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ano
1
圣诞节早上,我晕沉沉的被闹钟叫醒。窗外阴天,巴黎的阴雨天气平常到我都不好意思老提了。简单洗漱后,我喝一杯豆浆就出发去euroline的巴士站。半路上被冷风吹得才发现帽子跟围巾都忘带。
巴士站在地铁3号线的终点,到达时距离出发时间只剩15分钟。我办了chick-in赶紧去找停靠点,司机在我放行李时反反复复用英语跟法语确认,是布鲁塞尔?
我坐在倒数第二排左边靠窗位,车准时出发,可车上的时钟却多显示了一个钟头。我以为法国跟比利时有时差,后来晓得只是司机忘记调回冬令时。
我打了几个电话同朋友致节日问候,等会要出了边境就要漫游费。挂完后车已经上高速了,外头是郊区工业区的萧瑟景色。矮旧的大厂房,歪斜的电线杆,苍白色调,朦朦胧胧,有雾。我后排坐着一家印度人,一对约40岁的夫妻及两个女儿。小女儿手背上用棕色颜料画了很漂亮的花纹。
我有点乏,昨晚平安夜聚餐,被一群不认识的朋友的朋友灌了很多酒,有香槟,红酒,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果酒。加上午饭没吃,身上仅带了一个苹果,一块小面包跟一瓶矿泉水。每次旅行,我都会尽量让自己保持饥饿的状态,特别是长时间旅途。一是不喜欢在途中找厕所,二,吃太饱总是容易让我脑袋犯迷糊。
我塞上耳机听《空气人偶》的原声带,带上眼罩休息。这张碟我听了三年,最近才发现原来第五首跟第九首有轻轻的烟火声。咻,噗嚓,充满夏天的气味。那俩小女孩一直来回地跑,不时蹭到我的肩膀,迷迷糊糊也不知道是否睡着了。等摘下眼罩,看时间大概此时车已行驶了近一小时半。我不清楚是否已离开巴黎到达比利时边境。因为沿途的路标,广告牌上还是法语(比利时也使用法语)。后面的小女孩们歪歪斜斜的靠着父母睡着了。可窗外的景色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准确来说,连季节都不太一样。外头看起来就是春天的景象。
我贴着窗户往外看,想找出是冬天的任何线索:无限接近透明的蓝天上轻快漂浮着几片云,远方是高低不一的树林和一些矮小的村庄(及其中的尖顶小教堂)在慢慢移动,近处的田野里长满了绿油油的植物,不知道是野草还是幼苗。非常非常绿,ps绿,专色绿,生命力绿。
这之前,以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我是不会相信深冬的欧洲会有这样的景色。旅行的意义之一,应该就是懂得,在真实的世界面前,总有些体会超出你所深信的常识之外。
我猜大概季节也是有生命力的。它在郊外比在城市里有活力多了。那些从天上撒下的种子,在人为的水泥地上就是成长不起来。
到达布鲁塞尔北站已是傍晚,感觉温度比巴黎要冷一点。我根据地图花了近40分钟找到了预定的民宿。第一印象是布鲁塞尔人很热情。我在地铁站询问哪儿买票时,一个可爱的女孩说不用买,我想今晚查票员是休息的,并认真的帮我写清楚从这到目的地总共几站,站名叫什么。出了站口,见我在看地图,一个很nice的小哥过来问是否需要帮忙。他说他在等他女朋友来,不知道为什么电话打不通了。后来知道,原来Brusselaars这词本身就意为热情,富有幽默感的人。
我租的民房是栋公寓的一层。半复式设计,洗手间在底下,需要从小小的环形木质楼梯走下去。房间厨房都在上头,房间巨大的落地窗外还有个小院子。厨房挂着的小黑板上,房东写着,BO,欢迎你,冰箱的食物可以随便吃。我不好意思就在附近的披萨店吃了晚饭。这儿的披萨也蛮有意思的,像个一个巨人的鞋垫。从上至下铺着不同的食材,有鸡蛋,牛肉,蘑菇等,配有一份蔬菜沙拉。吃完我就慢悠悠的走回去,路灯昏黄,沿途没几家店开门,冷冷清清的。到家后洗了个澡,睡觉前坐在床上看了会dvd,是李安的《卧虎藏龙》。
凌晨2点时迷迷糊糊醒来。醒来瞬间忽然不知道自己在哪:这不是酒店,也不是自己租在巴黎的小车库。对面电视上,电影已经播完,回到片头点播的画面:周润发轻跳起飞,与年轻的章子怡在竹林对峙着。在这个陌生的欧式房间,在这梦与现实界限模糊的时间点里,看见这中国电影居然有点伤心。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中国剑士,醒来时发现自己手无寸铁的站在了陌生的欧洲斗兽场上,一下子特别软弱无助。
我一个人在国外生活快5年了,一切真挺好的。每天学习做饭,工作跑步,一天就过去了。周末出去走走,拍拍照,看几场电影,一个月又过去了。一定要说有什么变化的,性格算是变的越来越内敛。偶尔想跟朋友说话,可国内却常常是凌晨深夜。所以现在不太习惯去分享自己的情绪,总是自己消化。也因这种先入为主的寂寞感,后几日当我走在布鲁塞尔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多热闹多喧嚣都觉得内心有点冷清。
2
次日我买了张一日票,随便上了辆电车。见谁张的面善就逮谁问,你知道市中心在哪么?我是第一次来这里,这里有哪些有意思的地方呢?请问你有什么推荐的本地餐馆么?
