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还先贤以公道
高令印
“还先贤以公道”,是当今著名新儒学家蔡仁厚教授为拙著《游酢评传》所撰序言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充分地表达出当今研究和发扬游酢思想的必要性和文化价值。
游酢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伟大思想家。单就其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立雪程门”“载道南归”来说,是中华文化重心南移再兴的源头活水,其功绩就足以永垂不朽!但是,却因游酢以儒学融合释、道之学的宋学思维方式比较突出,由此有的认定其“晚年嗜禅”,胡宏甚至说“定夫是程门罪人”。(游酢明确指出:“佛书所说,世儒亦未深考。……此事须亲至此地方能辨其异同,不然难以口舌也。”)后世旧说相因,人云亦云,未有人进行具体分析,遂有“‘道南’第一人杨时”的误传。明清时代学者所撰写的闽学史,皆贬抑游酢。国学大师钱穆在《朱子新学案》中,认定游酢“不仅逃禅,又杂染荆公之学”。20世纪80年代,匡亚明主持的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撰写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邀请全国知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论证,选取二百个思想家为传主,竟未有游酢、杨时。(该丛书邀请全国知名学者撰写,于20世纪末全部出齐,获国家图书奖。)侯外庐主编的近一百万字的《宋明理学史》,谓游酢“无多大建树”,五字了之,不予撰写。如此这般,显然是不“公道”的,对阐明中华文化的发展规律是十分有害的。
中华主体文化思想儒学的发展有三个大时代标志,即先秦孔孟儒学、宋明程朱理学(新儒学)和现代新儒学。游酢是程朱理学的中坚。在程门四杰中,一般称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或游、杨,皆把游酢列为洛学首要传人。以儒学融合释、道之学的宋学思维形成过程中,像吃营养强身一样,游酢所起的作用不仅无可非议,还应该大力加以肯定。特别是北宋后期,文化落后的金人将入主中原,承担不了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游酢拜程氏为师九年后,又带杨时师事程氏。在中华主体文化儒学存亡的关键时刻,游酢、杨时适应了历史的需要,到河南拜二程为师,“立雪程门”。学成归闽时,程子谓之“吾道南矣!”此语是对游、杨两人说的。他们“载道南归”,三传而至朱熹,创立闽学,在闽浙赣交界的武夷山一带形成继北方中原后新的国家文化重心。“道南”是极为伟大的历史事件。清著名治闽学者张伯行在为明朱衡《道南源委》所作的《序言》中深刻指出:
理学名区,独盛于闽,不惟比拟伊洛,直与并称邹鲁。而程子“道南”一语,遂符合如左券。……吾见闽学之盛行,且自南而北,而迄于东西,不局于一方,不限于一时,源远流长,汪洋澎湃。道之所谓流动而充满、弥沦而布濩者,于是乎统贯于“载道”之人矣!
