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学家推断,摩亨佐.达罗时期,商业、农业、加工业等行业都极为发达。虽然限于当时的生产和经济水平,一般人生活方式可能相当简单,但考古发现仍不乏奢侈品。在艺术上,有一件高19厘米的男子石雕像,是在摩亨佐.达罗发现的少数石雕之一,堪称精品。一些精美的金属制品、珠宝饰品和陶器也被不断发掘出来。此外,在摩亨佐.达罗还发现大量刻有神秘文字或图案的印章。
几乎比创造出这些奇迹更难以解释的是摩亨佐.达罗这个伟大城市的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上半叶的某个时候一下子消失了,几乎没留下任何延续的痕迹。关于古老文明毁灭的原因众说纷纭,外族入侵、洪水泛滥、沙漠侵害……至今无人能够破译印章上谜一般的文字,这些掌握了象形文字、雕刻艺术并有着城市规划天赋的聪明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没人真正知道。他们连同他们创造出的这些高级文化似乎是从远古奇异稀薄的空气中偶然生成,又突然间消失了。
时至今日,巴基斯坦为了尽可能挽救摩亨佐.达罗正在和时间赛跑。自上世纪20年代挖掘工作开始以来,城中30%裸露的废墟已经坍塌,如果不能遏止摩亨佐.达罗不断恶化的状况,这座有着5000年文明的古老城市将又一次消失,这一次,将是永逝。
塔克西拉
塔克西拉是一座建于2500年前的古城。公元前6世纪时为犍陀罗国的都城。公元前5世纪,古城所在地区成为波斯大流士帝国的一部分。公元前4世纪末已成为南亚次大陆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公元前3世纪,由于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信奉佛教,塔克西拉进一步发展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佛教、哲学和艺术研究中心。
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将塔克西拉译作“坦叉始罗”,梵文意为“石雕之城”。我国晋代高僧法显于公元405年至411年也访问过此地。今天,轮廓鲜明的古城遗址仍依稀可辨。坚固高大的城垣、精巧别致的佛塔、金碧辉煌的寺院庙宇和大量形象逼真的人物浮雕,分布得错落有致,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昔日盛况。
塔克西拉是当时佛教和犍陀罗艺术的中心,融会本地和外来的希腊、伊朗文化,出土的文物中有很多印有希腊国王头像的古钱币,考古学家据此推断曾经有39个希腊君王和2个希腊女王统治过这里。具有古印度风格的金银饰品,反映了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鼎盛时期的繁荣。最引人注目的是千百尊大大小小的犍陀罗王朝时期的石雕和泥塑佛像,明显地带有希腊式雕塑的痕迹,却又自成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犍陀罗艺术风格。1980年在塔克西拉发现了公元前2000年至3000年的陶器,充分证明这座古城可能是南亚地区人们最早聚居的都市之一。
在离城堡不远处,有一个单独的院落,唐玄奘西行取经时曾在这里居住过。城堡另一头的山坡下完整地保留着一个石砌的台子,这个台子就是当年玄奘讲经的地方,被人们称为讲经台,可同时容纳数千听众,居高临下,声乐顺风而下。坐落在锡尔开普和锡尔苏克之间的姜迪亚尔寺院的遗址,与希腊神庙极为相似,由长方形厚壁所环绕的内部有圣室和前室。锡尔苏克东南的加乌里安寺院坐落在高90余米的山坡上,围绕主佛塔的21座小佛塔均施有印模雕刻。摩赫拉莫拉都寺院遗址的佛塔和寺堂遥相呼应,保存有塔克西拉最精美的灰泥雕刻佛像。
塔赫特·伊·巴希意为“春天宝座”,这处佛教遗址起源于公元1世纪,坐落在一座150余米高的小山之颠。公元1~5世纪,这里是极其繁荣的佛教圣地,并曾经遭遇过战火洗礼。有人认为,寺院之所以受灾,是因为寺院一带曾是要塞城市,又因它是建在小山上,战斗中兵家为争夺高地有利地形而殃及的缘故。
