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42500000023

第23章 助教:通向教职的桥梁(1)

大考之后

通过大考后,研究生就转正为博士学位的候选人。博士候选人已完成修课和考试的要求,因此学业的重心由拓宽知识面转向专题的研究。这一突破令人惊喜,对很多博士生来讲,在心底酝酿已久的博士论文似乎转眼就能写成。

我当然也不例外。大考结束之后,如释重负,我对身边的师友说,这辈子要经历的考试到此结束了。终于,我可以一心一意做博士论文了。但是,这种心境并不能持续太久,新的挑战又出现在面前。一方面,学生得想办法在论文写作阶段取得经济资助;另一方面,得马上投入博士论文的构思和写作,并有意识地接受训练,掌握将来从事教学的基本技能,为毕业后求职做好充分准备。

研究生头几年,我也做过一些杂事。虽然这些经历与专业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样做一则能保证能自食其力,再则,可以开阔视野,接触各方人士。

1996年,哈佛大学图书馆内存有不少藏文书籍,大都是在印度、尼泊尔出版的,它们散落在燕京图书馆和怀特纳图书馆两处。导师范德康教授和学校图书馆取得联系,争取到一笔经费,雇佣我和另外一位同专业的美国同学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来整理这批藏文书籍,并且编目、输入学校的电脑编目系统,从而能对外公开,便于读者借用。

同一年秋天,费正清中心把我介绍给一位研究中国当代问题的学者,当他的研究助理。我的任务主要是为他翻译他就中国地方村民选举问题采访的录音,同时到图书馆寻找相关的资料。当时他刚从中国回来,带回大量的访谈录音。我仔细听他录下来的中文访谈,然后把对话译成英文。虽然政治学并不是我的专业,但是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且开拓了视域,拓宽了学术关系网。

1997年夏天,费正清中心主任傅高义(Ezra Vogel)教授邀请中、日、韩三国一些高层官员来哈佛参加东亚高峰论坛。我和几位学生一道,为与会者担任翻译。从中国来的有当时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后来担任云南省省长的徐荣凯先生,美国当地的官员有马里兰州副州长凯瑟琳·肯尼迪(Kathleen Kennedy Townsend)女士,即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的长女。

有时,有的工作看上去与学业并不直接相关,也上不了履历,但只要用心对待,对日后的求职和学术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整理哈佛图书馆的藏文藏书使我有机会翻阅20世纪60和70年代海外藏文文献的印刷和流传情况,这对以后的研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和作用。与此同时,经土登尼玛活佛介绍,我还认识了吉恩·司密斯(Gene Smith)先生,他就是在60年代由美国国会图书馆派往印度从事这批藏文文献重版的学者。经过多年的积累,他现在拥有美国最全的藏文文献,在纽约市设立了一个藏文文献图书馆。和列文教授合作,更是打开了我的学术关系网。虽然我们研究的领域相差很大,但是他对我的工作非常满意,以后几年总是不停地给我写推荐信,而有机会见到肯尼迪女士,并和她交谈,这使我心中原有套在肯尼迪家族的光环顿时散去。归根结底,我们大都是平常人。

大考之后,和诸多博士生一样,我把主要精力用于构思论文。但同时,我也计划利用承当助教的机会来培养自己的教学能力。

助教制度

助教制度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研究生培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这些大学的本科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从研究生的角度来说,助教制度的建立主要出于两种需求:一是学生所属的院系不可能连续多年提供全额奖学金,尤其是在第三年和第四年之后,学生需要付出劳动、通过各种渠道得到资助,继续完成学业。美国的许多财团、基金会和高等院校当然有很多为博士生设立的奖学金,尤其是对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的学生来说,机会比较多,但是竞争也非常强烈,有时候会出现几百个学生竞争四五个奖学金的状况。而对国际学生来说,竞争的机会和条件显然不如美国学生有优势,因而难免出现僧多粥少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为资深教授担任助教或研究助理是很多高年级的研究生取得经济来源的方法。

另一个考虑是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生得到博士学位之后,多半从事研究和教学。在正式进入就业市场之前,大都需要积累起码的教学实习的经验,以便毕业以后进入学术就业市场时,面对竞争对手和招聘高校的同事和学生不至于手足无措。

