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69100000002

第2章 家园印记(2)

菜蔬经春风秋雨的沐浴,旺盛、大气,是一部集自然性、生长性、营养性于一体的力作。我在品尝之余,真挚地赞叹:责任田里长菜香,农家餐桌意味长。我之所以眷恋责任田,是因“其蔬也馥,其蕴也丰”。我挥洒汗水,用心耕耘,尽情栽培,喜悦收获。虽是方寸之地,展示出来的却是时代风貌,记录下来的是历史光影,称得上是“小方块中大平台,大场景里富情愫”。

2013年2月22日

砍柴记

柴米油盐,是生活必需品,每家每户都离不开。柴,列为第一,不是没有缘由的。一日三餐,烧水、做饭、炒菜、热汤,样样少不了柴,甚至煮饲料、煲药汤,也没有不用柴火的。

20世纪50年代,家乡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用上液化气,柴火是唯一的燃料。因此,家家户户都得为柴而忙碌。古语有“未雨绸缪”这个词,对于家里备有充足的柴火,是非常之适用的。否则,一旦遇上连绵阴雨天,那时家里断了柴,就会陷入非常难堪的境地。

当时,上山砍柴的活儿,大多由妇女承担。我家里缺乏劳力,而我的母亲为了给家里多挣工分,既要每日为生产队劳动,下了工又要忙于家庭副业,还要挂念家里柴火。她只好趁社员劳动休息间隙,在地头田尾割上几把茅草,或者拾上几根枯木,下工时带回家当柴烧。那时,她恨不得自己能有分身术的本领。说真的,做个家庭主妇忙里忙外真难为啊。

母亲的艰辛,作为子女的都看在眼里。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为了帮助家里共克时艰,小学生的我,每逢周末,都要脚穿草鞋,身挎柴刀,肩扛“枪担”,上山砍柴。尤其是寒暑假,除了刮风下雨外,几乎天天砍柴。砍柴成了我责无旁贷的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上山砍柴,我总是与小伙伴同行。这样,遇到什么困难也有个照应。山路崎岖难行,毒蛇、犬头蜂时常遭遇。这些都无法阻挡我们上山的脚步。

农活中,最艰苦的有两件事。其一是割稻子,其二是砍柴火。两者都是待到人疲力乏时候才有收获。而且这一收获要挑回家里才算了结。不然的话,把打下的谷子放在地里,把砍好的柴火放在山上,那将是前功尽弃。每当过了晌午,人又饥又累之时,我都要肩挑两捆木柴走出大山,挑回家中。当放下木柴,接过母亲递来的热茶时,疲惫的心顿时漾起得意的宽慰。

上山砍柴,对我来说,不仅是为家里解决燃料问题,而且还为自己积攒下学期学费。因为母亲允许我从中挑出些上等的木柴运到集市上出售,将出售的钱归我所有,作为交纳学费之用。因此,我为自己能“自食其力”而感到自豪。尽管那年月,年幼的双肩磨肿了,手上长茧了,身上伤痕累累,脚趾至今还留下残疾,但我并不感到遗憾。

上山砍柴,我还从中感受到伙伴们真挚的情谊。因为当时才9岁,我个子小,力气不足,又在上学,砍柴经验不多,每次上山都提心吊胆,生怕落后。说实话,与小伙伴一道上山砍柴的过程,暗地里还有个竞争与较量过程,要看谁砍得快,砍的柴料好,砍的柴量多,看谁的柴火捆绑得结实。结果可想而知,但我总是常常受到伙伴们的鼓励。

而与我同去砍柴的伙伴大多年纪比我大一点,长年累月泡在山中,手脚麻利,生龙活虎。一到山上,当我还在东张西望寻找柴源时,而他们早就知道哪个地块有好柴,于是就招呼我一道直接进入砍柴地点,这样就节省了许多寻柴时间。更令我感动的是,他们总把离家最近、柴质最好的地点留给我,好让我砍上一挑好柴。开始时,我总是捆不好柴,小伙伴们争先恐后来帮我捆,而后才去捆他们打好的柴。当得知我要卖柴交学费时,就毫无吝啬地从他们的柴中挑出几根最好的柴质塞到我的柴捆中。多少年过去了,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我之所以后来能上中学,应当感激小伙伴们的关照。可以说,小伙伴们的真情令我终生难忘。

