阐明圣道。”

先生说:“既然如此,模拟经书不就是仿效孔子吗?”

徐爱说:“编著须对道有所发明阐释,模拟经书仿佛只是仿照经书的形式,大概于明道无补。”

先生说:“你所谓的明道,是指返璞归真,使道在平常生活中落实呢?还是指华而不实,借此哗众取宠呢?天下纷乱,主要是因为重虚文、轻实行。假如道明于天下了,那么《六经》不必著述。删节编著《六经》,孔子是不得已而为之呀。自从伏羲演卦,到文公、周公,其中论《易》的如《连山》《归藏》等著述纷纭繁复,种类数不胜数,《易》道因此乱作一团。孔子发现天下一天天盛行文饰之风,认为如此延伸只会目无纲纪,所以效法文王、周公关于《易》的论述,觉着只有他们的主张才把握了《易》的宗旨。于是那些纷纷扰扰的学说都废掉了,天下关于易经的说法开始归一。《诗》《书》《礼》《乐》《春秋》也是这样。《尚书》自《典》《谟》之后,《诗经》自《周南》《召南》之后,如《九丘》《八索》,许多淫邪妖冶之句,达成百上千篇。《礼》《乐》名义下的物数,到这时也是不可胜数,孔子都删节削减,然后编著归正,自此其他说法才终止。在《书》《诗》《礼》《乐》之中,孔子何尝加过一句多余的话呢?现今《礼记》中的解释之词,大多是后来的儒生自己牵强附会硬凑的,不再是孔子当时所编著的原本了。至于《春秋》虽然大家也说是孔子编著了,实际上是鲁国的旧史旧文,人们说孔子写,其实写的就是旧史旧文,人们说孔子削减过,其实就是把繁杂的东西削减掉了,是有减而无增。孔子编著《六经》,是害怕繁杂的文章搅乱了天下,所以只要简易些,使天下人从此务必去掉华丽的文饰而追求文章的实质内容,并不是以文教导人们。春秋之后,繁文更加多了,天下更加混乱了,秦始皇焚书得罪天下,是因为他出于一己之私意,加上又焚了《六经》,如果当时他志向只在于明道的话,把那些反经叛理的书全焚烧掉,这也正暗合了孔子删节削减再编著的意思。《春秋》之后,繁文日益盛行,天下一团漆黑。秦始皇焚毁经书得罪了天下士人,是出于私心,更不该焚毁《六经》。秦始皇当时若志在明道,把那些背经叛道的书全拿来烧掉,那么正暗合了孔子删改《六经》的本意。从秦汉以来,文辞华丽的风气又一天天兴盛起来了,要想彻底废止根本不可能了。只得效仿孔子的做法,对那些与《六经》的阐释相接近的进行宣传表彰,那么其他的怪理悖论也就慢慢消失了。我不知道文中子王通当初模拟经书是何意图,但我体会到他的做法有可取之处。我认为,即便圣人重生,也是不会否认这种观点的。天下之所以混乱不堪,是因为华丽的文饰兴盛,而求实之风衰败。人们各抒己见,争奇斗异,以迷惑世俗取得功名,这只会混淆人们的视听,蒙蔽世人的耳目,使天下人崇尚华丽,争相追求文饰,以求在社会上出名,而不再懂得还有崇尚真实、返璞归真的切行。这些都是那些著书立说的人所导致的。”

这场对话篇幅很长,师徒从对韩愈和王通的评价开始,起先并未说明什么大道理。但由此过渡到上文所说的“心即是理”,理明则心正。那么如何才能明这个“理”(道)呢?于是,王守仁借由对王、韩二人的评判,进一步阐明“理”是心之本体,“文”是显现于外的形体,用文辞教化天下,必然使人舍本逐末,忘却天理,失去本心。

同类推荐
  • 伦理学概论

    伦理学概论

    本书作者以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研究思路为逻辑依据, 从人性问题开始探讨伦理学何以必要和何以可能的问题, 在经过对道德起源、道德本质和道德修养等诸问题的探讨之后, 以理想人格的塑造作为理论的逻辑归宿, 其理论显示了相当的完整性与独创性。
  • 道德情操论(经典超译本)

    道德情操论(经典超译本)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出版的第一本主要着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
  •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思维水平发展的龙头代表,明确指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在哲学体系中的客观地位。这是建立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根基,也是掌握辩证方法的控制原点。
  • 军事战争的智慧

    军事战争的智慧

    精彩的哲理故事如一丝丝火苗,点亮心灵睿智之灯;如一把金钥匙,开启智慧宝库之门。早一天领悟,早一天走向成功;早一天领悟,早一天拥有幸福。阅读本书,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智慧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从《菜根谭》中体现出的有时孤高无为、有时又乐观进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作者激烈的内心冲突。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其旨。读《菜根谭》,思人间事,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自它一问世,便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成功者读它,失意者读它,孤傲者读它,平凡者读它,生意人读它,居官者读它,就连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习。
热门推荐
  • 萌妻来袭,上校大人请节制

