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洛拉石窟群
埃洛拉石窟群建于公元4世纪中叶至11世纪,共34座石窟,坐东面西,自南至北绵亘1500米,散落在萨雅迪利山的斜坡之上,是古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艺术的杰作。
在全部34座石窟中,最南端的第1窟到第12窟为佛教窟,里面有寺院、佛像、讲经堂等,主要的雕像是释迦牟尼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10窟,外观近似僧院窟,两壁雕出的石柱高约4米,柱顶横梁上刻有合十作施礼状和持花信女的雕像。窟内的舍利塔高约8米,直径约4米,四周遍雕面相庄重、脚踏莲花的佛像。正面约5米高的佛龛内有3米多高的佛陀坐像,两旁为持莲花菩萨和密迹金刚菩萨侍奉。
居中的第13窟至第29窟为印度教窟,其中主要的开凿于公元7世纪至9世纪。印度教中有许许多多的神,这里的神像也就五花八门,但最多的要数大神湿婆和毗湿奴的神像。第16号窟可以说是整个埃洛拉石窟中最为著名的一座,人称“盖拉什庙”,这座雄伟奇妙的建筑始建于8世纪,它不是凿成的洞窟,而是把一座山凿成了一座庙宇,没有加其他任何建筑材料,前后耗时一百多年,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居埃洛拉群窟之首。盖拉什庙分为三部分,大门、难提殿和主殿,其间又有天桥连接。大门入口两侧有巨大石像雄视四方,入门之后,便是难提殿。难提殿并不大,有8平方米大小,共分两层,殿前是雄健的神牛石雕难提,这是湿婆神的胯下坐骑,两侧有方形旗杆迎风而立。难提殿之后便是主殿,主殿长50米、宽33米、高30米,气势恢弘,壮丽不凡。盖拉什庙不但以雄伟著称,而且整体匀称的恰到好处。特别是那些呼之欲出的浮雕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千多年以前的杰作。
位于北端的第30窟至34窟为耆那教窟,开凿于公元8世纪至10世纪。
三种宗教在这里异彩同放,埃洛拉石窟一直是香火不断的圣地,尽管它的历史没有阿旃陀石窟那么悠久,但其壁画和雕刻同样价值奇高,是印度古代艺术的又一宝库。
阿格拉古堡
阿克巴(1556~1605年在位),莫卧儿王朝的第三世皇帝。1556年,他以阿格拉亚穆纳河西岩山的城堡为国都。阿克巴大帝在位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兴建阿格拉古堡。从1556年,费了近8年的时光,终于在1573年建成了这座古堡。因城墙和城门都用红色砂石砌成,所以名叫“红堡”。整个古堡大约有500座建筑,融合了传统的印度建筑风格和外来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庄严而华丽。
整座古堡呈现出不规则的八角形,南北长约915米,东西宽约548米,墙高约33.5米。城墙周长约2500米,有两座大城门,三座小城门。西边正门是壮丽的德里门,有拱门、护门楼、凉亭和塔柱,西门与集市相通。南门称阿马尔.辛格门,较德里门小,通往宫廷。三座小门分别是克什米尔门、喀布尔门和阿兹末门。
古堡内的所有宫殿,全都用大理石和其他名贵石块砌成。殿中柱间壁上雕刻人物、花鸟,用大理石镂空的窗楼上,镶嵌着五颜六色的宝石,耀眼夺目。其中最为华丽的是枢密宫,白色大理石的宫墙光彩照人,镀金的宫顶熠熠生辉,镶嵌宝石的柱子灿烂夺目。枢密宫是皇帝和大臣们议事的地方,全都用大理石砌成,三面是由正方形柱组成的拱门,另一面是绣雕方形窗户,雕刻的画面是典型的伊斯兰式建筑图案。
古堡分设内宫和外宫两部分。内宫是娱乐宫,主要是帝王、王妃和公主休息、游玩和娱乐的场所,外宫的主要建筑物为觐见宫,是莫卧儿皇帝接待达官贵人、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的地方。殿内墙正中间有一壁龛,它的前面是国王的大理石宝座,高3米,上面雕刻着花鸟、树木等浮雕。