砍柴,是一种艰苦卓绝的劳动,用心体会除收获之外还有心得。记得有一回周末,由于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多,我一到家就先埋头做作业,晚上还挑灯夜战,直到深夜才完成它。第二天一早,小伙伴一招呼,我就急匆匆带上一把柴刀和挑具进山了。可是,到了山上拿出柴刀砍柴时,一连砍了几刀还没有把一棵手指头粗的枯树砍倒,要是换往日,最多三两下,就刀起树倒了。今天怎么反常了?这时,我才记起来昨晚忘了磨刀。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怎么把这个最重要的事都忘了?这下要自己惩罚自己了。好在小伙伴们齐心协力地帮助我,我才度过了那天尴尬的处境。从此,我对“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浅显的道理有了深层的认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除此之外,对“没当家,不知柴米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等至理名言,都在砍柴的辛苦劳作中有了一番新的理解,有了一番新的感悟。同时,它使我懂得区分什么是“雪中送炭”,什么是“火上浇油”;明白“薪尽火传”和“薪火传承”的深刻含义。这种理解、感悟,这种区分、明白,对我来说终生受用。或许这比当时砍到的一担柴火更具价值。

现在,家乡变化日新月异。我们步履匆匆,走街串巷,寻亲访友,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其实这种民生,何须茫然,何须困惑。登高望远,满山遍野层层茶园,森森树木,郁郁葱葱。时下,乡村大多用上了液化气,但我每次回老家,与当年的小伙伴们拉家常,回忆起当年砍柴日子,总有一腔豪情在心中荡漾,总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06年2月3日

往事溪边田

溪边田,顾名思义,即开垦在溪边的水稻田。

长龙老家山多地少,只能沿财溪开垦一些溪边田,而溪水涨落不定,浸泡是常事。一旦山洪到来,溪边田首当其冲,结果是“十种九无收”。

50多年前,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困难,农户也困难,不开垦些地种上菜种上水稻,来聊补无米之炊,那日子是无法熬过来的。于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时只有16岁的我,扛起锄头,挑起箩筐,来到溪边,去开辟“处女地”。

溪边田,选择于离家不远的溪边,一则离家近,二则处于溪的弯道上,引水不成问题,三则溪面较宽,水流缓慢,有利防洪。经过多次勘察与测量,我确定了将要被用来开发的溪边田的方位与标高。心中的蓝图形成了,接下去就是花力气花时间来开垦了。

开垦荒地那一天,母亲也来到溪边,她到地头看了看,而后来到我的身旁说:“娃儿,你选的这个地块不错,但凡事都要防患于未然,考虑周到,才能事半功倍。”她把我带到溪边,指着溪中障碍物告诉我,一旦来了山洪,它会使水流不畅,还会引发水流冲向溪边田,那后果会使你前功尽弃。母亲的远见卓识,确实使我脑子开窍了。

开垦溪边田的“总体工程”在母亲的指导下出炉了。切入点就是先排除溪中障碍物,我权称它为“治理小溪”。接着,是建“隔离墙”,即把挖掘出来的砂土和鹅卵石沿溪边建起一道小防洪堤。而后平整滩地,填平坑坑洼洼。最后,挑土增厚土层。经此一番整治,大约八分地的溪边田似一盆亮丽的盆景,一块“希望的田地”,点缀在九曲十八湾的溪边东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起早贪黑地忙碌,手也磨出了老茧,整整花了一个冬天,硬是把一块“不毛之地”开辟成一块耕田。到了第二年春季,犁田耙地,育苗插秧,中耕施肥,开始孕育丰收的希望。

夏季是山村洪涝灾害濒发的季节。我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辛辛苦苦营造起来的溪边田被毁,担心绿油油的庄稼付之东流,每一次山洪暴发,不管暴雨如泻,还是风雨交加,总是守望在田头。溪边田终于逃过洪水的一次又一次威逼,抵御了洪水的冲击,有惊无险。洪水退却后,溪边田安然无恙,我悬着的心才能平静下来。收成了,我掂着溪边田金灿灿的稻穗,开心地笑了。顿时,我觉得自己真正成了大自然的主人,自己能够主宰自己了。当我挑着沉甸甸的谷子往家里走时,引来了乡亲们羡慕的眼光。他们仿佛压根不相信,一个“小娃子”会有如此惊人之举。

