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40100000024

第24章 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1)

——访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

按语:自号山人的济群法师,居于五老峰阿兰若处。阿兰若为梵语音译,意为寂静处。此处曾是近代高僧弘一大师住锡南普陀期间的掩关静修之地,如今,刻有弘公手书的甘露井依然泉涌汩汩,清冽如昔。

泉边品茗,岩下步月,如此闲适的山居时光,并不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事实上,它距闹市不过几步之遥。但能得门而入,无须跋涉,便是别样洞天。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穿过甘露井所在的几重岩洞,是掩映在竹影中的石砌禅房。屋中素朴的白墙上,挂着“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的木刻楹联。

这副集自《华严经》的对联,不仅彰显了大乘自利利他的核心精神,也是兰若主人始终不变的愿力所在。

正是在这份愿力的推动下,十多年来,法师往返于兰若与尘世之间,法音广宣,度众无量,足迹遍布海内外各地。由他参与创办并担任导师的戒幢佛学研究所,也在多年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当代的佛教教育体系。弘法教学之余,法师还以文字般若与大众广结法缘,目前,已出版人生佛教、修学引导、戒幢论丛、以戒为师四大系列丛书三十余册。其中,既有接引初学的启蒙读物,也有深入经藏的研究论丛;既有面向信众的开示,也有僧团建设的指导。他对经教义理所作的现代诠释,使无缘亲聆法音的读者得以品尝法味,啜饮甘露。

日益繁忙的法务,使法师独享山色的闲暇相应减少。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月,法师先是作为“西园戒幢律寺第三届菩提静修营”的导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佛子作了为期三天的《心经》讲座,并为营员传授三皈五戒、菩提心戒,主持西园夜话、传灯法会。紧接着,为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学员们讲授一周的《沙弥律仪》。然后又前往厦门,参加“第三届厦门佛事用品展”的开幕式。展会上,组委会特别提供了近百平米的展位,用于济群法师佛学系列丛书的展示与结缘。月末,由法师发起并主持的“佛法与心理治疗”研讨会又在戒幢佛学研究所拉开序幕,这是国内教界和心理学界的首次正式对话,来自各地的法师及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舟车劳顿中的法师,依然有着山居时的淡定和从容。或许,这正是一个修行人“以出世心行入世事”的境界吧。因为慈悲,所以入世度众;因为智慧,所以不著世间。

带着对方外之人的好奇和向往,记者采访了济群法师。

问:法师是如何选择出家生活的呢?

答:其实我出家的经历很简单,当时年纪还小,对佛法和社会都没什么认识。之所以会选择出家,主要还是因为受家庭影响。如果说当时对佛教有什么印象的话,那只是好感而已,而且这种好感还很朦胧。因为家中常常接待很多南来北往的出家人,也就结识了不少僧人。或许是缘分吧,他们都很喜欢我,经常带我到各个寺院去。我从小就很喜欢寺院的环境和生活,所以,出家对于我来说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问:按佛教的说法,法师可谓“童真入道”,这对于您日后的成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童真入道的确是很关键的因素。也就是说,在我尚未被世俗染污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出家生活,而佛法思想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个角度说,童真入道又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受佛法教育,从而对我的成长和人格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问:古德时常赞叹童真入道,这似乎与现代社会提倡的早期教育不谋而合。那么,法师是否认为童真入道是成为一个僧人的最佳起点?

答:教界童真入道的人也很多,但其中有不少人的成长道路却和我截然相反。他们像我一样早早就出家了,在那样的年龄,也谈不上什么明确的人生目标,多半只是受到家庭影响。如果剃度后不曾从学佛中获得法益,对外界诱惑就不具备抵抗能力。随着年龄渐长,开始和社会有所接触,往往会因各种原因回到尘世。这几年,佛学院毕业生中还俗者不少,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从小出家的。

由此,也促使我对童真入道的问题产生了反思。我认为童真入道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年龄上,可以有更多时间来修学佛法;二是在僧格养成,因为一张白纸更容易接受佛法熏陶。但这两点优势,又恰恰是它的不足之处。少年出家,文化基础多半薄弱,不利于将来对佛法的深入研究。再就是对社会缺乏了解,往往缺乏免疫力。

