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43900000007

第7章 背叛者:情有可原,还是罪无可恕(3)

当然,有一种回答,就是汉奸足够多,投降足够多,所以清军才会取得天下,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江南一带,不屈不挠的抵抗是屡见不鲜的,而农民军对清军的斗争也是长期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清军就不会获得全面的胜利。这么看来,吴三桂的投降对历史的影响,需要重新去估计,而吴三桂的汉奸历史,也有很多我们未曾注意的前前后后。

满族自从在努尔哈赤时代进行改革崛起之后,就一直试图占领整个辽东地区。而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业之后,更是对此严密部署,精心筹划。在皇太极执政时期,不但从军事力量上大大扩充了清军的实力,在战略上更是依赖那些归顺的汉人制定全局计划。

清军想要南下,最便捷的一条通道就是途经锦州、宁远到山海关一线入关,而锦州和宁远又是明代自袁崇焕以来一直为了牵制清军、固守山海关而苦心经营的军事重镇。

当然,清军还有另外一条道路,就是避开辽东,从蒙古部族那里迂回入关,这也恰恰是在皇太极筹划之中的,他先后征服了蒙古、朝鲜,并且夺取了皮岛,占领了东北全境,使得清军南下有了多种选择。不过对清军而言,迂回入关不如取得便捷通道,所以皇太极对锦州、宁远进行了多次的包围战,终于在崇德六年(1641年)发动总攻,第二年春天俘虏了洪承畴,逼降了祖大寿,在辽东处于绝对优势。此后虽然皇太极突然病逝,但并未影响清军南下的步伐,清军将战线推进到了山海关前三十里,山海关基本上就等于一座随时会陷落的孤城。

这个时候的明朝政府,却因为农民起义而被打得七零八落。在崇祯中期,就有半壁江山已经在各地的起义军手中,明朝可用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远不能和农民军抗衡。这一点受到了皇太极的关注,他与手下的大臣都认为应该利用农民军和明朝进行内耗,而后清军坐收渔翁之利。他甚至吩咐那些与明朝军队在边关作战的将领说,“如果遇到农民军,要告诉他们,他们是因为明朝政治黑暗发生民变,而我们清军起兵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双方不应该冲突,要互不侵犯,而且应该互派使者交往。”

清朝统治者的这种策略,明朝君臣却没有料到,也没有应对的办法。皇太极死后,1644年,多尔衮还专门派使者去会见农民军领导,提出和农民军合作、平分天下的主张。可见,清朝统治者虽然身在关外,但是对明朝内部的局势一清二楚,而且南下的准备十分充足,完全不会因为一个吴三桂而有什么影响。

利字当头的困惑

那么,吴三桂到底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既然他的立场对历史的进程没有什么重大影响,为什么他还要甘愿背上汉奸的罪名?

吴三桂长期在辽东生活,对明朝的政局和关外的清军都十分了解。一方面,辽东的将领们,如袁崇焕、祖大寿这些最优秀的军事指挥者,都成为明朝中央党争的牺牲品,袁崇焕甚至被凌迟处死。这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现实让吴三桂对明朝政府有些灰心,虽然在明朝灭亡之前,作为辽东将领中硕果仅存的吴三桂被明朝封为平西伯,但他知道那不过是因为他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而不是因为他对明朝的忠心。

另一方面,因为兵败而投降清朝的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父,吴三桂本人也出身于辽东祖氏军事集团,无论从血统上还是出身上,吴三桂与祖大寿都有很多相通之处。吴三桂对清朝的政策也比较了解,知道他们十分优待那些有才能的汉人,无论是自愿投靠还是被迫投降,清朝统治者都能予以重用。

而且,清朝当时最为倚重的军事大臣,无论是范文程还是洪承畴,都是汉人,洪承畴还曾经在辽东指挥明军与清军作战。这样的比较,自然会令吴三桂心中有一个得失的权衡,一旦发生了非常事件,他会选择与清朝合作,而不是为那个翻脸无情的明朝政府尽忠。

