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87300000003

第3章

年轻的竺可桢决心以教育救国,从武昌到南京,10年高校教坛耕耘,中国从此开始培养勘破大自然奥秘的气象专门人才。他领导的气象研究所成立后,经过又一个10年,中国现代气象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1.执教10年

竺可桢留学8年归来,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故国山河。尽管历史已经进入了20世纪初叶,世界各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仍迈着迟滞的脚步,科学技术更是远远落在西方列强的后面。

在故乡绍兴,竺可桢看到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各种庙宇却随处可见,香烟缭绕。他还从当时的报纸上看到这样荒唐可笑的事情:那一年,湖南省久旱无雨,到了7月份,旱情更加严重。省政府的要员亲自出面,让人把两个泥菩萨从城外抬进省城长沙市,供在玉泉山。可是,天气仍然毫无下雨的迹象。于是,他们又想出新的方法,从药店里弄来老虎的骨头,用绳子拴着,投进城外的深潭,据说这样可以使深居潭水中的龙王与猛虎相斗,龙虎斗的结果会导致兴云布雨。这一招当然不见效,结果,省政府办公的大院里,搭起了大戏台,日夜不停地吹吹打打,以祈求老天爷降福赐雨。

这一切强烈地撞击着竺可桢的心灵,在科学之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只能是愚昧和黑暗占统治地位。

当时,向竺可桢发出聘书的有上海海关、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其中,海关的薪俸最高。但是,中国海关从清朝即为外国列强所把持,严重损害着中国主权。他们在沿海设置了气象网,窃取中国气象情报。竺可桢日思夜想的是夺回气象主权,怎么能为了高薪去海关效力?他想,只有为国家多培养人才,才可以挽救国家。他决定去高校任教。

回到阔别8年的故里,竺可桢拜望了亲友、师长,祭悼了父母的亡灵。家里的许多事情需要他一一承担,父母的坟址低洼潮湿,等待他尽快迁移;亡兄的遗孤待抚,寡嫂居无定所……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情!竺可桢没有一味地感伤叹息,安排好家事,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走上了高校讲台。

1919年,竺可桢应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前身)的聘请,到该校教授地理学和气象学。

1920年,竺可桢又受聘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前身)执教。

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建,改校名为东南大学。在竺可桢的倡议下,东南大学成立了地学系,并由竺可桢出任系主任。这是我国大学中设立的第一个地学系。地学系下设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专业,其中的气象专业也是我国大学的第一个气象专业。中国从此开始了自己培养气象专门人才的历史。我国有建树的老一辈气象学家中,许多人都是竺可桢这时期的学生。

竺可桢讲授的课程有:地学通论、气象学、世界地理。

《气象学》是竺可桢自己编写的教材,他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们认识空气的由来;认识不同高度的空气成分,认识温度、气压,云雾霜雪,雷雨、冰雹,风、风暴与台风……安静的课堂上,竺可桢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把复杂的气象学知识“润物细无声”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们跟随着他,在神奇的气象空间出入,探悉风云变幻的无穷奥秘。

《地理学》、《气象学》都属于应用型的学科。竺可桢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野外实习是地学系各科必修的课程。

那是个星汉灿烂的夏夜,东南大学的操场上围坐着许多地学系年轻的学生。这是竺可桢召开的露天学术研讨会。他指点着美丽迷人苍穹中的星座,从二十八宿谈起,一直讲到航海、测量及农业生产。演讲中,有学生不时地提问。许多漫步在校园乘凉的外系学生也被吸引了过来,这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演讨一直持续到深夜,大家才余兴未尽地散去。

竺可桢还在校园里设立了气象测候所,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东南大学校园东侧,有一个僻静的院落,叫梅庵。梅庵内环境幽雅,松青草绿,特别是春天,迎春花开得金灿灿的一片。地学系气象专业的气象测候所就坐落在这里。

测候所购置了比较齐全的仪器设备,并聘请了专人规范管理。竺可桢在这里指导学生进行观测训练,每周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他亲自撰写气候报告,定期与国内外其他气象台相互交换。

当时东南大学气象仪器设备的完好性,观测记录的可靠性,在全国首屈一指。

竺可桢不仅仅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更重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他任教的一些课程,不采取记分制考试,而是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气象观测实际,写作一些专题报告。他十分鼓励并热情帮助学生进行科研和翻译。

教学之余,竺可桢埋头科研和著述。在高校执教期间,他在国内外科学刊物上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特别是他利用古代典籍中的物候记载研究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这是竺可桢科研工作的一个创举。他的《中国对气象学的若干新贡献》、《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中国历史上的旱灾》等著述,形成了他在这个领域专题研究的一次高潮。

