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60900000042

第42章 创作的旅程——自序及后记(9)

一般诗集的编选,不外四种方式。如果是多人合集,往往用作者来分。如果是一人的专集,往往用时间为序。或以诗体为准,例如《唐诗三百首》。或以主题作别,例如《英诗金库》。每一个方式都各有利弊,难以兼善。这次自编选集,原想“突破”一番,改采主题制,分成什么怀乡,怀人,怀古,山水,亲情,爱情,感时等辑,但考虑再三,又觉得这样的区分,不但露骨,而且武断,何况不少作品的主题相当复杂,也实在难以草草归类。结果决定仍然沿用最传统的时序方式,在十二本诗集之中各选大约五分之一的“代表作”,依写作年月的顺序排列。诗风的发展,诗思的变化,面目清晰,是时序方式的最大好处。

这本诗选的最先两首:《扬子江船夫曲》和《清道夫》,都是我在大陆时代的作品,那时我正在厦门大学外文系二年级读书,对于诗的天地,莫测高厚,憧憬远多于认识。从《厦门街的巷子》到《听蝉》,最后的这九首却是去年初秋回台后在厦门街的古宅写的新作。三十年来,手里的这支诗笔从未放下,也从未有过搁笔之念。有时迫于环境,困于心情,或者忙于工作,最多也不过六七个月无诗。有时诗情充沛,一个月内也会写出七八首来。我在演讲时,常有好奇的读者问起:一首诗的完成,是去“追”来的,还是“等”到的?一般人总迷信诗是所谓灵感的产品,也就是说,诗是“等”到的,往往不请自来,而不是“追”来的。其实所谓灵感,多半是潜思具想之余的豁然贯通,“众里寻他千百度”后的蓦然惊见,绝少不劳而获。也就是说,最后等到了手的,往往是追求已久的东西。不过,“灵感”真正出现的时候,往往只露一斑两斑,至于新作的全豹,还有待诗人去殷勤追猎,才能得手。我的诗,等来的远多于追来的。大致上,等来的都是短篇小品,像《风铃》、《寄绘画家》等,虽不能说一探而就,至少也无须沉吟再三,只要伏案一次(英文所谓atonesitting)便可定稿。至于主题较深分量较重篇幅较长的作品,就不能不全力去追,而所谓追,就是在知性上对主题做到充分了解,再把知性的认识化为感性的认同,投入诗篇。例如为了经营《湘逝》,我就花了将近一个月的功夫,把杜甫晚年的诗大致上温习了一遍,并把其中的三四十首代表作反复吟味,终于得到不少可以“入诗”的印象和感情,再加以整理、重组,就动手写起初稿来了。从初稿到定稿,大约总要修改七八次,即使定稿了,也要冷藏半个月甚至两三个月,才和编者见面。在创作的过程中,最辛苦的阶段是动笔前的娠孕,最紧张的是初稿时的阵痛与破胎,最有趣的却是修稿时对初婴的端详与凝睇,等到襁褓包妥,抱出来给人看时,已经是定稿了。如果读者拍手,评者点头,母亲当然更加得意;过了不久,浑忘阵痛分娩之苦,又欣然怀起孕来。

创作的环境十分重要。我觉得,至少对我而言,诗人不宜久居异国。韩愈放潮州,苏轼谪海南,毕竟只是异乡,不是异国。诗人久离了本土的生活和语言,主题和形式难免不生脱节的现象。像英国诗人格雷夫斯(RobertGraves),今年已经八十六岁,他从三十六岁起就一直定居在西班牙的马佐卡岛,但是对写诗并无影响,可谓例外。我在美国五年,第一次一年,得诗二十三首;第二次二年,只得十九首;第三次也是二年却减为六首。此中消息显然。诗人旅美之后,除罕见的例外,大半不是减产、停产,便是降低了诗质,实在可惜。香港,毕竟是中国人的社会,诗的气氛虽不如台湾,但也有不少优秀的诗人,而我居港六年,也仍能维持创作的质量,何况香港就在大陆的门口,近乡之情,供给我不少新题材、新感受。只是初去香港,我以为日思夜梦,魄挂魂牵,莫不尽在大陆,日久之后,才发现隔海的这座福岛,岛上的这座雨城,对我的日呼夜唤,并不下于北望中的那十万万和五千年。这三十年来,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大半在这岛上;我最关心,也愿意全力以赴的中国新文学新艺术,也在这里长大。台北,正是八十年代的长安。只要我一日踏在这片沃土上,我的诗思就不会退潮。毕竟,我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厦门街的这条长巷里写成,无论来日我化蝶化鹤,这里都是我心血的所托所依。但愿我晚年的作品仍能够在此静静接生。

