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62100000018

第18章 回顾语言学界往事(1)

跟林汉达先生一同看守

高粱地的时候

宁夏平罗的“五七干校”

在宁夏平罗的远郊区,“五七干校”种了一大片高粱,快到收割的时候了。教育家林汉达先生(当时七十一岁)和我(当时六十五岁)两人一同躺在土岗子上,看守高粱。躺着,这是“犯法”的。我们奉命:要不断走着看守,眼观四方,不让人来偷;不得站立不动,不得坐下,更不得躺下;要一人在北,一人在南,分头巡视,不得二人聚在一起。我们一连看守了三天,一眼望到十几里路以外,没有人家,没有人的影儿。没有人来偷,也没有人来看守我们这两个看守的老头儿。我们在第四天就放胆躺下了。

语文大众化

林先生仰望长空,思考语文大众化的问题。他喃喃自语:“揠苗助长”要改“拔苗助长”,“揠”(yà)字大众不认得。“惩前毖后”不好办,如果改说“以前错了,以后小心”,就不是四言成语了。

停了一会儿,他问我:“未亡人”“遗孀”“寡妇”,哪一种说法好?

“大人物的寡妇叫遗孀,小人物的遗孀叫寡妇。”我开玩笑地回答。

他忽然大笑起来!为什么大笑?他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问一位扫盲学员:什么叫“遗孀”?学员说:是一种雪花膏,白玉霜、蝶霜、遗孀。林先生问:这个“孀”字为什么有“女”字旁?学员说:女人用的东西嘛!

林先生补充说:普通词典里没有“遗孀”这个词儿,可是报纸上偏要用它。

“你查过词典了吗?”我问。

“查过,好几种词典都没有。”他肯定地告诉我。他提倡语文大众化的认真态度,叫人钦佩!

乐观主义

我问他,你的乐观主义是从哪里来的?

他说,我信教,也就是信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告诉我,历史总是前进的,后退只是暂时的曲折。

他问我:你不也是乐观的吗?

我照抄他的说法:我信自然规律,等于信教。

那一天,天上没有云,地面没有风,宇宙之间似乎只有他和我。他断断续续地谈了许多有哲理的笑话。什么“宗教,有多神教,有一神教,有无神教……”。

“先生之成为右派也无疑矣!”我说。

“向后转,右就变成左了。”他笑了!

三化和三性

谈得起劲,我们坐了起来。我们二人同意,语文大众化要“三化”:通俗化、口语化、规范化。通俗化是叫人容易看懂。从前有一部外国电影,译名“风流寡妇”。如果改译“风流遗孀”,观众可能要减少一半。口语化就是要能“上口”,朗读出来是活的语言。人们常写,“他来时我已去了”。很通俗,但是不“上口”。高声念一遍,就会发现,应当改为“他来的时候,我已经去了”。规范化是要合乎语法、修辞和用词习惯。“你先走”不说“你行先”(广东话)。“感谢他的关照”不说“感谢他够哥儿们的”(北京土话,流气)。“祝你万寿无疆”,不说“祝你永垂不朽”!

林先生进一步说:“三化”是外表,还要在内容上有三性:知识性、进步性、启发性。

我们谈话声音越来越响,好像对着一万株高粱在讲演。

太阳落到树梢了。我们站起来,走回去,有十来里路远。林先生边走边说:教育,不只是把现在的知识传授给青年一代,更重要的是启发青年,独立思考,立志把社会推向更进步的时代!

(《群言》,一九九○年五月号;《之江校友》,一九八七年六月《特刊》)

怀念敬爱的张寿镛校长

光华大学张寿镛校长的公子张芝联教授来访,嘱张允和和我写文章纪念我们敬爱的张校长。张允和和我都是在张校长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当然立刻答应。我们商量,两人各写一篇,因为我们夫妇两人是先后同学,得到张校长教诲的时间不同。可是两人都迟迟没有动笔,因为越是想把文章认真写好,越是难于动笔。不幸,在二00二年八月十四日张允和去世了!这个晴天霹雳把我打击得呆若木鸡!她临终前没有来得及把她想要写什么告诉我,十分遗憾!日前张芝联教授来催我的文章,希望我代替张允和写些回忆,并且给我看俞信芳先生的《张寿镛先生传》的书稿。使我感到既惭愧又紧张!