历史已经远去了,我再不受饥饿威胁了。然而,与溪边田相处的那段经历、那段情缘,以及它给我们一家带来的实惠,是我一生也无法淡忘的。它成了我心中永恒的一块“绿地”。

往事溪边田,挥不去的记忆。

2006年2月23日

番薯情结

岁月若霜,毫不留情地将皱纹刻在我的额前,似水流年,打磨着稍纵即逝的时光。斗转星移,悠忽白了少年头,夕阳近黄昏。人以食为天,回眸既往,番薯情结,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母亲说,我幼时断奶的第一口饭就是泡番薯,吃得香、吃得甜、吃得有滋有味,番薯一直喂养我长大。番薯虽是粗食,但却浸透了母爱。我吃番薯,常吃常健身,常吃常清沁。

20世纪50年代初期,乡下的生活是艰难困苦的。糠菜代,瓜菜代,野菜代,一日三餐,习以为常。番薯不怕旱,不惧风,喜肥耐瘦,种起来辛苦,吃起来温饱。在饥馑年景,拯救了我们,渡过了灾荒。让我终身受益,从中享受人生苦短的快乐。

番薯,这个名字,乍听起来,有些怪。当你认识它,亲近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甜甜的滋味。母亲说,番薯原名甘茹,是一位长乐人,在明万历年间,从菲律宾吕宋引种回乡来的,因为来自海外,所以冠以番薯小名,又因它爱长不定根,要常翻动藤蔓生性,又名“翻薯”。番薯叶绿色,可当菜佐餐,藤蔓又是好饲料,乡亲们爱薯如子,要不然,番薯伯、番薯叔、番薯哥、番薯弟、番薯仔何以在乡村昵称流行呢?

自食其力,是我真正拥有的人生的尊严。它也让我记住了一分辛劳一分收获的道理。我习种番薯,始于小学二年级,那是跟着爸妈学的。后来和番薯倒真交上了好朋友,几乎每天晚上放学回家,都要到屋后的园地走走、看看,伴随着昼夜温差的渐入淡出,以及劳动的栉风沐雨,番薯块根日渐膨大,秋风秋雨锁人愁,我种的番薯收成了,尝到自己劳动所得的果实,甜津津的。

番薯,相亲相处,有多么温馨,又多么悲戚啊!那家乡板结的红土地上,曾经留着我童年饥寒交迫的影子。记忆最深的是,在生产队收成后的番薯园,负重荷锄翻捡遗落在泥层中的残缺番薯,也莫名其妙被人呵斥、“充公”。

成人了,我不用拾遗番薯了,我顶着单干风,带头包产到户,在荒山野地,种了不少的番薯。不但自己种,还发动社员一齐种,很快就度过了温饱关。番薯不但解决了我的口粮问题,还为我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我种的番薯长得比人家的大,比人家的甜,储存时间比人家的长。一日三餐,我常吃番薯掺米饭,扒一口放在嘴里,让人回味无穷,因为每一块番薯都沾着我的汗水,连着我的心,藏着我的爱。然而,殷实的生活,改变不了我对番薯的一往情深。

一日,乡下外甥扛着一袋番薯来城里找我,我竟然发生了怀旧感,抚摩清爽可口的番薯,我仿佛再现了吃番薯饺、喝番薯粥、嚼番薯干、品番薯糖的恬淡与怡然情形。番薯中吃又营养,它不仅可以充饥,而且是影响我一生的精神食粮。我认识了番薯,同时认识了故乡的土地,认识了劳动创造世界的内涵,认识了做人处世的道理。格物致知,我能从一株薯苗,一撮热土,一种劳动方式,判断出产品优劣、产量高低。番薯,清甜、绵嫩、有嚼头,它使我品尝到冬天的悲怆,春天的温馨,夏天的凉爽,秋天的甘美。