中国古时虽有江郎才尽之说,究其实例,新诗人中的江郎却似乎多于古典诗人。我觉得,一位作家的才气,在于对生命的敏感和对文字的敏感。所谓“才尽”,就是对生命不再敏感,也就是题材枯竭,或者对文字不再敏感,也就是形式僵化。一般人总以为作家的才气表现在文字和形式上面,却很少想到,开拓新题材,发掘新主题,更须要才气,甚至见识。一位作家在艺术成熟之后,面对生命的百态,应能就地取材,随手拈来,即使重写以往的题材,也能翻新角度和形式,呈现新的面貌。我的题材也不够广阔,但一时尚不致趋于枯竭。我相信敏感的人绝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只要他仍然在爱别人,爱自然,爱万物,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我更觉得,一位诗人应该比他的读者更容易厌倦于固有的题材和形式,才能处处走前一步,领着读者去探讨新的题材和形式。近两年来,我在题材上有意无意之间跳出了眷顾大陆的乡愁,在形式上也半自觉地尝试规则的分段和押韵,有时改用四字以上七字以下的短句来变化节奏。将来,或有个时期我会试验浅近的口语,文白之间的旧小说语言,工整的格律,和长篇的叙事诗。

论者或谓我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我受之欣然。在风格上追求各种美,原是文坛艺苑一切野心家共有的野心,好在这样的见异思迁并不犯法。读者和批评家形形色色,各是其是,各非所非。有人喜欢乡国之思的悲苦;有人喜欢儿女之情的温柔;有人爱浓,有人爱淡;耳软的人便无所适从。回顾三十年来,有些作家个性软弱,毅力不足,文坛吹存在之风,便随人存在,等到乡土风起,又跟人乡土,似乎忘了自己真诚而坚定的力量,也可以决定风向。所谓时代精神,应该基于作家自己的信念。否则只能其是跟风。在这本选集里面,我自选的一些“代表作”,希望在风格上能呈现一位“多妻主义”的野心,不论那野心是否已经逐一兑现。举个例说,早在一九五四年,我在《项圈》一诗中就用过两只狗的对话,来讽刺崇美拜金的时尚,那时候,这种主题的作品在文坛上尚称罕见。不过这么露骨而粗糙的“社会诗”,实在不算好诗,我在浅尝之后也就放手了。十三年前,我又发表了一首“关心大众”的诗,叫《一枚铜币》;不久,有位“社会派”的批评家对人说:“这是余光中唯一的好诗。”我听说后,仰天大笑道:“评诗的标准这么简单,倒也省事!”也有人读了《乡愁》和《乡愁四韵》或听了杨弦所谱的歌,说诗就要这样,才算好诗。许多读者的毛病,在于要求一首诗一读就懂,却不要求自己多读几遍,多思索,多体会,多锻炼锻炼自己的想象力。我认为一位诗人的创作,不妨在好几个层次上并进:深入浅出的,深入深出的,浅入浅出的诗都可以写,不必理会褊狭的理论家和批评家。

在这本集子里,我既选了《乡愁》一类的浅易之作,也选了《史前鱼》、《天狼星变奏曲》、《看手相的老人》一类曲折而复杂的诗。读者爱看那一类诗,可以自己选择。不过,一个人如果只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终身在诗国做匆匆过境的观光旅客。有些读者自称不喜新诗,只读古典诗,我怀疑他们所读的古典诗恐怕大半也只是“床前明月光”或者“清明时节雨纷纷”之类。在诗的品味上,一个人要能兼顾白居易与李贺,韩愈与李白,才算是通达而平衡。我不像洛夫那么悲观,认为诗只能写给诗人看,也不像“社会派”批评家那么乐观,认为诗可以终于“大众化”。如果我的诗能“小众化”,我也就很高兴了。所谓大众化,其实只是一个含糊而空洞的理想,不知究竟要“化”到人口的几分之几才算成功。社会派的批评家往往指责诗人,说不如小说家大众化,某些小说家听了沾沾自喜,也以为自己真的“化”了不少大众。其实小说作者之中真正接近大众化的,是金庸、倪匡、高阳,而不是白先勇和黄春明,何况还有不少读者,是连金庸也不看的。真正的大众化,应该兼顾时间的因素,所以三十年的大众化未必就比三百年的小众化更普及,更深入。我们不能说,美国一些畅销一时的小说比波普更为大众化。

其实,为大众写的作品,尤其是强调某些社会意识的东西,未必真是大众喜欢的读物。许多感时忧国或者为民请命的作品,其实只有高级知识分子自己在读,自己在感动。有些社会派的批评家,自己写不出雅俗共赏的文章来,更不论大众喜欢的诗、小说、或者散文,只会板着一张文以载道的长脸,整天在训诲别的作家。反过来说,他们强调的大众化,恐怕也只是企图使大众接受他们认为正确而健康的那一类文学而已。这种充满革命热忱的浪漫主义,真要贯彻的话,只恐既非文学,也非大众之福。