张允和是光华大学招收的第一批女生中的一个。那时候是上海各大学实行男女同学的开始时期。光华大学建造了女生宿舍,女同学组织女同学会,在选举第一届干事和会长中,张允和被选为会长。当时的学生会要参与学校的校务工作,张允和于是跟张校长就有许多接触的机会。

有一件事,张允和念念不忘。光华大学每年举行学生演讲比赛。在某次比赛中,张允和得到的评分跟另一位男同学相等,两人并列第一。在这种情况下,担任评判委员会主席的张校长将投最后一票决定谁是冠军。张校长经过退席考虑之后投了张允和一票,于是张允和成为冠军。一个女同学成为大学演讲比赛的冠军,不仅轰动了光华大学,也轰动了当时上海的大学界。这是张校长提倡女权的一次模范行动。一枚金质冠军奖章,成为张允和的传代之宝。

有一年,女生宿舍忽然起火,幸亏发生在白天,没有人受伤。但是,楼房烧毁,行李和书籍付之一炬,造成生活和学习的许多困难。张校长亲自前来指导救火,并为每一个女生解决具体的困难。张校长借此机会,教育学生要临危不惊,镇定应付,理智处事,先重后轻,使学生受到一次为人处世的教育。女同学感受深刻,都说张校长爱生如子。

在一九二五年上海“五卅惨案”之后,要为圣约翰大学离校师生创办一所私立大学,这是一件非常重大而又万分艰难的事业。启动这件重大事业,首先要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来担任校长,这位校长既要能得到学术界的尊重,又要能为创办大学筹划经费。上海各界一致推举张寿镛先生,他是清代学者,曾任江苏省财政厅长、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当时担任淞沪道尹,张寿镛先生临危受命,知难而进,应承了这个时代的呼唤。

创办私立光华大学有三大问题:生源问题、师资问题和经费问题。生源问题不大,因为有离校学生作为基础,再添招一些新生就可以了。师资问题比较难。著名学者不一定肯来新办的大学。张校长首先聘请到当时威望最高的两位教育家——朱经农先生和廖茂如先生,通过他们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壮大离校教师的队伍。不少著名学者出于爱国心,欣然前来光华任教。光华的教授阵容光辉夺目,胜过圣约翰大学,成为当时全国大学界的翘楚。最难的问题是筹划经费。张校长是理财能手,在全国爱国气氛中,捐款终于源源而来。张校长动员离校同学,劝自己的家长踊跃捐输,得到离校同学家长王省三先生捐助上海近郊地皮一百亩,又得到菲律宾等地华侨留学生家长捐建三座堂皇的教学主楼。这样就立刻兴工建筑新的校园。光华大学建校比较顺利,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勇气。可是如果没有张校长的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是不会得到如此成功的。

当时有一个紧急的大问题:不能等待新的校园建设完再开学,必须立即开学,继续学业,不使弦歌中断,否则离校师生就会离散。这时候,张校长有两位得力的助手,一位是陈训恕,一位是史乃康,他们都是离校同学。在离校时候已经毕业,没有来得及拿文凭。他们是筹备光华大学紧急开学的两位重要助手。于是,在上海霞飞路租用民房作为临时宿舍,租用空地建设几个芦席篷临时大课堂,使教学工作立即开始。我就是在芦席篷临时大课堂里聆听当时多位著名学者的教诲的。张校长也时来芦席篷临时大课堂对学生讲话。这一幕筚路蓝缕的悲壮场面,希望不要被历史遗忘了。