《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的研究思路,萌发于1923年。当时竺可桢读到一位欧洲气象学专家的一篇文章,那位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欧洲大陆在12世纪初到14世纪初的200年间,天气比其他各世纪要冷。竺可桢想到:中国的面积和整个欧洲差不多大,气候状况也相当复杂。这位欧洲气象学家的研究结果是否能说明中国的气候问题呢?由此,他开始了自己的科学研究。

他首先分析,12世纪初到14世纪初正是中国的北宋末期到元中时期。怎样才能知道那长达200年间的气候呢?竺可桢翻开了《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这部卷帙浩繁的史书,囊括了从春秋战国到明代各个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史料,其中也包括对天气冷暖的记载。

可是,当时并没有温度计等观测仪器和相应的数据。竺可桢反复查找,找到了不同时期统一的气候冷暖依据:降雪。降雪是天气寒冷的标志。天冷得早,降雪就早。天冷得时间长,最后一次降雪的时间就晚。这样,从降雪次数的多少和降雪时间的早晚,就可推断那个时期的天气冷暖。

要从“二十四史”中搜集到所需要的资料,不仅需要精深的气象学专业知识,而且要精通中国的古代典籍。竺可桢从幼年时打下了深厚的文史基础,这时有了用武之地。

竺可桢把“二十四史”中各朝代关于降雪的记录都一一查阅并抄记下来。他发现,各朝代中宋朝降雪记载较多,而其中又以南宋为最多。从1131年到1264年的133年间,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春天降雪有41次之多。

接着,竺可桢对古代和现代的气候材料进行了汇集研究。这些材料证明:南宋比唐朝、明朝和现代都要冷。据此,他写出了论文。

竺可桢的研究结果使人们眼界大开。不仅使人们回望过去,还提醒人们预测未来。他使人们想到,在人类社会呈螺旋形发展的时候,自然界的气候也有某些阶段性的循环往复。当我们今天惊呼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导致冰河融化、海平面上升的时候,也许一个新的寒冷的气候时代正在悄悄地到来。正如这些年参加南极科学考察的科学家所称,南极存在的大量树木化石显示,200万年前的南极曾经温暖而潮湿,树木生长茂盛,花草竞相开放。竺可桢在20世纪初,通过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气候是呈波浪形起伏不定的。

1927年,竺可桢的《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发表在《科学》、《史学与地学》两个刊物上。这是竺可桢在天文学史方面的重要著述,它开辟了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古代天文史料的道路。他的研究在历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我国史学界出现了对古代史料重新估价的疑古派。作为儒家最早经典的《尚书》(又名《书经》或《书》)首先受到了怀疑,疑古派认为《书经》系后人的伪作。但另一派人认为,不能轻易地怀疑一切古籍。当两派争执不下时,竺可桢异军突起,他从《尚书·尧典》所记载的“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入手分析研究,认为这是古人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这一天观测天上恒星的记录。

他对此进行了周密的推论:先考虑观测时间地点(主要是纬度),再研究“鸟、火、虚、昴”属于当今的哪些星座,然后从1927年的《天文年历》中查出这些星座的赤、经数据,再将这些数据与从理论上求出四个节气时南中星的赤经数据相减,将所得到的差数用岁差常数(50.2"/年)来除,就得出了这是1927年以前多少年所观测的星象。为了检验自己的方法的正确性,他先用这个方法对确实可靠的《汉书》中的记载星相进行了试算,发现十分相符。再把它应用到《尧典》上,所得结果是:《尚书·尧典》中所记的四仲中星,除了“日短星昴”外,其他三个都是殷末周初即3000多年以前的天象。

历史学家徐炳昶读了这篇文章,无比佩服。他说:“读到竺可桢先生所著之文,欢喜赞叹,感未曾有!余以为,必须如此才能配得上说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这样一篇严谨的文字印出,很多浮烟涨墨的考古著作全可以抹去了!”

事情过去50多年后,科学家赵庄愚先生根据《尚书·尧典》中的上下文及参考其他古代典籍判断,认为四仲中星不是在一个地点观测的,而是在“畅谷”(今山东北部)、“明都”(今湖南长沙南部)、“昧谷”(今甘肃境内)、“幽都”(今北京一带)这4个地方观测的。这样确定了观测地点之后,再采用竺可桢的方法计算,结果证明,“日短星昴”也不例外。四仲中星属于一个系统,属于距今4000年以前的天象,也就是夏朝初年的天象。

从武昌到南京,竺可桢执教高校不觉已有10载。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东南大学新型的地学系因培养出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地理学、气象学、地质学方面的专家而声名大振。30多岁的竺可桢著述颇丰,事业有成,令国内外学界瞩目。

