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修学模式是建立在五大要素的基础上,这是佛法的核心所在。不论南传、汉传还是藏传,都离不开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这些根本,否则就不是佛法了。所以,三级修学模式和三大语系乃至任何一个宗派都是不冲突的。虽然如此,我们在修学中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按三级模式渐次深入,不要因为不冲突就广泛涉猎,四处攀缘。
为什么要建立这套模式?原因在于,在今天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我们面对的问题不再是佛法难闻,而是有太多的选择让你目迷五色。也可以说,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佛法难闻”——因为太多而无从抉择,因为无从抉择而难以相应。
所以,现代人学佛往往是逛街式的,到这家店看看,又到那家店瞧瞧;今天拜拜这个活佛,明天见见那个法师。一方面,抓到什么是什么;另一方面,抓到什么丢什么。最后,只是接受了一大堆关于佛法的知识,却没有贯穿其中的轴线,自然也就无法落实到心行。
虽然这种学习也可能在短期内有一定效果,或者使我们发生一些改变,但因为对佛法修学体系缺乏总体认识,很快就会出现瓶颈。而三级修学模式所提供的,是关于学佛的完整次第,是循序渐进而方向明确的。使我们在每个修学阶段都知道,当下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终要抵达的目标又是什么。也知道当下这个环节在整个修学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它的基础是什么,进一步的修行又是什么。
具体来说,初级修学是以人生佛教为基础,以信仰建设为核心。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帮助我们具备正确认识人生的智慧,进而对三宝生起信心,确定以三宝作为唯一的皈依处。中级修学是以道次第为基础,以菩提心的修学为核心。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掌握修学地图,看清前进方向,进而发起菩提心,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人生目标。高级修学是以正见为基础,以止观禅修为核心。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帮助我们彻底摆脱迷惑和烦恼,完成生命的超越。
佛教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办学,虽然办了三十多所佛学院,但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学院式的教育非常博杂,这样势必就学得肤浅。学生每天都在被动地接受各种知识,最后基本都麻木了,难以和法相应,自然也就谈不上落实和运用。更有甚者,对佛法的信心道念都日渐淡薄,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反面典型。
佛学院尚且如此,在家居士的修学就更为困难。很多人皈依后就找不到组织了,面对浩瀚的佛教典籍,仿佛落入汪洋大海,不知如何下手,最后只能是自生自灭。这种所谓的皈依,和没皈依实在没有多大区别。结果是,没学佛之前,一大堆人生问题;学了佛之后,增加一大堆佛法问题,但人生问题还在那里,一点都不曾减少。
为什么当今教界有这么多问题?就是因为出家人修学上不去。
为什么很多人学佛之后生命没有丝毫改变?也是因为修学上不去。
不懂得如何有次第地学,学了之后更不懂得如何运用。最后,法还是法,我还是我,烦恼还是烦恼。
有些人虽然很想修学,但只是执著于某种形式的修行,这种偏执一端的修行,往往会使人性格变得怪异,变得偏激。如果这样的话,不但自身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还会让很多人对学佛产生偏见,以为学佛就是自绝于社会,自绝于大众,还有谁愿意来学佛呢?如果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负面榜样的影响也是无穷的,这是我们必须特别注意的。
还有些人喜欢学习经教,但学和修严重脱节。仅仅是把经教当做知识来学,却不能学以致用,用来改善心行,提升生命品质。学来学去,虽然表面多了些佛法的包装,但内在的观念和心态却依然故我,毫无改变。
之所以会有这些现象,也是因为不知道学佛的意义在哪里,不知道修行的核心在哪里。
真正的修行,是树立人生正见,是掌握用心之道。所以,我们既要学习佛陀的言教,还要学习改变内心的方法。比如学戒,不仅要掌握戒律条文,更要学习如何依戒生活;比如发心,不仅要了解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内涵,而是学习如何发起出离心,发起菩提心。
学习是有方法的,我们在面对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时,既要知道学的意义在哪里,还要知道这一部分在整个修学过程中处于什么位置,知道它的基础、发展和作用都是什么。这些内容,一方面是我们用来查找航向的导引,一方面也是我们用来自我检验的标尺。心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不能时时检查,时时纠偏,修行往往会被我执所利用,成为增长凡夫心的资粮。学得越多,我慢越高,优越感越强,觉得“我修行而你们不修行”,“我懂经教而你们是迷信”,等等。事实上,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并非个别。一旦出现这个问题,就像服药过量造成的疾病一样,比普通的病更难治疗。