助教制度的实施和哈佛本科生的课程结构也紧密相关。哈佛的本科生需要选修三类课:专业课(concentration courses)至少要修足12门,大约占到32门选修课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中心课程(Core Course)要修7门;自选课要修14—16门。中心课程相当于国内的公共必修课,课程大致包括六类:外国文化(Foreign Cultures),历史研究(Historical Study),文学艺术(Literatureand Arts),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社会分析(Social Analysis)和(自然)科学(Science)。中心课程在学生所有的课时中占的比例不小,所以通常的选课人数比较多。

开设中心课程的一般是在某一领域已有建树的资深教授。在文理学院,课程的规模最大、学生最多的数迈克·桑德尔的“正义论”一课。和东亚研究有关的课程有华生教授(James Watson)的“中国的宗族、婚姻和家庭”一课,杜维明教授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开设的“儒学伦理与道德社群”,以及包弼德(Peter K.Bol)和柯伟林合作教授的《中国通史》。这些中心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课堂内座无虚席。让一位资深教授带200多名本科学生是非常不现实的,此时,助教为大学的师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补充。

决定修一门课的时间不定,可以在低年级,也可以在高年级,因为大学4年选中心课程的时间不限。如果学生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他们可以在一年级修“中国的宗族、婚姻和家庭”一课,也可以修“中国通史”,或是“儒学伦理与道德社群”一课。当然这些课也可以在高年级再修。除了个人的兴趣以外,还有课时的安排和他们的专业课程是否冲突,计划修的那一年是否要上,因为好多中心课程隔年开课。另一类需要助教的是各系本科生的专业课。由于哈佛的教授各自从事不少研究项目,又带着自己的研究生,他们通常不可能有很多时间给本科生开课,做具体的引导,因此这一部分的任务就落到了研究生助教身上。他们带领学生消化老师上课的内容,设计小组讨论的专题,带领学生做小组讨论,批改他们的论文(理科学生则是带本科生做实验)最后是给学生期末打分。因而做助教的工作任务重,责任大。

此外,一些规模较大的非中心课程也会需要助教。决定一门课是否雇佣助教不能一概而论,而是根据修课的人数、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开课系科的经费预算等因素来定。

虽然助教并不参与课程设计,也不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但是却要自始至终配合任课教师,承担所有教学任务。具体而言,助教的职责包括,一开学就得和任课教授及其他助教一起商讨课程的设置和作业的安排。助教要参加任课教授每周两三次的讲座,关注自己小组内学生的缺勤情况,在课堂上分发讲义和与课程相关的通知,及时以各种形式(电话、电子邮件或是每周两小时的办公室时间内见面)回答学生的问题,当然课后还得准备小组讨论的内容。此外,学生不时发来的电子邮件也得及时回复。从设定小组讨论会的议题到批阅学生的短文,从监考到答疑,从解决期末成绩争议到写推荐信,可见助教的任务之重。

小组讨论会每周举行一次,每次大约一小时。小组成员人数通常有15至18名。由大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助教带领。如需要,而且有时间,一名助教还可以负责两个,甚至更多的小组。虽然讨论课围绕着本周教学内容进行,但它面面俱到,更像一门小型课。

助教和教授的备课会每周一次,会议时间在一两个小时之间,主要内容为总结上周学生小组讨论的大致情况,计划下一周的教学计划,包括小组讨论议题,短文的主题,期中考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参加讲座和小组讨论出席情况等。

虽然教授会做出最后的决定,但是他需要所有的助教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大家讨论之后决定如何设定学生作文的议题和长度,期中考试的难易程度,或是对屡屡缺席的学生如何处置之类的问题。三五位直至十位助教中会有一位领衔助教(Head Teaching Fellow),负责所有助教之间工作的协调,而且直接和教授沟通信息。

刚进入研究生院的前两年,学生每学期都要忙于修满四门课,根本没有时间做助教,而且一般的教授是不会用刚刚入校不久的学生来担任助教的。通常申请助教一职的是已经通过大考的学生,教授也喜欢接收这部分学生来帮忙,而且他们往往是任课教授门下的弟子。虽然别的系科的学生也能加入助教行列,但就不得不克服一些关系网上的障碍,当然学科相近、过去曾有助教经验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得到助教的机会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助教责任重,工作量大,报酬与其工作量和承担的责任有些不成正比,苛刻一些,说是“剥削”也不为过。1999年前后,在哈佛一位助教带每一小组一个月的报酬只有八百元美金左右。为此,近年来,几家常春藤大学还成立了研究生助教工会,争取工资保障和福利,维护助教的权益。