这座古老的修道院遗址中已经发现了许多由石头和灰泥雕制而成的雕刻品的碎片,这也向世人展示出了当时的创造者们所具有的高超的雕刻技艺。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地方便是其中的一排排小神殿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排列布局,这些小神殿是环绕着中央佛塔神殿而建立起来的。高石墙围绕的僧院可能具有双层结构,中间部分是一个开阔的庭院,周围有居室、禅房、一间大会议厅、一个餐厅和寺院其他附属建筑。
遗址中迄今依然能发掘出的古币成为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曾经在这里活动的有力见证,根据一位名叫宋云的中国朝圣者的记载,在通往印度的重要商业路线中,这里似乎曾是赫赫有名的四座城市之一。
萨尔.伊.巴哈洛尔坐落于国境西北部的边防城市——马丹镇东北大约16公里处,一条由碎石铺就而成的道路将塔赫特·伊·巴希与巴基斯坦北部的城市——白沙瓦连接起来。萨尔·伊·巴哈洛尔古城堡是贵霜时代的寺院遗址,现仅存长方形墓地和一道菱形的护卫墙残恒。
拉合尔古堡和夏拉玛尔花园
宏伟壮观的拉合尔城堡与巴基斯坦最大的清真寺遥遥相对,公元8世纪时,这里曾一度为克什米尔的拉利塔第梯亚王所统治,在莫卧尔王朝时期作为商业中心而繁荣一时。
1566年莫卧尔的阿克巴大帝在拆除了旧的土城之后,在此修建了红沙石结构的城墙,城内又建砖结构城堡,后又几经扩建。到了沙贾汗时,则用大理石取代了红沙石。
拉合尔城堡东西长480米,南北宽330米,整个城堡拉合尔古堡是巴基斯坦惟一一座完整地反映17世纪莫卧儿王朝建筑史的建筑物,最精美的部分是当时统治者送给爱妻的礼物——镜宫。镜宫是皇后居住之处,由迎宾厅、会议厅、娱乐室、寝室、人工湖、喷水池、象房等组成。走在镜宫的灰色大理石地面上,下层全部注满水,大理石被磨得滑腻透亮,使人觉着仿佛是在云间穿行。整间房子金碧辉煌,精美绝伦。在装饰有各式各样彩色玻璃、铺满碎小镜片的房间,在夜晚宫内壁炉的火光的照耀下,整个房间熠熠生辉,宛若神仙的宫殿。建筑的拱门和柱子上通常饰以繁缛的装饰。
“四十柱厅”是皇帝办公之处。所谓四十柱厅,是大厅有40根圆柱而得名,后来圆柱仅存9根,其余均为后世补修的。尚保存完好的高大的大理石朝觐台,是当年皇帝接见臣民并亲自审理案件的地方。
莫卧尔时代的另一个辉煌建筑是夏拉玛尔花园,1642年由莫卧儿大帝沙贾汗下令修筑,在18世纪晚期同样遭到了入侵的印度锡克教徒的破坏。
夏拉玛尔花园坐落在通往古拉合尔东部的一条约长8公里的大干道上。“夏拉玛尔”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欢乐的家园”,一些巴基斯坦的文人称之为“爱神之家”。整个林园占地20公顷,一条长611米的运河在林园中穿流而过,377个喷泉闪烁着晶莹的水花,使空气变得清新凉爽,由大理石和红砂岩修建的亭台和避暑住地错落有制地分布在各处,这里既是皇室的娱乐场所,也是皇帝在拉合尔的行宫。
菲律宾巴洛克式教堂群
菲律宾的巴洛克式教堂是从16世纪开始出现的,这些教堂基本是西班牙及墨西哥殖民者建立的。教堂的大体风格顺延了巴洛克建筑风格,使用大量镀金图案,装饰奢侈的墙面以及刻面精美的柱子等。教堂建筑以西班牙教堂为样板,但也考虑到当地多台风、多地震的气候和地质因素而设计为长方形,无侧廊和交叉部,适量降低建筑高度,形成了菲律宾样式的基督教堂。同时还受到中国宗教建筑的影响,教堂正面结构讲究。一般的教堂与钟塔分离,钟塔又起防御和避难作用。
巴奥阿伊是吕宋岛北部的一个海边小村,这里建有菲律宾最古老的西班牙式天主教堂。圣.奥古斯丁教堂建于1599年,始为竹木结构建筑,1606年开始改用石头建筑,也是菲律宾最古老的石造建筑之一。教堂的规模很大,大殿长为60米,宽15米,用加工过的珊瑚和砖砌成的墙壁厚度达1.7米。教堂内装饰有大量雕刻和绘画。教堂建成后的半个世纪,同样用珊瑚修建了钟塔。1762年,这里曾是英军司令部,1898年美军攻占菲律宾后,教堂的会议室是美军同西班牙军签订停战条约的地方。教堂内有博物馆,珍藏着教会的历史文物。有一条拱形走廊通往教堂内的大殿,走廊一边是拱形的窗户,另一边墙上挂满宗教性油画。大殿庄严雄伟,教堂大门、神坛和合唱团所坐的木椅,雕刻精致。教堂的壁龛里安葬着很多有名望的教士遗骸。