实际上,清朝早就对吴三桂进行过策反工作,前后几次对他进行招降,但都被吴三桂所拒绝。可见,吴三桂并不是那种不知廉耻卖国求荣的阴险小人,否则他早就投入用人政策清明、国力蒸蒸日上的清朝的怀抱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在李自成农民军已经向明朝发动最后的总攻时,崇祯皇帝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询问了吴三桂的兵力情况,然后提升了吴襄的官职,大有把明朝的命运托付在吴三桂身上的意思。在李自成已经占领山西、威胁北京的时候,明朝紧急召吴三桂回师保卫北京。

可是吴三桂当时迟迟没有动身,这也成为他被指责为待价而沽的一个罪证,实际上,那是因为他迫不得已——他手下的军兵,大部分都是辽东本地人,如果军队从辽东撤回关内,军队的家属就没有安全保证。他们与清军仇杀多年,所以辽东军兵的家属很可能会因为军队调走而被清军杀害,所以这些将士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家属留在辽东,吴三桂不得已只能先把军人家属运往关内。正是这样一件事,耽误了吴三桂的行程,当他的军队刚刚从山海关行进到丰润的时候,农民军已经攻陷北京了。

明朝灭亡了,吴三桂也面临着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应该如何选择未来。当时他的前途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马上投降李自成,二是出关投降清朝,三是依靠兵力自保。

当时,从北京到山海关一带的明军将领,都投降了李自成,所以吴三桂如果要依靠兵力自保,或者和明朝的残余力量联络,是最不可能的选择。一来,他如何突围,二来,他的军需供应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就是他无法解决的。

而投降清朝,对吴三桂来说,大门是永远对他敞开的。首先,他的舅父祖大寿在清朝,其次,清朝还有优待投降汉人的政策,加上吴三桂在辽东防线上的重要地位,他如果投降,将是清政府十分欢迎的。不过,吴三桂此刻正在去北京的路上,沿途关卡都已经在李自成手中,如果转身投清,势必要杀出一条血路,代价太大。

而且,当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明朝的几千名官员都投降了,其中还包括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所以,吴三桂自然要考虑到父亲的处境,做出自己的选择。李自成对吴三桂也十分看重,进入北京之后就马上派使者招降吴三桂,并且对吴三桂进行了十分有诚意的安抚。当时吴三桂手下的将士已经长达十四个月没有军饷,生活十分困难,而李自成招降吴三桂的时候,就率先派人对他的部队进行了犒赏,并且发放了粮饷,这对吴三桂而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霖。所以,他马上和李自成达成共识,愿意投降李自成。不过吴三桂对李自成投降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后来他投靠清朝之后又极力掩饰此事,所以给人们造成的印象就是:吴三桂一开始就首鼠两端,最后因为陈圆圆的事情才投靠清朝。

造化弄人,声名狼藉

可惜好景不长,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北京之后,就开始了对明朝官员没收家产、追缴赃款的行动,很多明朝官员身受酷刑甚至被折磨至死,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被严刑拷打。这个消息传到吴三桂耳中,他十分气愤,于是秘密率兵返回山海关,准备向李自成报复。吴三桂知道,如果自己去北京,免不了也和父亲一个命运,那还不如另谋出路,为父亲报仇。

但他背叛李自成,马上就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命运,南边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北边是清军,凭他的实力,是无法和这两支力量抗衡的。于是,吴三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了清朝。不过,他当时是有所保留的,他与多尔衮进行接洽的时候,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请求清军帮助他报国恨家仇,剿灭农民军,而且要求多尔衮入关之后,辅佐明朝的皇太子登基,并且不允许清军从山海关入关,把这个重要关口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可能有人会觉得吴三桂提出的让多尔衮拥立明朝皇太子登基的想法是幼稚的甚至可笑的,但是实际上,清军虽然多年与明朝作战,但一直都没有放弃讲和,而且多次表示愿意接受明朝的统治,只是想做东北的主人而已。所以,吴三桂才会觉得,清军不过是和自己一样,都是明朝的臣子,他认为,清朝就像唐朝那些割据的藩镇一样,所以才提出要辅佐太子登基的条件。多尔衮对此满口应承,并且马上派兵,在山海关附近和吴三桂联手击败了李自成。