宫廷中最富有特色的建筑是阿克巴大帝兴建的贾汗季宫殿,宫殿的正面左右对称,上部两端耸立着小塔,亦砂岩墙面用白色大理石砌成,中庭四周是印度古典式的矩形房屋。南北两座大厅由木质结构柱梁构成,托架上雕刻着美伦美奂的图案,木檐上面还有石板房檐。整个建筑的风格包含了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建筑的特色,完全体现了阿克巴容忍异教的思想。
阿克巴皇帝是莫卧儿王朝的著名君王,在他统治期间,实行怀柔政策。面向亚穆纳河的中庭却具有明显的波斯风格,南北两面是清真寺。
城堡之内不仅有宫殿、集市、居民区,还有清真寺。阿格拉城堡内有大小两座清真寺。大清真寺又称珍珠清真寺,位于城内中央位置,建筑宏伟。
大清真寺的穹形圆顶由原来的覆盖镀金铜箔变为大理石圆顶。祈祷厅内有7个装饰精美的连拱与3个穹顶相连,结构严谨和谐。在德里门外面建成现今的星期五清真寺之前,对于宣传伊斯兰教宗教活动,大清真寺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规模较小的清真寺称宝石清真寺,用大理石建造,是宫廷后妃祈祷用的。还有一座更小的清真寺称清宝清真寺,专供皇帝私人的祈祷用的。
迄今为止,在阿格拉城堡,阿克巴时期的遗迹已经很少能看到。主要是由于他的孙子,第五代皇帝沙贾汗(1628~1658年在位)拆毁或改建了很多阿克巴时期的建筑。例如,本来为木质结构的公谒殿现在已经被改建成了白色大理石建造的大厅,而围绕前庭的柱廊也被大理石所代替。
泰姬陵
泰姬陵于1654年建成,陵墓长576米,宽293米,四周红色砂石墙,整座陵园占地17万平方米。泰姬陵背依亚穆纳河,现在,它已辟为一个大陵园,陵前方是一个十字形大水池,内设喷泉,精美绝伦的泰姬陵倒映在水中,充满了幻想般的神奇风貌。
泰姬陵是莫卧儿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其爱妃阿柔曼.巴纽所建造的陵墓。爱妃原名蒙泰姬.玛哈尔,后称“泰姬.玛哈尔”,意为被宫廷选中的人或“宫廷的光艳”。她是精明能干的大臣可汗的女儿,19岁的时候嫁给古兰姆太子,赐给她这宫廷贵人的称号。古兰姆太子就是后来的莫卧王朝第五世皇帝沙贾汗,泰姬美貌多情而富有才华,她和沙贾汗形影不离,出入相随,就连沙贾汗大帝出征作战,她也会伴其左右。
不幸的是,1631年泰姬生了14个孩子,当她随沙贾汗出巡时,在途中生第15个孩子之时,因难产去世。
在她临终前国王问她有什么话想说,她说:“我有三个要求,第一你好好抚养孩子,让他们长大成人,第二终身不再娶,第三为我建造一座人世间最美丽的陵墓。”沙贾汗为了实现泰姬的在生愿望,就为她修建了这座举世无双;古印度后人将沙贾汗的石棺放置在泰姬陵内他妻于的石棺旁,这对有情人晨终还是得以相守在一起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以此表达自己对爱妃的沉痛的哀悼和深切的怀念。
泰姬陵继承了伊斯兰建筑左右对称、整体谐调的传统,也是莫卧儿王朝时期最有代表的建筑之一,曾被称为“人间建筑的奇迹”。
从大门到陵墓有一条红砂石筑成的长约100米的笔直的通道,两旁是人行道,中间是清澈透明的水池和喷泉,池水倒影,人行道两旁和水池四周栽植奇花异草,灌木浓荫,相互辉映。通道的尽头即寝陵所在。
整座陵墓建在一个正方形白色丈理石基座上,基座四角各有一座高约40米的三层塔楼,与主体陵宫彼此呼应。
整座陵墓建在一座高7米,长95米总面积9000多平方米的白色大理石的基座上,基座呈正方形。
基座四角建有四座高约40米的白色大理石三层塔楼,与主体陵宫彼此呼应。传说,四座高约40米的三层尖塔,其塔身都稍微向外倾斜,目的是防止倒塌后压坏陵体。如果你来到塔顶的小楼上,便能够俯瞰阿格拉全城。
陵墓全部采用德干高原的洁白无瑕的大理石砌成,寝官高达74米,上部为一个高耸饱满的穹顶,它的直径达17米,下部为八角形陵壁。边长57米,总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
陵宫四面各有四扇高大的拱门,形似壁龛,配有透雕的黑色大理石石扉,上面镶嵌了半部古兰经的经文。
寝宫里面有一扇精美的门扉窗棂,据说是出自工匠之手。寝宫内分5间宫室,宫墙上,有五彩缤纷的宝石镶嵌成的百合花、郁金香等植物图案装饰,构思巧妙,光彩照人。在中间的那座墓室里有一道大理石围栏,围栏内有两个名贵大理石石棺,中心线上安放着泰姬的石棺,旁边是皇帝沙贾汗的石棺,在石棺上有许多彩色宝石和浮雕。两个大理石石棺其实都是虚棺,在下面的地窟,才是停放躯体的实棺。
