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中期对兄弟民族的战争,仍然是以对我国北方的匈奴部族战争为主,其次为对西南和西域地区的战争。这个时期的战争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起,至汉武帝末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止。西汉王朝在此阶段内,一反过去战略防御的被动地位,而变为积极的战略进攻,经过的主要战役如下:
汉对匈奴马邑伏击战役发生于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夏,汉军以30万车骑步兵在马邑地区设伏,消息泄露,匈奴军惊走。
汉对匈奴关市诱敌奇袭战役发生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秋。汉军以4万多骑兵诱击匈奴军,结果汉军失利。
汉匈雁门战役发生于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匈奴以两万骑兵进袭汉辽西和渔阳等郡,汉军以车骑将军卫青率领近5万人迎击匈奴军,汉军获胜,匈奴军败走。
汉匈西河朔方战役发生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军入袭上谷、渔阳地区,汉军以车骑将军卫青率军5万,对匈奴白羊、楼烦王部进行深远距离的包围迂回,大获全胜,匈奴白羊、楼烦王仅率少数骑兵远逃。
西汉奇袭匈奴右贤王庭之作战发生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前元124年)春。汉以车骑将军卫青为统帅,共10余万骑兵,分为东西两路大军,同时突袭匈奴右贤王和左贤王部。卫青率军急驰600里,于夜间秘密包围了右贤王庭,几乎全歼右贤王军,右贤王仅率护卫精骑逃走。
汉匈漠南会战发生于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大将军卫青统率六将军,共10余万骑兵,两次北出定襄,与匈奴7万多骑兵激战,汉军崭杀匈奴军1.9万多人,取得了胜利。
汉匈河西战役共分两次作战。第一次作战发生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1万多精骑,迂回奔袭1000多里,歼灭匈奴军8900多人。第二次作战发生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夏,汉军以数万骑兵分两个方向作战,主要方向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骑兵数万人,远距离迂回河西地区,绕至浑邪王和休屠王的背后,一举全歼匈奴军3万多人,获得了巨大胜利。次要方向的博望侯张骞所率领的1.5万骑兵,也取得了一定胜利。
汉匈漠北战役发生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军调集骑兵10余万、步兵数十万、预备马匹14万,分编卫青、霍去病两大骑兵集团,各率骑兵5万,两路大军都越过了大沙漠,行进2000多里,与匈奴单于和左贤王军展开激战,歼灭与俘获匈奴军8万多人,汉军获得了战略决战的巨大胜利。经过此次大战,匈奴军元气大伤,匈奴部族远走漠北,漠南已无匈奴王庭。
汉匈浚稽山之战发生于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汉王朝派浚稽将军赵破奴统率2万骑兵,至浚稽山地区接应匈奴左大都尉投降,不料被匈奴单于发觉,匈奴以8万骑兵将汉军全部歼灭。
汉匈天山战役发生于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3万骑兵,在进击匈奴右贤王军取胜后胜利回师时,突然遭遇单于主力军的袭击包围,李广利军损失过半。骑都尉李陵所率5000步骑兵也被匈奴重兵包围,全军溃散,李陵投降了匈奴军。
汉匈余吾水南战役发生于汉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春。汉军出动骑兵7万,步兵14万,以贰师将军李广利军为主力,兵分四路向匈奴进击,匈奴军以10万骑兵迎击汉军于余吾水南岸地区,双方激战十余日,不分胜负,各自撤军。
汉匈速邪乌燕然山战役发生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三月。汉军出动14万大军,分三路向匈奴进袭,欲寻匈奴主力决战。贰师将军李广利统率的7万大军与狐鹿姑单于军激战后,汉军全军覆灭,李广利投降了匈奴,成为汉武帝与匈奴交战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西汉中期与匈奴争夺西域地区之作战汉为了统一西域地区,先后发动了进攻鄯善、车师、大宛之战,进行了争夺乌孙的斗争。汉王朝在这些战争中均取得了胜利。
西汉中期统一中国南方地区之作战汉在统一中国北方的同时,也穿插进行了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先后发动了对闽越、南越和西南地区之作战,汉军取得了各次作战的胜利。