这10年,也是竺可桢生活相对安定的10年。他于1920年与出生于书香之家的神州女学教师张侠魂结婚后,已有了长子竺津(希文)、长女竺梅和次子竺衡。

2.走马上任北极阁

中国现代的气象观测,始于1911年。当时的政府在北京东城钦天监设立了中央观象台,隶属于教育部。

1913年观象台增设了气象科,由刚从比利时留学回国的蒋丙然负责。气象科管辖张北、库伦、开封、西安等处气象测候所。另外,农业、水利、航空等部门,也设立了一些气象测候所。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军阀混战,这些测候所因经费短缺而陷于停顿状态。

当时在我国国土上,还有法国神父经办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德国人在青岛设立的气象台,这一切给我国近代的气象事业打上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色彩。竺可桢对这种状况十分愤慨焦虑。早在1916年留学美国期间,他就撰写了《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他在文章中谈到,国内洪水肆虐,造成灾难与饥馑,因为不能预测各地雨量的多少,所以难以防备。由此可知设立气象台的重要性。

1921年,竺可桢在《论我国应多设气象台》一文中说:“昔人有言,人定胜天。今日世界各国文化之优劣,可以其国人控制天然环境程度定之。因田野山林之满被丛林荆棘也,故持斧柯以戡平之。因江河湖海之足以阻绝交通也,故筑桥梁以联络,造轮船而航渡也。因风云之变更不常也,故设气象台以窥测之。”他列举了外国人在中国建气象台的实例,叹息道:“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

竺可桢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样的话:

美国的领土面积略小于中国,气象台站却有200座之多。

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几十分之一,气象台站却有56座。而且,日本还对中国的沈阳、长春、天津、南京、杭州等地的气候状况进行观测,并且把测得的这些地方的气候状况和日本的神户、大阪的气候排列在一起。

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开会,当时的中央观象台曾提出建议:拟请各省在省属各县选择一所中学或小学,负责记录当地的雨量情况。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开展,各地政府只需向每所学校多拨5元钱的仪器费。可是,由于这5元钱的经费无法落实,这个建议也就如石沉大海。

1927年北伐革命胜利,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设立了国家最高学术机关———中央研究院。蔡元培先生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杨铨(即杨杏佛)先生任秘书长。中央研究院下设观象台筹备委员会,1928年筹备委员会分为天文研究所和气象研究所,竺可桢被任命为气象研究所主任。

竺可桢离开了熟悉的校园和学生,面对中国气象事业一穷二白的局面,他心中涌动着开创中国气象事业新局面的激情,涌动着夙愿得以实现的兴奋和喜悦。

当时的中国,没有统一管理气象工作的机构,气象研究所建立后,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双重任务:它既是全国气象学术研究机构,同时又是全国气象事业的领导机构。竺可桢出任气象研究所主任后,要做的事千头万绪,在筹建北极阁气象研究所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出他杰出的领导才能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同类推荐
  • 恭亲王奕诉政海沉浮录

    恭亲王奕诉政海沉浮录

    晚清历史风云变幻,爆发于19世纪中叶前后的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从内外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有忧患意识的统治阶层开始思索如何自强以抵御外侮,于是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他们发起并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强”、“求富”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相继爆发使洋务官员寄予办洋务以自强御侮的梦破灭,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出的新生资产阶级力量则开始思索一条新的社会发展的道路——鼓动光绪帝进行改良变法。
  • 孙子传

    孙子传

    中国当代第一部华夏谋略大师兵圣孙子的传记文学作品。抵达《孙子兵法》形成背后鲜活的历史,发现大师永恒的魅力。本书以文学语言描绘了兵圣孙武所处的时代和《孙子兵法》十三篇撰写的过程以及孙武为此书亲身实践百胜的战绩,艺术地再现了他与吴王阖闾、名将伍子胥等人以弱吴终胜强楚的历史经验,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深思。本书描写的王公美妃、将军、异人、猛士栩栩如生,风格雄奇而细腻,引人入胜,是我国当代第一部孙子的传记文学作品。
  • 水浒传之谜

    水浒传之谜

    梁山好汉中为什么一个农民也没有,梁山英雄有多少真人真事,宋江究竟有没有武艺,李师师有功于梁山吗?梁山一百零八将是偶然巧合吗?“三碗不过冈”是什么酒,《水浒传》里为什么很少吃猪肉,卢俊义为什么会坐上梁山第二把交椅。
  • 冰心自述

    冰心自述

    本书由冰心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人生。内容包括:童年与故乡、北京的色彩、文学生活、天涯行旅、往事与家。
  •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草原之花布木布泰传奇的一生。
热门推荐
  • 超级能源系统