史乃康是我中学的先辈同学,他听到我经济困难,付不出学费,就告诉我:校长室需要一个文书员,将在同学中招考,半工半读,你可以去报考。考试结果,我被录取,免除学费,每月还有三十元津贴,这就解决了我上学的经济困难。我的工作是按照规定书写往来中英文的书信。在工作中,我学到许多张校长的办事方法。

我们青年同学常常议论张校长。大家认为,张校长以清代科举出身的儒家学者,能自学成为理财能手的现代人才,这种自学精神非常值得学习。在一九二五年的时候,国民党北伐节节胜利,江南人民大都寄希望于国民革命。国民政府任用高官,首选英美留学生,张校长能在这个环境中得到重用,因为他有别人难于企及的才能。他弃官办学,不是官员下台,寄生于学校,而是认定教育事业比政治工作更有远大的建国作用,然后决心改变任务的。

张校长的办学原则是,按照当时公认为先进的英美教育方法,实行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校中行政人员很少。校长、教授和学生打成一片,亲如一家。直到一九四九年,光华大学的附属中学还是上海各中学中的优秀典型。

在抗日战争中,张校长请会计界元老谢霖先生为代表,到成都去开办一所成都光华大学分校(成华大学)。这件事说明张校长的远见。他不主张战时暂时到后方躲避一下,战后立即撤回原地,在后方不留痕迹,而是要把大学教育扩大到教育落后的中国西部,作为开发西部的长远打算。这在今天高呼开发西部的时候,值得怀念。

光华大学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激起的“五卅运动”而创办,又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的战争中被炮火毁灭。一九四九年后,所有私立大学一概收归国办,光华大学的光辉历史未能再呈现于中国。历史不会忘掉张寿镛校长创办光华大学的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张寿镛先生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一、从清代学者自学理财,成为现代理财专家,树立自学成才的典范。二、收集、编辑、影印《四明丛书》,成为考据文献专家,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具体贡献。三、在艰难危急中创办光华大学,伸张民族正气,培植建国人才,为建设现代化中国树立根基。张校长说:“莫为一身谋,而有天下志;莫为终身计,而有后世虑。”张校长的言行,我们应当好好学习。

俞信芳先生的《张寿镛先生传》,是一部多年心血、广收博引、实事求是、慎重下笔的精心著作,有历史和文献价值,对今天想要了解不久以前真实历史的读者,是极有价值的读物。

二00三年五月三十一日时年九十八岁

切音字运动百年祭

一目了然初阶

卢戆章(一八五四—一九二八)的“中国切音新字”厦腔读本《一目了然初阶》在一八九二年出版,到今年整整一百周年。这是中国人民自觉地提倡“拼音化”的开始,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拼音化”的重大缺陷。在《汉语拼音方案》已经公布、汉语拼音教育一天天扩大的今天,我们深深体会到一百年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首创功劳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

从“中国切音新字”的发表到“注音字母”的公布,这一阶段的拼音化运动,被称为“切音字”运动。“切音字”运动的特点是:创造民族形式字母、声韵双拼。“注音字母”最后从声韵双拼发展为“声介韵”三拼,仍旧没有全部音素化。民族形式字母不便在国外流通,于是又公布国际通用字母的“国语罗马字”。《汉语拼音方案》是“国语罗马字”的改进,并使国内国外统一用一套字母。这就是“拼音化”运动一百年来已经走过的历程。

“思入风云变态中”

一八九二年是甲午战争的前夜。这时候国事动荡、人心震撼。《初阶》里面有一幅插图,画着一个人,一手按书、一手执笔,正在苦苦思索。旁边写道:“思入风云变态中。”“思变”是当时的时代思潮。

值得注意的是:一百年前的卢戆章,已经认识到汉字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汉字的发展是“字体代变、趋易避难”。他说:“字体代变:古时用云书鸟迹,降而用蝌蚪象形,又降而用篆隶八分,至汉改为八法,宋改为宋体字,皆趋易避难也。”这里有三个“用”字和两个“改”字。“用”就是“利用”;“改”就是“改革”。既然历史上一再“利用”过、“改革”过,今天为什么不可再“利用”、再“改革”呢?

