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有抱负、有志向的人来说,常有一种悲剧的命运,就是“壮志未酬”。而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和抱负的原因,有的时候人们归结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的时候归结为“时不利兮骓不逝”。
从历史过程本身来说,是没有什么对错成败的,因为历史是一个不带有任何偏向性的自然发展过程,而对于生活在历史中的人而言,却需要一个成败对错,因为那直接关乎他们自己的利益。围绕着自己的利益,人们构筑起了一个个价值标准,并反过来以此衡量历史现象。
孟子就是在这方面颇有心得的一个。他曾经在四处游说的时候发明了一个说法,说一个事情没有做成,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可以做而没有去做,“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另一种就是自己想要去做而且努力去做了,但是根本做不到,就好像“挟泰山以超北海”一样,只是徒劳而已。
孟子所讲的“挟泰山以超北海”的做法,换做一个普通的说法,就是“逆天行事”,违反了整个历史进程,而只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去挣扎,结果只能如螳臂当车一般失败。
不过,孟子所说的不作为的情况,在那些有志向有抱负的人身上却不大能体现出来,对于他们来说,为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进行努力,是普遍的情况,他们身上,除了逆天行事的可能性之外,另外一种失败的原因,就是“学艺不精”。
学艺不精还抱有大志向,就是志大才疏了。在历史上,分辨不清形势,或者认清了形势却依然想要逆天行事的行为,是悲壮,而志大才疏导致的失败,就只能让人觉得可惜了。但是,当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被推向历史的前台时,他也许此前从来没有验证过自己的能力如何,就仓促上马开始施展抱负了,这是历史的无情,也是历史不带倾向性的表现——无论是谁,都可以在历史的剧场里面登台亮相,但是表演的效果如何,就要看你自己的把握了。
1。荆轲:失败的拦车人
历史的发展就像一场比赛,有的时候,结果是明确的,只有一个。但是可以导致这个结果的可能性却有很多,这就像奥运会比赛,最后肯定有人获得冠军,但是谁获得冠军,都有可能性,可是冠军只能有一个,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有时在结果揭晓之前就大局已定了。这样的情况,有的选手自然不能接受,所以会采取一些过激的办法,比如暗算对手、钻比赛规则的空子、使用违禁药品等等手法,力求改变结果,让自己胜出。
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中也屡见不鲜,尤其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之中。虽然分裂的每一方都有可能成为最后的统一者,但是往往在最后结果出来之前,局势就非常明朗地告诉世人将由哪一方获胜,这样一来,其他各方就要想尽办法阻挠这个结果的出现。
在战国后期,秦国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而且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获胜,统一天下的气势已经显露出来,而其他六国则江河日下,无法抵御秦国的强大攻势。这个时候,六国就只能使用一些不那么光彩的办法来阻挡秦国统一的脚步,这就好像站在高速公路上拦车一样,虽然有可能让高速行驶的车辆停下,但是更大的可能是被碾得粉身碎骨。
六国的人觉得,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派杀手去刺杀秦王,只要秦王死了,秦国就会陷入内乱,这样六国就有喘息的机会了,这是一种苟延残喘的办法,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荆轲就是这样一个被选中去拦车的人,无论他的行刺是否成功,他都注定不会生还,不过他的刺杀做法,也只是一个短期行为,可惜他为此付出了生命。
短视太子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他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当时著名的剑客盖聂谈论剑术,他说了自己对剑术的看法之后,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结果荆轲果然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有人认为,荆轲最终行刺秦始皇失败,就是因为他的剑术不佳,实际上并不尽然,他和盖聂讨论剑术,只是一个各抒己见的行为而已,没有什么对错,盖聂对他怒目而视,只不过是盖聂对他的看法不赞同而已,哪有什么真正的标准答案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和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以及另外一个擅长击筑的高渐离交往。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节拍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而且,他与游历过的诸侯各国的豪杰贤士及德高望重之人都有广泛的交情。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之人。
为《史记》做注释的《史记正义》一书中,引用了一本小说《燕丹子》里面的一段话,“田光对燕太子丹说:‘按照我的看法,太子您手下的门客没有什么可以重用的人才。夏扶是一个血勇之人,发怒的时候脸就会变红;宋意是一个脉勇之人,发怒的时候脸色会发青;舞阳是一个骨勇之人,发怒的时候脸色是白的。而据我所知,荆轲是一个神勇之人,他在发怒的时候脸色毫无变化,可以称得上喜怒不形于色。’”这当然只是小说家的描述,但是对荆轲的性格有一个生动的概括,认为荆轲是那种处变不惊而且堪当大任的人。正是因为这样,以后他才会被燕太子丹选中去刺杀秦王的。可是,这样的人才,只作为一个亡命的刺客,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吗?