§§§第一节 汉对匈奴马邑伏击战役
一、汉武帝当政初期汉匈双方的战略形势
西汉政权的前期阶段,由于经历了秦末战乱、楚汉战争、平定异姓王和同姓诸王的叛乱,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使西汉王朝忙于巩固统一政权,恢复经济生产,无力进行对兄弟民族的战争,尤其对我国北方的匈奴部族,只能采取“和亲”岁奉礼物暂时的忍让政策。这一政策从汉高祖刘邦起,一直延续到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初年。
汉武帝刘彻,幼年勤奋好学,博才多能,具有积极进取的豪爽性格。他16岁即皇帝位后,立即广召贤良忠正之士,多方征询治国安邦之道。《汉书·武帝记》称汉武帝“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以展其宏图大略之志。汉武帝即位后,由于,其前两代君王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生产恢复很快,人口增加,社会财富逐渐丰富,经济卖力日益强大,特别是在边境地区驯养了30万匹战马,极大地增强了西汉的战争潜力,为汉武帝大规模向匈奴用兵准备了雄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反击匈奴贵族掠夺战争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因此,汉武帝遂改变西汉前期阶段消极退让的防御战略,而开始了他长达40多年的战略反攻和进攻作战。
匈奴军臣单于继老上单于当政以后,匈奴的国力进一步加强,疆土更加扩展:当时的呼揭(今新疆北部、苏联斋桑泊、蒙古西部一些地区)、坚昆(今苏联叶尼塞河和鄂毕河流域上游地区),已全为匈奴占有,大宛(苏联费尔干纳盆地锡尔河上游)、康居(锡尔河下游及其以北地区)也已屈服于匈奴。匈奴在新疆的焉耆、危须、尉犁等地,设僮仆都尉以统治西域诸国。今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区的西北和北部,东北的西部也是匈奴部族游牧生活的地区。匈奴的国力正处于极盛时期,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有进行战争充足的物资财富,成为西汉王朝最难对付的敌手。
二、马邑伏击战役的起因
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的前6年,仍然继续执行前几代的“和亲”政策,边境没有大的冲突。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军臣单于派使到汉,请求“和亲”。汉武帝召集大臣计议对匈奴是“和亲”还是出兵进击。大行燕人王恢,因多年在边境地区任职,对匈奴的情况比较了解,便说:“汉与匈奴和亲,过不了几年,匈奴即背弃和约向汉进袭,故不应退让,而应出兵进击。”大司农韩安国分析了汉匈双方的具体情况后认为,汉出兵千里而进击匈奴,人困马乏,弊端很多。“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诸大臣大多同意韩安国的意见,于是,汉武帝同意了韩安国的建议,遂与匈奴“和亲”。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豪绅聂翁壹,建议王恢上奏汉武帝,乘匈奴新近与汉“和亲”,边境和平亲善,可以利诱击匈奴。汉武帝再次征询大臣们的意见,王恢仍力主进击。但韩安国还是认为现在与匈奴这样的对手作战,对汉不利。我长驱深入,匈奴军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我很难制胜敌人。王恢则坚持主张应与匈奴交战。王恢认为,只要以汉这样强大国力的百分之一而击匈奴,就足可取胜,况且我们是诱敌前来,伏兵突袭,定可成功。汉武帝原本有进击匈奴之意,听了王恢的谏议,便决定出兵诱击匈奴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汉代有名的“马邑之谋”。
三、汉匈两军作战序列
御史大夫护军将军韩安国
卫尉骁骑将军李广
太仆轻车将军公孙贺
大行将屯将军王恢
太中大夫材官将军李息
总兵力车骑步兵共30万人
统帅军臣单于
总兵力骑兵10余万人
四、汉匈两军作战策划
汉军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统帅,并以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将屯将军王恢、材官将军李息各率一路大军埋伏于马邑附近之山谷中,待匈奴被诱前来,即行围歼。王恢、李息、李广等部,从代地出击匈奴辎重。汉军谋划,先由聂翁壹逃至匈奴为间,以利诱惑匈奴出兵,为汉军创造歼敌条件。
匈奴军只图趋利,未做应付突然事变准备。
五、马邑伏击战役经过
