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32300000006

第6章 践行:积极实践

【原典】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释】

孔子说:“中庸之道大概不能实行了吧!”

1中庸不是用来研究的

中庸之道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又是一种现实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庸之道上达于天,下至于地。它发端于浅显的知识,推究到事物的深奥精妙之处,昭然于天地万物之间。

学《中庸》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中庸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赞叹随喜,但只当做学术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行实践。第二,虽有所实践,却不明中庸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等习气发露的时候,却随它奔腾流浪,并不去回顾。第三,认真学中庸,知见很正,却又苦于摸不着一个下手处,虽能将《中庸》倒背如流,但终觉得左不是右不是,找不到一条出路来。

我们根据上述几种情况,来做一下分析,第一种人是由于不知实践的重要,第二种人是由于不明实践的宗旨,第三种人是由于不详实践的方法。因此,学中庸的很多,而实践的较少,至于从实践而明悟心性的就更少了。

学习中庸,原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有的诵读礼拜,有的广修供养,有的精守戒律,有的行脚参访。这样孜孜学习,究竟为了些什么?假使宗旨不明,必然会含糊笼统,劳而少益,日久或许自己也会不知其所以然了。这样,虽然在学《中庸》,却很难得到实益,如同在暗室之中,虽想打扫尘垢,清理积物,却苦于无从下手。

《中庸》三十三章,虽字数不多,却博大精深,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而能指导实践的。没有实践就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只能盲目地实践。学《中庸》的目的,并不是教人只做纯理论的探讨,其着重点在于由对理论的领悟而贯彻到躬行实践中去。学《中庸》得益的大小,完全要看实践程度的深浅。只有真实履践,才能亲自证实《中庸》理论的正确、科学和教益;也只有脚踏实地,依中庸之道不断熏习,才能逐渐断除主观虚构的妄执,证到客观究竟的实性!因此,中庸实际上就是个实践问题。况且能行得一分,才真能解得一分,这样理论和实践互相资助,互相影响,便成为《中庸》行解相应、理事不二的统一观。

实践中庸,应该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由依道修习,要在一切时、一切处遵循中庸之道,行行重行行,深入又深入,不能时续时断,不能一曝十寒,也就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样才能彻证真理。这是学中庸的具体内容,也是学中庸的根本宗旨!

2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既然孔子提倡的是中庸之道,那么,孔子为什么说中庸之道大概不能实行了呢?

这是孔子再度发出的感叹,强调这不是个口号或理想,而在于实践。由于人们不明白中庸之道的意义,不从自己身边做起而使言行有失节度,孔子期望君子可以努力地去做。

圣人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中庸”这个道理是实用的,不是让你用来研究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实际上,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为了使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领悟其中的道理。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尽快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使学到的东西真正有用。

明代的大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很小就爱上了医学和药学。他读了《本草经》以及许多医药典籍。他总是那样刻苦认真,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夹着几本书,到房门外埋头苦读,白天帮着父亲给病人治病,晚上又苦读到深夜。

有一次,李时珍问他父亲:

“书上说,白花蛇肚皮下面有二十四块斜方形的花纹,是真的吗?”

他父亲回答道:“我们蕲州有的是白花蛇。你到凤凰山抓一条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他父亲李月池是个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生。儿子的问话他本来张口就可以直接回答,但为了养成儿子躬身实践的习惯,并没有直接告诉他。

李时珍觉得父亲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一个人爬到凤凰山上,捉到了一条白花蛇,翻过来一看,肚皮下面果然有二十四块斜方形花纹。从这件事上,李时珍受到很大启发。后来在编写《本草纲目》时,他一方面继续“博览群书”,一方面“拜访四方”,不仅民间医生、药农是他拜访的对象,就连老农、渔夫、樵夫、猎人,都成了他的好老师。凡能亲自验证的,他总是自己采标本,反复研究,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一一验证,然后得出结论,写进他的书稿里。

