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到任后,立即着手整顿校务,加强教学,进行改革。学制由原来的四年改为五年,调整了课程设置,增加了招生人数。校址由中正街迁至三元巷洁漪园。这里原是清朝两广总督袁海观的府邸,房舍宽敞,景致优雅,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根据教学需要,学校又新建了水槽和水工实验室,扩充了图书、仪器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新成立的河海工科大学便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校长茅以升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1925年春,交通部总长叶恭绰几次来信,坚请茅以升到交通部任职。茅以升开始无意接受邀请,后来才考虑到,自己是学造桥的,早年的理想是建造桥梁,交通部主管全国筑路造桥,也许到交通部后,这个理想能够实现。于是他向全国水利局提出辞呈,获得准许,待学期结束,于8月赴北京,任交通部技正兼育才科副科长。
这是茅以升到机关任职的开始,在以后的岁月里,他还曾担任过财政部工业司帮办、江苏省水利局长、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长等行政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回首往事,对自己的机关工作深表懊悔,用“经纶满腹,一事无成”八个字来总结。他懊悔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繁庸的机关事务上,浪费了学识和才华,没能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上取得更大成就。
其实,茅以升在机关工作中,还是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再说,一个人有怎样的经历,要受客观环境的制约,不可能完全随主观意愿。茅以升的懊悔充分表现了他对人生事业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4.创议教育改革
茅以升熟悉欧美的工科教育制度。中国的国情与欧美差异很大,却完全照搬欧美教育制度,造成人才培养与人才需要的严重脱节。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茅以升越来越清楚地看出了这种教育制度的弊端,开始探索工科教育改革问题,并初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工科教育思想。
1926年9月,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庆祝成立30周年,邀请茅以升为该校纪念刊写稿,他写了《工程教育之研究》一文,系统地表述了他的改革思想。
茅以升指出,人类求知的欲望,来源于实践的需要,所以先有实践,后有理论。而现在的工程教育,是假定理论先于实践,把基础理论课置于专业课之前;每门课程的内容,也是先讲理论,后做实验。这种程序,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学生不知道精深的理论用在何处和怎样应用,不但减少了学习兴趣,而且对所学理论也不能透彻理解。
他首先提出,工程教育的最大目的是培养工程师,此种人才,应具备下列条件:(一)善于思考;(二)善于文字表达;(三)善于口头表达;(四)有自知之明;(五)
明白所处环境;(六)知道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和运用方法;(七)要有经济头脑;(八)品德纯正,牢牢树立服务精神。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成功的工程师,主要看他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效果。因此,茅以升在方案中又提出了工程人才成功的六要素,依次是:品行、决断、敏捷、知人、学识、技能。他认为当时学校教育只注重最末的学识和技能两项,却忽视了更重要的前四项。
茅以升对教师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多引用学生日常见到的事物,以增加学习兴趣。教师在讲带试验的课程时,应适当变动讲解次序,先从试验入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这样学生必能迅速掌握所学知识。
针对不同课程内容相互重复的现象,他要求教师不要只管教自己的课,而应对几门课程通盘考察,将相类似的内容加以合并,以精简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他还特别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社会交往能力,并经常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发现问题,立即矫正。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茅以升特别重视“实习”
