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世纪,罗马人控制了佩特拉周围的地区;106年,罗马人夺取了佩特拉,城市及周边地带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称作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它是罗马帝国最繁荣的一个省,几年中创造的经济效益占罗马帝国经济生产收入的1/4。在罗马人统治下,佩特拉曾一度繁荣昌盛。但是,佩特拉的经济支柱开始变化。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和陆地贸易新通道的开辟,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大大减弱。公元4世纪,佩特拉沦为拜占庭(或称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这期间,它成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称东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伊斯兰帝国日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
此时的佩特拉几乎处于被遗弃的地步。几个世纪后,为了争夺近东控制权,伊斯兰势力与欧洲基督教各国间战争不断。佩特拉这座石城在十字军东征期间被欧洲十字军占领,将这里作为他们的一个要塞,一直坚守到1189年。公元12世纪后,佩特拉再次被遗弃。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重新发现。出生于瑞士的约翰.贝克哈特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打扮成一名穆斯林,说服了当地的一位向导,来到了这座沉睡了几个世纪的“石头城”,向世人揭开了古城神秘的面纱。贝克哈特将关于佩特拉一切记录在笔记中,在《叙利亚圣地旅行记》的一卷书中,他对佩特拉的描述引发了欧洲人的激情。欧洲冒险者们源源不断地踏上了去佩特拉的旅程。1830年,一位名叫利昂.德.拿波德的法国旅人出版了一本附有插图的佩特拉游记,展示了庄严堂皇的石雕墓地及神庙。1835年,一位名叫约翰.李约德.斯蒂芬斯的美国游客在巴黎偶然读到此书,突然产生了强烈愿望,要亲自去看看这消失了的佩特拉城。当他终于来到传说中的“玫瑰城”时,对眼前的奇观感到无比震惊。返回纽约后,斯蒂芬斯于1837年出版了《阿拉伯人佩特拉区游记》一书。这本书使人们对佩特拉的兴趣经久不衰。
到了20世纪,佩特拉成为旅游圣地,同时也成了严肃的考古课题。自本世纪初以来,德国、英国、瑞士、美国以及约旦等国的考古学家们都一直在佩特拉考察发掘。他们的工作使人们进一步深刻地了解了佩特拉。过去多年的研究都把注意力聚集在那些墓地上,结果人们常把佩特拉当成是一个大墓地,而今天的考古学则对佩特拉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感兴趣。近期的发现表明纳巴泰人不仅仅搞贸易,还制造并且出口精美的陶器。
作为文化财富中心的佩特拉,吸引了来自纳巴泰王国各地的学者和艺术家们。也许他们的精品还埋在佩特拉废墟之中,等待后人去发掘。
古塞尔·阿姆拉城堡
公元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创立了阿拉伯哈里发王朝,其势力范围东至波斯,西及北非和西班牙,包括现今的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
自公元8世纪初年起,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历代哈里发在叙利亚沙漠西侧共建造了30多座大大小小的沙漠宫殿。这些宫殿除了作为哈里发的临时住所和娱乐场所以外,还是保卫边境的防御要塞和体验牧民生活的地方。但某一代王朝一旦灭亡,这些建筑物便随之被放弃,随着岁月消逝,便被深埋在沙漠里。
古塞尔.阿姆拉始建于公元8世纪早期,大约是倭马亚王朝的阿里.瓦里德一世或二世时期修建的。它是利用原有的沙漠商队驻地建筑物扩建而成的,是现存沙漠宫殿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座。
古塞尔·阿姆拉宫殿是一座石砌建筑,主要由一个会客厅、三条拱顶走廊和一个罗马式结构的浴室组成。其中浴室共有4分房间,分别用作更衣室、温水浴室、冷水浴室以及热水浴室。整个宫殿虽然不大,但是各种美仑美奂的装饰物足可以弥补空间上的狭小。会客厅和浴室的地面全部由马赛克镶嵌画铺就,墙面和天花板上则装饰有伊斯兰早期艺术风格的壁画,大多反映阿拉伯神话题材,有狩猎、乐手、缪斯女神、恋人们、工匠以及人牵骆驼等,还有拜占庭皇帝、西哥特国王、萨珊王朝波斯皇帝、阿比西尼亚国王等的形象。这些壁画是古塞尔.阿姆拉特有的,在其他沙漠宫殿中极为少见,大约出自叙利亚或阿拉伯艺匠之手,是研究伊斯兰艺术史的重要考察对象。