随后,清军马上大举入关,占领了北京。可是,多尔衮并没有遵守先前的诺言拥立明朝太子登基,反而把清朝的小皇帝顺治搬到北京君临天下。吴三桂与多尔衮订立的契约是秘而不宣的,所以吴三桂吃了一个大亏,虽然报了家仇,但是国恨却并未得报,反而是他引清军入关这一事实让他背上了汉奸的罪名。后来,多尔衮等清朝统治者又有意利用吴三桂,让他去追剿明朝的残余势力,吴三桂亲手杀了明朝的桂王,让汉奸这个名声坐实了。

从吴三桂本人来说,他在明朝灭亡之后,先降李自成,后投靠清朝,都是迫于形势,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文天祥那样以身殉国。生存还是乱世中难得的权利,吴三桂去争取生存权,这件事本身是不应受到太大指责的。可是,他却被多尔衮蒙骗,恢复明朝江山的愿望没有达成,自己还落得一个汉奸的罪名,他也因此而在清朝获得了极高的地位。为了自己的现实利益,他没有澄清、也无法澄清,也就只能随波逐流。更可悲的是,他的投降,对清朝来说,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他的投降举动没有对历史产生任何有效的影响,只是让清军入关更为顺利。可是,深受民族主义熏染的汉族文人们,却不能原谅吴三桂的投降,他们认为异族统治中原完全是吴三桂的罪过,把所有的怒火都发泄在了他的身上。对清朝统治者来说,他们也愿意为自己找一个替罪羊,因为这样就可以减轻他们被汉人仇视的程度,更利于他们的统治了。于是,在汉族士大夫与清朝统治者的合力之下,吴三桂背负上了无数恶名,甚至被描写成了一个因为争风吃醋而不顾民族气节的败类。

回过头来看,吴三桂之所以要投降清朝,一来是因为他自己要争取生存的权利,二来是明朝已经无力回天,无法找到一个可以替他报国恨家仇的力量,所以他只能把清军作为合作者。当那些士大夫对吴三桂吐口水的时候,他们似乎都忘了,在明朝灭亡的时候,自己都在做什么,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当时还忙着党争或者隐居,和吴三桂比起来,他们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真正有资格蔑视吴三桂的人,早就死于战火之中了,无论是袁崇焕还是史可法,而活着的士大夫,没有起到挽救颓势的作用,只沉浸在对他人的说长道短之中。这是明朝的悲哀,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个曾经灭亡的王朝的悲哀。

同类推荐
  • 应天皇都

    应天皇都

    王者的成就,不是一人的拼杀,帝业!那是几世的筹谋和万人的艰辛。乱世枭雄,一世情仇,该怎么完结?乱世豪杰振臂一呼,应者四方云集,数万百姓起而响应。白莲教成为起义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一支起义军,只待时机!
  • 紫笼纱

    紫笼纱

    也许就在我们身边,有那么一群人,你永远不知道,你跟他们有什么差别,可是一旦知道了,你便想成为他们
  • 中国台坛

    中国台坛

    本书介绍了上古基址、帝候高台、神话古台、释道神台、经诗文台、渔乐书台、长城诸台、历代将台、边防炮台、天文台、景观台、古戏台等中国著名台坛。
  • 莫秋白

    莫秋白

    暴政党争生生蚕食生父母,出身遭遇种种谜团寒门子。血海深仇如何得报?身世之谜如何得解?一无所有前路又如何起步?等待他的是弱肉强食还是谋能立天?是命还是不公?是事在人为还是天定胜人?扭转命运可为不可为?且看主人公如何已一己之力颠覆整个王朝!乱世将至群雄辈起......
  • 吟咏初唐