据说沙贾汗决定在亚穆纳河对岸再为自己修建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和泰姬陵桥相连,她让他与他的爱妃永远生死在一起。遗憾的是,后因被他儿子篡夺皇位,并被幽禁在阿格拉堡,故工程未能动工。从此以后,沙贾汗每天只能遥望泰姬陵,最后寂寞地在古堡里结束了他的一生。死后,奥朗则布(沙贾汗的第三个儿子)将他安葬在泰姬陵的偏位上。
克久拉霍古迹
克久拉霍是印度著名的古代宗教都市遗迹,尤以印度教庙宇著称。克久拉霍的庙群是中古时期印度教寺庙建筑与雕刻的代表,是印度教的艺术之城。“克久拉霍”是“椰子”的意思,据说从前这里有很多椰子树,因此而得名。公元10世纪,克久拉霍是昌德拉王朝的首都,是印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昌德拉王朝的国王们于950年开始修建庙宇,前后100克久拉霍的庙宇修建工作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建筑样式却出寄地一致。主建筑建在高高基座上,与开有天窗的长廊相接。顶部则有集束型带曲线的尖塔,每一座塔都象征着凯拉炒山(即“天山”)是纳戈尔式寺庙特有的标志。
多年,共修建了85座,现在只有22座保存了下来。
克久拉霍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说从前有一位祭司生了一个女儿,容貌艳丽,举世无双。一次,月神自天而降,与这位姑娘坠入了爱河,月神告诉姑娘,她将生出一个英武勇敢的儿子,并繁衍成一个伟大的民族。后来他们有一个子孙在克久拉霍建造了85座寺庙来供奉他的祖先及诸神。这是传说中克久拉霍的来历,已经无从考证,但当地居民至今认为他们是月神的后代。
在克久拉霍无以数计的雕刻作品中,妇女和性爱是最普遍的主题,其登蜂造极之处着实令入瞠目结舌。这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也成了克久拉霍引人注意的原因之一。
克久拉霍现在的庙宇大致分为西、东、南三个庙群。西区的庙宇保存得最好,也最吸引人,而且都是印度教寺庙,最大的瓦哈拉寺建于11世纪,31米高,由84座尖塔堆砌而成,直冲天际。东区主要是耆那教寺院和一些祠堂,其中最大的是建于10世纪中叶的帕什瓦那寺,壁面上的雕刻极为精致。南区的杜尔哈德奥寺建于12世纪,是献给湿婆神的,可能是昌德拉王朝最后的建筑物。
克久拉霍的庙宇多,雕像更多,庙宇多用砂岩建成,庙体大都是凿雕而成。庙里庙外,遍布各式精美的雕刻图案,神话题材和大量娱乐性题材并列,大概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神龛中的主神,是各庙中最为神圣的雕像,第二类是神家族中的神,如主管人间智慧的象头神格纳希,第三类是显神跳舞的仙女,她们一个个雕得不仅体态优美,舞姿更是令人倾倒,第四类是讲经传道的场面,第五类为天上的动物。这些雕刻复杂、细腻、生动、真实。场面广阔,构图紧凑,人物豪放而热情,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千多年前的作品,有不少雕刻至今仍是难以解开的谜团。
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城遗址
法塔赫布尔西格里是16世纪莫卧儿王朝阿克巴皇帝修建的一座皇城。相传,16世纪,一位名叫谢赫.沙利姆.奇斯蒂的圣人来这里讲道,阿克巴皇帝特来朝圣,祈求子嗣,圣人预言阿克巴定有儿子继承帝业。第二年,预言应验,儿子果然降生。阿克巴皇帝喜出望外,决定以圣人的名字沙利姆为其子命名,同时在此兴建城市,以为报答,并于1571年把国都从阿格拉迁到了这里。1573年,阿克巴皇帝远征西印度获胜,为纪念这次胜利,便把这座城市命名为法塔赫布尔西格里,意为“胜利城”、“凯旋城”。然而,这座城市于1585年就因缺水被废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