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43700000073

第73章 佛教散论(31)

孙昌武先生在其《中国佛教文化序说》的“序言”中对佛教做如下概括:“作为宗教,佛教具有一切宗教所共通的特征,那就是……佛、法、僧‘三宝’。”[5]](P.5)

方立天先生则在《佛教哲学》一书中精确地阐明了佛教的主要构成部分。“佛教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各国的佛教流派都声称崇奉三件事物:佛、法、僧。这三者被称为佛教的‘三宝’。三宝就是构成佛教整体的三大支柱。‘佛’,指佛教的创始者、祖师释迦牟尼,也泛指一切佛。‘法’,指释迦牟尼传授的教理,实际上是包括释迦牟尼以及后代佛教学者所阐发的佛教教义,是教化、开悟众生的理论学说。‘僧’,指释迦牟尼建立的教团,泛指信奉、弘扬佛教义理的僧众。佛、法、僧包含了佛教的信仰目标、信仰理论和信仰群众,由此三者而展开为更复杂、更全面的系统结构,如由对佛的信仰而有各种礼仪制度,由法的演变而形成若干宗派,由僧众而有一切清规戒律等。佛、法、僧正式反映了佛教的内涵和外延的规定。简单地说,佛教就是由佛、法、僧三者综合构成的宗教实体。”[6]](P.2)

本文主要基于上述理论框架,从汉传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角度分析其汉民族本土色彩的出现时间,以此界定汉传佛教的形成时间。

二、汉传佛教的佛、法、僧三宝特征形成于三国时期

笔者认为,最早在三国时期,汉传佛教体现在佛法、僧尼、佛像等方面的汉民族本土特征才全部出现,直到此时,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汉传佛教。以三国时期为界限,前后分别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两大阶段。之前为印度佛教在汉地有选择地汉化,并至三国形成汉传佛教;之后为中国佛教中汉传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1.从僧尼角度来看

如前文所述,汉传佛教最显著的特征是信仰的民族以汉民族为主,汉族僧人出现应是汉传佛教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于汉民族信奉佛教的提法有多种。其一,即为郭朋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在中国的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是楚王刘英,第一个信奉佛教的皇帝是桓帝,而笮融,可说是早期信奉佛教的官僚‘居士’。”[7]](P.51)而楚王刘英、桓帝刘志、笮融等人都只是一般的佛教信徒,并不是事佛的僧人。他认为,汉代严佛调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出家僧人,并给予其极高评价,“汉代唯一的汉籍僧人严佛调,曾经同安玄合作,共同翻译佛经。”“对于严佛调这样一位在汉代佛教的初期传播中有所贡献,且有相当声誉的,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位汉籍僧人,僧佑、慧皎竟均未为他单独立传,这实在不能不令深感遗憾!”[7]](P.49)其二,黄忏华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他说:“汉人出家为沙门见于载籍的,是从严佛调开始的。”[8]](P.9)又说:“一般即以士行为中土出家沙门的开始。”[8](P.12)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严格地界定“僧人”这一概念,而戒律是界定这一概念的重要标志。

戒律是佛教仪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传戒、受戒制度的佛教体制是不完整的。所谓“传戒是设立法坛,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宗教仪式,亦称开戒或放戒。就求戒的人说是受戒、纳戒或进戒”[9]](P.335)。早在唐朝,道宣就曾说过:“一方行化,立法须通;处众断量,必凭律教。”[102]“佛教建立在戒律上,戒律是佛教的基础,其他定慧等学,都是它的上层建筑。”[10]由此而论,只有真正受戒的人才能算做严格意义上的僧人。也就是说“流传在中土的佛教戒律正是中国佛教汉化的基础”[10]。

事实上,佛教的汉化过程本身就应包含佛教戒律的中国化。在这一过程中“佛教戒律在中国社会里进行了自身的扬弃,一些不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的条文被淡化和搁置,同时一些适合中国社会的条文被推崇光大,甚至发挥出新意来,并随着社会的变演而有所发展。由于宗教信徒的行为准则及其实践决定着该宗教在社会中的形态,所以戒律在中国的推陈出新造就了有别于印度的中国佛教”[10]。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佛教戒律引进中国并逐步汉化是汉传佛教形成的重要基点,而受戒的正式沙门的出现则是汉传佛教形成的关键环节。

正如黄忏华所指出的“戒律的传来,是三国时代佛教中重大的事件”。三国之前,由于没有戒律,信徒出家的情况是比较混乱的。“先是魏境虽有佛法流行,然而僧众只是剪除头发,也没有禀受归戒,所有斋供礼仪咸取法于传统的祠祀。”由此说可以推论出,东汉的严佛调并没有受戒,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汉僧。“到了魏嘉平二年(250年),中天竺律学沙门昙诃迦罗(此云法时)游化洛阳,主张一切行为应遵循佛制,于是洛阳僧众共请译出戒律。迦罗恐律文繁广,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因而译出《僧祇戒本》,即摩诃僧祗部的戒本一卷,又邀请当地的梵僧举行受戒的羯磨来传戒。这是中土有戒律受戒之始,后世即以迦罗为律宗的始祖。”“当时开始依此羯磨而受戒的有朱士行等人,一般即以士行为中土出家沙门的开始。”[8]](P.11-12)