有人对他说:“子真撼树之蚍蜉也!汉字神圣,一点一画无非地义天经,岂后儒所能增减?”卢戆章“一笑置之”。他何以能“一笑置之”呢?因为在他的思想里,文字“神圣”观念已经被文字“发展”观念所代替了。

两个发展层次

“拼音化”有两个发展层次。第一层次是,各国采用各自的民族形式字母,不求相互流通。第二层次是,各国采用国际通用字母,也就是“拉丁字母”,便利相互流通。“二战”以后,世界各国进一步实行“拉丁化”。战前有六十多个国家用拉丁字母,战后用拉丁字母的国家增加到一百二十多个。战后新独立的国家无例外地都实行了“拉丁化”。采用民族形式字母的国家越来越少了。

汉字在历史上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以及古代和近代的中国国内许多少数民族,在东亚形成一个“汉字文化圈”。“二战”后,越南废除汉字,正式改用拉丁字母。朝鲜北方废除汉字,完全用本民族的谚文字母。朝鲜南方用汉字和谚文字母的混合体,但是“教育汉字”减少到一千八百个,而小说一般全用谚文字母。日本用汉字和假名字母的混合体,但是规定常用汉字一九四五个,法律和公文用字以此为限,其余都用假名字母。完全用汉字的国家只有一个中国了。“汉字文化圈”不断缩小。汉字不是在扩大流通范围,而是在缩小流通范围。汉字所让出的地盘都由拼音文字占领了。

同类推荐
  • 清圣祖康熙(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清圣祖康熙(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是清代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是被公认的英明皇帝。他聪慧好学,知识丰富;他精明强干,勤于政务;他南征北战,叱咤风云;他事必躬亲,励精图治;他所向披靡,政绩卓著,向被史学家所称道其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尽管因为社会制度封建性的局限,使康熙大帝具有与其他封建帝王同样的阶级压迫及封建剥削,但这并不损害他作为封建君主的睿智与英明。
  • 曾国藩成功全集

    曾国藩成功全集

    曾国藩是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人们关注的风云人物之一。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竞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后人有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对其高度赞誉。即使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本书从修身、处世、治国、治家、识人、用人、为官、养生等方面,全面阐释了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本书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是研究曾国藩的重要作品,是学习曾国藩的权威资料,是喜欢曾国藩的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值得大家珍藏!
  • 我认识的杜润生

    我认识的杜润生

    本书收录了资深农村问题专家杜润生先生的同事与学生对杜老工作生活往事回忆的文章,真实再现了杜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与方式方法,对后人是一种激励与启发。书内还有媒体采访杜老的稿件,使读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为“三农”奉献一生的杜润生。
  • 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陈从周先生是中国近代以来有一无二的园林艺术大师,他在20世纪学术思想的谱系中,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艺术造诣,在鲜有人间津的学科领域独树一帜。作者以《说园》作为全书的论述中心,方法则是“以陈解陈”,即用陈从周自己的论述,来介绍和阐释陈从周的园林理念和园林思想。九、十两章关于造园美学的申论,是对陈氏园林艺术学的总而括之和提而炼之,并且补入了实践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陈氏学说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课题作者通过十一至十七章的系列讨论,昭示出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陈从周先生所以成为世无异词的世界级的园林艺术大师,其所必具的诸种理由和诸种条件,课题作者都一一作了回答。
  • 罗斯福炉边谈话

    罗斯福炉边谈话

    本书为了方便读者理解,给每篇“谈话”都加了小引,作了尽可能详尽的注释,并以“危机·人民·领袖—罗斯福‘炉边谈话’及其他”作为代前言,简介了罗斯福的生平和“炉边谈话”的背景、特点、影响等。
热门推荐
  • 道魂传世