和童真入道不同的是半路出家,它也同样有利有弊。其优势在于:世俗生活都已经历,既然发心出家,也能自觉将这些放下,不易产生动摇。另外,多数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经验,为今后深入经藏、利益众生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不足之处在于:经历了长期的世俗生活,习气往往比较重,而人到中年后,性格多半已经定型,再要改变以往的不良习气就很困难。这种人如果没有强烈的出离心,又缺乏良好的修学氛围,在寺院不用生活多长时间,就会原形毕露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很难说孰优孰劣。

问:曾在法师的著作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似乎生来就是为了出家的。”当时非常感动,我想这就是佛教中常说的“善根深厚”吧!

答:无论学佛还是出家,善根当然非常重要。就像一棵树,如果根扎得深、扎得稳,就有能力抵御外来冲击。尤其在现代,仅靠寺院的一道围墙很难与社会完全隔绝。所以一定要对出家身份有足够的认同,而其中关键就在于对三宝的信心。

就我自己来说,出家过程虽然比较简单,也比较感性,但通过对佛法的深入学习,使我更坚定了这一选择。因为弘法的原因,对社会有了更多接触之后,越发认识到,追求真理、智慧和解脱的人生是最有意义的。此外,出家生活清净自在、无牵无挂,也非常适合我的性情。

问:您出家时,应该是宗教政策尚未落实之际。在那个年代,您是如何开始出家后的修学生活?

答:的确,当时宗教政策还未落实,佛教仍被社会视为封建迷信。在这样的大气候下,整个教界的修学环境并不理想。

我最初是在福建宁德支提寺,当时出家人白天种田,早晚上殿,生活条件极其简朴。在现在的人看来,应该说是相当艰苦。但他们都真心向道,信心道念非常坚固,没有谁是为衣食而出家。老和尚们生死之心很切,就是在那时,我才知道出家是为了“了生死”。虽然还不懂得“了生死”究竟是怎么回事,但现在回忆起来,应该是我最初接受的佛教教育。其后又到福建闽侯雪峰寺,基本还是继续这种农禅并重的生活。这一方面使我养成了山野之人的气质,并始终保持对大自然的喜爱;一方面也为僧格养成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段时间的生活,对我日后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尤其不能忘记的是,在我成长过程中亲近过的三位老人家,一是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普雨老和尚,二是莆田广化寺的圆拙老法师,三是厦门南普陀寺的妙湛老和尚。他们成就我出家,成就我上学,成就我静修,给我修学上的指导,给我创造弘法的条件。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各种做人做事的美德,终身受用不尽。这也使我想到,一个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

问:在今天,无论社会还是教界都有了巨大改变,修学环境更为宽松。法师是否认为,您当年所经历的生活,对其他初出家者也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对于刚剃度的人,什么环境才是最理想的?

答: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于刚出家的人来说,最关键的,是接受成为一个僧人的基本教育,也就是造就僧格的教育。关于出家后的教育,在佛教戒律中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如沙弥必须依止自己的亲教师,不可独立生活。即使受过比丘戒之后,还须“五年学戒,不离依止”。此外,刚出家也是僧格养成的开始,必须有善知识指导,有如法的修学环境。刚出家的人,大多有良好的初心,但不易持久。有句话叫做“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这份初心为什么会变质呢?关键还是因为出家后未能继续长养这一发心,结果半途夭折。

问:法师后来又就读于中国佛学院,并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又在教学之余从事弘法活动,面向社会及高校开办佛学讲座。当时弘法在国内尚未普及,整个社会对佛教还是充满了误解,此举可谓开风气之先。那么,法师又是如何走上弘法道路的呢?