朱子学由武夷山一带北传至全国和海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体文化思想、“东亚文明的体现”(日本岛虔次语)、世界性的学说。这种具有深刻意义的国际性的中国文化运动,其源头活水是游酢、杨时的“道南”。
20世纪末以来,闽台知名游氏后裔人士,诸如游德馨、游嘉瑞、游锡堃、游岳勋、游恒派、游月霞、游梦熊等先生,立志发扬其祖先游酢的思想文化传统,邀请我参加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游酢评传》《道南首豸山》《游酢文化源流》《闽游二三郎大族谱》等。特别是,于2002年10月举办的高层次的“首届闽台游酢文化研讨会”,出版了会议论文集《游酢新论》。2002年11月,在我撰写出版的《中国哲学通史》中设专节“中国文化重心南移与游酢杨时”,把游、杨列为中国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章节。是书作为大学哲学专业教材,有较大影响,遂有学生撰写游酢的博士论文。这样,游酢的思想文化基本上得以发扬,还其本来面目,并得到文化学术界的认同,如当今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李锦全教授、蔡仁厚教授等的高度肯定评价,并产生了深刻的社会作用,如游酢后裔在南平聚集地凤池村,被评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可以说基本上“还先贤以公道”。
当前,对于游酢思想文化的研究和发扬正在向深广方向发展,不仅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思想理论,还以书法、绘画、戏剧、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进行普及,使其深入民间,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作用。
游生忠先生自2007年4月开始,迄今七年的时间,创作成长篇历史小说《千秋雪》,通俗、全面、形象生动地把游酢思想文化呈现出来。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一直和我保持着联系,所创作的稿子反复修改,及时发给我阅读。是书即将出版,我当仁不让的要说几句。
《千秋雪》以游酢为主人公,描写其一生宦海沉浮的经历和传承理学的重要贡献。书中充分地呈现出游酢的才气、豪气、义气,也展现出北宋中后期朝廷和官场的腐败无能、斗争残酷,以及动荡不安局面下的民众苦难。材料丰富,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读之有新颖、大气、丰厚的感觉。文学艺术气味浓厚,史地色彩强烈。全书一百二十回,涉及一百八十多个人物,地跨大江南北十几个省份和韩、日等国,结构谨严,没有松散冗长的感觉。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宗教、科技、军事、建筑、旅游、园林、饮食、管理、茶酒、中外交流等众多领域,叙述较为恰当,表现出作者的渊博学识。既有浓厚的乡村气息,也有都市生活和港口的风貌。既有异国青年男女浪漫爱情,也有血雨腥风中感人肺腑的友情,还有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秘密。把主人公传承理学学脉和为政清廉刚正、惠政在民之道重点突显出来。此书是用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大思想家辉煌一生的好作品,我特别推荐给读者阅读。
是为序。
2013年“五一节”于厦门大学寓舍不弍室(作者系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
序二:写在《千秋雪》出版之际
程利田、游梦熊
游酢裔孙、福建三明市青年业余作家游生忠,在长期文化积累和缜密思考的基础上,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收集、阅读和研究了三千多万字的各种史料,又费时六年、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反复琢磨、十数次易其稿,终于成功地写就了一部一百二十回的长篇历史章回小说《千秋雪》,为当前华夏神州大地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的游酢文化研究大花园增添了一朵奇葩,也为纪念游酢诞辰九百六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2012年12月,我们同被邀请参加在上杭县召开的福建省游氏委员会龙岩办事处成立庆典大会,游生忠先生与我们谈及此书撰写与出版发行的有关问题;2013年3月,他就发来经多次修改之后的书稿,请我们审读和写一评论。我们皆非学术名家,又非达官贵人,自感不能担此重任,也不能为此书增添光彩,但是游生忠先生与我们在弘扬游酢文化上志同道合,彼此以道义相交,友情为重,我们难以推辞,只好附庸风雅,为此书的问世说点感想,聊表祝贺之意。
游生忠先生是一位既有胆识才华又勤奋刻苦的青年业余作家。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十分尊重,对游氏先祖游酢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历史功绩以及学术思想非常推崇,对游酢仕宦四十余年“以清德惠民莅官,遂家不能归”的一生和为官清廉的风范尤为钦佩,并且为这位历史伟人坎坷的人生及其身后数百年来的不公待遇和遭受的屈辱而深感不平。于是,他决心要为这位游氏先祖、历史大儒大圣写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拨乱反正、以正视听,还游酢以公道。
长期以来,对游酢的研究仅限于文化学术上,而以长篇的文学形式来全方位描写游酢的生活、为官及其思想文化发展历程、彰显游酢光辉的一生,迄今为止,还没有过,这不能不说是游酢文化研究上的一个缺陷。社会上对游酢的认识,也大都局限于文化界、学术界的人士,而广大的既平凡又缺乏历史知识的读者,甚至连游氏宗亲,却无从了解游酢的真正历史面貌及其光辉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现在,游生忠先生的这部《千秋雪》的问世,既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又弥补了这一历史缺憾。因此,《千秋雪》的出版,定会在海内外产生轰动的效应,而使游酢文化研究得以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