    吟咏初唐

    唐朝是一个怎样的年代,武将坚毅果敢,努力的扩展着自己生存的土壤,士子风流傲世,留下篇篇华丽的诗篇,大唐,有怎样的胸怀才能够在经历五胡乱华,隋末征战的创伤之后,迅速的使中国重新立于世界大国之林,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之骄傲的一个时代,倘若置身其中,又会是怎样的一番风景
热门推荐
  • 猎夜月

    猎夜月

    从小被呵护长大的月儿,却在成年后成为父亲换取权利的筹码,被送到匈奴和亲。然而和亲对象却另有其人,她再一次沦为“物品”。在匈奴的日子,她坚强的生活下来,只因心中有一个信念,她喜欢的人会来救她,而在一次次的危难中,救她的却另有其人,那个人渐渐进入她的心里,就在她完全接受他的时候,她曾经的爱人终于来到了她的身边。她不仅要面对两个恋人的决择,同时又要避开情敌的挑衅,她将何去何从?
  • 七界天

    七界天

    凡俗一世几度春秋,仙魔转眼万古成空。唯我不灭,七界,混沌,我为天。
  • 再爱:弃妃倾天下

    再爱:弃妃倾天下

    她母亲惨死时,意外的救了他,为他解了毒,而她却染上毒,原本是她救了他,却被人捡了便宜,当她被逼的在悬崖边,他说:“夏,跟我回家”他用的是我,而不是朕,他用的是家,而不是宫。他设计一场阴谋,侍女惨死,她,被他逼得装疯买傻。她跳下悬崖,换身份,却发现她的侍女,并没有死,而是被他藏了起来……一切的一切都是……
  • 人本欲生经注

    人本欲生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姐妹的幸福与挫折

    三姐妹的幸福与挫折

    三姐妹的幸福生活原本非常幸福,可是...............
  • 玄:猫

    玄:猫

    玄猫,它是罪恶的源头,灾难的引导者,还是在为因发生灾难而哭泣?玄猫,如何在都市中生存,最终又会怎样?
  • 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方水清等主编的《国学经典导读》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的综合导读作品,分《国学经典导读(上册)》、《国学经典导读(中册)》、《国学经典导读(下册)》三册,共收录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礼记》、《孝经》、《三十六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宋词》、《唐五代词》、《诗经》、《左传》、《史记》、《战国策》、《古文观止》、《孙子兵法》等著作,对每部作品都按“原文”(或“原诗”)、“译文”、“师说”、“知识卡片”、“故事链接”或“经典案例”五部分进行详细解释,以便为读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经典,提供必要的阅读门径与学习指南。
  • 远古诛神剑

    远古诛神剑

    在江逸面前,没有天才!没有强者!在江逸面前,纵然是神,也唯有臣服!
  • 彩虹过后说爱你

    彩虹过后说爱你

    青春就像那绚丽的彩虹,多彩但易逝。爱情就似那狂风暴雨下的小舟,只有相互依偎扶持才能度过那难熬的狂风暴雨,迎来绚丽多彩的彩虹。该文讲述了初入校园的几位大学生之间发生的种种浪漫的爱情故事。其中充斥着那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暖心守护,也有着郎才女貌的完美之恋。
  • 中华谚语歇后语智慧金典

    中华谚语歇后语智慧金典

    谚语和歇后语是中华文化经典的部分,凝结了民间百姓生活智慧,它们以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深刻的人生道理。本书精选谚语与歇后语中的精华部分,加以点评,阐释谚语、歇后语的含义,力图揭示其包含的生存智慧,给人以警醒、鞭策、鼓励、教育,使读者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对为人处世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