2006年3月3日

一次难忘的集体年夜饭

大年三十,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这是国人千百年来的夙愿。但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那年年夜饭却使我终生难忘。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食物匮乏,百姓生活极为困难,更不用说地处偏僻山区的老家。那时,整个村子一个生产队,几十户人家200多号人,平时乡亲们不仅劳动在一起,连吃饭也在一起。因为当时农村还在搞集体食堂和吃“大锅饭”。乡亲们形象地给集体食堂起个雅号,即“圆锅配对四角笼”。

要过年了,这年怎么过呀?村里传出消息,还在一起过,吃集体年夜饭。还是孩童的我疑惑不解地问母亲:“过年了,还吃大锅饭吗?”母亲苦笑地点点头。

生产队里集体吃年饭,美其名曰“过一个革命化春节”。对此,大人们心知肚明,“瓜菜代”年代各家各户都已家徒四壁,一无所有了,在哪里过年还不是一样?然而,对我们小孩来说,一年巴望到头的就是这个节,一家人围在一起,尝点鱼肉,吃上年糕,打打牙祭,说不定还有件新衣穿。所以,过年自然而然成为孩子们的憧憬。可没想到连年夜饭都要集体过,真有点扫兴。

扫兴归扫兴,对于饿得慌的孩子们来说,有顿吃的总比挨饿强。于是,还没到傍晚,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到食堂外面溜达,翘首以待。时不时从厨房里飘出来的饭菜香,直诱得我们垂涎欲滴,仿佛那股久违的香味也能醉人。

同类推荐
  • 草庐漫话

    草庐漫话

    本书写了甲子七月之初,爱子溺水亡命。他用十二岁的稚嫩身躯,在我心上划了一道血泪奔流的新台湾海峡。顿失骨肉的巨大哀伤与痛楚,似一场无法预期的山洪爆发,将我身心吞没。老辈人用“是儿不死”这些老话儿一遍遍为我的心灵的创伤包扎止疼。好不容易,我才从泪眼模糊中回过神来,我清楚,为了雪压双鬓,垂垂暮年的双亲,还有早已木偶般发呆的妻子,自己必须要振作起来。我咬咬牙,把爱儿往昔影像,一股脑压进了深深的记忆底层,决心不再想他。在人生最难熬的一段岁月里,我拼命读书,试图从书籍中寻找我灵魂的寄托与安慰。
  • 中国文化名人谈父亲(上)

    中国文化名人谈父亲(上)

    在中国的文化意识中,父亲是天,是铁的纪律,是人生的权威,是绝对的原则,是冷酷的理念,严峻的教导者,但这只是文化观念的表导意识。我们通过这套书,中要告知天下的儿女们父爱如山。
  • 过站不停

    过站不停

    从不同的方面展示,记录,刻画了异乡少女的内心世界,寓意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差别,同时告诉我们,世道人心可变,真情永生难忘。也在《猫眼》里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思考:保护个人隐私安全,却无意侵害社会他人权益,类似这样的“灰色现象”,富有良知的我们当如何面对?通过“穿越”的手笔,在《梦里依稀见过你》里作者透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态度,以及对幸福人生、光明世界的积极追求。《拾荒者》想要表达的,是当一个人贫困荒凉一无所有的时候,亲情和牵挂会成为其平凡生命全部的价值和意义。
  • 拒绝隐喻

    拒绝隐喻

    棕皮手记·1982~1989.当代最需要的是“大乘”诗人。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生活。正直、诚实、善良、爱、人格受到普通人的尊重。不仅仅只征服年轻的一代,而且要征服那些较为世故的人群。不朽之作是没有“代沟”的。从整体把握世界。世间一切皆诗。一阴一阳谓之道。无为无所不为。大巧若拙。大音稀声。
  • 名人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名人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热门推荐
  • 弛宇转

    弛宇转

    地球历公元2072年,距离玛雅末日预言2012年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甲子时间,这一天厄运降临地球,上百万地球青年莫名失踪,物理学天才秦弛也不幸遭劫。接下来,主人公将一路奋进,见识到地球的未来、银河的灿烂、文明的精彩、宇宙的神奇;同时也让大家一同去见识科技时代的瑰丽、自然科学的边界、人类生命的极限、宇宙苍穹的尽头……
  • 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