    超级能源系统

    塑料袋?工业污染?各种垃圾?在秦奋手里那是宝贝,那是资本,能换钱,能换妞。假如世界上有十分之一的人使用他的商品,他会思考如何让剩下的人都使用的他的商品。一个商业王子的崛起之路!
  • 离婚这点小事

    离婚这点小事

    她亲眼见到老公和另一个女人出轨,她绝望无措,身边却飘来一个声音:“想报复他们吗?”她笃定点头:“想!”“报复十万的,还是二十万的?”暗夜中,她只能看清他的侧脸,来不及思考,她咬牙点了二十万的菜单。只是眼泪还没擦干,她就见到他的车子义无反顾的撞向了那对狗男女。“小姐,二十万的欠款,记得按时打入账户!”他即刻驾车离开,却没想过这一次的擦肩而过,会让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有了牵扯。两周后,她将那张签了名的支票塞进他左胸口袋,“先生,二十万我已经还清,但麻烦你以后不要再来纠缠我!”他站在原地手足无措,他怎么也没到,自己清清白白二十八年,竟会被一个一无是处的女人拒绝,
  • 四象天道

    四象天道

    太古以来,九州大陆,世间的人们以修炼来追求人类的极限,以此延长自身的寿命,最终,经过先祖的不懈努力,将修炼的巅峰定为天道。不知多久,九州化分为五大界,分别是人界、魔界、妖界、神界和仙界。一切故事都来自于一个遗婴,而起源却要从脊云城说起……可还记得金庸系列书中的“武侠”,可还见过仙剑奇侠传系列“仙与剑”的小说,可还知道诛仙中的“情”,本文着重写情,侠,义,和一个仙字。如果觉得本书不错的话,还请记得收藏!
  • 四月落菩提下

    四月落菩提下

    延阳寺菩提下,可还记得,我和你的相遇。坎坷成长之路,多希望能再见你一次。虽不识你的名字,却也让我心动不已。
  • 堕落天使:至爱

    堕落天使:至爱

    当遭受一连串的背叛,变故与失去之后,还能在爱情中找在属于自己的幸福,演绎一段唯美纯洁的爱情,这样一个曾经集所有人羡慕与嫉妒于一身的幸福天使,最终却选择了以另一种方式堕落……青春成长的伤与痛,让人尝尽背叛于失去的滋味,放亲手毁掉自己的一切,当爱情走向覆灭时,能否不带着泪水离场?深爱的人冷漠的表情后有着怎样的心?天使的项链为什么只剩下残缺的翅膀?父母的离异,藏着怎样的过去?感情之前,有这怎样的陷阱?脆弱的心,能否承受堕落的灵魂?……
  • 临水志

    临水志

    【讲一段遗忘甚久的故事,圆一众潜藏心中的执念……】【他,是她的劫难,同受求不得苦……】“原本只想随你做那逍遥的人儿,却没想到……呵哈哈……”看着他心碎欲绝的软倒在那里,仿佛一瞬间被抽干了所有生气,萧玉青的心在滴血……“逍遥……呵,怎么逍遥啊?心都被束缚了……原来你一直都不明白……”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从不愿勉强你,虽然我能束缚你的人,却困不住你的心!你的心,早已随了那人……而我的心,早已予了你!如今它累了,也碎了……既如此,那就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吧……
  • 猎鬼世家

    猎鬼世家

    人生在世,很多事情都生不由己,一些事情,不管你怎么去改变,但结果还是一样,无法改变,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命,这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不知你们信不信,但我信。一次家族的会议一本陈旧的羊皮封面古书,让我肩负起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责任,从此走上了一条与常人与众不同的道路,开辟阴阳之路,往返于阴阳两界。这就人们所说的命运。
  • 这辈子拿什么爱你

    这辈子拿什么爱你

    有人说大学是锅炉,能把人锻炼得成熟;有人说大学是天堂,成就了很多相互爱恋的人;有人说大学是地狱,每个人必须学会承受;而我认为大学是一面镜子,看到了自己最真实而又脆弱的一面。
  • 明英宗宝训

    明英宗宝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城南风雪

    城南风雪

    风雪山庄是江南第一的武林名家,一百多年前风雪山庄的传奇人物,当时的庄主苏雪容与来自东瀛的浪人首领荻野武藏的一场决战使风雪山庄的苏家在江湖中扬名立万。山庄的密阁中据说还保留着那场大战的证据——当时荻野武藏的佩刀。一百多年后,一个自称来自荻野武藏当时所统领的浪人组织黑鹰的神秘高手云鹤突然出现在中原,并接连打败掌管密阁钥匙的五个高手中的两个......他是为了夺取密阁中的宝刀?或者还有其他的目的?在真相逐步揭开的同时,风雪山庄上一辈的恩怨也逐步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