即便这样,仍有不少研究生愿意承担这一工作。主要的原因是除了经济收入以外,更重要的是担任助教具有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收获。和资深教授一起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了解讲义的设置和讲座的内容,作业的规定和要求,评分的经验等等都是将来自己独立走上讲台不可或缺的经验。毕业之后寻求教职之时,长期担任助教的经验是履历上很好的一笔,说明这一毕业生具有开课和指导学生的最起码的技能和水平。在当今美国学术市场,很难想象一位读研多年的博士生如果没有任何教学经验能顺利进入求职市场,得到诸多面试和校访,最后得到终身教授(tenure.track position)的职位。助教期间的整套教案稍加更新,就能在自己将来开课时使用。这种益处许多研究生一时半会儿难以感受得到,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其中的收益是难以言表的。

与助教制度配套,为了帮助研究生尽快承担助教的角色,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确保教学质量,哈佛还特意设立了伯克教学中心(Bok Center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这一中心成立于1975年,当时名为哈佛-丹佛斯中心,用来纪念丹佛斯基金会为中心提供的最早的资助。1991年改名为伯克中心,以纪念前校长(现任的代理校长)德里克·伯克(Derek Bok)为改进和提高大学教学质量而做出的诸多努力。这一中心的宗旨之一即为帮助研究生走上讲台提供各方培训,使其毕业后能顺利担任繁重的教职。

中心的培训方法有录像、旁听,此外还帮助助教如何有效地设计论文题目和试卷等。由于文理学院的国际研究生比例日增,他们还有专人帮助国际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化解师生之间的文化差异。每年秋季和春季开学初,中心会组织助教研讨会,进行小型的教学模拟练习,指导新上任的助教如何解决带领学生讨论时出现的问题,并且还对小组讨论班做实况录像,然后中心专业人员会和助教就录像进行一对一的分析。我觉得,其中最有效用的是如何把写作融入教学过程,如何把增强学生的写作技能与提高教学效果相结合,如何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从而得到有关教学的最好的反馈等等。

这一中心一直得到哈佛大学的大力支持。1999年秋天,我第一次担任助教。培训班上,校长鲁汀斯坦(Neil Rudenstine)还在百忙中特意抽出时间来和我们见面,他还忆述了自己当年在哈佛做研究生时担任助教的经历和对日后教书职业的莫大影响,给予我们不少鼓励。

学校对中心课程有严格的评估制度。这种评估的结果对资深教授起的实质性的作用其实并不太大,但是对积极参与的助教有很大影响。伯克教学中心组织的期末评估活动会在每学期评出一批优秀助教,并给他们颁发优秀教学证书。这不仅对即将走上教学一职的研究生很重要,而且对年轻的副教授晋升终身教授职位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参考价值。

助教制度也有其自身的弊病,甚至有人认为,它与近年来成绩贬值、学生和任课的资深教授缺乏应有的交流、本科教学质量滑坡等现象有一定的关系。

同类推荐
  • 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

    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

    由张珂、张云、石磊主编的《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各种媒体形态的发展与现状,体育与传媒的互动历程,当代体育与大众媒介的相互影响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体育传播等几个方面。由乔培基教授编写的《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以体育与媒介二者的关系为切入点,从体育专业、传媒专业的角度,阐述了体育与传媒的互动历程,揭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同时,全书涵盖了传媒业界最全面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体育与传媒界互动的最新形态。《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既可作为体育、传媒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可选作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实用教材。
  • 云影萍迹