    道魂传世

    这是一个以道称尊、以魂称霸的世界,道归魂,魂归道,道既是魂,魂既是道。万里绵延的巨山,一念便化为灰烬,万米高的庞然妖兽,一指间便不复存在,这是道魂的天下。幸运的许凌在年少时便被种下一颗要耀眼万世的种子,他会有着怎样的经历呢?且看他如何踏入这个世界的巅峰。
  • 破茧羽蝶

    破茧羽蝶

    十年系列丛书。书海苍茫,此套系列小说是笔者计划利用十年之功来完成,故曰“十年”。笔者想通过此种方式传达给众多写手和读者们一个信息,未能成神的不一定就不是好书,成神的也不一定就写得多么精彩。世间可笑之事本就这么多;另外,如今的网文的商业气息太重了,到处都是重复的桥段。小说是什么?无非是讲一个好故事和把一个故事讲好。其实,书需要新颖,更需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至于天命,就不是我辈所能揣测的了......
  • 一抹阳光:爱上你的笑

    一抹阳光:爱上你的笑

    “萱,这辈子,你只属于我,是我的唯一““泽,这辈子,我非你不嫁,我只属于你”“皇甫萱,你现在转身离开,我们将永世不见”“宫雨泽,你只是忘记了,我的心很小,愿很小,无法永恒,我宁愿选择放弃”最简单,最美丽的誓言,一转身,深爱的两个人形同陌路。
  • 我和父母,逐水草而居

    我和父母,逐水草而居

    每个人都有一段独家的心灵史,从我出生到现在,经历了二十几年的迁居生活,复杂的求学经历,矢志不渝追求梦想的过程,体会世间百态,体会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平淡而曲折的生活经历,谈一谈我平凡而伟大的父母,谈一谈日益更新的社会。
  • 刘邦传

    刘邦传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青少年读本。励志改变命运,读史点亮人生。靠决心屡战屡胜,靠用人适才适所。 他出身布衣,却开创了大汉王朝;他才干平平,却揽尽天下奇才异能之士;他被称为常败将军,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本书将告诉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刘邦是怎样走上了成功之路。
  • 天若弃我天可灭

    天若弃我天可灭

    天若弃我,天亦可欺,世若遗我,世当戮灭。她,二十一世纪让人闻风丧胆的杀手,鬼医,一朝穿越废柴身,看她如何一步步走向巅峰,将天下玩弄于股掌间。什么顶级药材,不好意思空间有,什么上古神兽,自己跑来契约,武功秘籍,不好意思宗阶的。他,表面上是不受宠的皇子,出了名的“病秧子”,却不曾想他真实面目。遇见她,宠到底,却不经意间伤了她,某女怒了离他而去!他怎么将她带回。看他们并肩站立高峰。(绝对宠)稍稍有点虐。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外带有点腐,不喜勿喷,新手,不喜勿喷歌词可能会多。抱歉啦。会掺一些番外。(宝宝新手,写的不好,而且会几天才一更,抱歉,几天一更,)
  • 幽涟

    幽涟

    她为爱放弃羽化登仙,在死亡之际获得了新生,一生却坎坎坷坷;她善良勇敢,却遭到了身边所有人的暗算:友情、亲情、爱情......最后终看破了红尘,她开始残酷、不择手段,终于知道自己的使命以前世的怨气逆转天河,引起了一场新的轮回。
  • 神医魔妃:狂暴妖王不好惹!

    神医魔妃:狂暴妖王不好惹!

    本想穿越后就好好做个好人的,但却歪打正着进了皇宫,好吧,皇宫里生活好一些,但是在皇上生辰上遇到的这个腹黑男却硬是要拉她去拜师,好,这些她都不计较,可是有没有人跟她解释一下,这个“魔女”的罪名哪来的?
  • 佛说须摩提经

    佛说须摩提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古剑之遇见你以后

    古剑之遇见你以后

    被你找了八百年,终于顺利转世了,轮到我照顾你了,可你什么都不记得,没关系,我们还有不能替代的缘分!不能重复的默契!这些小事都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