沙漠中的宫殿一旦被废弃,就难逃被沙丘吞噬的厄运,古塞尔.阿姆拉也同样如此。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考古学家推断,创建当时的宫殿可能要比现存的遗址规模庞大,原有的一些建筑群很有可能已被掩埋在广袤的沙漠之下了。随着考古挖掘的不断进行,人们期待着更多的发现。
琅勃拉邦的城镇
琅勃拉邦是老挝现存的最古老的一个城镇,这座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的小山城平均海拔290米,全年平均气温13~27℃,年降雨1300毫米,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城市小巧玲珑,山青水秀,古朴宁静。这里曾经是老挝很多朝代的都城所在地,自孟骚,历经澜沧王国以及琅勃拉邦澜沧王国,再到现在的老挝王国,国王御座均设立在此。传说琅勃拉邦最早叫做孟骚,因为大约公元8世纪的时候猛—吉蔑族的骚人曾经在这里建孟骚国,后来巴利语中称猛骚为“黄金之地”,用老挝语来发音就是“川铜”或者“香铜”。在公元1354年到1372年澜沧国王法.恩古建于1904年的王宫已于1976年改为国家博物馆。
有一段时间,这个城市稳定繁荣,它的面积得到充分的扩大,那时高棉国王派出僧团带来了一尊已有700年历史的金佛,金佛叫做“勃拉邦.诃弥阿”,这里也就借以金佛的名字被重新命名。到1563年,琅勃拉邦作为王国的首都,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塞塔提腊国王迁都万象,而把这里作为佛都,命名为“那空琅勃拉邦”,意思就是“勃拉邦佛镇守的圣城”,后来简称为“琅勃拉邦”,这个名字从那时起一直被沿用至今。
今天,这座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的小城无疑已成为老挝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比比皆是的古建筑被美丽宁静的自然景色包围着。整个城市被群山环绕,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在其小说中写到的湄公河亦流经于此,城市中郁郁葱葱的树木依稀掩映着寺庙、佛塔还有平凡的住家,这一切都使琅勃拉邦的空气中充满了平和而又迷人的气息。目前,根据世香铜寺建于1560年,曾以供奉勃拉邦金佛,为王室宗庙而拥有重要地位。寺内有许多小佛殿,皆建筑精美,有“金城庙”之誉界教科文组织的计划,琅勃拉邦的城市建设与发展都受到限制,其目的在于尽量保持城市的现状。
普西山位于琅勃拉邦的市中心,是全城的最高点,在那里,人们可以观看琅勃拉邦的全景。老挝的国家博物馆就坐落在普西山的西麓,湄公河的东岸。它建于1904到1909年西塞旺昂国王在位期间。原来这里是一座王宫,在1976年,被改为国家博物馆。它具有呈品字型分布的三大建筑群,中央尖顶金殿内的两幅巨型壁画描绘了老挝人民朴实安详的生活场景。馆内主要收藏了古老的澜沧王国的历史遗物,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前面提到过的“勃拉邦.诃弥阿”金佛,正是这尊高1.3米,重50千克的小金佛带来了琅勃拉邦的名字,它历经劫难,辗转于各地,不仅是老挝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且也是名副其实的国宝级古物。
在湄公河的岸边,恰好是湄公河与南康江交汇的地方,香铜寺坐落于此。它建于公元1559到1560年,由塞塔提腊国王主持建造,曾经作为王室宗庙供奉着勃拉邦金佛,在琅勃拉邦现存的大约50座较大的庙宇中间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香铜寺代表了老挝建筑的典型风格,是老挝最美丽的寺庙之一。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不少16世纪到18世纪期间的宗教艺术珍品。
城北30公里的北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在森林深处隐藏着瀑布,仿佛人间仙境,是人们休息和游览的理想地点。在通往瀑布的路上,有一些古雅的小村落,那里的居民仍然在使用他们传统的碾米机。在湄公河与南乌江的交汇处,岩石峭壁似乎垂直地从河面上升起,峭壁上有许多溶洞。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的两个,这两个洞中珍藏着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年代,不同材质和大小的佛像,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氛。
安杰尔考古遗址
安杰尔古城处于古时连接大马土革及南部地区商贸路线的交叉点上,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理位置使该城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内陆商贸中心。