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燕太子丹过去曾在赵国做人质,而秦王嬴政出生在赵国,他少年时和太子丹要好。等到嬴政被立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做人质。这时秦王对燕太子就不那么友好了,所以太子丹因怨恨而逃归。太子丹一回到燕国就寻求报复秦王的办法,但燕国弱小,力不能及。而秦国天天出兵山东,攻打齐、楚和三晋,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地侵吞各国。燕国君臣对即将波及到燕国的战火深感惶恐,一种大祸临头的预感让他们惴惴不安。太子丹对此深为忧虑,就请教他的老师鞠武。
鞠武回答说:“秦国的土地遍天下,威胁到韩国、魏国、赵国。四处有很多的险要地形作为屏障,人口众多而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绰绰有余。有意图向外扩张,那么长城以南,易水以北就没有安稳的地方了。为什么您还要因为被欺侮的怨恨,去触动秦王的逆鳞呢!”太子丹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怎么办呢?”鞠武回答说:“让我进一步考虑考虑。”
过了一些时候,秦将樊於期逃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来。鞠武规劝说:“不行。秦王本来就很凶暴,若再迁怒到燕国,这就足以叫人担惊害怕了,又何况他听到樊将军住在这里呢?这叫作‘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即使有管仲、晏婴,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了。希望您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请您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联络齐、楚,向北与单于和好,然后就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了。”
目光短浅的太子丹说:“老师的计划,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的心里忧闷烦乱,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了。况且并非单单因为这个缘故,樊将军在天下已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强暴的秦国而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希望老师另考虑别的办法。”鞠武说:“选择危险的行动想求得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浅薄而怨恨深重,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说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拿大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一下子就烧光了。何况是雕鸷一样凶猛的秦国,对燕国发泄仇恨残暴的怒气,难道用得着说吗!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这个人智谋深邃而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
从太子丹的言语里面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一方面为了自己被秦王嬴政侮辱而想要报仇,不顾国家的实力;另一方面,收留了一位流亡的将军,却又不肯听从正确的建议去解决可能带来的灾难,只是一味想要快速解决问题。可以说,正是太子丹这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才最终把荆轲送上了不归路。
买椟还珠
经过鞠武的引见,田光拜访了太子。太子向田光请教:“燕国与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田光说:“太子光听说我盛壮之年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冒昧地谋划国事,我的好朋友荆卿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准备去找荆轲,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
田光见到荆轲,说:“我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同意了。田光说:“我听说年长老成的人行事,不能让别人怀疑他。如今太子告诫我说不要把和他的对话泄露出去,这是太子怀疑我。一个人让别人怀疑,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说完就自刎了。
太子丹和别人讲了机密又不信任别人,反复告诫,引起了田光的不满,才悲愤自杀。古语说“士为知己者死”,可是遇到这么一个并非知己的当权者,士人也不得不死,不是在不信任中死去,就是被这样的当权者放在不合适的位置上而死——田光是前者,荆轲则是后者。
荆轲去会见太子,告诉他田光已死,转达了田光的话。太子痛哭流涕,过了一会说:“我所以告诫田先生不要讲,是想使大事的谋划得以成功。如今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不会说出去,难道是我的初衷吗!如今秦王有贪利的野心,不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如今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又出动军队向南攻打楚国,向北逼近赵国。赵国抵挡不住秦军,一定会向秦国臣服;赵国臣服,那么灾祸就降临到燕国。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所困扰,如今估计,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能够抵挡秦军。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婪,其情势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势杀死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却不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谁,希望荆卿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太子丹的这种想法真是天真,一方面想要抗击秦国,另一方面又觉得没有合适的办法,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投机行为:暗杀。而且,可笑的是,当时田光推荐荆轲,是为了让荆轲来辅佐太子丹建设燕国,而不是让荆轲做一个亡命之徒去搞刺杀。可是太子丹这个人无能又固执,认为自己的意见才是最正确的,居然把有治国才能的荆轲当成一个普通的剑客了。
听到这样的话,荆轲自然比较不以为然。过了好一会儿才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不要推托,荆轲只好答应了。当时太子就尊奉荆轲为上卿,住进上等的宾馆。太子天天到荆轲的住所探望。供给精美的饮食,时不时地还献上奇珍异物,车马美女任荆轲随心所欲。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荆轲仍没有行动的表示。这时,秦将王翦已经攻破赵国的都城,俘虏了赵王,并且杀到了燕国的南部边界。太子丹害怕了,于是请求荆轲说:“秦国军队早晚之间就要横渡易水,那时即使我想要长久地侍奉您,怎么能办得到呢!”这种话说得无耻,他以为荆轲是为了他的美女珠宝才为他效命的,根本没有认识到士的气节和追求,可是荆轲和他根本无法沟通,又怕被太子丹说自己贪生怕死,于是只好表态。
荆轲说:“太子就是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了。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我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那樊将军,秦王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他的脑袋。果真得到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接见我,这样我才能够有机会报效您。”
太子说:“樊将军到了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为自己私利而伤害这位长者的心,希望您考虑别的办法吧!”
荆轲明白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会见樊於期,说明自己的来意,樊於期明白了荆轲的意思。樊於期觉得,虽然代价是自己要死,但是荆轲也要因为刺杀秦王而死,这样讲义气的人令樊於期佩服,于是就自刎了。太子丹为荆轲找到了一把锋利的匕首,用毒水淬过。并派了勇士秦舞阳给荆轲做助手。
荆轲一直在等待另外一个朋友,打算和他一道出发;但那个朋友住得很远,还没赶到,而荆轲已替他准备好了行装。又过了些日子,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认为他拖延时间,怀疑他反悔,就催他说:“日子不多了,你有动身的打算吗?要不然我派秦舞阳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