是的,来之前我并没有做任何攻略,不知道为什么说法语的地区总是让我很安心。
就这样冒冒失失开始了城市探险。
布鲁塞尔作为一个首都,多少显得有点冷漠。这也跟城市的建筑多为灰白色的佛拉芒风格有关吧。但因这城市很小,城区集中,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天生的疏离感。从地图上看,布鲁塞尔呈五角形,上城主要是老城区,艺术文化区主要分布于此,下城区是商业开发区。
这个城市的车站名很特别,一会是法语,一会是英语,一会又是荷兰语。乘地铁到PAC站,往坡下走就是圣米歇尔大教堂。这个教堂建于1047年,近千年的历史。虽是哥特市风格但设计师却省去了复杂的装饰,仅保持设计本身的线条性。整个教堂呈灰白色,看着非常高贵优雅(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冷漠感),与对面不远处同样哥特式的市政厅大楼互相辉映。
从教堂往布鲁塞尔大广场走,沿途是圣诞集市。集市上卖的东西跟法国的基本大同小异,一些装饰品或者糕点酒水。不过布鲁塞尔的华夫饼跟巧克力非常有名,路过一家甜品店时被拥有几十款逼真的华夫饼模型的橱窗吸引住,忍不住进去吃。热乎乎刚出炉的花夫饼上堆着新鲜的水果,然后浇上白巧克力酱。用中华小当家的口气来说就是,这味道,这口感,多么细致而高雅……这美食的交响乐……这个城市还有一个连锁面包店叫panos,我想,有一天我也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店。专卖自己第二喜欢的东西。
第一喜欢的?当然舍不得卖。
再往里走是布鲁塞尔大广场。布鲁塞尔大广场曾被雨果称为欧洲最美的广场,四周都是中世纪时期的建筑,有旧皇宫、旧税务局、阿留申教堂等经典之作。中间的市政厅大楼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座不对称的哥特式建筑。大门不在正中,左右门也不一样,左右关系呈四六分。据说是粗心的设计师画错图纸比例,等发现为时已晚,只能将错就错了。
广场往左走5分钟左右,就是布鲁塞尔的标志——撒尿小童雕像。隔着铁栅栏,人山人海的游客挤在那拍照。可能是因为冬天,它身上穿着一件白色线衣并带着一顶线帽。这雕塑真的很小很小,目测就40厘米高,连一旁巧克力店里头的仿制品都比它大。好像所有的艺术品都如此,赝品总比真迹大,比如梵高的向日葵。特别是蒙娜丽莎,它本身是一份非常小的油画。
因为看了天气预报,知道明天要下雪,回去前提早在超市买了明日午餐的食材。街角有三个音乐人在街头弹奏古典音乐。两个大提琴一个小提琴,都非常厉害,完全就是音乐厅级的表演。后来又遇见过几个街头表演者,感觉基本都比法国的卖艺者专业。
说起法国的街头表演者,比起专业性,他们似乎更在意趣味性跟气氛性。法国的街头艺术家非常多,法国设有有艺术家资格考试,考试过了就可以拿到街头卖艺资格。但我怀疑很多卖艺者都没有。特别是在车厢卖艺的各色音乐人,某些时刻由于拥挤,不得不面对面一个你完全不喜欢的表演时,真的很尴尬。不给钱不好意思,毕竟欣赏了人家的表演。给了又觉得被强行消费……
3
第三日清晨醒来时,一开始窗外只是下雨。慢慢的,雨中开始夹着白绒球落下来,又少又小,一落在湿漉漉的地面上立马融化消失。等我煮好意面端出来时,小院子的墙头及草坪上已铺了淡淡一层白。院子外有几棵墨绿的大松树,周遭房子基本都是红瓦灰墙,头上顶着大小不一的烟囱。隔着落地窗看,世界像一颗巨大的雪景球。我又泡了杯红茶,坐在那看着雪慢慢变大,又渐渐转小。这种感觉很奇妙。在一个陌生人的家里,我自己做了一顿饭,欣赏着一个陌生的城市的第一场雪。在安静这个午后,似乎可以听到这个城市的呼吸和心跳。看着它在渐渐发困,打鼾,沉睡下去。
我乘坐车随便到了一个有小广场的地方,然后下车。天快要黑了,雪也还没停。小广场中央搭了好几个帐篷,最中央的那个帐篷非常大,红白相间的顶棚,入口处有一个巨大的小丑的脸,一旁广告栏四周的黄灯来回跑步。非常安静,今晚应该没有演出。我沿着河畔向上走,兜兜转转来到一个纪念碑下面,碑下面有个火盆,在风雪中还燃烧着。我的手套根鞋子都浸湿了,我找了一间咖啡馆要了杯热红酒,然后把手套外衣靠在暖气旁边烤。
当我们到达一个模式地方,并不一是一定要把所有景点都走马灯参观一遍。收起地图,在大街小巷上走走,去当地市场可以买一些新鲜的特色蔬果。有时间的话,找个小店坐下喝一杯,发呆一个下午,观察其他人的生活状态,也有很意思。
离开的那天雪停了。一出门就发现外面的世界变的温柔起来。这是我来到这里后的第一个晴天。公园的椅子,雕像跟树梢上都还残留着一点雪,反着白光的湖面上来来回回有水鸟在飞着。而马路两侧原先看似冷漠的建筑在盖上一层雪后看起来就像一个圣诞蛋糕,迷人可口。
我想,布鲁塞尔是属于冬天的,只有雪才能烘托出她的可爱。就像一个不爱笑的女子,在披上白色婚纱后才显出她得羞涩姿态。可当我才开始明白她的温柔时,我却要离开了。
像一个来不及,只能错过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