吕澂也认为中国真正的汉僧第一人应是朱士行。他说:“他依法成为比丘,与在他以前仅仅以离俗为僧的有别。从这一点上,后人也将他当作汉土真正沙门的第一人。”[11]](P.12)

据以上分析,中国流传戒律的最早时间应该在三国时期,在此之前没有接受戒律的汉僧。笔者支持朱士行是汉土真正沙门之始的观点,认为“严佛调乃是一位兼通梵、汉语文,既能助译又能撰述的最早的汉籍佛教学者。”[7]](P.47)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汉传佛教的僧宝特征,即最早的严格意义上的汉族僧人是三国时期的朱士行。

2.从汉传佛教信奉的佛经角度来看

中国汉传佛教在佛经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以大乘经典为主。孙昌武在论述汉传佛教形成时说道:“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所决定,在中国传播发达的主要是大乘佛教。”“一方面,它按中国传统意识形态调整了自己的面貌,依附于中国思想学术而取得人们的承认并迅速得到普及;另一方面,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它逐渐突出了教义中的本土特征与新鲜内容。这样,在实现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步建设起中国化佛教。”[5]](P.5、P.82)据此,笔者认为,孙昌武所论中的第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后汉时期的佛经翻译中,而第二方面则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佛典翻译的主要特征,三国时期即为汉传佛教法宝特征形成的初始阶段。

“后汉佛教,是佛教流行中国最早的一个阶段。”[8]](P.3)“实际,中国佛教史,至少亦中国佛教经典翻译史,始于永平十年后约八九十年东汉末桓灵二帝时代。桓灵间,西域之译经师,相继东来中国,广事宣译。”[12]](P.12)东汉末期的佛典翻译可以分为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安系”和以支娄迦谶为代表的“支系”。

“安世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位译师;他所译述、弘传的禅观之学,则可说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出现的‘佛学’。”“在安世高的译经禅学之中,仍然显示出了佛教初传时期的那种特征。”[13]](P.131)安世高主要翻译了《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和《百六十品经》等小乘禅经。黄忏华说:“世高是精通阿毗昙学和禅观的学者,因此,所译经典以关于禅法的典籍为主,间及阿毗昙学。”[8](P.6)“高所传译之经典,多属小乘,且以关于实际上之禅观修行者为多,罕涉理论。故世高者,小乘之学者,又小乘禅观之行者也。”[12]](P.3)吕澄指出:“从安世高的译籍见到的学说思想,完全是属于部派佛教上座系统的。他重点地译传了定慧两方面的学说,联系到实际就是止观法门。”[11]](P.4)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安世高一系的禅学,似乎并未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只有到了南北朝时的北方,同样也由于历史的原因,禅学成了当时佛教的‘北统’”[13]](P.131)。据上述分析,安世高所翻译的主要是小乘经典,而且并未得到广泛的传播,汉传佛教的僧宝特征并未体现在安世高身上。

支娄迦谶是与安世高同时代的译经大师。“他是第一位传译空宗经典,且重点在‘般若’的人。”[14](P.154)“支谶译籍的种类恰恰和当时安世高所译的相反,几乎全属大乘,可说是大乘典籍在汉土翻译的开端。”[11](P.6)支谶译《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而“其最重要的是《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实系《般若经》的第一译,为中土般若学的嚆失”[8](P.3)。吕澂评价支谶所译经典时说:“不过翻译的总方针依然是随顺佛说,了不加饰,要求尽量保存原本面目;就是在译文结构上做了一些‘因本顺旨、转音如己’的工夫也是极有限的。所以后人辨别他的译文仍用‘辞质多胡音(即多用言译)’为标准。”[11](P.7)虽然支谶所译经典与安世高迥异,但其历史影响是相似的。“支娄迦谶译《般若》,同样是这种情况;《般若》思想,在汉代并未产生多大影响,而到了魏晋之际(特别是两晋),却‘大放光彩’,到了了南北朝时,进而形成佛教的‘南统’。”[13](P.131)由以上分析可知,尽管东汉时期支谶已经突显了大乘经典,但并不具备很明显的汉族文化特征,而且在当时也没有产生很大影响。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支娄迦谶的译出《般若》系经典,却也标志着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进入了一个由汉代佛教的质朴无文而发展为大兴佛教义理之学的时代。所以,支娄迦谶的译出《般若道行经》,一方面,意味着汉代佛教的基本结束;另一方面,又意味着佛教传播新时期的即将到来。”[13](P.137)也就是说,虽然支谶所译《般若》经典不具备汉传佛教僧宝方面的全部特征,但他为三国时期汉传佛教大乘经典居主导地位,并逐步在文辞、义理方面实现本土化做了准备,并“意味着佛教传播新时期”,即三国时期汉传佛教形成并得到广泛传播时期的“即将到来”。