    萌妻来袭,上校大人请节制

    “凌哥哥,他们说我配不上你!”夏锦瑟睁着水汪汪的眼眸无辜而委屈的看着面前俊美如神祗的男子,声音软软的控诉。“谁说的?”“凌哥哥,锦儿真的很差劲吗?”伸手将面前的可人儿紧紧的抱在怀中,力道之重似要把她嵌入骨血一般,轻叹一声,“锦儿,你这小脑袋到底在胡思乱想些什么?难道昨晚的惩罚还不够吗!嗯?”男子故意拉长的尾音让她的小身子狠狠一颤,小脸绯红,水眸瞪着男子,“凌哥哥,你流氓!”“锦儿,我还可以更流氓,要不我们现在就去体验一下!”说完便将怀中人儿打横抱起……她是家世显赫,背景惊人的豪门公主,出生便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烂漫樱花中,惊鸿一瞥,他对她情根深种,从此宠妻无下限!
  • 重生之都市帝星

    重生之都市帝星

    他,灵天域巅峰强者.但即便他的实力足以威胁各个宗门,却依旧被各大宗门联手袭杀。生命终止时,他引爆异火与敌人同归于尽,却没想到意外重生都市。这是天意?还是巧合?一个个谜团,如雾般向他袭来。龙魂?帝星?他的命运将如何?为红颜,世俗界,风起云涌,为兄弟,古武界,血雨腥风!那么大时代来临,封印破碎,他又该何去何从?那么我便做这世界的守护者,入侵,踏足者,杀无赦!
  • 胖子都是潜力股

    胖子都是潜力股

    没有人知道女神卸妆后的容颜,也没有人知道胖子减肥后的相貌,每个人都期盼着蜕变,此书记述了女主成为白天鹅的故事,阐述了童话不仅仅存在于童话里。(还存在于小说里)
  • 边缘三人行

    边缘三人行

    文善是一名家庭主妇,受制于传统家庭主妇生活,在没有爱的婚姻中苟且偷生,内心却在渴望疯狂的爱情生活。仲夏的一天,她在网上遇见一位和她一样爱好文学创作的老师秦逸阳,从此开始她疯狂执着的同城之恋,文善的丈夫文建龙是某派出所所长,沉迷于酒色和权利,为天幻娱乐城等其他卖淫场所充当保护伞,最后因受贿、渎职罪锒铛入狱,在送往监狱途中,出车祸导致下半身残疾…
  • 魔皇溺宠,倾城逆天妃

    魔皇溺宠,倾城逆天妃

    她,现代金牌特工,意外穿越到异世,强势复仇,势要在另一个世界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他,魔界至尊,沉睡万年,意外被她唤醒。神魔两界开战。他的醒来也只为护她安全。
  • 风留人不归

    风留人不归

    路风曾经说过自己不算是正经人。即使他是好学生。苏以也说过她是流氓。连好学生都算不上。只是自己成绩比较好。天造地设,通俗一点,就是,天王盖地虎,小鸡炖蘑菇。
  • 你的爱情我的青春

    你的爱情我的青春

    你还记得你青春时的模样么?还记得隔壁班暗恋的男生么?是杭怡的真情更动人,还是何秋欣的笑意更有用意呢。青春的故事是谁也说不清的,因为她虽然不完美,却真实。她没有告诉我们真善美,但一样是如此的是人陶醉。
  • 作者太懒了

    作者太懒了

    这个女孩被遗弃在海滩刚好黄氏集团的夫妇在那散步听到并带回了家把她当作自己女儿抚养。长大后的她,说话损人利己每次损人损到底损到你无话可说
  • 第一个爱人之我的酒鬼男友

    第一个爱人之我的酒鬼男友

    这是一本关于初恋的那点破事,没有传说中的总裁,只是简单的小生活。她是一个被父母宠溺的孩子。他是个不被父母看好的孩子,当两个人走在一起又会闹出什么样的笑话呢,在经历成长的曲折过后他们是否能还能够坚持的走下去,让我们一起来期待吧。尹志龙看着别人卿卿我我的,暗自咽了咽口水,他也想这样对她,低下头看着秦小小也正在偷偷地看着别人,看着她一副好奇的样子,忍不住的让他心动,握了握手拉着秦小小的手快速的来到凉亭边上,还没有等秦小小反应过来,一把拉她入怀里,低下头捕捉她的红唇,第一感觉还是和第一次一样,视乎永远都是第一次,不过这一次他熟悉了,轻车熟路的
  • 白金帝国:英国皇室

    白金帝国:英国皇室

    韩炯、姜静所著的英国皇室选择欧洲和亚洲具有典型性的几个皇室家族作为主要故事,以历史文献资料为素材,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系统挖掘、整理,以家族历史为主要剧情,以皇族重要人物为主角,由历史学家担当编剧和导演,来表演几出皇族历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