汉军按预定策划,在马邑周围地区占领有利地势之后,便派聂翁壹前往匈奴。聂翁壹见了匈奴单于之后,对单于说:“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听后,信以为真,答应了聂翁壹。聂翁壹回到马邑后,汉军斩杀了一个死囚犯人,将其人头悬挂于城楼之上,诈称为马邑令丞吏之头,故意让匈奴使者观看,匈奴使者急回报单于说:“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单于闻报,亲率10万骑兵南进,入武州塞(今山西左云县境)。
汉军为使匈奴深信不疑,故意让马邑民众将牛马羊散放于野外。匈奴大军行至距马邑百余里时,即开始掠夺,只见牲畜遍野,而不见有人放牧,军臣单于心中顿起疑团,遂攻取附近的烽火台,俘获武州尉史。尉史怕被匈奴杀死,便招出汉兵设重兵埋伏于马邑的情况,单于听后惊恐,急忙率兵退出塞外。军臣单于退出塞后感慨地说:“吾得尉史,乃天意也。”
汉军见匈奴兵退,急迫至塞。但匈奴军远去,已追赶不上,于是罢兵。这时大行王恢所率的3万多兵马,得悉匈奴兵未与汉军战,即退走。他本应截击匈奴军的辎重,但怕自己碰上匈奴的精锐骑兵,而按兵不动,不敢出击,最后也撤兵而归,汉军以30万大军首次伏击匈奴的战役,以徒劳无功而作罢。
六、马邑战后汉匈双方的动态
汉军以30万大军徒劳无功而结束马邑伏击战役,全军军心皆不悦。汉武帝对于王恢法战怕死十分恼怒,诏令下狱斩首。王恢以千金买通丞相田。田不敢直接向汉武帝为王恢求情,而禀告了太后。太后便将丞相的意思告诉了汉武帝,也求武帝赦了王恢。汉武帝便对太后说:“王恢建议在马邑诱击匈奴大军,我才调动天下30万大军,按王恢的主张办。然而单于察觉率兵撤走,王恢所部应按原计划,截击匈奴军的辎重,一定可以取得相当可观的战果,这样也可以鼓舞将士的斗志。假如不斩杀王恢,无以谢天下。”王恢得知汉武帝不赦免他的消息,即自杀身死。
匈奴军自马邑战后,即不断袭扰汉边境地区,给边境地区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危害。
马邑伏击战役评述
汉武帝于其即位后的8年,也即24岁之时,首次反击匈奴军的作战,使出动30万大军,这一方面反映了血气方刚的汉武帝欲图一举消灭匈奴军雄心勃勃的战略宏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汉武帝对自己对手的强悍骁勇、多谋善断还缺乏基本的了解。事实上,匈奴自冒顿单于、老上稽粥单于、至军臣单于,都是代代英烈之主,他们东征西讨,身经百战,汉武帝依靠一个小小的浅显谋略,就想将匈奴军队一鼓聚歼,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是自然界屡见不鲜的现象。两军交锋,秋毫之末的疏漏,都能危及全局的胜利。一个普通尉史的变节,竟招致了30万大军空奔劳师一场,这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它生动地告诉人们,一切重大的战略行动,只能限制在最高领导层内掌握,否则便无机密可保。同时它也提示人们,将帅必须有在情况突变时的应急方案,以便适应变化多端的战场形势。
马邑伏击战役,既是汉王朝战略反击的开始,也是西汉王朝进一步统一我国北方地区的重大战略行动,汉武帝为统一我国北方地区进行的对匈奴贵族的作战,无疑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必由之路。因而,在这次战争中,御史大夫韩安国的避战主张并非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见解,大行王恢力主消灭匈奴贵族的建议,则是不自觉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要求统一的内在发展规律。
§§§第二节 汉对匈奴关市诱敌奇袭战役
一、马邑伏击战役后的汉匈关系
汉对匈奴的马邑伏击战役,因一小尉史的泄密,而没有取得任何战果。自此,汉匈关系日趋恶化,匈奴军队常常袭掠边境各州郡。汉王朝也在继续寻找进兵匈奴的机会。尽管关系紧张,但双方边境城邑的互通贸易仍然投有中断。匈奴部族的吏民对西汉的丝绸织绵、美酒食物等等物质尤其喜爱。当时的主要关市为上谷、代郡、雁门、云中等城邑,西汉王朝遂想利用各关市通商的机会,引诱匈奴军前来,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消灭匈奴军。
二、汉匈双方作战序列
车骑将军卫青
骑将军公孙敖
轻车将军公孙贺
骁骑将军李广
总兵力骑兵4万人
匈奴军无资料可考
三、关市战役作战策划和战役经过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军队进掠上谷地区,杀掠吏民。汉军经过策划,决定由四位将军各率骑兵1万,奇袭云中、雁门、代郡、上谷等关市之匈奴军。
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今河北怀来),并乘胜追击,击破匈奴之龙城,斩杀敌人700而还。
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被匈奴军击败,士卒被歼灭7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