同类推荐
  •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弘一法师经历了的两世人生集于一身,由风流倜傥的浊世才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师,一个转身,演绎了一个旷世传奇。红尘世俗中,世人追捧他的才情;佛门禅院里,世人景仰他的风范。读他的文,风骨、才骨、傲骨,尽显其中;品他的人,真挚、认真、脱俗,做到极致。
  • 《旧约》中的民俗

    《旧约》中的民俗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旧约〉中的民俗》是弗雷泽的另一部名著,是他在写作《金枝》过程中将有关《圣经》旧约故事的民俗材料汇集起来,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有关事例作比较,专门创作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已成为人类学和《圣经》研究者的必备读物,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称它是“一部人类学传奇”。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宁夏吴忠地区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

    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宁夏吴忠地区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吴忠地区宗教文化的形成、解放后吴忠宗教的状况、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吴忠宗教与管理、人本化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效果、宗教文化生态下的政府责任。
  • 零点星光

    零点星光

    本书内容包括夏季的川藏线、川藏茶马古道、草原明珠理塘、天地巴塘、巴塘弦子、英雄格萨尔等,展现了青藏线的旖旎风光,追溯了佛教源流,介绍了藏民的神秘习俗。
热门推荐
  • 你可还会喜欢我

    你可还会喜欢我

    新升入高中的,在食堂看见一个漂亮且看起来傻里傻气的学姐,被怂恿的要了QQ,慢慢的被学姐的各种不可描述所吸引了,随即,一场轰轰烈烈的暗恋开始了,唉耶别看介绍了,点进来看看啊,捂好心脏哦~3,2,1——进!
  • 校草大人别缠我

    校草大人别缠我

    A市的紫藤学院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贵族高中,紫藤学院的学生非富即贵,而他们:夜洛辰,韩萧睿,顾皓熙,苏俊源在紫藤学院呼风唤雨,他们的父亲更是A市的大亨,在紫藤学院,他们的生活中闯进两个身份完全不同的女生,还有家族长辈介绍的千金名媛,他们该如何抉择?
  • 比尔·盖茨商道真经

    比尔·盖茨商道真经

    本书叙述了比尔盖茨的创业经营思想理念和经营的过程和方法经验,既介绍了其成功创业经营之道又具有可读性。
  • 校园护花狂少

    校园护花狂少

    【免费】美女拜师,校花倒追,女神倾心,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这是一个来自修真世界的王者,为了寻找漂亮的小师妹,而身陷红尘的香艳故事。
  • 失忆小甜心碰上暖心校草

    失忆小甜心碰上暖心校草

    她失去八岁前的记忆,而他则寻找了她八年,八年后他们又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长生世界》

    《长生世界》

    长河涛涛,不见终始。这大河中翻腾的每一朵浪花上都踏着一个人,这每一人都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他们法力滔天,主宰芸芸众生,可万载之后,也只是尘归尘土归土。一场阴谋,千般计算,白了满头青丝,只换来坟冢枯骨。最后的一段时日,群雄并起,诸圣争霸,乱天动地,苍茫大地,我主沉浮!
  • 失忆公主的绝美爱恋

    失忆公主的绝美爱恋

    她,只是一个缺失了某些记忆的少女,因为哥哥在沫洛学院的地位,她来到了这里。因为身边一群“不靠谱”的朋友,让她那缺失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让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在恢复记忆的同时,也展开了她所不敢奢求的爱情……
  • 明星修炼养成

    明星修炼养成

    丑小鸭的华丽蜕变……脱颖而出!娱乐圈的一切,重生的自己!恋上绝世美男……
  • 要为谁而战

    要为谁而战

    修炼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华富贵;是为了万人敬仰;是为了持强凌弱;是为了造福天下;是为了万古长存;是为了苟存于世?错!错!错!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身边的人。为了他(她)们,你可以负千百万人;为了他(她)们,你可以杀千百万人!他们是你的逆鳞!逆鳞!触者死!!!
  • 女配逆袭之这个女配有光环

    女配逆袭之这个女配有光环

    女配们的怨气太重,被迫穿越。什么仇什么怨啊。拆情侣,泡帅哥,走上人生巅峰。到最后还不是一死。遇到他后,被迷了心神。最后我选择忘记。“系统啊,爱上一个人就是这种感觉吗?”“叮,系统温馨提示,玩家一定不要对小说里的人物付出真情。”十生十世,模糊的记忆,我依然愿意选择等待,直到你出现,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