依“三级模式”建立的修学为什么有效?就是因为每个学员都知道,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学佛是认识和修正自己的过程,是在帮助我们提升自己,帮助我们完成从观念到心态的调整。
《道次第》告诉我们,学佛要“舍凡夫心,发菩提心”。舍凡夫心,就是从轮回的轨道走出;发菩提心,就是走上生命的觉醒之道,进而带领更多的人走向觉悟。这个过程是要用生命去实践的。佛陀的一切教导,都在引导我们完成这样一种改变。
菩提书院所倡导的,正是这样一种学习精神。我们建立的所有模式,都是为这种学习服务的。虽然这套模式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完善,但从现有效果来看,我们有十分的信心和把握来做好它。
因为我们的基调和原则已经确定。在学习态度上,是真诚、认真、老实;在学习方法上,是理解、接受、运用;在修学结果上,是观念、心态、品质,也就是从改变观念到改变心态,最终改变生命。这十八个字不仅适用于个人学习,也适用于菩提书院的运作和管理。
作为书院的管理人员,有没有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对书院的修学模式能否理解、接受和运用?如果能够这样去做,那么,参与书院管理的过程,同样是修学的过程,是成就菩提心的过程。
我们不希望,大家因为做事而做出一堆凡夫心出来。要知道,这一现象在佛教界大有人在,不必说在家居士,即使出家人也不例外。做到最后,做得很执著,做得很纠结,做得和世间人忙工作、忙事业没啥区别。这样的做事,虽然从客观效果来说,可能会给大众带来一些利益,但从自身修学来说,是没有任何助益的。
所以说,如果修学不得要领,你是什么身份也没用。反之,如果修学方法正确,即使在家居士也一样可以学修有成,自利利他。只要我们具备佛法正见,具备正确的用心方法,具备随时保持观照的能力,每件事、每个境界都会成为修行的增上缘。
希望大家珍惜这一善缘,共同努力,使菩提书院的种子四处生根。佛法是帮助我们认识人生的智慧,是帮助我们驱除黑暗的明灯。点亮这盏灯,我们才能从无明中醒来。而这盏灯又可以点亮千千万万的灯,灯灯相映,光光互照,照亮整个的世界。所以,它是今天这个浮躁社会的希望所在,是值得我们尽未来际奋斗的志业。
各位有因缘参与菩提书院的成立,可谓法缘深厚。希望大家回去之后精进努力,深入修学。如果自己不学或学得不到位,是没有说服力的。在修学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将身边的人带动起来。条件成熟了就可以办班,三个人也好,五个人也好,都可以从学习班开始做。不要轻视任何微小的进步,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现在的整个社会都在支持凡夫心,在这贪、嗔、痴的洪流中,我们往往是身不由己的。如何让内心的正念变得强大,不被贪、嗔、痴所淹没?就要让身边聚集更多觉醒的力量,彼此扶持,彼此影响。这正是我们要成立一个修学组织的目的所在。
如果只是一点烛光,很可能轻轻一阵风就吹灭了。但如果是几十、上百、乃至成千上万的烛光汇聚在一起,那么即使你被吹灭了,周围立刻会有很多的烛光来点亮你,来呵护你。通过这样一个组织,我们可以成就自己,也可以成就别人,还可以通过成就别人来进一步成就自己。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这是佛陀在诸多经典中的教诲,但现实中的佛教徒,却往往缺乏分享的意识。在家人觉得弘法是出家人的事,出家人觉得弘法是高僧大德的事。但高僧大德能有多少呢?最后都不堪重负。我有时干累了,也真想跑到山里去过清净日子。不过看到大家对佛法有这么强烈的需求,有这么坚固的信心,对我也是很大的促进。在未来,我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菩提书院,把它作为一个弘法重点来做。但不能靠我一个人,而是要靠大家一起努力。
三、走进菩提书院
在今天这个时代,能遇到菩提书院这样一个结构完整、次第清晰的修学因缘,非常难得。出家以来,我在佛学院教学近三十年,面向社会弘法也已二十年,对教界内外的修学状况比较了解。总体来看,有心学佛者逐年增长,但多数都是困难重重,既不知修学步骤,又缺乏有效方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五大要素和三级修学
经常有人说:基督教只要一本《圣经》,伊斯兰教只要一本《古兰经》,佛教能否也确立一部唯一的经典?另一些普遍问题是:佛法有哪些要领?应当遵循什么步骤深入?如何具体操作?每一步要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佛教虽然典籍浩瀚,法门众多,但不外乎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五大要素。抓住这五点,就抓住了整个佛法的核心,抓住了一切法门的共性。
根据五大要素,我们提出了一套三级修学。这些内容代表了我几十年来对佛法修学的思考,以及弘法过程中的探索。初级,是以人生佛教为基础,以信仰建设为中心,帮助人们消除对佛教的误解,确立对三宝的信仰。中级,是以道次第为基础,以菩提心的修学为中心,深入了解菩提道的完整修习次第,进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高级,是以正见为基础,以止观禅修为中心,引导学人确立一宗正见,并通过禅修将闻思正见落实于心行,由此证得空性,发起胜义菩提心。
这是根据佛法核心要素设立的次第,无论修习什么法门,都离不开信仰建设,离不开正确发心,只是在正见和止观部分有所差别而已。所以,三级修学是普世性而非个别性的。
菩提书院,正是为落实三级修学而设立。书院所提供的,主要是修学和管理两套模式。其中,修学模式是建立有效的引导,管理模式是营造良好的氛围。这两点是大众修学最为缺乏,也最为需要的。有效引导,是帮助我们在修学路上由浅入深,次第前行;良好氛围,是通过团体力量形成保护,使我们不至因懈怠而掉队,因障碍而退心,或是因迷惑而偏离方向。