真正的诗人,该知道什么是关心时代,什么只是追随时尚。真正的诗人,不但须要才气,更须要胆识,才能在各家各派批评的噪音之外,踏踏实实走自己寂寞然而坚定的长途。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四日夜于台北厦门街

儒道合流的婉转还乡

——《隔水观音·后记》

《隔水观音》是我的第十三本诗集,也是我来香港后的第二本诗集,但写作的时间前后只有两年,还不到上一本诗集《与永恒拔河》的一半,“增产”的现象令作者高兴。这本集子在时间上自成一局。因为在《湘逝》之前的四个月,我一直无诗,而《听蝉》之后的停笔,更长达九个月之久。另有一个特点,便是这两年之中,前一年我在沙田,后一年却在厦门街,但是作品的数量却不是港台平分;前一年中的作品里,《夜游龙山寺》、《隔水观音》、《割盲肠记》三首,却是那年暑假回厦门街所写,加上《厦门街的巷子》以后的作品,共为三十五首,分量约为此集的三分之二。沙田的山精海灵,对我的缪斯原也不薄,但厦门街的那条窄长巷子,诗灵似乎更旺。

一九八○年八月底,我在中文大学教满六年,储足了十二个月的休假,便回到师范大学去客座一年。师大原是我挥洒粉笔灰十多年的“故校”,但久客回乡,回乡作客,尤其是从直行的中文系,六年之后,再回到英文横行的世界,竟有一点情怯,哎,有一点怕生了。那当然只是短暂的敏感,同事的可亲,同学的可爱,很快就把我融化了。回想起来,那一年的经验真是十分愉快,也十分忙碌。除了英语系的行政工作之外,我到其他学校去演讲的次数,平均每月三次,所以写作的时间不多,作品篇幅也比前一年的为短,没有像《湘逝》和《第几类接触?》那样的分量。最令我高兴的,是回到了厦门街二楼的那间大书房,也就是《将进酒》里夜读的所谓“高斋”。比起我在沙田的书房来,虽然外景大逊,内景却较佳,空间也宽敞不止一倍,而最可贵的,是六七年前《白玉苦瓜》里的作品,都是在那张桌上,那绿阴阴的长窗下写成。书以“隔水观音”为名,寓有对海岛的怀念。“观音”不但指台北风景焦点的观音山,也指整个海岛,隐含南海观音之意,所以“隔水”也不但隔淡水河,更隔南海的烟波。

在主题上,直抒乡愁国难的作品减少了许多,取代它的,是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探索,一方面也许是因为作者对中国的执着趋于沉潜,另一方面也许是六年身在中文系的缘故。无论如何,《白玉苦瓜》的时代恐怕写不出《湘逝》这样的诗来,甚至也不会有《夜读东坡》和《刺秦王》之类的作品。写这类作品,对作者的见识和想象是一大考验,并非仅凭资料和见识,用白话来讲古事就能凑功。同样的一堆资料,哪些可以入诗,哪些不可以入诗,而可以入诗的,哪件应该为主,哪件只宜为副,要靠一点见识。而根据已有的资料在情理上揣摩某些应有的心理反应和戏剧场面,却需要一点想象。我在处理古典题材时,常有一个原则,便是古今对照或古今互证,求其立体。不是新其节奏,便是新其意象;不是异其语言,便是异其观点,总之,不甘落于平面,更不甘止于古典作品的白话版。例如《湘逝》最后的五六句,写的虽然是杜甫,其中却也有自己的心愿,而且暗喻艺术比政局耐久的信念。文化渡海,浅者在前;最先是歌,然后是小说,最后,当然是诗。在另一方面,写个人今事,我又常用古人古事来印证。例如《增斯义桂》的末三句中,凡熟悉杜甫七绝的读者当然都看得出,今之歌者几乎和李龟年叠而为一了。这样的做法,与其说是一种技巧,不如说是一种心境,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孺慕,一种历史归属感。

同类推荐
  • 母爱耀皇宫

    母爱耀皇宫

    本书介绍了顾全大局的赵威后、女中豪杰萧太后、影响三代皇帝的窦太后、被妖魔化的慈禧太后、善良的慈安太后等27位皇太后。
  • 罗斯福炉边谈话

    罗斯福炉边谈话

    本书为了方便读者理解,给每篇“谈话”都加了小引,作了尽可能详尽的注释,并以“危机·人民·领袖—罗斯福‘炉边谈话’及其他”作为代前言,简介了罗斯福的生平和“炉边谈话”的背景、特点、影响等。
  • 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风云变幻,朝代兴替,本书精选了历代宰相100位,上起先秦的伊尹,下迄清季的张之洞。100位名相,100段永世鲜活感人的传奇……按朝代顺序编排,虽不能反映历代宰相的全貌,但读者可通过本书窥一斑而思见全貌。编写这本书,使读者一睹昔日帝国的辉煌与破败,活现良宰贤相与佞臣奸相之真容,以彰其形、其志、其人,同时更为了以史为鉴,以古人旧事为鉴,为我们今日的修身明志与施展抱负起到一定的借鉴、启示作用。
  • 中国钢琴神话李云迪