为了获得真知,他踏遍了湖广一带的原野山谷,还到过江西的庐山和江苏的茅山、牛首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许多盛产药材的地方。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从书本上看到的正确结论,他记得更加牢固了;书本上论述不完整的地方,在他的新著中论述得更加准确了;书本上错误的东西,在他的新著中都得到了纠正。例如在旧的医药典中,把葳蕤和女萎这两种不同的植物,当成了一个东西;而像南星草和虎掌,本来是一种植物,却又当成两种药物来介绍。诸如此类的错误,经过李时珍的实地考察,发现和纠正了不少。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什么至今被我们视为最珍贵的医学遗产,并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许多译本,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就是因为,李时珍不仅刻苦地阅读了八百多种医药书籍,有了极为渊博的药物知识基础;更可贵的是,在他的著述中,绝不人云亦云,而是努力深入实际,从而将获得的真知写了进去。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非凡的成就,不在实践中学习,是不可能的。

3学以致用方显真智慧

孔子很重视学以致用,在《论语·子路第十三》中,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却办不了;派他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地去谈判交涉,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中庸之道不是用来研究的,也不是用来背诵的,如果读死书,盲目地把中庸的“仁”、“诚”在现实中生搬硬套,其结果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宋襄公本想当霸主,却没想到在诸侯大会上被楚国捉了去,亏得公子目夷设法营救,才把他迎回宋国重登君位。宋襄公回国后十分气愤,可又不敢去惹楚国,就想去攻打郑国,因为郑国在诸侯大会上曾首先倡议让楚国当盟主。虽然公子目夷以及一帮大臣不同意宋襄公攻打郑国,但他还是一意孤行,带兵出发了。

郑国立刻向楚国求救,楚王就取围魏救赵之法,派成得臣和门勃率兵直接攻打宋国,这样,宋襄公就不得不回师救宋。宋、楚两军在泓水相遇,隔河相望。公子目夷等人认为,楚军兵势强盛,宋军不必去硬碰,况且楚人无非是为了救郑,既然宋军已经撤回,这仗就更不必打了。宋襄公却认为楚人是蛮夷之族,兵力有余,仁义不足,蛮兵是敌不过仁义之师的。于是,他命人在大旗上绣出了“仁义”两个大字,妄图以“仁义”打倒武力。宋襄公生搬硬套,心里似乎有了降魔的法宝,但蛮夷之人不懂中原的文明,居然没被吓倒,反在大白天大摇大摆地渡过河来。

公子目夷对宋襄公说:“楚人白日渡河,是没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正好趁他们既骄傲又未渡完河的时候出击,一定能获得胜利。”宋襄公已迂腐到了家,他认为既是“仁义”之师,就不该投机取巧,击半渡之师,那会给“仁义”之师丢面子的。就这样,宋军失去了进击的绝佳机会。

等楚军渡完河,尚未完全列好队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及时向宋襄公提出建议,要求趁楚军列队未完出击,亦可获胜。宋襄公却认为考验他的时候到了,如能坚持到底,就是真正的“仁义”之师。宋襄公骂公子目夷道:“你真是个不懂道义的人,别人尚未列好队,怎么能打他们呢?”

楚军列队完毕,立即发动进攻,宋军无法抵挡,只好败退。公子目夷等人拼死保护宋襄公,可他还是受了几处伤,腿上还中了一箭。公子目夷责备他大搞“仁义”之师,他还毫不悔悟地说:“打仗就要以德服人,比如说,看见受伤的人,就不要再去伤害他了;看见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要再去俘虏他了。”

爱护百姓,增加国力,加强军备,就可不战而胜,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真理,也是《中庸》所提倡的。但如果生搬硬套,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那不仅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还会给自己增添麻烦。

西汉王朝最主要的社会积弊便是地主豪强势力发展,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广大农民破产流亡。早在宣帝末年,胶东、渤海等地的破产农民,不断举行暴动,连宣帝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当时“民多贫,盗贼不止”。