公元8世纪建成的安杰尔是独特的,这里看不到历史的进程,只能看到一个独立的时期——倭马亚时期。公元661年,穆阿维叶建立了阿拉伯哈里发王朝,此后统治了西到北非和西班牙,东至波斯的广大区域,然而到公元750年就被推翻了,这一时期被历史上称为安杰尔城马亚时期。安杰尔考古遗址是现存最重要的大规模倭马亚王朝遗迹,早已被公认为倭马亚城市规划设计的唯一见证。
安杰尔古城建于公元714年或715年,整个城市结构有条有理。古城呈正方形,南北长385米,东西宽350米,四面环绕着城墙,每边城墙中央设有城门。东西门和南北门之间分别由10米宽的大街相连,两条大街在市中心垂直相交呈“十”字形,并把城市分割成为4个区域。这种城市格局与罗马城市的布局风格相似。
安杰尔古城的建设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及物资。倭马亚王朝的衰落,不仅因为阿拉伯种族之间的冲突,也与王朝不间断的王权争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今人们只能站在古老的安杰尔城前,在想象之中让历史重现。
比布鲁斯城也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公元前3000年,比布鲁斯成为地中海东岸木材贸易最重要的港口。公元前2800年,比布鲁斯的黄金时代来临了,迦南人在此建都,在城市四周修筑了防御城墙,兴建了城市的排水系统,比布鲁斯成为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大文明的交汇点与贸易中心。比布鲁斯这个名字就来源于当年其与希腊和埃及之间的大宗纸草贸易:埃及的纸草通过比布鲁斯运到希腊,而希腊语中的比布鲁斯与纸草同音。
古代埃及人视比布鲁斯为上帝的海岸。比布鲁斯的记忆连接着黎巴嫩整条海岸线。埃及人、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都曾经占领过此地。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来到此地,开始了其希腊化统治。亚历山大大帝与埃及法老之间的战争曾给这里带来不小的麻烦,当时大量密集的建筑覆盖了比布鲁斯地区。在公元前63年,随着庞贝军团到来,比布鲁斯归入罗马统治。此后城市规划戏剧性的改变了。尽管不断改朝换代,比布鲁斯还是经历着相对的经济繁荣,它是东方各国主要的宗教中心之一。
公元前636年比布鲁斯被穆斯林占领,这标志着倭马亚王朝时期的开端,穆斯林的统治似乎一直持续到1098年,但是人们几乎找不到线索来考证。比布鲁斯变成了波斯帝国的殖民地,被划归大马土革省内,其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明显的缩减,在商业与贸易上的重要性减退,从此比布鲁斯衰败了。十字军时代又重新给比布鲁斯带来了财富和贸易。随后到来的是一个迟缓而漫长的时期,一直持续到黎巴嫩共和国的建立,比布鲁斯城才恢复了生机,受到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重视和青睐。
提尔古城
提尔城是一座雄伟的腓尼基古城,它曾在地中海一带称霸一时,统治着加白斯、马迪克等繁荣的殖民地,直到十字军东征之后才渐渐衰落。
捉尔城始建于公元前2750年,最初包括一个大陆定居区和一个离岸不远的中等规模的岛屿城市。公元前1000年,提尔城的伊罗王通过填海造陆将城市的两部分连接起来,又在城市周围的海域如法炮制出了面积可观的陆地。这不仅扩大了城市版图,而且使提尔成为东地中海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中心,此时,这个城市达到了鼎盛时期。
公元前815年,提尔的商人在北非建立了迦太基,这标志着腓尼基人扩张的开始。而后在不长的时间里,提尔的殖民地遍布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众多殖民地使提尔的海上贸易空前繁荣起来。这时繁荣富强的地中海城市提尔开始吸引扩张者的目光,成为殖民者眼中的势在必得之地。公元前6世纪之初,古巴比伦国王带领军队攻打提尔,将其围困长达〗3年之久。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在封锁了该城7个月之后终于将之攻克,毁掉了半个城市。公元前63年,包括提尔城在内的整个古叙利亚都落入罗马人之手,在罗马帝国的统治期间,提尔城经历了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城中兴建了许多重要纪念物,而今在考古遗址中保留下来的也主要是这一时期遗留下的建筑。直到拜占庭时期,提尔仍旧占据海上贸易的重要位置,其染料贸易依然兴旺发达。
罗马人在城中修建的纪念物,现在保留下来的主要包括罗马使列柱大街、宏伟的凯旋门、浴场、剧院和战车竞技场。其中以战车竞技场最为著名,是罗马时期最大的竞技场之一。
京那巴鲁公园内有许多特有的植物,让此地的生态现象成为植物界的“稀有地区。”
京那巴鲁公园
京那巴鲁公园又称神山公园,是马来西亚的一座神秘的热带丛林,海拔4101米的京那巴鲁山是神山公园的中心,也是东南亚最高的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