    中国钢琴神话李云迪

    本书掌握了许多过去从未纰漏的材料和图片,从音乐和激励的角度阐述了李云迪的成长环境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
热门推荐
  • 两个人的前世今生:情似故人来

    两个人的前世今生:情似故人来

    现代篇:她是当代贤妻良母,在婚姻、事业的前后夹击中,遇到了他,便成了一生的劫数。她想要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她想要今夕良人执手偕老;她想要情深如笃山盟皎皎,。他想要承继祖志华锦再顷;他想要重振行业技术革新;他想要睥睨世界丝绸复兴。他想得到的太多,却只能以舍她作为筹码。民国篇:她是民国的富家小姐,十里红妆诉不尽她的被迫成婚不情不愿,却不曾想,那竟是她生生世世的执念。她为他心思用尽盗取锦方;她伴他彻夜不眠染丝绯缃;她并他流光飞舞织锦霓裳。她谏他巧谋经营锦冠京华;她激他重振斗锦夺奖华夏;她共他焚锦绝唱青史烟霞。山河碎,国之殇。一封休书,是他给她最深沉的爱恋,是他给她最缱绻的缠绵。前世诀别,今生何处?
  • 《嫡权斗》

    《嫡权斗》

    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注意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公——男尊女卑,可笑却又可悲,若我是个男子,我的命运是不是不会变成如此,若我们没有这种封建思想,我是不是不会手染鲜血?若亲人不背叛我,我是不是不会这么心狠···其实本文就是讲了一个嫡女经历了种种事情然后成为孤女,再经历种种事情,成为宰相义女,接着再经历种种事情成为嫔妃,再经历种种事情成为女皇,再经历·····(本人文笔渣到一种人神共怒的境界,从这个简介就可以看出。发誓坚决无cp,女主性情阴晴不定)
  • 引魂渡

    引魂渡

    传说在曼陀罗花盛开的地方有一个渡魂之人,她可以使人死而复生还,并且统领着冥界的所有亡魂。只要拥有她就可以称霸天下,她爱上一人,可是却被当做棋子。当时机成熟,天命到来,她是否还能再次欺骗自己的心呆在他的身边。
  • 琼霄帝君

    琼霄帝君

    一世孤独,一世无情,绝情道的巅峰又是什么?转世重来,且看我如何一步步走上巅峰。顺时苍天随我逆,怒时一剑斩苍穹。做军师便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做帝王便要君临天下,手掌乾坤!
  • 日月明——如铃传

    日月明——如铃传

    倾城倾国,城倾国倾,明史的传奇演绎他清逸俊秀儒雅非凡她清婉如莲纯洁无瑕他们的故事和政局的风云变幻交织,是悲,是喜喜剧版出来了,呵呵,谢谢大家这一年来看文啊
  • 灌畦暇语

    灌畦暇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帝星弑天

    帝星弑天

    强者之路,弱者不配走!我在迷茫中寻找光芒,终于有一天,我看见了虚无缥缈的永生之路。我有目标——永生我将崛起,一统五大世界。唯帝独尊。当我到达永生,才明白弑天之路才刚开始!
  • 魔法沦丧

    魔法沦丧

    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的魔法师变成了无节操、无下限、畜生人渣狗的存在会怎样?嗯哼~也许世界会崩溃?当然不会!只会是魔法师被诛杀!这个世界曾经有的是魔法师,甚至于可以说是魔法文明达到超越巅峰的地步。对于魔法,人类的慧根已经到了几乎达到了所有人类都具有学习魔法的强大精神力,近半数的人类拥有魔法感知力,有四分之一的人类可以成为魔法师。然而偏偏是这样一个世界,却在一周的时间内,丧失了世界八分之一的魔法师!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魔法的文明沦丧了!咳咳...其实以上的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是一个一男多女拯救世界的冒险爱情奇幻故事!
  • 闺墨萃珍

    闺墨萃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宁醉一场青春

    宁醉一场青春

    我是一个很悲观的人,在我的世界中所有人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对于这个世界我一直觉得很无奈,我以为我也将戴着面具生活下去,不过很庆幸的是我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人,他照亮了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