宣帝以后,元帝柔仁好儒。他所好之儒,基本上是孔子所提倡的以“宽柔仁厚”为主要特征的儒学。汉自武帝以来,虽然重儒,但实际上是王霸兼施。元帝即位后,“征用儒生,委之以政”,儒生贡禹、薛广德、韦贤、匡衡相继为相。元帝为政,动辄引证《诗经》等儒典,迂腐地推行“纯儒政治”。应该说元帝一朝确实是实行了不少爱民的“仁政”。但是他却生搬硬套,以“不与民争利”为名,放弃了对豪强地主进行打击、限制的政策,实行所谓的“宽政”。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兼并越发不可遏制,吏治腐败等社会积弊也随之恶性发展。

元帝认为宦官少骨肉之亲,无婚姻之家,最可信可靠,因而尤其信任宦官中书弘恭、仆射石显。当时辅政大臣前将军萧望之在政治、军事方面颇有见地。他认为,中书参与国家大政,应选用贤明,不宜任用刑余的宦官,所以奏请元帝使用士人。弘、石二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盗弄权柄,遂与外戚史高内外勾结,排挤、陷害萧望之等重臣。元帝迂腐昏昧,屡中弘恭、石显圈套,迫使萧望之自杀,与萧望之共同辅政的周堪、刘更生等加罪免为庶人。不久,弘恭病死,石显专权,国家陷入混乱之中。

同类推荐
  • 让你的斗篷镶满星辰:跟雪莱学成功学

    让你的斗篷镶满星辰:跟雪莱学成功学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成功都需要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希望。不管际遇如何,不相信自己的未来会更好,不去为自己的人生打拼,则基本与成功无缘。雪莱的诗句有禅思,而本册书将精选出雪莱赞美希望、赞美新生的诗句,管中窥豹,使读者能够在诗意的语言中获得振奋的力量,实现自我激励。当你掌握了这些,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之时,内心就不会被一时的逆境所打垮,而是在品味雪莱的诗句中,用哲学从源头解决问题,锤炼自己,让自己变得比以前更自信、更乐观、更强大!
  •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一部视角独特的阳明心学入门读物,继《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后又一明史随笔佳作。本书选取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六个时刻:身陷诏狱、龙场悟道、赣南剿匪、智擒宁王、狙击皇帝、天泉证道,通过对当时复杂局势的深入解读,以及王阳明心路历程的细腻剖析,阐述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和发展历程。
  • 魏晋玄学会要

    魏晋玄学会要

    本书采用传统史书会要(主题)的体例,对存世的魏晋玄学史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搜集、归类和整理,这些史料见于正史、文集、笔记等各类文献中,经过作者长时期地收集和整理,本书成为魏晋玄学文献的渊薮,为研究者和读者了解魏晋玄学的面貌提供了方便,因而具有显著的学术意义。
  • 读哲学

    读哲学

    本书是解读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经典力作,内容涵盖中外著名哲学大师的传世力作,所传达的哲学思想和指导意义可谓是最权威、最丰富的。书中以国内外众多哲学家的著作为主,深入分析人性、生活、事业、社会等几方面的意义与精神,本书虽讲哲学,但并不枯燥乏味,书中语言生动质朴,逻辑性极强,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其中的理论指导意义是通俗易懂,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的。本书可谓是集众家哲学理论为一身,读者每天阅读一篇,久而久之必能获益匪浅。
  •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跟黑格尔学人生哲学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跟黑格尔学人生哲学

    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剖析透彻,逻辑清晰,论证翔实,旨在采撷黑格尔哲学中关于人生探索的思想精粹。本书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论述力求深入浅出,结合各种小故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得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避免晦涩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增强图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让读者对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有全面的了解,给读者以生活中的智慧和哲学上的启迪,让先贤的智慧成为照耀我们前行的灯光。
热门推荐
  • 重剑吴疯