建在圣玛利亚的努埃斯拉.塞尼约拉.德.拉.阿森西翁教堂是1810年修建的。教堂入口处有宏伟的石台阶,教堂正面两侧建有坚固的圆塔。装饰砖砌墙壁的花和叶,为阿圣.典古斯丁教堂大圆顶的内部雕刻着繁杂的图案,很多拉伯式图案,明显表征受伊斯兰的影响。寓教堂不远的钟塔,为八角形平面的4层建筑,与其说是基督教建筑,倒不如说近似中国佛塔,因为菲律宾教堂建筑受中国建筑的影响是很大的。
菲律宾中部班乃岛东南哈罗河口的怡朗省,有另外一处著名教堂——米亚阿戈奥教堂。米亚阿戈奥教堂并非单一的教堂,还是一座矮而坚实的防守堡垒,建于1787年,历时10年,用以防卫来自穆斯林民族的入侵。米亚阿戈奥教堂用当地黄色沙岩建成,左右有两座尖塔,正面墙上有精致的雕刻,这些雕刻以人的形体语言演绎了宗教难懂的术语,让任何看见它的人可以理解雕刻的含义。这些雕刻完全出自当地工匠之手,他们从未接受任何美术教育,完全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对于宗教的理解进行制作。正是这独一无二的雕刻使米亚阿戈奥教堂举世闻名。
菲律宾科尔迪莱拉的水稻梯田
科尔迪莱拉的水稻梯田是菲律宾著名的稻米梯田,它是当地土著部落人民为了谋生而在裸露的山地上开垦出的土地。梯田面积最大的为1/4公顷,最小的仅4平方米。用石块修成的梯田,外壁最高约达4米,最低的不到2米。盘山台阶似的灌溉渠层层升高,总长度达1.9公里,被戏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几个世纪以来,伊富高部落人民为了防止土壤流失,不辞辛劳地用一块块的岩石垒成一道道的堤坝,直至成为现在被美誉为“通往天堂的天梯”的稻米梯田。
至今,当地居民依然在此梯田中耕作,享受着他们祖先多年前这艰苦且精湛的劳动成果。从耕种到收成,一切都在延续中丝毫未被改变。但是由于这里的稻米生产未能及时现代化、集约化和工业化,人类巨人的这一巨作也受到了威胁。族内大群劳动力外出寻求新的生机,低地处的现代化稻米生产都令伊富高民族生活艰难。这里的梯田逐渐成为一种梯田文明的代表,其观光性及研究性已远远超过其本来的意义。
似乎伊富高的先祖们在奋力凿刻这些梯田时,早已预料到了他们这一坚持不懈的劳动绝不只是简单地填饱肚子,并且能令他们永远生存于他们后世的心中。
庆州石窟庵和佛国寺
佛国寺是庆州地区最大最富丽堂皇的佛教寺庙,被誉为韩国最精美的佛寺。被韩国政府定为第一号历史遗迹。但并不是因为其规模庞大或年代久远,而是因为寺内的新罗建筑和许多珍贵的佛教国宝而闻名于世。
佛国寺始建于公元530年,公元751年由金大城扩建,774年竣工。据说,当时规模十分宏大,但是80%以上的原有建筑于1592年被日本入侵者烧毁,只有石造建筑得以保全,现存的寺院规模只有当初的1/10左右。寺院大门上挂着写着“吐含山佛国寺”的匾额。进入大门后是一座双层石坛。石坛两面各筑有两座石桥,一面是青云桥和白云桥通往紫霞门,另一面是莲花桥和七宝桥通往极乐殿。沿着花岗岩石阶向上便可到达大雄殿。大雄殿门前西侧是高8.2米的释迦塔,风格古朴;东侧是高10.4米的多宝塔,装饰华丽,这两座塔是新罗时期宝塔中最精美的作品。
石窟庵原为佛国寺的附属部分,于751年与佛国寺同时建造,位于佛国寺后吐含山的巅上。
多宝塔是佛国寺内的国宝级文物,是新罗石造美术的代表作品这是一座在自然巨石凿成的石窟内建成的佛寺,分为前室和后室两部分,前室为方形厅堂象征地,堂内壁上雕有8位守护神和金刚力土。后室为圆形主殿象征天国,中央供奉着韩国雕刻最精美的释迦牟尼像,石像高3.48米由大理石雕刻而成。拱形大殿门口两侧雕刻着4大护世天主,周围石壁是11面观音像和佛陀10位弟子像浮雕,石壁上部、穹顶下面的一些壁龛内安放着观音像。穹顶有浮雕装饰。释迦牟尼佛像四周共有39位菩萨、10位弟子以及提婆和天王等,象征着佛祖居住的净土。
两室中间由一条通道相连,通道两侧有四大天王像。
石窟庵和佛国寺的建筑与雕刻充分展现了新罗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韩国历史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建于公元751年的石窟庵,据说是当时宰相金大城为追悼他的父母而建的紫霞门直通大雄殿东面,门前建有叫做青云桥和白云桥的石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