一环。他认为美国辛辛那提(Cincinnati)大学首创的半工半读(实习和读书各占一半时间)方法最好。这种方法是将学生分为两组,定期轮换派往学校附近的工厂,并派教授跟随指点,保证理论和实践能完全沟通,相互验证。学生在毕业之前已获得较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毕业后就能很快适应工作和社会,容易走向成功。茅以升注意到,工程师的职业,整天与物质材料和数字打交道,时间一长,往往显得生活枯燥,行为机械,进而养成胸襟狭隘,生活观念错误,不能应付复杂的情境,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针对这种情况,他建议用具有陶冶性情作用的文化学科来弥补,认为这也是工科教育的一个方面。
总而言之,茅以升要求于工科教育的,不仅仅是培养具有某种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而是把培养健全的人格、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事业心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茅以升对当时中国的工程教育与实际需要的脱节状况非常焦虑。全国工科院校每年的毕业生本来不多,但由于我国工业落后和工程界崇拜欧美,怀疑我国的工程教育,造成许多工程人才学非所用,或者找不到工作。茅以升最感痛心的是,毕业于工科院校的多数优秀人才,都集中在教育界。如果是在工科院校教书,还不能说学非所用。他们中的大多数为生活所迫,不论什么学校都成,既不以工程为专业,也不以教育为事业。
还有那些在政府机关任职的工科毕业生,大多沾染了一身官僚习气,一心只谋求高升,忘记了自己所受的教育。
为了弥补我国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脱节状况,茅以升提出:工程教育要首先改革,一定要使入学新生有工程师的志愿和资质,毕业生有工程师的技能和品德,献身于工程事业,一心一意为工业界服务;工业界也要认识到自身素质还处在较低水平,需要高等技术人才。最终达成工业界与工科院校的相互接近,建立彼此需要的关系。
1926年12月,《工程》杂志转载了茅以升的《工程教育之研究》,引起了工程教育界的重视,但是,在那守旧势力十分顽强的时代,虽然支持者大有人在,也终究无法得到推行。
茅以升的工程教育改革思想,并不只是纸上谈兵,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和职权范围内,他都立足于现实条件,尽其所能加以尝试,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他一直没有放弃对工程教育改革的思考,到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提出了更加成熟的教育改革思想。
5.北洋大学校长
1926年2月,唐山大学发生学潮,交通部任命茅以升为唐山大学校长,前去处理学潮。茅以升在唐山大学有很高威望,派他去当然最合适了。但茅以升明显偏向进步学生,引起了反动、保守势力的非议。他顶住压力,处理完学潮后,即愤然辞职,回到交通部。在唐山大学任校长才3个月。
1927年2月,茅以升接受北洋大学校长刘振华的邀请,到天津北洋大学代课,不久,受聘为专职教授。此后直到1933年,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这所大学度过的。
北洋大学创建于1895年,开始叫北洋西学堂,是我国最早的一所工科大学。我国许多工程技术领域都是这所大学开创的。这所大学培养出许多优秀工程人才,输送出许多留学生。它的工程专业数量和质量以及知名度在当时全国领先。
1928年,北平大学区成立,北洋大学改名为北洋大学第二工学院,茅以升被任命为院长。后北平大学区撤销,又改名北洋工学院,他仍任院长。
他刚任院长时,学校因时局动荡和学潮的影响,长期停课,元气大伤。他苦心经营,大加整顿,很快使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走上正轨。这一年,他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29年3月,学校一座教学大楼起火,地质科和工矿科的设备几乎全部被毁,无法继续正常上课。茅以升心急如焚,四处奔走,争取到10万元拨款,购置设备,重建大楼,很快恢复了正常教学。
当时,教授到外面兼课是普遍现象,谁也不以为怪。茅以升为保证本校的教学质量,劝专职教授们不要外出兼课。这项动议遭到一些教授的强烈反对,在管理层也得不到支持。他愤然辞职,回到南京。
到南京不久,他就被任命为江苏省水利局长,回镇江规划、主持建设象山新港。
1931年7月,淮河发生水患,持续将近两个月,茅以升规划治水防灾,工作非常紧张。8月31日,忽然狂风大作,卷起巨浪猛烈冲击淮河大堤,高宝一带河堤被冲垮30多处。他作为省水利局局长,感到很惭愧,与建设厅厅长一起引咎辞职。
1932年1月,他应邀到天津,任大陆银行实业部主任。稍后又在北洋工学院兼课。8月,受聘为专职教授,随即辞去大陆银行职务。
几年来南北奔波,工作频繁变动,茅以升渐渐感到厌倦。他的理想是为中国建造大桥梁,但回国已10年有余,还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机会。稍令他感到安慰的是,他的教学和管理才能出类拔萃,已成为教育界名人。就在茅以升对自己建造大桥梁的理想感到绝望的时候,机会却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