答:在中国佛学院学习时,还不知道弘法是怎么回事。因为出家前文化和佛学基础都比较薄弱,所以只知道如饥似渴地学习。毕业后来到莆田广化寺,在后山一个僻静的地方继续学习。读书之余,也在佛学院讲课。广化寺的几年生活,使我在佛学院所受的综合教育的基础上,对戒律、俱舍和唯识有了进一步的研究。1988年来到南普陀寺,在阿兰若处静修。这种清净自然的环境,对我的学习、修行和弘法事业都有很大帮助。

同类推荐
  •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本书主要以中国西北回族中一个宗教性群体——西道堂为研究对象,将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尝试性地应用于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并进一步对西北回族内部差异性做出阐述。
  • 得失寸心知

    得失寸心知

    本书内含八辑:真正修行、自己就是罗汉、掬一捧清凉的水、心中有棵菩提树、感受道的真谛、寻找感动、菩提在自心等。
  • 体悟《心经》深意

    体悟《心经》深意

    《体悟心经深意》是台湾学者郭永进先生经过真修实证以后的解经之作,通过很多幻灯片的生动演示,图文并茂地来诠释《心经》这部深奥经典的真正内涵。让很多人都能轻松读懂这部“无字天书”, 透过这些超越经典、超越文字的“心路”,直接指引大家去看到那活生生的生活,进而通过实证而渐入心灵自由的解脱之境。
  •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金刚经·心经·坛经

    金刚经·心经·坛经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流行得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深厚的渊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也让我们从中看出《金刚经》的弘通之盛……
热门推荐
  • 沁宛一世

    沁宛一世

    花朵是需要呵护的,但是也有一种花是不需要的,沐洛的一生有是这样子。^_^
  • 女人:你再劫难逃

    女人:你再劫难逃

    他,池烯爵,在A市霸权在手,她,西暖,表面上身世平平,却不知自己.....那晚,他在最狼狈的时候遇到了她,她因心血来潮的帮忙被这个腹黑彻底收为囊中。西暖抱怨道:“好人没好报吗?你干嘛总缠着我!”烯爵:“女人,你别想给我逃!”满眼浓浓的宠溺.【宠宠的很贴心!偶尔有点小虐情只是情感的催化剂】
  • TfbOYs

    TfbOYs

    你说过你喜欢玫瑰,特别是粉色的,玫瑰很美,它带着刺,就像它唯一的保护,我愿意为你摘取,我不会让你唯一的保护松懈。你说过,你喜欢紫荆,你喜欢它的颜色喜欢它的芬芳,我愿意为你种许多的紫荆,我要成为你唯一的依靠。我知道,你喜欢薰衣草,也许我是最后知道的,你就不应该爱上我,爱上我是错。
  • 调皮丫鬟

    调皮丫鬟

    调皮少女王豆豆突发奇想的逃学,正门不走,玩翻墙,一不留神~头朝下摔了下去;醒来竟然发现穿越了…哼、可误、该死的上官澈:别以为你是王爷姐姐就怕你了。等着……
  • 末位空间

    末位空间

    “中士!”“中士!”“中士!”“喔!谢天谢地,你终于醒来了!”“好好看看这片天空吧!这可能是你最后一眼了!”“现在,听我说一句话,然后毙了哦!”“消灭一切活的生物!!!”
  • 九零一六

    九零一六

    谨以本故事,感谢我的妻子在我生活中给予我无尽的关心和支持,在我人生的黑灯瞎火中点燃烛火。故事简介:南岸岛几十年来从未有人离开过。这儿成为了一个避难地,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点。30年前出岛探勘的搜索队失去了音讯,只有一个人成功活着回到岛上。这名幸存者身份神秘,成为了今后30年里流传的诡异人物。我要告诉你的故事,全因这名神秘的幸存者而起。我将毫无保留地告诉你。
  • 归来男孩之永无止境

    归来男孩之永无止境

    他原本天真无邪有情有义,因在校霸的凌辱下悄悄地放弃去了一段感情。因承受失去的痛最终离开了学校,从此埋没自己的性格隐藏感情,走向复仇的道路。他把自己变得没心没肺,也只是想代表正义去给那些罪恶的人一点惩罚,最后确越走越远最终走向万劫不复。
  • 兽侵天下

    兽侵天下

    人类,你们该觉悟了吧……
  • 重生娱乐王者

    重生娱乐王者

    新一代武打小生穿越到了平行世界,且看他如何在异世界娱乐圈混得风生水起。
  • 无上界尊

    无上界尊

    诸天世界之中,掌控着最强大世界的无敌强者被称呼为无上界尊。郑强,一个普通的地球凡人,因为一场赌局被无上的界尊选中,被投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艰难求生。还好,那个还算有一丁点儿良心的界尊大人给了他一些在异界生存的能力。且看他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上去,最后站到了那个至高的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