    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

    “文革”结束以后,中国文学结束了一体化的文学时代而走向了多元发展,作家的文化立场与价值取向迅速分化,小说的叙事艺术产生了革命性变化。本书立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主要探讨“文革”后中国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间的复杂纠结联系,即作家的不同文化立场如何决定了他们的不同审美选择与叙事艺术,其叙事艺术又以何种方式、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文化立场的表达。通过对中国当代不同作家创作群体和代表性作家的研究,本书勾勒出了“文革”后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性特征,理清了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的整体形貌与个体差异,并就有争议的当代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进行了及时深入的学术研究和探讨。
  • 神医再世之精灵之巅

    神医再世之精灵之巅

    21世纪令人闻风丧胆的神级毒医强兵,却被最后的亲人背叛,跳入茫茫大海中。意外穿越到叶家废物大小姐的身体里,她是人人皆知的废柴,从小就无法修炼灵力,每天饱受另外两位叶家小姐的欺负。什么,我可是最强的毒医强兵,以前欺负我的,我要他们血债血偿,瞬间变得倾国倾城,这里不是最缺召唤师和药剂师吗,好哇!神级灵兽追着当主人,稀有了药剂不是问题,收集五方神兽亮瞎你们的狗眼……什么绝世废柴,分明是绝世天才好吗,还有个精灵的身世,操控灵兽大军,誓要踏足这天下!!他是这天下掌管所有人生死的的王,从来不近女色,却遇见了她,改写了他不进女色的历史,“隐儿,该暖床了!”【这是不定期更新的哦(((o(*?▽?*)o)))】
  • 王俊凯之呓幻淡雅

    王俊凯之呓幻淡雅

    “喂,王俊凯,我喜欢你。”“哦。”“你什么意思啊,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表白,你就回复我一个哦,能不能愉快玩耍了!算了,当我没说。”男孩坏坏一笑:“招惹我了,还想跑,没门。”(校园小说,欢迎入坑,不过作作初三狗,更文时间少,受不了长久不更的读者入坑三思啊~)
  •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是一本关于英语阅读学习的书籍。内容包括双语美文、哲理名言、趣味英语知识等,倡导英语“轻学习”的概念,分为“早安,和梦想一起醒来”和“晚安,永远美好的明天”两个部分,选择的内容为哲理小故事和散文,以及早、晚安心语和英语知识的“轻学习”板块,内容活泼、积极向上,或励志或深情,很适合青少年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轻松学习英语知识,是一本很好的趣味英语学习书籍。
  •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春他来过

    青春他来过

    这是作者写的第一部关于三只的小说,内容纯属虚构,大家多多支持
  • 法神至高

    法神至高

    三万多年前,永恒之井枯竭,无数法师陨落,结束了他们传奇的一生,也结束了这个以魔法为尊的时代。三万多年后,他带着领先这个时代的魔法知识重生了,时过境迁,原本枯竭的永恒之井开始复苏……和那个末法时代不同这是个充满激情与碰撞的魔法大陆,人类、巨魔、亡灵、修罗、精灵……各方势力风云际会。战火为何点燃,世人何以征战不休,只因强者为尊。浩瀚的魔法世界,神秘无尽。强大的魔古生物,嗜血好杀。各帝国分崩离析,权利欲望无休止境……震天的战鼓声再次响起……火球术、寒冰箭、尘封的咒语重现大陆,因主角的到来,这个世界注定改变。
  • 邪魔阎罗

    邪魔阎罗

    千年一梦,深渊殇语。他为她恢复瞳眸,化解千年冰封之心,承受万古之痛!可她却毁了他的眼,殇了他的心,践了他的情!
  • 青青子矜

    青青子矜

    她只是想要来个新奇的穿越旅行而已,老天用得着这么玩她吗?本来回不去就够伤心了,还要派个变了身的世子爷来管着她,这世上还有天理吗?从小正太到花美男,短短的时间里来了个三级跳,这、这叫她一时间怎么接受,诶!不管了,她说什么也要先找到回去的路!迷糊青青的异世华丽冒险,欢乐与泪水并存的穿越时光爱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