    重剑吴疯

    没有剑,就什么都没有。但只有剑,就拥有一切。老疯子重伤归来,复仇成了他必完之愿,手持一柄冰妖神剑,再走一次强者之路。小疯子初出牛犊,变强是他从小之梦想,身骑一只逐风青鸾,踏上神州最强之行。
  • 重生农女修仙

    重生农女修仙

    重生之后拥有了绝佳天赋,前世身为渣渣的安息表示,让天赋来得更强一点吧!安息一直以来想要的都只是平平安安简简单单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安息表示,既然不让她平静那就让她把这池水搅得更乱一点吧他年少曾做过一个梦,梦里有一个人在桃树下笑得温柔,让他第一次懂了岁月静好他曾走过三国每寸土地,只为寻找梦中那一抹笑颜,然后和她一起读懂白头偕老那一年树下笑魇如花,是他心中那一点朱砂。
  • 九魔引月

    九魔引月

    黯淡的光芒将天空的紫月束缚,雷电划破天幕……掌灭世邪剑,承鸣凰之脉,一代人魔,君临天下。持剑清世,剑断人亡却仿佛早已注定,没人能脱出的命运……这个世界的命运早已注定,我看到了你呢?——紫月
  • 秦时明月之随身系统

    秦时明月之随身系统

    系统在手,天下就有,美人在怀,颠鸾倒凤,醒时,灯火阑珊处,天下终究大统。
  • 从身无分文混到东莞年薪百万

    从身无分文混到东莞年薪百万

    从身无分文到年薪百万的真实经历,真实的记录了在东莞发家的经历!
  • 杂七杂八

    杂七杂八

    只是在这里记录下那些旧时光。可能不会有人看的吧。
  • 极品穷小子

    极品穷小子

    三年前,我能名动京华,搅动苍穹,赢得伊人倾心。三年后,我依旧王者归来,睥睨天下,闹得满城风雨。你,又能奈我何?猫仔新书发布,求收藏求支持。穷小子书迷群:169422389关注最新更新,与猫仔互动来吧~
  • 王妃套路深

    王妃套路深

    宅女穿越成贵女?慌!未婚半夜翻墙见?浪!相公颜好惹桃花?自然是在红红火火恍恍惚惚之时赶出去了。自个老爹精♂力旺盛留下十个兄弟姐妹,姐妹各个想随嫁?来者不拒!云阑:诚然这次迷之穿越很有趣但是没有B站和阿绫我几乎要窒息了。宋却:阑儿,你有我还不够吗?云言:你我都是嫡女,不过几分钟的区别你便何物都是好的,凭什么?云倚:我知道我永斗不过你,我不过是想试着争取罢了。
  • 天才无双:妖孽王妃么么哒

    天才无双:妖孽王妃么么哒

    白若漓,白家大小姐。天赋异禀,容颜绝色。因小时一场高烧,而昏迷不醒。二十一世纪的白若漓,为了躲避父亲的追杀,掉下了万丈悬崖。可却没人知道白若漓有三重人格,一面高贵冷艳,一面热情如火,一面呆萌如白纸。一朝穿越,成了备受家人宠爱的大小姐,万人追捧,桃花朵朵开。王爷vs大小姐,一见钟情的戏码再次重演。看二人擦出爱的火花!“娘子,不要那么高冷嘛,我不素故意的啦!”“滚!”“娘子,你这么热情似火,我承受不住呀!”“滚!”“娘子,这是不对滴!你有相公了,不能再这样招花拈草的!听到没?”“听到了-_-”
  • 万道灵体

    万道灵体

    相传,混沌初开之时,曾有一则神秘的天地预言:“万道融合,天体诞生,际时天地逆转,乾坤颠倒,斗转星移……!道灵诞生之时,灾难笼罩之际,重生或毁灭,一切由灵身”!这是一则沉寂了万亿年的神秘预言,在万物生灵的记忆中已逐渐的逝去,可是天地预言总有成真的那一刻,在这个经历大战而变得残破不堪的世界,预言成真的那一刻又会发生怎样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