    云影萍迹

    颜瑾师姐不善言谈,属于纳言君子一类。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贵州电视台,在做了几年记者、拿了几个奖之后,转入总编室工作,任时光荏苒。相对宁静的空间,给予师姐更多思考的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电视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走在媒体改革的前沿。师姐在青云山下《贵州电视》杂志那个角落清净的办公室里,静静地观察着,静静地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她始终是文静的,但是在一些文章里(主要是第一辑《论文、电视杂文》部分),言语却犀利得毫不留情,指出浮躁的时代、浮躁的“电视”出现的低俗现象,呼吁影视工作者沉下心来,多些内涵之作。作者的影视评论同样是期望影视工作者抵制低俗,制作出有创意、有深度的精品力作。
  • 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的文集,书中具体收录了:《族群政治的东方神话——儒家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认同》、《关于中华民族构成的思考》、《族群、民族和谐机制研究——摩哈苴的田野观察》、《中俄混血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等文章。
  •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记者招待会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邀请记者参加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开特殊会议,是宣传与新闻结合的较好样式。记者招待会为举办方提供了在同一场合面对众多媒体发布信息、宣传自己的机会,也为记者提供了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较权威、全面信息的便捷途径。政府记者招待会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和新闻价值最大的记者招待会形式,它所传递的信息相对直接、权威和丰富,是新闻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
  •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10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10

    2010年全球出版业共同面临了金融危机,数字出版等新命题,各国出版业在技术研发、发展模式、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调整,其中不乏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转型之举。作为“海外新闻出版实录丛书”之一,本书包括出版、动漫游戏、印刷与纸张、发行、版权、阅读、政策管理、海外看中国等几方面的内容,全面反映了2010年世界各国出版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出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热门推荐
  • 三生斗罗

    三生斗罗

    (穿越到斗罗大陆是什么感觉?本书告诉你。)欲为天上仙,须练九重天。武道无极限,方有三生剑;三生剑见三生九重天天外仙!新人来访,望诸君笑纳!欢迎加入三生斗罗:欢迎来访,本书群号码:523051505。
  • 天道永仙

    天道永仙

    余风穿越了,来到了一个修仙的世界,他发现体内有一颗神秘的圆珠,并获得了一部逆天的无属性功法。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处处被欺负的小散修逆袭了。偶然间,余风看到了自己的过去——赤身裸体的婴孩,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被一对夫妻抱走。重重疑惑涌上心间,余风决定查明真相。可是现在生存都是问题啊?好,那就先在这个世界立足!余风自信满满。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超级接盘侠

    超级接盘侠

    张伟发誓今天是他打出生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一天!他拼了命似的在偌大的校园疯狂奔跑,只要他身影出现的地方周围的人们无论在做着什么都纷纷停下手中的事,向张伟同学行上一个注目礼!
  • 星际霸族

    星际霸族

    一个普通的学生,因为是全宇宙最最纯洁的好孩子而被选为了一个完美种族的掌控着。从此之后踏上了争霸宇宙,跨越位面的旅途······
  • 三言二拍精编(第一册)

    三言二拍精编(第一册)

    《三言二拍精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而且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 银萧

    银萧

    那场意外,是她心上无法抹去的伤痕:直到那个午后,那个人再次出现在她的世界里,只不过,他身边已经有了另外一个她。他不记得她了?还是说不愿提起她?她不知道。在她黯然神伤时,那个人又来安慰她?既然你已经不爱我,为何又要给我希望……
  • 龙鳞凤翼

    龙鳞凤翼

    【本书更新较慢,但不会太监哦~~】未喝孟婆汤,已过奈何桥。往事历历浮现,她惊异自己竟记得千年往事,正疑惑孟婆汤效果,却原来她自己便是凤凰涅槃而生就的孟婆。奈何桥边,再遇旧日恩怨情仇,她毅然喂自己喝下了自己亲手所调孟婆汤。走过奈何,再入轮回,却逃不过过去的缘孽。一碗孟婆汤,忘记前尘事。却原来前尘往事的因果不灭,孟婆汤便再无效力。配方重调,遗忘,变成了一个个令人痴迷的美梦……
  • 只愿此生爱一人

    只愿此生爱一人

    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注定是被等的。缘分的奇妙有时真的只是因为多看了一眼。他,气宇轩昂,坚毅果敢,财势双全,却有说不出的悲伤。她,活泼灵动,灵魂却被道不出的伤痛抑制在黑暗中......
  • 浮逆

    浮逆

    为了生命,不得不忍受仇恨;为了家人,不得不受人摆布,为了朋友,又不得不拿起屠刀、、、、;最后,自己又该何去何从?低叹一声,也许只有一生漂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